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梵行品第十六
初來意者。有六。一前是正位。今辨位中之行。故次來也。二前明諸位別行。今辨諸位通行。三前通道俗。今別顯出家之行。四前明隨相差別。今顯會緣入實。五為顯入住之因。謂自他二種梵行凈故。則入初住也。六別顯初住成佛。則類前諸位。位位成佛。不由他悟之相也。二釋名者。梵是西域之音。具云勃嚂摩。此翻為凈。揀上凈行立梵行名。離染中極。故名為梵。即梵為行。故名梵行。持業釋也。亦有云真境為梵。智契為行。或涅盤為梵。修因為行。此二依主。然前信中之凈。隨事造修。悲智兼導。至此純熟。了心自性。悲智無二。故小有不同。三宗趣者。即以悲智無二。事理雙修。觀行為宗。疾滿一切佛法為趣。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凈。從菩薩位逮于無上菩提之道。
第四釋文中。先問后答。今初正念天子問者。天凈也。表所問事理染相絕故。梵依天行而得成故。謂見第一義天梵行成矣。念與無念。二而不二。為正念也。法慧答者。表巧慧窮法。次問端中。一切世界等。先舉所問境。云何下述所問相。一問凈行所因。謂隨相持戒之梵行云何得離相之清凈。故不應言凈劣梵也。次從菩薩下問因所得果也。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答中分二。先答行凈所因。后若諸菩薩下答因所成果。斯即觀成利益也。今初因有二。先明自行凈。即離相之戒成。后復應修習下。明利他之行凈。即無緣之四等。二種智慧。通在兩文。為能凈故。今初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者示所應也。次所謂身身業下十法即為所觀。此總所應觀者此十法也。言作意者不墮無記故。觀察者以慧推求故。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凈。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尸。則為蟲聚。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
第三廣陳修相。即尋思觀也。所觀十法即為十段。前六是染。后四是凈。今初觀身也。五陰成身體不順理故非善色。體是無記法故不軌則非法。飲食資成故不凈。自相臭惡。種子不凈。住處不凈。其中但有三十六物。種種不凈。皆可惡厭。四蛇相違反業惑所依。是身無知。要當必死。究竟不凈。有十八萬戶。蟲有九億。全以蟲聚成其身故。身業者。身之作用。四儀無記。余通善惡。故非梵行。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贊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三語者語以音聲為體。風觸七處而出于聲。此唯無記。語業通善惡。亦非梵行。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饑渴。苦惱。憂喜。
第五觀意者。謂覺是尋求。觀是伺察。覺麤觀細。此十是心所。尚非心王。豈為梵行。意業是意之用。亦同心所以思等皆徧行故。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第七觀佛十事。觀佛三身。一一觀之皆無自性。故中論云。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陰合有如來。則無有自性。進退推求。佛體寂滅。是知真佛既超心境。依斯成行行豈相耶。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是法耶。涅盤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第八觀法。但有八句。然法有教理。行果今就后三。略能詮教。但有三法。寂滅是理。涅盤是果。余六通三。今推徵云若一是法。余則應非。一一應爾。若謂總是。則和合不實。隨得一法即應得余。和合而成則無和合。若以無合而為法者。無合之法豈當有耶。又此舉法。皆舉寂滅無生等者。欲明一一自虗。法即非法。梵行何從。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第九觀僧十事。前八約人。后二約德。此中僧且依小乘四果名僧。然觀意謂僧名和合而有八輩。若一是僧余則應非。又一一別辨則無眾義。集此無眾豈成眾耶。后二就德。德若是僧何須八輩。離法無人離人無法。一一窮究。為僧者誰。僧體既虗。梵行安寄。
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凈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黎是戒耶。剃發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第十觀戒。戒為行體亦賴眾緣。從緣成戒。戒性如空。起心持戒是謂迷倒。無善無威儀不離二乘心。是名持凈戒。此戒乃名真梵行也。
上明離相之戒廣顯修相竟。
次顯觀行成相。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
如是觀已。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無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凈梵行。
第四如是觀下。辨觀成之相。望前尋思。即是觀益。望后得正覺果。此但如實觀成。今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成。后此中何法下約所成梵行。如實觀成。謂觀梵行求來處不可得。及主者作者皆不可得。于有為無為。乃至五蘊求之畢竟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是名真梵行也。故云梵行觀成。后如是觀察下結成梵行。清凈之相。通以無得故成也。
上自利行成。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于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第二復應下。明利他行凈。文有二段。初觀十種深智。即利他之方。后慈念眾生。成無緣四等。是則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皆具足也。初舉法應修。謂梵行體也。緣體宛然。一心湛寂。梵行用也。不思不造。萬行沸騰。故不但心觀圓明。復應廣集佛智。故下云于如來十力一一觀察。結勸修學也。次聞已下慈念眾生。成無緣四等。文有四句。一雙起慈悲。如犢母隨子。二思惟藥病成大法喜。三即行無求以成大舍。四智了諸境導成無緣。后五喻廣如十忍品。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第二大文若諸菩薩下。答因所成果問。初牒前因深。次一切佛法下酬其果滿。今標。由理觀深玄。了性具足萬行齊修。故令大果無邊德用現證在即。次初發心時下釋疾現之言。言疾得疾在何時。故云初發心時。何法現前謂無上菩提。知一切法下釋現前之相。亦是出其所因。意謂初心為始。正覺為終。何以初心便成正覺。故今釋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即名為佛。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來意者。謂前二品明位及行。今顯勝德舉初況后。巧顯深勝。故次來也。又前品末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未知此心有何功用。頓得爾耶。今釋此義故次來也。二釋名者初有二義。一三種發心之初。如起信論說。發心有三種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此當初信成就發心也。二十住之初。發有二義。一發起上求。二三德開發。在于信位。久已研窮。至此位中忽然開發。故得功齊果位。攝德無邊。受斯稱矣。然住會發心。定是信成就攝。解行及證。自在后文。生如來家。自約解說。不應謂此便是證收。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此一品文。長分七段。一天王請說分。二嘆深難說分。三約喻校量分。四就法略示分。五動地興供分。六他方證成分。七以偈重頌分。今初問也。天帝問者。在彼宮故。聞前速成。生疑念故。菩提心。是萬行主故。問法慧者。是會主故。初心具后之德。唯慧境故。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
此顯深難說也。所以嘆者。法體深廣。去疑令樂故。下寄言說顯。未盡其源故。
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
第三雖然下。約喻校量分。于中二。初結前生后。謂約自力。則甚深。承佛力。則可說。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只世界所有眾生。經于一劫。然后教令凈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余一切無能量者。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筭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只世界所有眾生。經于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養經于千劫。教住四禪。經于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于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于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于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于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于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于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佛子。于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只世界所有眾生經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凈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凈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于無上菩提之心。
此下正顯校量發心功德。有十一大喻。一利樂眾生喻。二速疾步剎喻。三知劫成壞喻。四善知勝解喻。五善知諸根喻。六善知欲樂喻。七善知方便喻。八善知他心喻。九善知業相喻。十善知煩惱喻。十一供佛及生喻。然此十一喻。后后過前前。故皆舍置前前更舉后后。又一一喻內一一皆有十重小喻。文無者略也。今初利樂眾生喻也。初假使有人下乃舉廣。次問于意云何徵問。次天帝言答廣。次且置此喻下并舉九事小喻。次問次答。次法慧菩薩言下校量超勝。后喻喻同。此無小喻者略也。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頃。能過東方阿僧只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只劫。此諸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又第二人于一念頃。能過前人阿僧只劫所過世界。如是亦盡阿僧只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往爾所世界得了知故發菩提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麤世界。麤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凈世界。凈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二舉速疾步剎喻中。初舉廣喻。次菩薩初發下辨過超勝。何以故云徵釋彰前不及。次為了知十方。辨此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