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合中。略不合第三顯彼所因。以次下二喻各別合故。合四輪中前三是因。后一二利果滿。因圓果滿。佛出現故。一品之內。多以依喻正者。非唯義類相似。實則外由內變。故令外器全似于內。是以上云菩薩善根所起。眾生共業所生等。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將欲成時。大云降雨名曰洪霔。一切方處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大千界將欲成時。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法云。雨大法雨。名成就如來出現。一切二乘心志狹劣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諸大菩薩心相續力。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二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洪霔大千喻。此之云雨。即前喻中興云降雨。正喻法門廣大難知。周十方故。言心相續力者。若約信受。但是圓機。堅種相續。能受深旨。若約具受。則八地已上得無盡陀羅尼。方能受持。乃至十地方受如來云雨說法。是以文言除大菩薩。由初義故但揀二乘。
復次佛子。譬如眾生以業力故。大云降雨。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以諸菩薩善根力故。興大法云。雨大法雨。亦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三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云雨無從喻。菩薩善根如生共業感彼出現。法云法雨機感而現。非先有一方所從彼而來。機謝而去。亦非歸至舊所。故體無生滅。
復次佛子。譬如大云降霔大雨。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無能知數。若欲算計徒令發狂。唯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羅。以過去所修善根力故。乃至一滴無不明了。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法云雨。大法雨。一切眾生聲聞獨覺所不能知。若欲思量心必狂亂。唯除一切世間主菩薩摩訶薩。以過去所修覺慧力故。乃至一文一句入眾生心無不明了。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四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四大雨難知喻。喻深非心境。但是大機即世間主。無能所行即能知之。
復次佛子。譬如大云降雨之時。有大云雨名為能滅。能滅火災。有大云雨名為能起。能起大水。有大云雨名為能止。能止大水。有大云雨名為能成。能成一切摩尼諸寶。有大云雨名為分別。分別三千大千世界。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興大法云。雨大法雨。有大法雨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眾生煩惱。有大法雨名為能起。能起一切眾生善根。有大法雨名為能止。能止一切眾生見惑。有大法雨名為能成。能成一切智慧法寶。有大法雨名為分別。分別一切眾生心樂。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五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五大雨成敗喻。況佛滅惑成德。喻中初一即壞界之時。二即以水止水。合中初二滅惑成福。次二滅障成智。即止觀雙運。后一權智照機。又無二同二乘。無三同外道。無四增無明。無五非種智。此即分上總中法雨令差。
復次佛子。譬如大云雨一味水。隨其所雨無量差別。如來出現亦復如是。雨于大悲一味法水。隨宜說法無量差別。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六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六一雨隨別喻。喻佛一味隨器。隨器即合差別。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時。先成色界諸天宮殿。次成欲界諸天宮殿。次成于人及余眾生諸所住處。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先起菩薩諸行智慧。次起緣覺諸行智慧。次起聲聞善根諸行智慧。次起其余眾生有為善根諸行智慧。佛子。譬如大云雨一味水。隨諸眾生善根異故。所起宮殿種種不同。如來大悲一味法雨隨眾生器而有差別。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七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七勝處先成喻。喻佛勝緣先濟德。文中先正明。后佛子譬如下牒以釋疑。先成由業成。法異由機殊。不乖一味。
復次佛子。譬如世界初欲成時。有大水生。徧滿三千大千世界。生大蓮華名如來出現功德寶莊嚴。復覆水上。光照十方一切世界。時摩醯首羅凈居天等見是華已。即決定知于此劫中有爾所佛出興于世。佛子。爾時其中有風輪起名善凈光明。能成色界諸天宮殿。有風輪起名凈光莊嚴。能成欲界諸天宮殿。有風輪起名堅密無能壞。能成大小諸輪圍山及金剛山。有風輪起名勝高。能成須彌山王。有風輪起名不動。能成十大山王。何等為十。所謂佉陀羅山。仙人山。伏魔山。大伏魔山。持雙山。尼民陀羅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雪山。有風輪起名為安住。能成大地。有風輪起名為莊嚴。能成地天宮殿。龍宮殿。乾闥婆宮殿。有風輪起名無盡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海。有風輪起名普光明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諸摩尼寶。有風輪起名堅固根。能成一切諸如意樹。佛子。大云所雨一味之水無有分別。以眾生善根不同故風輪不同。風輪差別故世界差別。
第八事別由因喻。喻佛成辦大事德。亦是德殊由智喻。喻中分三。初蓮華表佛??傊新詿o。名出現者表佛現故。而言大者。準大悲經第三云。有千葉故。光照十方者。金色光也。言爾所佛者。有千枝華表千佛故。故劫名賢。賢善多故。余多同此。二佛子爾時下風輪起處者。即有力遙持。廣前建立風輪。二佛大云下結因有屬。
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具足一切善根功德。放于無上大智光明。名不斷如來種不思議智。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與諸菩薩一切如來灌頂之記。當成正覺出興于世。佛子。如來出現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清凈離垢。能成如來無漏無盡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普照。能成如來普入法界不思議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持佛種性。能成如來不傾動力。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逈出無能壞。能成如來無畏無壞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一切神通。能成如來諸不共法一切智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出生變化。能成如來令見聞親近所生善根不失壞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普隨順。能成如來無盡福德智慧之身。為一切眾生而作饒益。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不可究竟。能成如來甚深妙智。隨所開悟。令三寶種永不斷絕。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種種莊嚴。能成如來相好嚴身。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不可壞。能成如來法界虗空界等殊勝壽命無有窮盡。
二合中亦三。先合蓮華表佛喻。于中一切善根功德。合上大小遍滿故。于生生蓮華謂不斷種性。普照十方。合上光照十方。與諸菩薩下合知佛當出。第二佛子下合風輪起處。喻此十智光次第。合前唯果德。能成通因果。又能成即實之權。所成唯差別之德。故下結云同一體性。
佛子。如來大悲一味之水無有分別。以諸眾生欲樂不同根性各別。而起種種大智風輪。令諸菩薩成就如來出現之法。佛子。一切如來同一體性大智輪中。出生種種智慧光明。
第三含結因有屬。于中三。一結因。即能成之智。合上一味之水。風輪不同。此輪由一節水減一重輪生。如澄水垽。令推能成由一味大悲。二佛子一切下結果。即所成之大智。從一實智隨權而生。合上風輪差別。故世界差別。
佛子。汝等應知如來于一解脫味。出生無量不可思議種種功德。眾生念言。此是如來神力所造。佛子。此非如來神力所造。佛子。乃至一菩薩不于佛所曾種善根。能得如來少分智慧。無有是處。但以諸佛威德力故。令諸眾生具佛功德。而佛如來無有分別無成無壞。無有作者。亦無作法。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八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三結緣。即由眾生異。合上以眾生善根不同。兼釋外疑。于中又三。初牒前正理。一解脫味即能成之水。水具二義。悲及解脫。二文影略。種種功德通能所二智。二眾生念言。舉外疑情。然感應之道略有三義。一互相成。二互相奪。三緣成性空。今眾生以緣奪因。純推佛力。失因緣義。三佛子此非下如來為釋。于中初以因奪緣。一向言非。次但以下為說正義。初句因緣相成。后而佛下有二義。一成上因緣。雖隨眾生心無分別。三成第三義了性空故。緣成故無成。無成故無壞。所成既空。何有能成作者及作法耶。
復次佛子。如依虗空起四風輪能持水輪。何等為四。一名安住。二名常住。三名究竟。四名堅固。此四風輪能持水輪。水輪能持大地令不散壞。是故說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虗空。處空無所依。雖無所依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而能安住。
第九四輪相倚喻。況佛體用依持德。亦廣建立風之別義。喻中二。先明能持之風。有四者。一一時持水名安住。二多時不動名常住。三與劫齊量。四體性堅密。是以俱舍云。假使有一大諾建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彼但有一。與此不同。二此四下四輪相依。準俱舍論。次上水輪厚八洛叉。洛叉億也。次上更有金輪厚三億二萬由旬。然其世界。或說三輪成。謂風水金?;蛘f五輪。謂下加虗空。上加大地。今欲稱法合成四輪。則地中含金亦地故。
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依無礙慧光明起佛四種大智風輪。能持一切眾生善根。何等為四。所謂普攝眾生皆令歡喜大智風輪。建立正法令諸眾生皆生愛樂大智風輪。守護一切眾生善根大智風輪。具一切方便通達無漏界大智風輪。是為四。佛子。諸佛世尊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徧饒益。然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依如來出現。如來出現依無礙慧光明。無礙慧光明無有所依。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九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二合中先合能持四風。一未信入者以四攝普攝。示以正理。二已信愛者建立教法。三已入法者令其成行。四已成行者令其得果。二佛子下合四輪相依。一慈悲合地。能厚載故。二方便合水。曲隨器故。出現合風。力能持故。無礙合空。如空無礙故。故凈名云。其無礙慧無若干故。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既成就已。饒益無量種種眾生。所謂水族眾生得水饒益。陸地眾生得地饒益。宮殿眾生得宮殿饒益。虗空眾生得虗空饒益。如來出現亦復如是。種種饒益無量眾生。所謂見佛生歡喜者得歡喜益。住凈戒者得凈戒益。住諸禪定及無量者得圣出世大神通益。住法門光明者得因果不壞益。住無所有光明者得一切法不壞益。是故說言如來出現饒益一切無量眾生。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十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十大饒益喻。況佛利世德。別顯總中一切眾生各隨所宜而得受用。合中次第合前四益。見佛生喜如魚得潤故。戒如平地萬善出生故。定如宮室得安息故?;廴缣惪詹豢蓧墓省S谥卸?。初不壞事。后不壞理。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如來出現。則知無量知成就無量行故。則知廣大知周徧十方故。則知無來去知離生住滅故。則知無行無所行知離心意識故。則知無身知如虗空故。則知平等知一切眾生皆無我故。則知無盡知徧一切剎無有盡故。則知無退知盡后際無斷絕故。則知無壞知如來智無有對故。則知無二知平等觀察為無為故。則知一切眾生皆得饒益。本愿回向自在滿足故。
第三結成益中有十一句。各別結上十門。以九十二句結第九門。故有十一。一多因出現故。二廣故難受。三無生故無從。四非心識故思必發狂。五如空故惑見雙忘。六平等無我故一味。七由無盡故諸乘變化。八后際無斷故佛種不斷。九無對即無礙慧。十為無為平等。即攝三輪。歸無礙慧。十一本為眾生故令利益滿足。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十力大雄最無上
譬如虗空無等等
境界廣大不可量
功德第一超世間
第二偈頌。三十七頌分三。初十四頌嘆深許說。次二十二頌頌上十喻。后一頌結說無盡。不頌上文。今初分二。前十一頌嘆深難量。后三頌誡聽說。今初亦二。初偈總嘆。頌前標告不思議言。后十別嘆。即次第頌前總結十一句亦第九偈頌九十二句。結既結喻。今此亦即通頌前喻。喻則性相雙明。此中多約性說。古性起彌復有由。
十力功德無邊量
心意思量所不及
人中師子一法門
眾生億劫莫能知
一無邊量。即無量義。
十方國土碎為塵
或有算計知其數
如來一毛功德量
千萬億劫無能說
二一毛叵量。即廣大義。
如人持尺量虗空
復有隨行計其數
虗空邊際不可得
如來境界亦如是
三空際叵得。即無生義。唯此第三偈似頌第五如空。第六偈似頌第三無生滅。然取義不同。故皆案次。
或有能于剎那頃
悉知三世眾生心
設經眾生數等劫
不能知佛一念性
四不能知者。離心識故。
譬如法界徧一切
不可見取為一切
十力境界亦復然
徧于一切非一切
五徧于一切非一切者。即如空義。
真如離妄恒寂靜
無生無滅普周徧
諸佛境界亦復然
體性平等不增減
六體性平等。即平等無我義。
譬如實際而非際
普在三世亦非普
導師境界亦如是
徧于三世皆無礙
七前徧諸剎。此徧三世。文綺互耳。
法性無作無變易
猶如虗空本清凈
諸佛性凈亦如是
本性非性離有無
八無變易故盡后際。
法性不在于言論
無說離說恒寂滅
十力境界性亦然
一切文辭莫能辦
九離言說故無二無對。
了知諸法性寂滅
如鳥飛空無有跡
以本愿力現色身
令見如來大神變
十本愿現身故能成益。
若有欲知佛境界
當凈其意如虗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是故佛子應善聽
我以少譬明佛境
十力功德不可量
為悟眾生今略說
導師所現于身業
語業心業諸境界
轉妙法輪般涅盤
一切善根我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