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2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29字
  • 2015-10-09 16:10:20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

初來意者。前品明稱果之因。此品辨如因之果。體雖平等。不壞二相。先因后果。義次第故。亦為答前不思議品出現念故。答第二會所行問故。二釋名者。如來是有法之人。即三身十身之通稱。出現是依人之法。果用化用之別。總明如來。雖見上文。對出現故。重辨十身皆有出現。且寄三身以明。然來即出現。為分人法曉喻分明。故重辨之。若依法身。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理常現。名為出現。故文云普現一切而無所現。又云體性平等不增減等。若依報身。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本性功德一時頓顯。名為出現。故文云如來成正覺時于一切義無所疑惑。普見一切眾生成正等覺。若依化身。則乘薩婆若乘。來化眾生。故曰如來。則應機大用一時出現。文云以本愿力現佛身。令見如來大神變。又云隨其所能隨其勢力。于菩提樹下以種種身成等正覺。今以新佛舊成曾無二體。新成舊佛。法報似分。無不應時故即真而應。應隨性起故即應而真。三佛圓融。十身無礙。故辨應現。即顯真成。是以晉名性起。性字雖是義加。未爽通理。以應雖從緣不違性故。無不從此法界流故。以凈奪染。性即起故。若離于緣。性叵說故。下加性起菩薩。表所說故。妄雖即性。不順性故。今以起義多含。直云出現。從性從因從真從感。皆出現故。若唯辨應身出現。非唯失前二義。亦未足顯深。何能融前差別之果。若以來為現義。則如來即出現。持業釋也。若分人法三。皆如來之出現故。第三宗趣。平等出現為宗。融差別果為趣。

爾時世尊從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來出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只光明以為眷屬。其光普照十方盡虗空法界一切世界右遶十帀。顯現如來無量自在。覺悟無數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暎蔽一切諸魔宮殿。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作是事已。而來右遶菩薩眾會。

第四正釋文。通品大文分七。一加分。二本分。三請分。四說分。五顯名受持分。六表瑞證成分。七偈頌總攝分。今初有二。先毫光加請主。后口光加說主。前中三。初光。次加。后益。光中有十。分三。初光出處。眉間者表證通。離有無二邊故。表無住道。離真應二邊故。白毫者表所出現。性無垢故。能詮出現諸教本故。二放大下辨光名體。如所說故。三無量下八段。皆是光業。初眷屬光。即是因業。總攝諸法。皆此生故。四其光下舒業。五顯現下敬業。六覺悟下覺樂。七除滅下正業。八暎蔽下障伏業。九顯示下示現業。十作是下卷業。

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

二正明加相。所以加此菩薩者。如名所顯故。性有二義。一種性義。因所起故。二法性義。若真若應皆此生故。亦有釋云。此之妙德即是文殊。說此法門。加性起稱。此釋無違大理。以文殊大智為能顯。普賢法界為所顯。共成毗盧遮那之出現故。亦是解行滿故。佛出現也。從頂入者是加持相。妙智之極方能顯故。

時此道場一切大眾身心踴躍生大歡喜。作如是念甚奇希有。今者如來放大光明必當演說甚深大法。

三加益中二。先大眾同欣。知法將被故。

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于蓮華座上。偏袒右肩右跽合掌一心向佛而說頌言。

一爾時下妙德領旨。知令法主故。于中二。先長行。身心致敬。跽者跪也。

正覺功德大智出

普達境界到彼岸

等于三世諸如來

是故我今恭敬禮

已升無相境界岸

而現妙相莊嚴身

放于離垢千光明

破魔軍眾咸令盡

十方所有諸世界

悉能震動無有余

未曾恐怖一眾生

善逝威神力如是

虗空法界性平等

已能如是而安住

一切含生無數量

咸令滅惡除眾垢

苦行勤勞無數劫

成就最上菩提道

于諸境界智無礙

與一切佛同其性

后偈頌贊請。十偈分二。前五贊。后五請。前中初一總贊申敬。余四別贊放光。中有贊因贊果贊用等。

導師放此大光明

震動十方諸世界

已現無量神通力

而復還來入我身

決定法中能善學

無量菩薩皆來集

令我發起問法心

是故我今請法主

今此眾會皆清凈

善能度脫諸世間

智慧無邊無染著

如是賢勝咸來集

利益世間尊導師

智慧精進皆無量

今以光明照大眾

令我問于無上法

誰于大僊深境界

而能真實具開演

誰是如來法長子

世間尊導愿顯示

后五中。初一自敘得益。即是領旨。次偈領眾意請。次偈嘆眾堪聞。次偈敘佛令請。后偈正說主。已領佛意。故不請佛。

爾時如來。即于口中放大光明名無礙無畏。百千億阿僧只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盡虗空等法界一切世界右繞十帀。顯現如來種種自在。開悟無量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暎蔽一切諸魔宮殿。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作是事已。而來右遶菩薩眾會。入普賢菩薩摩訶薩口其光入已。普賢菩薩身及師子座。過于本時及諸菩薩身座百倍。唯除如來師子之座。

第二口光加說主者。示所請故。文中三。初光次加后益。今初亦十。一出處。口放者表教導傳通故。二光名令得無礙辯。不畏大眾及深理故。余如前辯。二入普下加中入口者。教以口傳故。如佛說故。加普賢者。是普賢行之果故。所證法界由理顯故。三其光入下明益中。唯除如來揀師資故。

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佛子。佛所示顯廣大神變。令諸菩薩皆生歡喜。不可思議。世莫能知。是何瑞相。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佛子。我于往昔見諸如來應正等覺。示現如是廣大神變。即說如來出現法門。如我惟忖。今現此相當說其法。說是語時一切大地悉皆震動。出生無量問法光明。

第二爾時下本分中三。初徵事而問。次引例以答。答前是本。后說是語已下表瑞證成。顯說希奇。才問其名已有徵故。大地動者。大法將顯。大惑將傾故。出聞光者。宜加智慧。助發請故。

時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諸佛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法。愿為我說。佛子。此諸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眾會。皆久修凈業念慧成就。到于究竟大莊嚴岸。具一切佛威儀之行。正念諸佛未曾忘失。大悲觀察一切眾生。決定了知諸大菩薩神通境界。已得諸佛神力所加。能受一切如來妙法。具如是等無量功德。皆已來集。佛子。汝已曾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所承事供養。成就菩薩最上妙行。于三昧門皆得自在。入一切佛秘密之處。知諸佛法斷眾疑惑。為諸如來神力所加。知眾生根隨其所樂。為說真實解脫之法。隨順佛智演說佛法到于彼岸。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善哉佛子。愿說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法。身相言音。心意境界。所行之行。成道轉法輪。乃至示現入般涅盤。見聞親近所生善根。如是等事愿皆為說。

第三請分中有長行與偈。前中四。一總舉法請。二佛子此諸下嘆眾生堪聞。二佛子汝已下嘆說主具德。四善哉下標章別請。前二可知。三中別嘆十事。一供多佛。必曾聞故。二成妙行。曾已修故。三定自在。有所依故。四親證入故。五知教道故。六除他疑故。七上力加故。八審根器故。九能隨說故。十順智到彼岸。得意深故。有如是下總結。既有說德。堪宜說故。第四標章別請中初句贊善。躡前三段。后列十事以顯無盡。一如來出現之法。此是總相總集多緣成出現法。法含軌持。余九是別。初三即三業秘密。四境即智之所緣。亦分齊境。五依境修行。通因通果。六成菩提道。七成轉法輪。八應必是涅盤。九若存若亡。見聞皆益。備斯九事。一化始終。如是下結。

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欲重明此義。向普賢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無礙大智慧

善覺無邊平等境

愿說無量佛所行

佛子聞已皆欣慶

菩薩云何隨順入

諸佛如來出興世

云何身語心境界

及所行處愿皆說

云何諸佛成正覺

云何如來轉法輪

云何善逝般涅盤

大眾聞已心歡喜

若有見佛大法王

親近增長諸善根

愿說彼諸功德藏

眾生見已何所獲

若有得聞如來名

若現在世若涅盤

于彼福藏生深信

有何等利愿宣說

此諸菩薩皆合掌

瞻仰如來仁及我

大功德海之境界

凈眾生者愿為說

愿以因緣及譬喻

演說妙法相應義

眾生聞已發大心

疑盡智凈如虗空

如徧一切國土中

諸佛所現莊嚴身

愿以妙音及因喻

示佛菩提亦如彼

十方千萬諸佛土

億那由他無量劫

如今所集菩薩眾

于彼一切悉難見

此諸菩薩咸恭敬

于微妙義生渴仰

愿以凈心具開演

如來出現廣大法

三有五偈。嘆德勸請。通頌后三段。于中初偈總贊請。次二偈勸說之方。以法深難領。故請因喻。次一偈半嘆眾堪聞。末后半偈結請所說。凈心。無所說過。具演文義周圓。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如來性起妙德等諸菩薩大眾言。佛子。此處不可思議。

第四說分。大分為二。初別答十問。后佛子如來以一切譬下總以結酬。今初十段答前十問。各有長行偈頌。一一具十。今初答出現之法。長行中二。初標告嘆深。

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以無量法而得出現。

二所謂下隨義別顯。于中三。初法說深廣。酬前因緣。二佛子譬如下喻明深廣。雙酬因喻。三佛子至知如來出現下總結成益。結上十喻。初中分三。謂標釋結。今總多因成出現果。

何以故。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以十無量百千阿僧只事而得成就。

二何以下釋。于中二。先徵以總釋。后何等為下徵數別明。今初。先返釋緣。約能成之緣事。即所成因體。后以十下順釋。向言無量。乃是總相。今明有十個無量。以顯無盡。理實則有百千阿僧只數無量。此十無量皆遍十喻。言百千者。古人云以十無量入中十喻成百。以后結中十句一一結前百門為千。其中更有別義。方成無量。今以下。列十中門門皆云無量。則不相入。是知百千之言。但是數之總稱。

何等為十。所謂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菩提心所成故。過去無量清凈殊勝志樂所成故。過去無量救護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成故。過去無量相續行愿所成故。過去無量修諸福智心無厭足所成故。過去無量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所成故。過去無量智慧方便清凈道所成故。過去無量清凈功德藏所成故。過去無量莊嚴道智所成故。過去無量通達法義所成故。

二徵數別明中一始發大心。誓期出現故。此心何相。二明上求勝志。三明下化慈悲。四行以續愿。此行謂何。五明不出福智。六別顯福嚴。七別明智嚴。八凈前功德。九嚴前智慧。所謂方便道。教道。證道。無住道。正道。助道。一道。二道等。皆莊嚴故。十窮究法源。真實智故。

佛子。如來無量阿僧只法門圓滿成于如來。

三結中。既皆昔因多法圓滿。令二利果一時出現。故出現言通真通應。

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緣無量事方乃得成。

第二喻明深廣中十喻。各三。謂喻合結。喻酬譬喻。合酬因緣。故文云。非以一緣一事而得出現。又前法說多約法因。此中合文多約現緣。十中一大興造喻。此喻為總。總喻眾緣以成出現。故云以無量緣等。下說云雨皆此所霔。初喻中四。一總辨多總。二別顯緣相。三顯彼因起。四性相結成。今初。先返后順。緣即因緣。如眾生業及風雨等。事即事相。謂如所持水及宮殿等。

所謂興布大云。降霔大雨。四種風輪相續為依。其四者何。一名能持。能持大水故。二名能消。能消大水故。三名建立。建立一切諸處所故。四名莊嚴。莊嚴分布咸善巧故。

二別顯中。先云雨上霔。后風輪下持。一能持者。若無此輪而無停處。二水若不減礙起天宮。三水雖已減假此成立。謂減一節水起一重天。如嚴冬急流重重氷結。四雖起總處。無別莊嚴。故須第四。

如是皆由眾生共業及諸菩薩善根所起。令于其中一切眾生各隨所宜而得受用。

三顯彼因起。謂上云等略由二因。一眾生外增上業。言共業者。謂多有情應生此界。共業同變。于中有四句。謂共中共等。二菩薩善根。此有二意。一約同居。謂地前菩薩。二約能化。謂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等。便修彼因以助彼國。故有眾生類即菩薩佛國。令于其中下顯受用果。謂先成器界。后成眾生。依之而住。各隨所宜者。謂水族眾生得水受用等。又人羅剎宮殿無礙。菩薩眾生凈穢同居。

佛子。如是等無量因緣。乃成三千大千世界。法性如是。無有生者。無有作者。無有知者。無有成者。然彼世界而得成就。

第四性相結成。中先結前生后。后法性如是下正結。此句為總。此法性言通于性相。無有生下別顯性定。亦遮妄計。謂非冥性微塵等生。非自在梵王等作。無神我能知。上三顯能作。空無有成者顯所作。空雖能所俱空。不礙相有。故云而得成就。如是無礙。為法性如是。

如來出現亦復如是。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因緣無量事相。乃得成就。所謂曾于過去佛所聽聞受持大法云雨。因此能起如來四種大智風輪。何等為四。一者念持不忘陀羅尼大智風輪。能持一切如來大法云雨故。二者出生止觀大智風輪。能消竭一切煩惱故。三者善巧回向大智風輪。能成就一切善根故。四者出生離垢差別莊嚴大智風輪。令過去所化一切眾生善根清凈。成就如來無漏善根力故。如來如是成等正覺。法性如是。無生無作。而得成就。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一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思南县| 那坡县| 高阳县| 贡嘎县| 万安县| 南开区| 兴化市| 宕昌县| 额济纳旗| 读书| 涡阳县| 沐川县| 香河县| 珲春市| 灵山县| 象州县| 蒙山县| 清镇市| 伽师县| 新干县| 武城县| 博兴县| 通化县| 彰武县| 沁源县| 阳曲县| 定日县| 辽阳市| 靖远县| 唐山市| 息烽县| 信阳市| 泰兴市| 浮山县| 贵南县| 安丘市| 安泽县| 和田市| 射阳县| 沙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