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法。同去來今一切諸佛。何者為十。所謂得諸相好種種莊嚴同于諸佛。能放清凈大光明網同于諸佛。神通變化調伏眾生同于諸佛。無邊色身清凈圓音同于諸佛。隨眾生業現凈佛國同于諸佛。一切眾生所有語言皆能攝持不忘不失同于諸佛。無盡辯才隨眾生心而轉法輪。令生智慧同于諸佛。大師子吼無所怯畏以無量法開悟羣生同于諸佛。于一念頃以大神通普入三世同于諸佛。普能顯示一切眾生諸佛莊嚴諸佛威力。諸佛境界同于諸佛。
大文第四正同佛果益。于中二。初正顯同佛。有標徵。及列等覺之名。由此而立。
爾時普眼菩薩白普賢菩薩言。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法同諸如來。
二問答料揀。于中先問后答。問中先牒前同佛。
何故不名佛。何故不名十力。何故不名一切智。何故不名一切法中得菩提者。何故不得名為普眼。何故不名一切境中無礙見者。何故不名覺一切法。何故不名與三世佛無二住者。何故不名住實際者。何故修行普賢行愿猶未休息。何故不能究竟法界舍菩薩道。
后陳己所疑。初疑不名為果。后問不舍于因。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眼菩薩言。善哉佛子。如汝所言。若此菩薩摩訶薩同一切佛。以何義故不名為佛乃至不能舍菩薩道。
后答中二。初贊問牒疑。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習去來今世一切菩薩種種行愿。入智境界則名為佛。于如來所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菩薩。如來諸力皆悉已入則名十力。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名一切智。雖能演說一切諸法于一一法善巧思惟未甞止息說名菩薩。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于二不二一切諸法差別之道。善巧觀察展轉增勝無有休息。說名菩薩。已能明見普眼境界說名普眼。雖能證得普眼境界。念念增長未曾休息說名菩薩。于一切法悉能朗照離諸闇障名無礙見。常勤憶念無礙見者說名菩薩。已得諸佛智慧之眼。是則說名覺一切法。觀諸如來正覺智眼而不放逸。說名菩薩。住佛所住與佛無二說名與佛無二住者。為佛攝受修諸智慧。說名菩薩。常觀一切世間實際。是則說名住實際者。雖常觀察諸法實際。而不證入亦不舍離。說名菩薩。不來不去無同無異此等分別悉皆永息。是則說名休息愿者。廣大修習圓滿不退。則名未息普賢愿者。了知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說名究竟法界舍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后正答所問。于中三。一法說。二喻況。三法合。今初十一段。次第答前十一問。在文易了。意猶難見。謂何得已入十力。而普行無息耶。今總以喻顯。如人習誦。雖已得通而數溫習。不如久精。下香象喻顯。雖相似而體不同。故瓔珞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亦似功用滿位。此無功用也。亦顯得果不舍因。盡未來際。皆位后普賢故。
佛子。譬如伊羅鉢那象王住金脅王七寶窟中。其窟周圍悉以七寶而為欄楯。寶多羅樹次第行列。真金羅網彌覆其上。象身潔白猶如珂雪。上立金幢。金為瓔珞。寶網覆鼻。寶鈴垂下。七支成就六牙具足。端正充滿見者欣樂。調良善順心無所逆。
喻中三。一舉象王依正勝嚴。伊羅鉢那此云香葉。常居第一金山之脅。
若天帝釋將欲游行。爾時象王即知其意。便于寶窟而沒其形。至忉利天釋主之前。以神通力種種變現令其身有三十三頭。于一一頭。化作六牙。于一一牙化作七池。一一池中有七蓮華。一一華中有七婇女。一時俱奏百千天樂。是時帝釋乘茲寶象。從難勝殿往詣華園。芬陀利華徧滿其中。是時帝釋至華園已。從象而下入于一切寶莊嚴殿。無量婇女以為侍從。歌詠妓樂受諸快樂。爾時象王復以神通隱其象形現作天身。與三十三天及諸婇女。于芬陀利華園之內歡娛戲樂。所現身相光明衣服。往來進止。語笑觀瞻。皆如彼天等無有異。無能分別此象此天。象之與天更互相似。
二明象王神變自在。言七牙者。準賢首品但有六牙。或是譯人類后三七便言七耳。無能分別此象此天者。正意取此以喻菩薩等佛之義。
佛子。彼伊羅鉢那象王。于金脅山七寶窟中無所變化。至于三十三天之上。為欲供養釋提桓因化作種種諸可樂物。受天快樂與天無異。
三明不壞本而能現。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習普賢菩薩行愿及諸三昧。以為眾寶莊嚴之具。七菩提分為菩薩身。所放光明以之為網。建大法幢。鳴大法鐘。大悲為窟。堅固大愿以為其牙。智慧無畏猶如師子。法繒系頂開示秘密。到諸菩薩行愿彼岸。
三法合中分四。一具眾行嚴。合前依正。二為欲安處下明因果無得。合前神變自在。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本身下結成不壞因而現果。合前不壞本而能現四。何以故下徵釋重合。初中可知。
為欲安處菩提之座。成一切智得最正覺。增長普賢廣大行愿。不退不息不斷不舍。大悲精進盡未來際。度脫一切苦惱眾生。
二中二。一明修無礙行所為。于中先為果。后增長下為因。
不舍普賢道。現成最正覺。
二正顯無礙行相。于中先總明。以法界因果無障礙故。
現不可說不可說成正覺門。現不可說不可說轉法輪門。現不可說不可說住深心門。于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國土現涅盤變化門。
后別顯。于中三。初顯因門果行。文有四果。一智果。二說法果。三般若相應果。四斷果。
于不可說不可說差別世界。而現受生修普賢行。現不可說不可說如來。于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國土菩提樹下成最正覺。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親近圍繞。或于一念頃修普賢行而成正覺。或須臾頃。或于一時。或于一日。或于半月。或于一月。或于一年。或無數年。或于一劫。如是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修普賢行而成正覺。
次顯果從因行及說得時不同。隨物現故。
復于一切諸佛剎中而為上首。親近于佛頂禮供養。請問觀察如幻境界。凈修菩薩無量諸行無量諸智。種種神變。種種威德。種種智慧。種種境界。種種神通。種種自在。種種解脫。種種法明。種種教化調伏之法。
后顯果門因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本身不滅以行愿力于一切處如是變現。
三明不壞因而現果。中本身不滅即因不壞。合在窟無變。一切處變現。即能現果。合在天神變。
何以故。欲以普賢自在神力。調伏一切諸眾生故。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得清凈故。令其永斷生死輪故。嚴凈廣大諸世界故。常見一切諸如來故。深入一切佛法流故。憶念三世諸佛種故。憶念十方一切佛法及法身故。普修一切菩薩諸行使圓滿故。入普賢流自在能證一切智故。
四徵釋重合中。先徵意云因果相違。云何因門現果。果復為因。釋意云調伏眾生。應如是故。文中二。初釋果作因意。
佛子。汝應觀此菩薩摩訶薩不舍普賢行。不斷菩薩道。見一切佛。證一切智。自在受用一切智法。
后釋因現果意。于中四。一法說。謂不舍因而現果。
如伊羅鉢那象王不舍象身往三十三天為天所乘受天快樂。作天游戲承事天主。與天婇女而作歡娛。同于諸天無有差別。
二舉前喻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舍普賢大乘諸行。不退諸愿得佛自在。具一切智證佛解脫。無障無礙成就清凈。于諸國土無所染著。于佛法中無所分別。雖知諸法普皆平等無有二相。而恒明見一切佛土。雖已等同三世諸佛而修菩薩行相續不斷。
三重以法合。于中初不舍因而現果。后雖知諸法普皆平等下不壞果而現因。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普賢行愿廣大之法。當知是人心得清凈。
四欲勝上來釋相竟。
佛子。此是菩薩摩訶薩第十無礙輪大三昧殊勝心廣大智。
三結名可知。
上來別釋十定竟。
佛子。此是菩薩摩訶薩所住普賢行十大三昧輪。
后即大文第三總結十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