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3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627字
  • 2015-10-09 16:10:20

譬如比丘入滅定

如夢度河覺則無

如生梵天絕下欲

三有七偈頌德行分。于中二。初二偈頌深行勝。

以本愿力蒙勸導

嘆其忍勝與灌頂

語言我等眾佛法

汝今未獲當勤進

汝雖已滅煩惱火

世間惑焰猶熾然

當念本愿度眾生

悉使修因趣解脫

法性真常離心念

二乘于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為世尊

但以甚深無礙智

如是人天所應供

與此智慧令觀察

無邊佛法悉得成

一念超過曩眾行

菩薩住茲妙智地

則獲廣大神通力

一念分身徧十方

如船入海因風濟

后五偈頌發起勝。于中云但以甚深無礙智者長行所無。故知唯念法性則同二乘。事理事事皆無障礙。是菩薩學。故晉經全有一偈云但以得無礙甚深微妙智通達三世故乃得名為佛。又此一句亦可總頌余勸。

心無功用任智力

悉知國土成壞住

諸界種種各殊異

小大無量皆能了

三千世界四大種

六趣眾生身各別

及以眾寶微塵數

以智觀察悉無余

菩薩能知一切身

為化眾生同彼形

國土無量種種別

悉為現形無不徧

譬如日月住虗空

一切水中皆現影

住于法界無所動

隨心現影亦復然

隨其心樂各不同

一切眾中皆現身

聲聞獨覺與菩薩

及以佛身靡不現

眾生國土業報身

種種圣人智法身

虗空身相皆平等

普為眾生而示作

四有六偈頌凈佛國土分。于中三。初二器世間。次三眾生世間。后一智正覺世間。

十種圣智普觀察

復順慈悲作眾業

五有半偈頌十自在。故晉經云能得于十種妙大自在智。

所有佛法皆成就

持戒不動如須彌

十力成就不動搖

一切魔眾無能轉

六一偈頌大勝分。

諸佛護念天王禮

密跡金剛恒侍衛

此地功德無邊際

千萬億劫說不盡

七一偈頌釋名分。密跡者古譯為力士。

復以供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莊嚴具

菩薩住此第八地

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說三乘無有窮

慈光普照除眾惑

一念所獲諸三昧

百萬世界微塵等

諸所作事悉亦然

愿力示現復過是

次二偈半頌位果。

菩薩第八不動地

我為汝等已略說

若欲次第廣分別

經于億劫不能盡

三結說分齊。

第八不動地竟。

第九善慧地。所以來者。瑜伽意云前雖于無相性中舍離功用亦能于相自在。而未能于異名眾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為令此分得圓滿故。次有此來。言善慧者。攝大乘云由得最勝無礙智故。無性釋云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礙解智。于諸智中最為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即下文十種四無礙是也。莊嚴論云于九地中四無礙慧最為殊勝。云何勝耶。于一剎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者異義問。此菩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徧斷眾疑故。金光明云說法自在。無患累故。增長智慧。自在無礙者。此兼顯離障名勝。仁王名為慧光者。言兼法喻。智論名善相。從所了得名。能所雖殊皆名說法之慧。故所離障。離利他中不欲行障。有四辯故。四無礙障分成二愚。前三為一。名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后后慧辯陀羅尼自在愚。謂所說法是義。名句字是法。后后慧辯是詞。陀羅尼自在愚。通于上三。二辯才自在愚。即愚第四無礙。故所證真如。名智自在所依。謂若證得此真如已。如無礙解得自在故。便成善達法器自在說法行。梁論云由通上真如。得應身果。金光明中得智藏三昧。皆一義耳。

說此菩薩八地時

如來現大神通力

震動十方諸國土

無量億數難思議

一切知見無上尊

其身普放大光明

照耀彼諸無量土

悉使眾生獲安樂

次正釋文。二分之內。初贊請分中有十三偈。分三。初二如來現相顯說無功用行。無動之動難思議。故特此現通。

菩薩無量百千億

俱時踴在虗空住

以過諸天上妙供

供養說中最勝者

次十頌別贊。后一結贊。別贊中亦三。初一菩薩贊。

大自在王自在天

悉共同心喜無量

各以種種眾供具

供養甚深功德海

次一天王供。

復有天女千萬億

身心歡喜悉充徧

各奏樂音無量種

供養人中大導師

后八天女供贊。于中二。初一供。余七贊。

是時眾樂同時奏

百千萬億無量別

悉以善逝威神力

演出妙音而贊嘆

贊中二初一標贊。

寂靜調柔無垢害

隨所入地善修習

心如虗空詣十方

廣說佛道悟羣生

天上人間一切處

悉現無等妙莊嚴

以從如來功德生

令其見者樂佛智

后六贊詞。于中亦二。初二贊菩薩。通于八地及說法主。

不離一剎詣眾土

如月普現照世間

音聲心念悉皆滅

譬猶谷響無不應

若有眾生心下劣

為彼演說聲聞行

若心明利樂辟支

則為彼說中乘道

若有慈悲樂饒益

為說菩薩所行事

若有最勝智慧心

則示如來無上法

譬如幻師作眾事

種種形相皆非實

菩薩智幻亦如是

雖現一切離有無

后四雙贊佛及菩薩三輪化益。此文云菩薩幻智。后結云贊佛已。故文中通贊八九地。如月普現前地有故。此法師位隨機說權實故。文中三。初一身無心而普應。次二口隨機而演說。后一喻結心常契中。既特云最勝智心。示如來法。權實明矣。

如是美音千萬種

歌贊佛已默然住

解脫月言今眾凈

愿說九地所行道

三結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

第二正說分。先明地行。文有四分。一法師方便成就。謂此地能起辯才說法。名法師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故二智成就。具能知法之智慧故。三入行成就。達所化器之心行故。四說成就。稱根正授故。四中。初一入心。余皆住心。亦攝三位。至下當知。然第八中但凈佛土教化眾生。此地辯才力故教化眾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一切相者具上四分故。初分中三。初牒前起后。前得二諦等智故。謂諸佛勸起無量智慧。思量觀察。即是思修。次欲更下正顯方便。三得入下結行入地。

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秘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凈諸陀羅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輪。不舍大悲本愿力。

次正顯中文有十句。不離二利。論云一一五三句示現者初句利他。次句自利。故云一一。次五利他后三自利。故云五三。示現之言通上四段。初句依無色得解脫想??苫娚嫠??;淞畹么竽P。故云轉勝。二依未得究竟自利益故。復令修習如來智慧。三依根熟菩薩化入如來秘密。三密化益故。四依邪念可化眾生。令觀察不思議智。得正念故。謂觀無念見性故。五依未知法眾生。轉法輪令得知故。即凈陀羅尼三昧門皆說法所依故。六依邪歸依眾生具廣大神通。令入正法故。七依信生天眾生。令入差別世界佛凈土故。上五利他。下三自利中八依正覺內證智德。故修力等。九依轉法輪外化恩德。十依無住涅盤斷德。

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三結行入位。

上法師方便成就。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法行。無為法行。

第二智成就。此下二三段攝王子住。知法知根皆法王軌度故。且依智成。文中初句總知三性。謂凈染不二即無記。后有漏下展轉別開。一于凈法開漏無漏。謂施戒等取相心修。與漏相應。名為有漏。無漏返此。二于無漏開出。見道已前名世。見道已去名出世。三即就上二。世出世異名為思議。即世出世名不思議。四彼有漏思議中定能證入名之為定。為緣所動名為不定。亦可佛性定。有余一切法皆悉不定。三聚定等。下文自說。五總上諸善開出三乘。謂諦緣度等皆通上四。唯佛果一是為無漏等。而屬菩薩乘果。六于三乘法中。示有為無為依順行故。謂滅諦緣性彼岸真理皆名無為。道諦緣智能證修起皆是有為。如來一切皆是無為。佛智有為非極說故。涅盤令覆有為相故。三乘圣人依此起行。依此差別故名順行。

上智成就。

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煩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樂欲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聚稠林。三聚差別稠林。

第二明入行成就。于中三。初總標章門。二此菩薩如實知下依章廣釋。三佛子菩薩隨順下總結安住。今初有十一林。以疏義頗難消釋。今撮略疏義以為補義。

補義曰。按疏云此十一稠林。初眾生心者為總。故論釋心為依共。以是下十染凈共依故。菩薩依此而知。故名為依。余十是別。此十通不出三雜染。言三雜染者乃惑業苦也。故論云依煩惱業生。然煩惱業是惑業。生是苦果。此通明十稠林義也。然下十林又束為七者。一煩惱林是惑。二業林即業。三束根解性欲四林共為業。四隨眠林乃惑染種子。五習氣林通染凈習氣。六受生林是苦果。七三聚林乃通約圣凡根性有定不定時。如是故后十林束為七也。故論釋此七云。依共染煩惱染凈等。依定不定時也。文有四節。一依共者謂根解性欲四林共是業故。二依染謂隨眠。即煩惱種子名染。眠伏藏識令心染污故。三煩惱染凈等即習氣。四依定不定時即三聚林。然習氣三聚二林通三雜染。故云余二通三。又云不出三者謂隨眠是煩惱。根等是業。今習氣三聚二林亦不出三離染也。此十皆名稠林者多故名林。難知曰稠。然此十名。如發心品辨。而習氣通二義。一者殘習。二者種子熏習。如下當辨。

此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所謂雜起相。速轉相。壞不壞相。無形質相。無邊際相。清凈相。垢無垢相。縛不縛相?;盟飨?。隨諸趣生相。如是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皆如實知。

第二依章廣釋。文有九段。以性解欲合一例故。今初心中略舉十門。攝之為八。二三后二合故。一差別相。謂心意及識六種別。言雜起者。此八緣境。許得齊起。故名雜起。以必與所俱。極少猶有徧行五故。二速轉下二句合明行相。謂四相遷流故。速是住相。住體輕危速就異故。轉是異相。壞是滅相。不壞是生相。三無形質者第一義相。觀彼心離心故。云何離。謂身心不可得故。身者體依聚義。即同起信心體離念等。四無邊際相。即自相。順行無量境界取故。取境不同故名為自。上之四相。初一是所相。二是能相。此二并心之相。三是心之空性。性相不同合為心體。四即心用。此四并通染凈。后四明凈心隨緣。第五清凈者自性不染相。即自覺圣智。真妄所依不空性也。染而不染名自性凈。次下二句即不染而染。六垢無垢者即同煩惱不同煩惱相。隨緣有垢性恒離故。七縛不縛者同使不同使相。義不異前。但種現有別耳。八有二句合一。同名因相。隨因受生故。菩薩以幻智愿力生。余眾生隨業諸趣生。

又知諸煩惱種種相。所謂久遠隨行相。無邊引起相。俱生不舍相。眠起一義相。與心相應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別相。愛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三業因緣不絕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第二釋煩惱稠林亦三。別中九句攝為三種事。后七合故。一遠入相。乃至有頂故。此約四住現行。下至金剛自約種說。久者無始長隨故。二無邊引起者難知相。言無邊者修習無量善根故。引起者引起惑故?;笈c善俱所以難知。即勝鬘恒河沙等上煩惱也。三俱生下七句合為染相。即三雜染。謂此煩惱亦與業生。二俱起故。即分為三。初三句當體明煩惱染。一俱生不離者明隨所縛。此句總明能所。所縛即妄心。謂惑與妄心遞共同事。故云俱生。生即是事。然雖惑不名妄心。離心惑依何住。故迭相共依名為不舍。二眠起。一義者是以何縛。謂使為能縛。使即隨眠。起即現行?,F行由使不得解脫。以現及種同一惑義故。然下辨使不必與現行俱。此中現行必由于使。如有種子未必有芽。若已芽必有種子故云一義。三與心相應不相應者是所縛事。事即真心。若彼妄染名與相應。是縛非解。心性凈故名不相應。示可解脫。二隨趣下有二句。約生明煩惱染。論云身事生道界因故者??鄨蠹鹈硎律?。上句是道因。下句是界因。三愛見下二句。約業名煩惱染。初句明于三分中業因。障解脫故。言三分者。愛是欲求中追求現報受欲行者。見是邪梵行求。癡是欲求中追求現報習惡行者。故論云無戒眾生為現少樂。習眾惡行愚癡之甚。慢通上三。而多屬見。有求屬生。染所攝故。此略無。上三俱障解脫。過患難拔如箭深入木。故外道得非想定。尚與見慢相應。上即論意。亦可見愛等通七識中煩惱。故云深入。下句明此惑隨順世間身口意業。不斷起因故。結中八萬四千煩惱。隨好品自明。今此疏有多義。大約以貪瞋癡等分。各具二萬一千。故有八萬四千。

又知諸業種種相。所謂善不善無記相。有表示無表示相。與心同生不離相。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報無報相。受黑黑等眾報相。如田無量相。凡圣差別相?,F受生受后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谷县| 原阳县| 临邑县| 偃师市| 万全县| 湘潭市| 内江市| 锡林郭勒盟| 礼泉县| 密山市| 南乐县| 谷城县| 小金县| 陆良县| 鸡泽县| 渝北区| 陇南市| 神池县| 宝山区| 嘉善县| 许昌县| 通化市| 葫芦岛市| 晋江市| 阜南县| 玉环县| 沁阳市| 中阳县| 伊宁县| 长武县| 祁阳县| 浦东新区| 昌平区| 通渭县| 松滋市| 岢岚县| 翁源县| 柏乡县| 唐河县| 洪洞县| 肇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