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1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95字
  • 2015-10-09 16:10:20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舍于此忍門。

后正勸文有七段。一勸修如來善調御智。二勸悲愍眾生。三勸成其本愿。四勸求無礙智。五勸成佛外報。六勸證佛內明無量勝行。七勸總修無遺成徧知道。然七皆含轉住增去。今初有三。一明多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教授眾生法故。次汝應下勸令修習。三勿復下莫舍忍門。然舍有二義。一若以放舍身心住此忍門。斯則不可。故云勿復。是以論云若不舍此忍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令舍著。二全棄舍則所不應。故論云依彼有力能作故。故云勿復放舍。此令依之。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第二勸中三。初明自所得忍。二然諸下明他無忍起過。在家多有煩惱。出家多起覺觀。皆是眾生無利益事。三汝當下勸起悲心。悲心依上而轉。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愿。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第三勸中。愿有二種。一依廣心下化眾生。二皆令得下依大心。然有二義。一令他得。二令自得。自得佛智。依此智行廣利眾生。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第四勸中有三。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次諸佛下奪其異佛。勸其上求。以有深無礙智大用無涯。方不共二乘故。后一切下抑同二乘令不住忍。三獸度河同涉理故。趣寂為垢故應勿住。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凈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第五勸中。舉身相等六。皆是化生事業。若成就此法。則有力化生。故勸修成就。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第六勸中有三。初明其所得未廣。次善男子下示佛無量勝行。無量入者所入法門差別故。作是法門業用。轉是業用上上不斷。后汝應下結勸。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第七勸中二。先舉三種無量。即凈土中三自在行。后悉應下結勸。明少作在。既言悉應通達。明少分觀察即能成就。去佛非遙。此同德生勸于善財。勿以少行而生知足。故云無量。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第三顯勸所為。令起智業故。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盤。棄舍一切利眾生業。

第四彰勸益中亦是所為。為是故勸。于中二。先明不勸之損。故不得不勸。后以諸佛下彰勸之益。是故須勸。今初有二。一自損。既不與智即入涅盤。故應須與。故論云即入涅盤者與智慧示現。二者損他不利眾生故。然勸有四意。一為引定性二乘。二為警漸悟菩薩樂寂之習。三為發起始行無厭上求。四為顯此地甚深玄奧難舍。所以須勸。但有此深奧法流之處。必有諸佛作七勸橋。故無一人便趣永寂。又設佛不勸亦無趣寂。為顯勸益假以為言。

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

第二勸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牒前與智彰益之因。故論云彼行中攝功德勝故。云何勝諸佛同作教授說故。

于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只分。歌羅分。算數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二于一下起行速疾。

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凈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三何以下釋疾所由。謂先唯一身故長時劣此一念。此地身等無量故一念頓超。有十一句。前十別明。后一總結。十中初六依教化眾生。次二依自集助道。后二依障清凈。十中一多身隨現。所以多者。論云一切菩薩依信解如自一身故。謂智契同體。故能即一為多。此實報能為。不同前諸地變化。此對前一身。余音聲等對前起行類亦無量。二圓音隨說。三隨所知智。四隨取何類生。五隨應以何國。六隨其教化何類眾生。七隨供養集福德助道。八隨入何法門集智慧助道。九隨神通障凈。十隨智慧障凈。故能處無量眾會隨機說法。皆言隨者隨宜非一。釋無量言。故隨時之義其大矣哉。后一結釋中。先結。謂起行眾多不離三業。后以不動法故者釋由無相無功用無有間斷故。相用不動任運集成。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

喻中。喻彼行速疾。論云應知因勝示現者釋疾所由。船由入海故疾。行入無生故疾。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于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合中初合未至海。即前七地。次到菩薩下合若至海。即第八地。無生之智亦是行故名為行海。又頓能徧起即深而廣亦得名海。無功用智以合上風。一切智境明其趣果。前喻所無。以無生智同佛智海。故喻不分。本有已下合前校量。

上第三得勝行分竟。

下第四凈佛國土分。

大文第四凈佛國土分者。問經中但云大方便智。一切觀察皆如實智。廣說化生應形作用。瑜伽論中十自在前起智門。后但云得分身智。何以論主判為凈土分耶。答凈土有二。一是能凈之因。二是所凈之果。此有二對。一相凈果。謂寶嚴等。以行業為因。謂直心等。三自在凈果。謂三世間圓融等。以德業為因。謂凈土三昧等。今約后對。然凈土行業始起凡夫。滿在一地。凈土德業始起不動。終在如來。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

第二釋凈土。文分三別。一器世間自在行。二眾生間自在行。三智正覺世間自在行。初是化處。次是所化。后是能化。具后二凈方名凈土。然初一多約能凈。后二多約所凈。無功用智為能觀智。智所行境為所觀。方便善巧即無功用因。在于七地修無功用。今得自在。

所謂觀世間成。觀世間壞。

后所謂下別顯其相。有五種自在。一隨心欲。二隨何欲。三隨時欲。四隨廣狹欲。五隨心幾許欲。今初觀世間成壞。論云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故者。謂約能凈論隨。隨自心欲。知即能知故。約所凈論隨。隨眾生心樂。欲見者則現成現壞。不欲見者則不現故。經云觀知則唯約因。論主欲顯義兼于果。故云隨現。即轉變自在。下之四段隨現準知。

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

二由此業下明隨何欲。謂隨物欲知何業成壞。皆能現故。

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

三幾時成下明隨時欲。謂時長劫即能現故。若約能凈即隨時智。如此世界成二十劫。初劫成器。余成眾生。壞亦二十。先壞眾生。后一壞器。并稱事稱理名如實知。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水火風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

四又知地下。隨廣狹欲彼能現故。文中三。初知四大差別即是廣相。小相者非定地報識境界。大相者定地境界。乃至四禪緣三千故。無量者如來境界。上三十事分齊。皆以境界智知。差別相者是法分齊。故以相智知。知其自相同相差別故。

微塵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

二知微塵下知狹相。細相者透全塵故。論經次云麤相者隟塵故。差別同前。無量差別者一塵之中含多法故。塵之麤細俱通定散。故不云小大。

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所有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國土身若干微塵。皆如實知。知眾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阿修羅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塵成。得如是知微塵差別智。

三隨何下知能所成。雙明廣狹。文二先。總知內外。次知地獄下別明六道。斯即楞伽責所不問。意顯窮幽。又云無性故。

又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壞。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得如是觀三界差別智。

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隨心幾許欲。即能現故。文中二。初約智知自在。上即三界互望論大小。今則一界之中自分大小。欲界中人境為小。天境為大。色中覺觀為小。無覺觀為大。無色界中論云佛法中凡境為小。圣境為大。聲聞菩薩為大者。為揀外道妄取為涅盤故特云佛法。如來所知一切三界皆名無量相。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眾生。所謂善知眾生身差別。善分別眾生身。善觀察所生處。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

第二約通明自在隨物現化。文中三。初隨機現化。于中初標能化智。次所謂下明所知機。有三句。一知身類不同故。二同隨身所用方便智故。三生何等界能利生故。后隨其下正明隨化。雖言現身意在生處。故屬器界。

此菩薩于一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以智光明普現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普于其中示現受生。

二明化分齊。

此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故。于一佛剎其身不動。乃至不可說佛剎眾會中悉現其身。

三明現自在。謂不動而徧。猶月入百川。

上明器世間竟。

佛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于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

第二明眾生世間自行。謂隨感能調伏眾生自在故。于中三。初總明感應。

所謂于沙門眾中示沙門形。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剎利眾中示剎利形。如是毗舍眾首陀眾居士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眾兜率陀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魔眾梵眾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各隨其類而為現形。

二所謂下別顯感應。于中顯化生行。有二自在。一化同物身。沙門中現沙門形等故。即身自同事。

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身。

二化應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論云彼行化眾生。身心自同事。

佛子。菩薩如是于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諸眾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

三總結感應。如是如是等。現類眾多故。若身若心無偏頓應。故論結云自身心等分示現故。

上明眾生世間竟。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于平等。

第三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遠公云若就行境應名二諦自在行。今就行體名智正覺。智于二諦正覺無礙故名自在。今更一釋。以所知十身皆是毗盧遮那正覺之體。亦得從境名智正覺。能令相作亦自在故。文中二。初明第一義智。后此菩薩下明世諦智。今初上句離妄。下句住實。由自身他身不分別故。住于平等。不分別言非唯照同一性。亦乃能所照亡。論此不同二乘。第一義智示現者以彼不得法空。不能即俗而真非一異故。

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虗空身。

二明俗諦智有三。一總知十身。二此菩薩下令十身相作顯通自在。三此菩薩知眾生身下別顯知相彰智自在。今初。十身論攝為三。初三染分。次六凈分。后一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緣起法界分為十故。即染分依他凈分依他同依一實故。染分中三者初是眾生世間。次國土世間。業報身者彼二生因。謂業煩惱。經略煩惱。故論具之。而云報者業能招報。從果立名。然國土身合通于凈。且從一類以判為染。次六總以三乘為凈分。于中前四是人。菩薩及佛但因果之異。次一是能證智。后一是所證法。故論云此二乘隨何智隨何法彼凈顯示。謂因法智殊。顯三乘別。后虗空身是不二分者通為二依。非染凈故。觀下別顯多約事空。義兼于理。

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虗空身。又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虗空身。

第二十身相作。皆先明相作所由。由隨機故。文中二。一別顯相作。略有四翻。云何法智虗空得為自身。入法智中自然應現自己身故。令于虗空忽見自身。故名為作。余作亦爾。

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于此身現如是形。

二總結例余。上但舉四翻。理應具十成一百身。然自身即是菩薩。若將自望菩薩別則有一百一十身。故云則如是現。所以相作得無礙者。廣如懸談。今文略有三意。一由證即事第一義故。事無理外之事。事隨理而融通故。二緣起相由故。三業用自在故。

上十身相作。

下別顯知相。

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

第三別顯知相。十身為八。三乘身合故。即有八段。初眾生身有五相。初三業生煩惱妄想染差別。此約總明三界。后二約上二界。即就報別開。若總開三界五趣。則具十矣。

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凈相廣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

二國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四相。后二真實義相。前中初三分齊相。即小中大千。次二染凈差別。次廣即寬陿差別。此略無陿。次二依住差別。真實一重頓入名為普入。十方交絡名為方網。又重重現故。多同初地。

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假名差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阳市| 科技| 湘潭市| 潜江市| 巍山| 梅河口市| 洞头县| 个旧市| 桓台县| 天祝| 邳州市| 车致| 邹城市| 汨罗市| 泽州县| 安乡县| 易门县| 绥芬河市| 乐昌市| 长泰县| 保定市| 迁安市| 金山区| 陵川县| 会泽县| 永新县| 广灵县| 科尔| 湖北省| 灵台县| 来宾市| 庄浪县| 宁武县| 湾仔区| 永新县| 东方市| 从化市| 宁夏| 康定县| 西宁市| 新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