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89字
- 2015-10-09 16:10:20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第八不動地。所以來者。瑜伽云雖于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而未能于無相住中舍離功用。又未能得于相在修習得滿。故次來也。又約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間。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已去寄顯一乘。莊嚴論釋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論亦說八地已上以為一乘。是知從前差別進入一乘故次來也。言不動者總有三義故。成唯識云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謂任運故功用不能動。相續故相不能動。總由上二煩惱不動。與本分大同。金光明云無相正思惟修習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但有二義。由相于前已不動故。行即功用。攝論云由前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此則略無煩惱。無性釋意云。第七地行動相不動。此中行相俱不動。解深密云由于無相得無功用。于諸法中不為現煩惱所動。此但約煩惱不動。十住論云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愿故。此即約人不能動。人亦是相。仁王名等觀地者。上皆對他立名。此當體受稱。即無相觀。下經自有釋名。故所離障亦離無相中作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現相及土。此地能斷。說斷二愚。一于無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今于相中不自在故。其所證如名不增減。以住無相不隨凈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證此真如。現相現土皆自在故。所成行亦名無生法忍。相土自在及所得果即定自在等。皆由無相無功用故。
是時天王及天眾
聞此勝行皆歡喜
為欲供養于如來
及以無央大菩薩
雨妙華幡及幢蓋
香鬘纓絡與寶衣
無量無邊千萬種
悉以摩尼作嚴飾
次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贊請中有二頌。分二。前十贊。后二請。前中二。前二偈天王天眾供贊。
天女同時奏天樂
普發種種妙音聲
供養于佛并佛子
共作是言而贊嘆
一切見者兩足尊
哀憫眾生現神力
令此種種諸天樂
普發妙音咸得聞
后八天女樂贊。于中二。初二標贊所依。余六正顯贊德。總贊如來身土自在。將說身土自在地故。于中毛端約剎論處。毛孔約身。
于一毛端百千億
那由他國微塵數
如是無量諸如來
于中安住說妙法
一毛孔內無量剎
各有四洲及大海
須彌鐵圍亦復然
悉見在中無迫隘
一毛端處有六趣
三種惡道及人天
諸龍神眾阿修羅
各隨自業受果報
于彼一切剎土中
悉有如來演妙音
隨順一切眾生心
為轉最上凈法輪
剎中種種眾生身
身中復有種種剎
人天諸趣各各異
佛悉知已為說法
大剎隨念變為小
小剎隨念亦變大
如是神通無有量
世間共說不能盡
六中前四依正互在。五依正重重。六轉變自在。兼結無盡。
普發此等妙音聲
稱贊如來功德已
眾會歡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聽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
今此眾會皆寂靜
愿說隨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諸行相
后請可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于七地中。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地行。后地果。前中有七種差別。一總明方便集作地分。二入一切法本來無生下得凈忍分。三佛子菩薩成就此忍下得勝行分。四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下凈佛國土分。五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下得自在分。六此菩薩如是入已下大勝分。七佛子此菩薩智地下釋名分。七中初二是趣地方便。一是遠方便。總前七地集作此地方便故。二是近方便。前地得忍光明。此修熟令凈故。此二是入心。下是住心。三是初住地行。謂前凈忍發起勝修故。次二即安住地行。謂四是正住之始。依前勝行更起修凈佛土之行。五即正住之終。由凈土之行成德無礙。六是地滿行。此地望前通皆是勝。今復地滿勝中之勝。故云大勝。七即辨德彰號通于始終。今初分二。先標集德處。謂總前七地。非獨第七。雖亦有下十法而非次第。以是功用行滿。無功用際故總集之。四節中當第三也。四節者謂一入位。二入地。三無功用。四菩薩地盡。
善修習方便慧。善清凈諸道。善集助道法。
善修已下正顯所集。有十一句。分二。前三同相。諸地通行故。后八別相。諸地異修故。同中三句。一二種無我。上上證故。此即證道。地地轉勝名上上證。巧證不著。經云方便。二善凈諸道者不住道清凈故。悲智雙運故名為諸。三善集助道者彼方便智行所攝。滿足菩提分法故。方便是前證道。行即不住道。悲智等行故。菩提分即是彼二所攝之助。助彼二故。
大愿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凈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眾生。入無量智道。
大愿下別相。攝八為七。一初地大愿攝持能至此故。二三地攝善戒中如來力加故。彼經為證十力四無所畏等故。是我今等行十善等。即上承佛力。三地中因修自證禪定神通。名自善力所持。四常念下論云四地中所說法分別智教化智障凈勝。念通達佛法者。謂前十法明門是智方便。即前觀察。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次教化智。即彼經清凈分中以十種智成就法故生如來家。障凈勝者即彼論釋。謂滅三地智障。攝四地勝智故。上之二段。皆念通達佛法。故與此同。五地中有十種平等深凈心。故云善凈深心。此心是思覺。六能成下六地三種大悲。故云成就福德。三皆觀因緣集。即成就智慧。七中二句。以近此地故。初空中方便智。有中殊勝行。皆是大慈大悲不舍眾生行。次句即以無量眾生。入無量智道。上總明集作方便地竟。
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
第二凈忍分。有十五句。分三。初十正明無生忍。次四明無生忍凈。后一結得忍名。然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即正明中意。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于理。無相無功曠若虗空。湛猶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即凈忍中意。前一猶通諸地。未得于后不稱凈忍。今初段中言一切法者。總該萬有理事之法。入即證達。以歷事無窮略陳其十。十中相從為四無生。前七為一。名事無生。后三各一。二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無生。四中一破相。二破性。三因泯。四果離。即前二破相入如。后二證實舍相。若寄位。初加行。二證體。四后得。三通始終。又四中約法性收。不出真妄。妄法本空稱曰無生。其法離相亦曰無生。事無生中。前四不增。正顯無生。后三不減。亦即無生。法本不生。今則無滅。以初攝后皆曰無生。別言七者。為治七種實故。實者隨相執定故。文有七實。以七無生對治。疏有多義。文廣不錄。
上明事無生竟。
無性為性。
第二無性為性者即自性無生。此則顯詮。論經云非有性者。明非有彼定執自性。此則遮詮。無性即是法無我理。此理既以無性為其自性。則自體無性。非是先有今無。亦非全無真體。故云為性。以前觀事無生。正忍此理故。故論云。彼觀事故是此忍。不得言無。此則非有非無以顯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亦非所觀事外。故論云所有觀法無我理。無二相故。斯非即非離無二為中道義。
上明自性無生竟。
初中后際皆悉平等。
第三明數差別無生。于三時中染凈法不增減故。謂先際非染增凈減。后際非凈增染減。中際亦非半增半減。以知三際皆空無自性故。
三明數差別無生竟。
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
第四無分別下。明作業差別無生。果位作用名業差別。如智貫之則無差別。無差別即是無生。下如是理如。上如是智如。智如于真理。故無差別。此智是佛究竟入處。今菩薩證如同佛入處。故論云于真如中凈。無分別佛智故。如是四種皆是示現無生忍觀。
上四無生竟。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虗空。入一切法如虗空性。
二名無生忍凈中二。初句離障。后三顯治。前言離者。論云示現行遠離。謂契實舍妄名行遠離。揀非心體離也。所離一切略有二種。一離心者離報心憶想分別。謂第八異熟識。轉現徧行亦不行故。二離意識者離方便心憶想分別。論云離攝受分別性想故。謂六七識及中心所等亦不行故。是則心行處滅。名離一切想。后無所取下明治。上但明所治非有。今明能治不無。故論云。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治法想者治即無分別智。所以明此者有二義故。一則揀異外道斷滅無想。二乘滅盡故。二揀異如來。尚是照寂。非是寂照。以無功用自然行。故云無所取著。無取果心。任性自進故。此顯治妙。徧一切法想。故云猶若虗空。此顯治廣。入真如不動自然行。故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此顯治深。此則入于起信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故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然論云不動自然行者任性趣故。非謂有彼自然行心。故上離即止。此治即觀。無功雙運。唯證相應。勿滯言也。
是名得無生法忍。
三結名可知。
上凈忍分竟。
下第三得勝行分。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
第三得勝行中二。初明深行勝。對前彰出。二佛子此地菩薩下發起勝。對后彰入。前中亦是攝童真住。文中二。先結前生后。已入第八地是結前入位。生后深行為所依故。
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
二正顯深行。先法后喻。法中八句。初句總相。位行玄奧故。余七別相。一難可知者即難入深。正是對下彰出。二無差別者同行深。與諸無漏凈地菩薩同故。如麥在麥聚故難知差別。三離一切下境界深。分齊殊絕故。由所取相離。能取想不現前故。復言離一切著者護此地一切所治障想故。四無量無邊即修行深。自利無分量。利他無邊故。五一切聲聞等明不退深。二乘不能壞其勝故。六離諸諠諍即離障深。謂離功用障故。七寂滅現前即對治現前深。以證真如為能治故。一切寂滅。七句通顯離前地過。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意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于報行。
第二喻中文有三喻。從后次第喻前三段。為順治障故從細至麤。為法中顯深故從麤至細。三中略有喻合。今初滅定喻。喻前離障寂滅。喻中那含羅漢心解脫人。多能入之。九次第定當其第九。故云乃至。動心止息者謂所依六七心王已滅能依心所憶想自亡。合中住不動地。合入滅定。即舍已下合動心止息。即舍一切功用行者過所治故。得無功用法者明得彼治法故。身口等息者以得無功用法自然行故。即同前無所取著。離第一有行有間發過。住于報行者文含二意。一成上示現得有功用相違法。謂得無功用地故。此約教道。同前無所取著。二者謂善住阿賴耶識真如法中故。此約證道。同前入一切法如虗空性。即離第二凈地勤方便過。不同前地修無功用。故云報行。報行者前地所修報熟現前故。住真如者。以本識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凈分。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舍黎耶之名。又佛地單住真如。不云黎耶真如。今為有變易報在。是故雙舉。則黎耶言約異熟識。如來但名無垢識故。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度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此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第二夢寤喻。喻前正行廣大。論云。此示行護彼過想者。離彼化生勤方便過故。有正智想者。非無此地無功智故。如夢寤雖無夢想非無寤想。但此行寂滅。故云所作皆息。合中勇猛約心。精進約行。合上方便。并是功用二行。已下出所息障。依內證清凈。生死涅盤二心不行。名二行不現。如彼寤時。此彼岸無依。外緣境界受用念想不行。故云想行不現。即離化生圣道等想。如彼寤時人船俱無。合中見人墮河。喻中身自墮者。眾生病即菩薩病故。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盤心尚不現起。況復起于世間之心。
第三生梵天喻。喻分殊絕。合中正合下地。心意識不現。合欲界心不現行也。所以不行者得報行故。此離微細想行過。故論云此說遠離勝也。后此菩薩下舉勝況劣。謂佛等不順行世間一分心等尚不行。況順行世間一分心耶。佛心等者即七地求如來智心也。此中但況世間。亦應以大況小。大尚不行況小乘耶。則若世若出世若人若法若因若果若智若斷皆不行也。
上明深行勝對前彰出。下正明勝行。
佛子。此地菩薩本愿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
第二明發起勝行。此下亦是攝尊重行。因勸起行皆尊重故。勝亦尊重之義。文有四段。一說主總敘。二作如是下顯勸辭。三佛子諸佛世尊下顯勸所為。四佛子若諸佛下彰勸之益。今初。愿即勸因。大論說三加七勸。今諸佛現前即現身加。與如來智即是意加。后贊善哉即口加。以先加而后勸。今疏但云說主總敘而已。經本愿力應云住本愿力。諸佛世尊下總顯勸相。諸佛所以與智勸者。轉彼行深樂足之心。令入法流門故。法流者決無生止水。令起無功用行河任運趣佛智海。即以能趣為門。又法流者即是行海。言與智者有二意故。一現行與覺念。猶彼意加。二令其修取。故名為與。下之七勸皆佛智攝。故但云與智。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
二正顯勸辭中二。先贊。即口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