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6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877字
  • 2015-10-09 16:10:20

第八因緣生滅門。亦名從緣無性。初約一切智觀。此下三門皆明一心門中六觀之深觀。謂四句求緣皆無有生。無生而生故曰深觀。此門名不自生不他生。第九門名不共生。第十門明不無因生。釋此四句。略有二義。一破邪。二顯理。理外妄計曰邪。邪亡則理顯。理顯則惑亡。然自他等四是計是依。不之一字。是藥是理。窮生之理不出自等。自等若無。生將安寄。故以不不之。則惑亡理顯。然其所計各有三類。一者外道謂冥性為自。梵天為他。微塵和合為共。自然為無因。謂此四計。亦是僧佉衛世若提子勒沙婆也。二小乘同類因為自。異熟因為他。此異熟非識乃指不善及有漏善相望而言也。俱有因為共。計無明托虗而起。亦曰無因。上計亦通大乘執相之者。三約大乘。果法為自。眾緣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又賴耶即自種為自。眾緣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又法從真起為自。從妄起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所計雖眾但顯正理諸計自亡。顯理復二。一約無生以深觀。二約生無生無礙以顯深觀。先中略為二解。一約展轉釋法從緣故不自生。既無有自對誰說他。又一切法總為自故。又他望于他亦是自故。既無有他。故不他生。自他不立。合誰為共。有因尚不生。無因何得生。二約因緣形奪釋。故對法云自種有故不從他。待眾緣故非自作。無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若爾自種有故則是自生。豈曰無生。此乃假自破他。非立于自也。次句假他破自。故中論云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也。下二句例然。惟詳審之。二約無礙者但因緣生果。各有二義。謂全有力。全無力。緣望于果若全有力則因全無力。故云因不生緣生。故云不自生。二因望于果全有力亦然。故云緣不生自因生故。故不他生。三二力不俱故不共生。四二無力不俱故不無因。此復二義。一約用則力用交徹。有相入義。謂有力攝無力故。故十忍品云菩薩善知緣起法。于一法中解眾多。眾多法中解一等。二據體有空不空。有相即義。謂非但因力歸緣。亦乃因體由緣而顯。全攝因緣。因如虗空。故上文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力無力必俱。故常相即入。是為無盡。

復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

八因緣生滅門中。亦名大緣起甚深觀。亦有順逆。初順觀中。經云無明緣行者牒也。無明因緣能生諸行者釋也。論云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此以不他生釋經因字。謂如行支唯從無明故云自因。即上自因觀也。二者非自作。緣生故。此以不自生釋經緣字。謂行支但假無明為緣。非有行體在無明中。從自而生。即他因觀。但取揀余不親生故名因。顯前非后疎故名緣。非謂四緣之因緣也。

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余亦如是。

逆觀可知。二大悲觀。即異求中計非想等以為涅盤。又計妙行為解脫者。非是常德。但是生滅。故可悲之。三約一切相智觀。此及后門名無始觀。此有二義。一約俗說因緣為生滅之本。生死無際故因緣無始。二約真說見法緣集。無有本性可依。故名無始。即凈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染凈真性皆無始終。顯染可除故云無始。故論云中際因緣生故后際生。即舉此第八門。隨順縛故即第九門。謂但一念從緣生即是不生。故無始也。不言初際生者意顯無初故。今不起妄即不生故。

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系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系縛。余亦如是。

第九生滅系縛門者亦名似有若無。初一切智觀中。明不共生。初順觀。經中但無明為緣縛行。令行系屬無明。斯則緣生。而為不共者論云非二作但隨順生故。無知者故。作時不住故。意謂但行順無明緣不得不生。互無知者故非二作。若爾。但隨順生即是共生。何要知者。故末云既從緣生。則念念不住。誰為共耶。此同對法無作用故。又論云。和合即無性。云何和合生。次無明滅下逆觀。謂滅但滅于系縛。既無共生。安有共滅。言有生者但是系縛。二約大悲觀。謂彼外道。異求非想天等為解脫者。菩薩觀之。但是染縛。非是涅盤真凈之德。三約一切相智觀。明無始觀中隨順縛故而生。非有本也。

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余亦如是。

第一無所有盡觀門。亦名泯同平等。初一切智觀即深觀中顯非無因。初順觀中。由行從無明緣生緣生即無性。故云隨順無所有。次逆觀中滅亦緣滅。緣滅無滅。方順盡滅之理。然論經順觀云是隨順有者。顯無性緣生。故不能不有。二經雖殊同名緣生。故非無因。無因何失。若無因生。生因常生非不生也。何以故無定因故。此即縱破。亦可常不生何以故。無因生故。此即奪其生義。故無因生非佛法所樂。以無因能生大邪見故。二約大悲隨順觀。即求異解脫中外道計悲想無所有處為涅盤。以是有故。非是出世。故無我德。而妄計解脫。故可悲之。三約一切相智觀。當第九種種觀。此即世諦觀。由隨順有故有欲色無色愛等之殊。故云種種。即真順有。未失順無。

上來別釋十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舍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系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自下第三總結十名。既云逆順觀察。則前一心所攝自業助成二門。闕逆觀者乃文略耳。然此逆順若對法第四名為染凈。染凈中各有逆順。論云雜染逆順故。清凈逆順故。染中順者無明緣行等故。逆者謂誰老死集乃至無明故。緣起經云由誰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復何所緣。初句推因。后句審因。清凈逆順者無明滅則行滅順也。由誰滅無故老死滅無逆也。今文略無。但約染凈為逆順耳。言諸緣起者十二非一曰諸。前前為緣令后后起。又由煩惱系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亦名緣生。生即起義。亦約果說。然各攝三觀。體勢星羅。今重以十門本意收攝。初門明染凈因起。二明緣起本源。三因果有空。四相成無作。五陳其諦理。六力用交參。七窮苦慢除。八形奪無始。九有無無本。十真俗無違。復收十門不出五意。初迷理成事。次理事依持。次六成事義門。第九理事雙泯。后一理事無礙。故唯四門不出理事。若從事理無礙交徹則涉入重重。若依理事逆順雙融則真門寂寂。故法性緣起甚深甚深。即此因緣名因佛性。觀緣之智即因因性。因因至果成菩提性。因性至果成涅盤性。因果無礙是緣起性。唯虗己思之。

補義云此經以法界緣起為宗。所言緣起不出十法界理事因果。然此因果亦唯依一心十二因緣逆順轉變。是知全經旨趣皆緣起之法。前三賢所修者皆隨緣之行。而登地所證者乃緣起之理。故初二三地所觀乃約順觀染緣而入法界。四地所觀乃約逆觀凈緣而入法界。故五地所觀染凈融通。然但約歷別行布而觀。故至此六地。委明觀十二因緣。會前諸觀攝歸一心。以顯由理事無礙而入事事無礙法界。故經文結束分明。而疏亦收歸五意。結成四門。然四門即四法界也。通途理事無礙觀門備示于此。且疏依論明。門門有三觀。觀觀攝十門。隱顯重重。以示事事無礙法界。斯則全經觀行理趣。盡彰于十二因緣之十門。所謂緣起甚深。以示法界之宗也。以經文浩瀚。旨趣幽深。故略示于此。

上結束十門竟。

下總結大文不住道行勝竟。

大文第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下至后隨順無違故。明彼果勝。亦前攝正心住。故知緣生。此下攝善現行故三空等現前。依論云果者有五種相。一得對治行勝。及離障勝。二得修行勝。三得三昧勝。四得不壞心勝。五得自在力勝。各有佛子以為揀別。唯第二段有二佛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

初中二。先明對治勝。后菩薩如是下明離障勝。今初。即三解門。亦名三昧。三昧即當體受名。解脫乃依他受稱。此三能通涅盤解脫。故名為門。文中二。初牒前。后正顯。今初意同五果。由前十觀得此三空等果故。謂以此三空觀緣得第一第三果。三悲悲觀緣得第二第四果。三望于初初是能治。三是所成。四望于二二是能修。四是堅固。第五通從二觀而生。亦可展轉而生。由有治故離障。離障故行勝。有治故三昧勝。三昧勝故心不壞。故得自在也。

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

此下正顯三空。各有別顯總結。初空門中別顯有三。初三句明眾生空。次自性空明法空。此上明二我體空。三無作受顯二我作用空。由體空故并不能作因受果。結云現前者智與境冥故。

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

二無相門中亦三。一者滅障。即觀諸支皆自性滅。謂若入空門不得空亦不取空相。則事已辦。若見法先有后無說為空。及取空相非真知空。故名為障。故修無相了自性滅則不取空障。二所以不取者得對治故。謂知空亦復空名畢竟解脫。三既有能治。治于所治。則念想不行。故云無有少法相生。能所斯寂則無相現前。

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愿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愿解脫門現在前。

三無愿門。亦有三種相。一依止謂依前入空無相方得無愿故。二體即無有愿求。不求三界等故。三勝即大悲化生。勝二乘故。又上三空通緣諸法實相。觀于世間即涅盤相。故亦不同二乘。

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第二明離障勝中。先牒前修。由修得離故。初離空想是空門所離。次離有無想是無想門所離。亦無愿門所離。不見有可求故。已知離障。云何為勝。經中三句。次第勝五四地及此地方便故。謂于五地中以十平等深靜心。遠離四地身凈我慢。此用深空滅彼二我。故此勝也。二四地中以道品治三地正受出沒等慢。此用空觀以離作受故勝。三此地方便。但用十平等破顯有無。今此地滿。用深無相破遣有無。一切蕩盡故此勝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

第二修行勝中二。先總明修心。悲增心中修故。為未滿菩提下兼于自利。亦修所為。言悲增者前觀十平等已起三悲。今十門觀緣。彌悲眾生纏于妄法。

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故。亦不畢竟滅于諸行。

次別顯中二先明修行。后而恒下明修勝。今初又二。先發勇猛修行。謂勵志始修故。后佛子下明丈夫志修行決終成故。又初即悲智勇修。后則窮證性相。今初。先智后悲。智中先智后厭。初中上二句明緣有合離。謂業惑相資有為方生。如無明緣行等。后二句明緣有具缺。集即是具。謂業惑隨闕。必不轉生。如雖有行無愛潤等。后我如是下厭。既知有為苦過。必斷和合集因。然修悲益物不盡有為。

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

二大夫志修中初厭相。見彼有為多過。是對礙法故。故厭之。次無有自性下證性。由了有為自性同相本無生滅。便能滅于對礙而與理冥。

而恒起大悲不舍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第二修行勝者謂不住勝相現前。故有三種勝。一初二句明般若因勝。以是不住所以。躡前大智而起悲故。二即得下般若體現勝。般若是通名。無障礙智是別稱。無礙佛智雖未成就。今般若能照此智。此智前相名曰光明。光明即門也。三成就如是下即般若用勝。亦是不住之相。謂上二句涉事不失理。故不住有為。后二句見理不壞事。故不住無為。即有為涅盤平等證故。以菩提下不住所為。智慧助道未滿足。故不住有為。功德助道未滿足。故不住無為。又俱未滿。故俱不住。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舍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

第三明三昧勝中二。先明空定。后如是十無相下例顯余二。前中復二。先舉十上首。從此菩薩下總結多門。今初十中。疏依論釋頗難會。次依涅盤釋之云。前八證實空。后二起用空故。言入空即彼內空外空。內外十二入故。自性即性空。非今始無故名空。第一義空名義全同。第一空者彼名空空。謂前空但空第一義。今明若有若無本來自空。故彼經云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是名空空。謂是非亦當體空故。如是空空乃是二乘所迷沒處。十地菩薩通達少分。故名第一空。大空名同。彼名般若波羅蜜。合即內外空也。合無合故。起即有為空。八即無為空。如實即無為故。不舍等二名義俱別。若欲會者。九即無始空。無始不離生死而即空故。十即無所有空。謂離與不離皆無所有故。

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愿三昧門為首。百千無相無愿三昧門皆悉現前。

次結余可知。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德县| 邳州市| 枣阳市| 共和县| 德清县| 丹寨县| 安新县| 河源市| 洱源县| 搜索| 石狮市| 稻城县| 长白| 峨眉山市| 商洛市| 盖州市| 安泽县| 黑山县| 历史| 抚州市| 玉环县| 平潭县| 孟连| 杨浦区| 门源| 霍林郭勒市| 益阳市| 宾川县| 富平县| 龙口市| 连山| 化州市| 奉贤区| 通州区| 息烽县| 阿巴嘎旗| 金阳县| 台湾省| 庆云县| 瑞丽市|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