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7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73字
  • 2015-10-09 16:10:20

第四不壞心果。此下二段。亦即攝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此為進善。后起大行。今初。不壞心者。由障滅行成。若智若悲皆不退壞。文有十句。初總。余別。有九種不壞。一信理決定名決定心。二行堪調柔名純善心。三不怖甚深名甚深心。四自乘不退名不退轉心。五勝進無息名不休息心。六泯絕自他名廣大心。七利生無邊名無邊心。八上求地智名求智心。九巧化眾生名方便慧心。亦可對前十三昧心以明不壞。九并堅固皆云不壞。十皆具足名悉圓滿。

佛子。菩薩以此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于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于菩薩智慧光明。于空無相無愿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恒共相應。菩提分法常行不舍。

第五自在力勝。初顯其相。后佛子下結其分齊。前中十句。初總。不懼下別。總云此心者此前十心。順佛菩提者能深入趣向故。論云得般若波羅蜜行力勝。能深入故。則知此前十心皆是般若現前心也。別中九句。依上十不壞心而得自在趣向。一不懼異論即能伏他力。二上入智地即斷疑力得法空故。三自乘不動力以離小故。四密處信力趣境智故。五諸魔不壞力精進故。六治惑堅固力住智明故。七徧治力具三空故。處有不染故。八化生力即前第九方便相應。九智障凈力即前上求智地。前智居中。導二悲故。此智居后。顯悲智相異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于諸法如實相隨順無違故。

第二結中。由般若現前故順忍明利。言第三者三品忍中為最上故。

上來彼之果勝竟。

大文中前已行竟。

下地果。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以愿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大文第二位果中三同前。就調柔中分四。初調柔行。二教智凈。三別地行相。四結說地名。前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鏈行緣。

悉以廣大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舍。又得諸佛甚深法藏。

次能鏈行。于中聞已受持下是得義持。三昧慧光是所持義。隨順修行。此句示現得義持因。因何事耶。謂因依前三昧勝故得如是奢摩他等。憶持不舍正顯能持。又得已下亦是所持。

經于百劫經于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凈。

三明所鏈凈。轉更明凈者解脫彼障故。又由前證得彼佛法藏故。

譬如真金。以毗瑠璃寶數數磨瑩。轉更明凈。

喻中真金喻證。亦喻信等?,娏в鞣奖阒?。由方便智數磨。令出世證智發教智光。轉勝前也。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隨逐觀察。轉更明凈。轉更寂滅。無能暎蔽。

合中。方便慧即上不住道。合前瑠璃。隨逐觀察合數磨瑩。轉更明凈者般若現前故。轉復寂滅者證智脫彼障故。

譬如月光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不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滅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煩惱熾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

二明教智凈。以月光寬大勝于前地。但取月輪為喻也。四種風輪者出現亦有能持等四種風輪。非今四輪。以彼不是散壞風故。有散壞風復無四種。未見經論不敢定斷。且就義釋即四時之風。春曰和風。喻煩惱魔。順愛心故。夏曰炎風。喻于蘊魔。多熱惱故。秋曰涼風。亦曰金風。喻于死魔。果熟收殺故。冬曰寒風。喻于天魔。敗藏人善故。行四魔行即是魔道。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二別地行相。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地。

四結地名。

菩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眾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勤行精進。于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

攝報果中。言聲聞難問無能屈者。已知二乘地緣等故。

若以愿力自在示現過于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愿智果。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圓滿五地已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滅本清凈

無有戲論無取舍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明利順忍智具足

第三重頌。二十二頌。分三。前十七偈頌位行。次四偈頌果位。后一結說。前中三。初二偈一句頌勝慢對治。二有十偈三句頌不住道行勝。三有四偈頌彼果勝。今初。

觀察世間生滅相

二中有三。初一句頌顯心境。

以癡闇力世間生

若滅癡闇世無有

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

諸行如云徧與起

不知真諦名無明

所作思業愚癡果

識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眾苦聚

次九偈一句。頌別明觀相。即為十段。第一有二偈半頌有支行列。

了達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緣亦復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二一偈頌攝歸一心。既云心滅則生死盡。故知不可唯約真心。以真妄和合是說依心。即真之妄既滅。即妄之真不無。故起信云但心相滅非心體滅。

無明所作有二種

緣中不了為行因

如是乃至老終歿

從此苦生無有盡

三一偈頌自業差別。

無明為緣不可斷

彼緣若盡悉皆滅

四半偈頌不相舍離。

愚癡愛取煩惱支

行有是業余皆苦

五半偈頌三道不斷。

癡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增長是苦苦

所余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三苦滅

六一偈越頌第七三苦聚集。

無明與行為過去

識至于受現在轉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若斷邊際盡

七一偈卻頌三際輪回。

無明為緣是生縛

于緣得離縛乃盡

八半偈越頌第九生滅系縛。

從因生果離則斷

觀察于此知性空

九半偈卻頌因緣生滅。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有三句頌無所有盡觀。

十種思惟心離著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三道

三際三苦因緣生

系縛起滅順無盡

第三有五句頌結十名。

如是普觀緣起行

無作無受無真實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焰

如是觀察入于空

知緣性離得無相

了其虗妄無所愿

唯除慈愍為眾生

三頌彼果勝中初二偈對治勝。

大士修行解脫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諸有為和合作

志樂決定勤行道

次一偈頌修行勝。

空三昧門具百千

無相無愿亦復然

次半偈頌三昧勝。

般若順忍皆增上

解脫智慧得成滿

后二句通頌后二勝。以義通故。

復以深心多供佛

于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瑠璃所磨瑩

如月清涼被眾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此地菩薩超魔道

亦息羣生煩惱熱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導眾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勝聲聞道

此地菩薩勤精進

獲諸三昧百千億

亦見若干無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四偈頌位果等可知。

甚深微妙難見知

聲聞獨覺無能了

如是菩薩第六地

我為佛子已宣說

一偈頌結說。

第六現前地竟。

第七遠行地。所以來者。已說緣起相應慧住。寄于緣覺。次說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寄菩薩地。所以來也。瑜伽云前地雖能多住無相作意。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間無缺多修習住。為今滿故。次有此來。又前功用未滿今令滿故。言遠行者成唯識云。至無相住功用后邊出觀世間二乘道故。解深密云。能遠證入無闕無間無相作意。與清凈地共相隣接。故名遠行。通有二義立遠行名。一從遠來至功用邊。二此功用后邊能遠去后位故。十住論云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名遠地。然其能遠去行正是無相。故所離障正是細相現行障。謂六地執生滅細相現行故。此生滅相即是二愚。一細相現行愚。謂執有緣生流轉細生相故。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即執有細還滅相故。以純作意于無相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至此地中方能斷之。以常在無相故不執生。更不作意勤求無相。故能證得法無差別真如。以了種種教法同真如無相故。以能空中起有勝行。故成方便度。二行雙行。乃至亦得無相之果。故知以純無相不礙起行。

是時天眾心歡喜

散寶成云在空住

普發種種妙音聲

告于最勝清凈者

了達勝義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億

人中蓮華無所著

為利羣生演深行

次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贊請中有十二頌。前十贊。后二請。前中分四。初二偈天眾贊說主。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云

普供除憂煩惱者

次有一偈。天主光云供佛。表智契法身故。

爾時天眾皆歡喜

悉發美音同贊述

我等聞斯地功德

則為已獲大善利

三有一偈天眾慶聞。

天女是時心慶悅

競奏樂音千萬種

悉以如來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四有六偈頌天女音樂贊佛。于中初一顯聲因緣。

威儀寂靜最無比

能調難調世應供

已超一切諸世間

而行于世闡妙道

雖現種種無量身

知身一一無所有

巧以言辭說諸法

不取文字音聲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

以諸上供供養佛

智慧自在無所著

不生于我佛國想

雖勤教化諸眾生

而無彼已一切心

雖已修成廣大善

而于善法不生著

余五偈正顯贊辭。于中初四偈贊寂用無礙。

以見一切諸世間

貪恚癡火常熾然

于諸想念悉皆離

發起大悲精進力

后一明起用所由即悲智無礙。將說雙行。故承力贊此。

一切諸天及天女

種種供養稱贊已

悉共同時默然住

瞻仰人尊愿聞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

此諸大眾心清凈

第七地中諸行相

唯愿佛子為宣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行。后果。行中有五種相差別。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別。二彼障對治差別。三雙行勝差別。四前上地勝差別。五彼果差別。五中初一是趣地方便。即當入心。余四為住。出心在果。又住中初即初住地。次一正住地。次一說雖在后。義該始終。后一地滿。初言樂無作者樂著般若觀空故。即細相現行障。此地雖有不著為能對治。二謂向雖能治前地樂空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即復是障。故修無量無功用行以為對治。三垢障既盡。故止觀雙行。四明此地功用過前六地勝后三地。上即后也。五由地滿故說雙行果。今初分中文有四段。初結標后。二何等下徵顯其相。三菩薩以如是下結行功能。四入已下彰其分齊。今初。具足六地行已。即是結前義。所治無相行故。以般若無相行滿。于此生著。非增上行故。次欲入下明其標后。十種方便即是能治。謂前樂無作不明方便不能起增上行。非殊勝道。今以十種不舍眾生法無我智。以為能治。治前樂心名方便慧。便能攝取增上行。故名起殊勝道。是則即有修空故不住空。是空中方便慧。即空涉有故不住有。是有中殊勝道。道即行也。所行殊勝故名增上。于何增上。謂前所寄世出世中。即空故勝于世間。即能涉有故能勝出世間。前六地中雖亦修悲不住于無。而在寂不能出空方作。故不得方便殊勝之名。雖行空行有。而多著空。但名樂無作治。

何等為十。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愿三昧。而慈悲不舍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虗空。而能以清凈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凈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

二徵顯中。所以勝行得增上無勝者。由下十義故。義各二句。皆上句觀空。下句涉有。上句得下句。即成空中方便慧。下句得上句。即成有中殊勝行。不滯空有故致雖言。論主攝十為四種功德。謂前三各一。后七為一故。一初句即護惡行因事。菩薩惡行有其二種。一不樂利樂。二起愛見。今由上句故無愛見。由下句故能利樂。若二中互闕皆有惡行。今由二句護之。為無愛見之悲因事。二即財及身勝因事。由供佛故護財及身。由得平等故二事皆勝。勝財則隨物所須。勝身隨意取其何類。三護善根因事。善根即勤集福德。為菩提資糧。今以即空智而集。是得彼勝因增上。今所集功德法皆成增上波羅蜜行。名之為護。雖有慈悲皆是增上意樂故。三皆自利。后七同是利他。合為第四攝生因事。即為七種。初一隨物受生。次二化令離障。后四攝令住善。初中愿力受生。為作眾生上首故須莊嚴三界。但是愿生。非由業惑。故云遠離。二說對治故。謂示起煩惱。欲令治斷而知性寂。方為第一義治。今見常自寂故。三為滅智障故。障有四種。如五地中隨世智中說。令隨眾生心作書論等無量事業。而為能治。四于大法眾會集故為物起嚴土行。此明依報。下三明正報。三輪益物。五即身業。無身現身者令生五福。謂見聞親近供養修行故。自身無身同佛法身故。下二亦然。六即口業轉法輪故。七即意業于無長短中隨問善釋。記三世事。起三世行故。

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

三總結勝能中。論釋云此十種發起殊勝行。共對治攝取者皆上下二句相對名為共對。由此上下各能對治。皆上句治凡。下句治小。隨治不同。由二攝取名殊勝行。對治前障。

入已此行常現在前。名為住第七遠行地。

第四彰分齊者明無相無間故。無相地名從此而立。此亦即攝前不退住。不同前六。前六得住已舍入地心。以修解入。非以行入。此以行入。故常行不舍。名不退住。

前初對治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绥棱县| 吴堡县| 乌拉特中旗| 兴隆县| 临桂县| 鄂尔多斯市| 博客| 新巴尔虎右旗| 石柱| 云和县| 民县| 巴塘县| 井陉县| 四子王旗| 剑河县| 乌鲁木齐县| 十堰市| 普格县| 德钦县| 大庆市| 宾阳县| 兴业县| 嘉鱼县| 商城县| 桓台县| 桐乡市| 保定市| 迁安市| 酉阳| 竹山县| 航空| 独山县| 龙岩市| 克什克腾旗| 大竹县| 宁波市| 汉阴县| 海阳市| 隆德县|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