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成公卷第十四(起九年盡十八年)(1)

  • 春秋谷梁傳
  • 榖梁赤
  • 3081字
  • 2015-10-08 14:32:01

成公九年

(公元前五百八十二年)

經九年,春,王正月,杞伯來迎叔姬之喪以歸。

【譯文】

九年春,周歷正月,杞伯來魯國迎叔姬的靈柩回國。

傳夫無逆出妻之喪而為之也。

【譯文】

夫君沒有迎被休出妻子的靈柩回國的。

經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

【譯文】

成公和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杞伯在蒲地會盟。

經公至自會。

【譯文】

成公從會盟地回國,告祭祖廟。

經二月,伯姬歸于宋。

【譯文】

二月,伯姬出嫁到宋國。

經夏,季孫行父如宋致女。

【譯文】

夏天,季孫行父到宋國訪問,順便探望魯君的出嫁女。

傳致者,不致者也。婦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如宋致女,是以我盡之也,不正,故不與內稱也。逆者微,故致女詳其事,賢伯姬也。

【譯文】

用致字,表示不該致的意思。女子出嫁前在家由父親管,已經出嫁了由丈夫管。(伯姬已經出嫁又派季孫)到宋國問候,這就等于由魯國全面管了,是不對的,所以不稱季孫為使臣。(當初宋國)迎親的人地位低,所以又去問候,把事辦周全。伯姬賢德。

經晉人來媵。

【譯文】

晉國送來陪嫁女。

傳媵,淺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盡其事也。

【譯文】

送陪嫁女,是不重要的事,不必記載。這次為什么記載?因為伯姬沒嫁到好去處,所以詳盡地記下她的事。

經秋,七月,丙子,齊侯無野卒。

【譯文】

秋季,七月丙子日,齊頃公去世。

經晉人執鄭伯。

【譯文】

晉國捉住了鄭成公。

經晉欒書帥師伐鄭。

【譯文】

晉國的欒書領兵攻伐鄭國。

傳不言戰,以鄭伯也。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

【譯文】

不說作戰,是為鄭伯隱諱。對有地位的人,隱諱他的恥辱;對賢德的人,隱諱他的過錯,對親人,隱諱他的病。

經冬,十有一月,葬齊頃公。

【譯文】

冬季,十一月,安葬齊頃公。

經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庚申,莒潰·楚人入鄆。

【譯文】

楚公子嬰齊領兵攻打莒國。庚申日,莒國失敗,楚國攻入鄆城。

傳其日,莒雖夷狄,猶中國也。大夫潰莒而之楚,是以知其上為事也。惡之,故謹而日之也。

【譯文】

記下日期,莒國雖是夷狄,也像中原諸侯國一樣。莒國的大夫潰敗后跑到楚國去,因此知道它的君無道。憎惡他,所以嚴謹地記下日子。

經秦人、白狄伐晉。

【譯文】

秦國和白狄攻伐晉國。

經鄭人圍許。

【譯文】

鄭國攻伐許國。

經城中城。

【譯文】

修筑內城城墻。

傳城中城者,非外民也。

【譯文】

修筑內城城墻,是為防御外民。

成公十年

(公元前五百八十一年)

經十年,春,衛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

【譯文】

十年,春天,衛侯的弟弟領兵侵略鄭國。

經夏,四月,五卜郊,不從,乃不郊。

【譯文】

夏天,四月,五次為郊祭占卜,不吉,就不舉行郊祭。

傳夏四月,不時也。五卜,強也。乃者,亡乎人之辭也。

【譯文】

夏季四月才為郊祭占卜,不合乎季節。五次占卜,表明太勉強了。用“乃”字,表明沒有賢君。

經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

【譯文】

五月,成公會合晉侯、齊侯、宋公、衛侯和曹伯攻伐鄭國。

經齊人來媵。

【譯文】

齊國送來陪嫁女。

經丙午,晉侯獳卒。

【譯文】

丙午日,晉景公去世。

經秋,七月,公如晉。

【譯文】

秋季,七月,成公到晉國去。

經冬,十月。

【譯文】

冬季十月。

成公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八十年)

經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晉。

【譯文】

十一年,春天,周歷三月,成公從晉返回國,告祭祖廟。

經晉侯使卻犫來聘,己丑,及卻犫盟。

【譯文】

晉侯派卻犫來魯訪問,已丑日,魯跟卻犫簽盟。

經夏,季孫行父如晉。

【譯文】

夏天,季孫行父到晉國去。

經秋,叔孫僑如如齊。

【譯文】

秋天,叔孫僑如到齊國去。

經冬,十月。

【譯文】

冬季,十月。

成公十二年

(公元前五百七十九年)

經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晉。

【譯文】

十二年,春天,周公跑到晉國避難。

傳周有入無出。曰出,上下一見之也。言其上下之道,無以存也。上雖失之,下孰敢有之?今上下皆失之矣。

【譯文】

對周來說,只可說進入,無所謂出。說出奔,君臣各見到一次,是說天子臣下都無法在國內了(而逃出)。天子即使不對,下臣誰敢有逃離之心?如今天子臣下都不對。

經夏,公會晉侯、衛侯于瑣澤。

【譯文】

夏天,成公在瑣澤會見晉侯和衛侯。

經秋,晉人敗狄于交剛。

【譯文】

秋天,晉國在交剛打敗狄國。

傳中國與夷狄不言戰。皆曰敗之,夷狄不日。

【譯文】

不說中原諸侯國和夷狄作戰。打敗夷狄都加以記載,不記日期。

經冬,十月。

【譯文】

冬季,十月。

成公十三年

(公元前五百七十八年)

經十有三年,春,晉侯使卻锜來乞師。

【譯文】

十三年春晉侯派卻锜來請求援兵。

傳乞,重辭也。古之人重師,故以乞言之也。

【譯文】

用乞字,是程度重的意思。古人很重視軍隊,所以用乞字表示請求援兵。

經三月,公如京師。

【譯文】

三月,成公到京城去。

傳公如京師,不月。月非如也。非如而曰如,不叛京師也。

【譯文】

成公到京城朝天子,不必記載月份。如果記月份就是沒去。沒去而說去。表示不能過而不朝。

經夏,五月,公自京師,遂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

【譯文】

夏天五月,成公在京城會見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人、滕人,共同討伐秦國。

傳言受命,不敢叛周也。

【譯文】

是說接受天子命令,不敢背叛周朝。

經曹伯盧卒于師。

【譯文】

曹伯盧死在軍中。

傳閔之也。公大夫在師曰師,在會曰會。

【譯文】

憐憫曹伯。諸侯或大夫死在軍中就記載“于師”,死在盟會上就記載“于會”。

經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譯文】

秋季,七月,成公伐秦后回國,告祭祖廟。

經冬,葬曹宣公。

【譯文】

冬天,安葬曹宣公。

傳葬時,正也。

【譯文】

安葬記載季節,是對的。

成公十四年

(公元前五百七十七年)

經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譯文】

十四年,春,周歷正月,莒子去世。

經夏,衛孫林父自晉歸于衛。

【譯文】

夏天,衛國的孫林父從晉返回衛國。

經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

【譯文】

秋天,叔孫僑如到齊國替成公迎親。

經鄭公子喜帥師伐齊。

【譯文】

鄭公子領兵攻打齊國。

經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

【譯文】

九月,叔孫僑如領國君夫人姜氏從齊國回魯。

傳大夫不以夫人,以夫人非正也,刺不親迎也。僑如之挈,由上致之也。

【譯文】

大夫不能領著諸侯夫人,領夫人是不對的,這是指刺成公不親自迎親。叔孫僑如帶領姜氏回國,由成公告祭祖廟。

經冬,十月,庚寅,衛侯臧卒。

【譯文】

冬季,十月庚寅日,衛定公去世。

經秦伯卒。

【譯文】

秦伯去世。

成公十五年

(公元前五百七十六年)

經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衛定公。

【譯文】

十五年,春天,周歷二月,安葬衛定公。

經三月,乙巳,仲嬰齊卒。

【譯文】

三月乙巳日,仲嬰齊去世。

傳此公孫也。其曰仲何也?子由父疏之也。

【譯文】

這個人是公孫。為什么稱仲?兒子由于父親的原因被疏遠。

經癸丑,公會晉侯、衛侯、鄭伯、曹伯、宋世子成、齊國佐、邾人同盟于戚。晉侯執曹伯,歸于京師。

【譯文】

成公在戚地跟晉侯、衛侯、鄭伯、曹伯、宋國太子、齊大夫國佐、邾人會盟,晉侯抓住曹伯,帶到京師。

傳以晉侯而斥執曹伯,惡晉侯也。不言之,急辭也。斷在晉侯也。

【譯文】

因為晉侯指使人捉了曹伯,對晉侯表示憎恨。不用之字,表示急迫的意思。決定權在晉侯。

經公至自會。

【譯文】

成公從會盟地回國,告祭祖廟。

經夏,六月,宋公固卒。

【譯文】

夏季,六月,宋共公去世。

經楚子伐鄭。

【譯文】

楚國攻伐鄭國。

經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

【譯文】

秋天八月庚辰日,安葬宋共公。

傳月卒日葬,非葬者也。此其言葬何也?以其葬共姬,不可不葬共公也。葬共姬,則其不可不葬共公何也?夫人之義,不可逾君。為賢者崇也。

【譯文】

死記月份安葬記日子,不是正常的安葬。這里為什么說是安葬?因為安葬共姬,不能不葬共公。為什么不能不葬共公?夫人的禮義,不能超過國君。因為共姬賢德而抬高他。

經宋華元出奔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金县| 泉州市| 金乡县| 连城县| 德安县| 商水县| 辽中县| 汝州市| 化隆| 和田县| 清水县| 恭城| 泉州市| 嘉定区| 百色市| 玉溪市| 桃园市| 昆山市| 清河县| 巴彦县| 綦江县| 阿城市| 阿拉善右旗| 社旗县| 五大连池市| 泰宁县| 兖州市| 嵊泗县| 砚山县| 大邑县| 同德县| 仁化县| 陇南市| 修文县| 繁峙县| 麻江县| 合作市| 通海县| 朔州市| 遂平县|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