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隱公卷第一(起元年盡三年)

  • 春秋谷梁傳
  • 榖梁赤
  • 4315字
  • 2015-10-08 14:32:01

隱公元年

(公元前七百二十二年)

經元年,春,王正月。

【譯文】

隱公元年,春天,是周歷正月。

傳雖無事,必舉正月,謹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為公也。君之不取為公何也?將以讓桓也。讓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隱不正而成之,何也?將以惡桓也。其惡桓何也?隱將讓而桓弒之,則桓惡矣。桓弒而隱讓,則隱善矣。善則其不正何也?春秋貴義不貴惠,信道不信邪。孝子揚父之美,不揚父之惡。先君之欲與桓,非正也,邪也。雖然,既勝其邪心以與隱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與桓,則是成父之惡也。兄弟,天倫也,為子受之父;為諸侯受之君。已廢天倫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隱者,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也。

【譯文】

即使沒有事,也一定記正月,是表示重視君王的開始。對隱公為什么不記載即位二字呢?是為了成全隱公的心愿。怎么是成全隱公呢?是說隱公不想當國君。隱公不想當國君,是為什么?想把君位讓給桓公。讓給桓公對么?回答說是不對的。春秋經都是成全人的好事,而不成全人的壞事,隱公的做法不對,為什么成全他呢?是為顯露桓公的壞。為什么要顯露出桓公的壞呢?隱公將要讓位給桓公,桓公卻殺了他,就顯出桓公的壞了。桓公弒兄,隱公謙讓,就是隱公好。隱公好,又認為他不對,是為什么呢?春秋經崇尚禮義,不崇尚小恩小惠,伸張正義而不伸張邪惡。孝子顯揚父親的美名,不能顯揚父親的壞名聲。惠公想把君位給桓公,是不對的,是邪惡的。雖然這樣,他既然戰勝了邪惡的想法把君位給了隱公,隱公已經探測到父親的邪惡想法,卻還把君位讓給桓公,這就鑄成了父親的惡名。兄弟是天然的親屬關系,做兒子的從父親那接受一切,如同當諸侯的從君王那里接受一切。隱公廢棄了兄弟的長幼的順序,忘記了君父,來行小恩小惠,這叫小德。像隱公這樣的人,可算是輕視君位的人,至于說履行正義之道,還沒有做到。

經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昧。

【譯文】

三月,隱公和邾國國君儀父在昧地結盟。

傳及者何?內為志焉爾。儀,字也,父猶傅也,男子之美稱也。其不言邾子何也?邾之上古微,未爵命于周也。不日,其盟渝也。昧,地名也。

【譯文】

經文中用“及”是什么意思?強調這次結盟是魯國的意愿。“儀”是字,“父”附著在“字”后,是男子的美稱。為什么不稱邾子?因為邾在上古時代是個小國,沒有得到天子封爵。不記載結盟日期,是因為魯國后來變了,違背了盟約。昧是地名。

經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譯文】

夏季,五月,鄭伯在鄢地戰勝了段。

傳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譯文】

克是什么意思?是能的意思。能干什么?能殺死段。為什么不用殺字?是為了表現段有徒眾。段是鄭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殺太子,一般都是同母弟想奪君位,他眼睛盯著君王的寶座,以此知道他是弟弟。段是弟弟,卻不稱他為弟;段是公子,卻不稱他公子,這是貶斥他。因為他失掉了“弟恭”之道。輕視段。而且認為鄭伯太過分了?鄭伯怎么過分了。他處心積慮置弟弟于死地。“于鄢”是強調鄭伯把弟弟追到很遠的地方,就如同從母親懷中奪過來殺死一樣,太過分了。如此,那么鄭伯應該怎么辦?應當慢慢追,有意放跑弟弟,對親弟弟講點親愛之道。

經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譯文】

秋天七月,周平王派宰官咺送來惠公仲子的助喪物品。傳母以子氏。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禮,赗人之母則可,赗人之妾則不可,君子以其可辭受之。其志,不及事也。赗者何也?乘馬曰赗,衣衾曰襚,貝玉曰含,錢財曰賻。

【譯文】

母親以兒子的謚號為氏。仲子是何人?是惠公的母親,孝公的妾,按禮,國君的母親死了,送助喪物品是可以的。國君的妾死了,送助喪物品是不可以的,君子可以辭謝不受。記載它,因為不是尋常事。赗是什么?是送給死者的助喪物,車馬一類的叫赗,衣被一類的叫襚,珠玉一類的叫含,錢財一類的叫賻。

經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譯文】

九月,魯國和宋國在宿邑會盟。

傳及者何?內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譯文】

用及字是什么意思?表示魯國參加會盟的是個地位低的人。稱宋人,說明它的參加者也是地位低的。這次是卑者之會盟,不記載日期。宿是邑名。

經冬,十二月,祭伯來。

【譯文】

冬季十二月,祭伯來魯國訪問。

傳來者,來朝也。其弗謂朝何也?寰內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會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與朝也。聘弓鍭矢,不出竟埸。束脩之肉,不行竟中。有至尊者,不貳之也。

【譯文】

來是來朝拜的意思。不說朝拜是為什么?因為祭伯是周王畿內的諸侯,沒有天子的命令,不能隨意出國拜會諸侯。祭伯的做法是不正當的外交行動,所以不記他朝拜魯侯。聘問用的弓矢一類的禮物,不能隨便拿出邊境,干肉之類的禮物是私人間交往用的,國之間交往不能用。有天子在上,一切要聽命,不能存有二心。

經公子益師卒。

【譯文】

公子益師死了。

傳大夫日卒,正也。不日卒,惡也。

【譯文】

大夫死了記載死的日期是對的。不記載益師死的日期,是因為他壞。

隱公二年

(公元前七百二十一年)

經春,公會戎于潛。

【譯文】

春天,隱公跟戎國在潛地會盟。

傳會者外為主焉爾。知者慮,義者行,仁者守,有此三者,然后可以出會。會戎,危公也。

【譯文】

經文中用會字,表示是外國主動找上門來的會盟。聰明人能深謀遠慮,正義的人行動果斷,仁德的人能保住國家,具備這三點才可以出國與人會盟。隱公和戎國的會盟,隱公危險啊。

經夏,五月,莒人入向。

【譯文】

夏季五月,莒國攻入向地。

傳入者,內弗受也。向,我邑也。

【譯文】

用入字,是強行進入,魯國不能接受的意思。向是我們魯國的城邑。

經無侅帥師入極。

【譯文】

無侅率領軍隊進入極國。

傳入者,內弗受也。極,國也。茍焉以入人為志者,人亦入之矣。不稱氏者,滅同姓,貶也。

【譯文】

用入字表示強行進入,人家不能接受。極是國名。假如誰想攻入別國,人家也將攻入它。不提無侅的姓氏,是由于他滅了同姓國,因而貶斥他。

經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譯文】

秋季,八月庚辰日,隱公和戎國在唐地會盟。

經九月,紀履緰來逆女。

【譯文】

九月,紀大夫履緰來魯國迎隱公女。

傳逆女,親者也,使大夫,非正也。以國氏者,為其來交接于我,故君子進之也。

【譯文】

諸侯娶妻,禮應親自出境迎娶,派大夫去接是不對的。在履緰前面冠以國名“紀”,是因為他來和魯國交接,所以君子要提高他的身分。

經冬,十月,伯姬歸于紀。

【譯文】

十月,伯姬出嫁到紀國。

傳禮,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婦從人者也,婦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從長子。婦人不專行,必有從也。伯姬歸于紀,此其如專行之辭,何也?曰:非專行也,吾伯姬歸于紀,故志之。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無足道焉爾。

【譯文】

按禮,女人出嫁叫歸。反之,由婆家回娘家叫來歸。女人要聽從別人,在家被父親管,出嫁被丈夫管,丈夫死了,要服從長子。女人不能獨斷專行,一定要聽從別人的。“伯姬歸于紀”這句話怎么像獨自專行的意思?不是的,我們魯國伯姬嫁到紀國,所以要記載下來。為什么不提紀國派來的人?是因為來迎的人官位低,不值得說罷了。

經紀子,伯莒子,盟于密。

【譯文】

紀子,讓莒子當伯長,在密地會盟。

傳或曰:紀子伯,莒子,而與之盟。或曰:年同,爵同,故紀子以伯先也。

【譯文】

有的說紀子是伯長,跟莒子會盟。有的說紀子和莒子年齡相同,爵位相同,所以紀子以伯長身分排在先。

經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譯文】

十二月乙卯日,隱公夫人子氏去世。

傳夫人薨,不地。夫人者,隱之妻也,卒而不書葬。夫人之義,從君者也。

【譯文】

諸侯夫人死,不記載死的地方。夫人,是隱公的妻子,死后沒記載安葬。夫人之禮,要隨從君王的記法。

經鄭人伐衛。

【譯文】

鄭國攻打衛國。

隱公三年

(公元前七百二十年)

經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譯文】

三年,春天,周歷二月初一,出現日蝕。

傳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內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內辭也,有外辭也。有食之者,內于日也。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

【譯文】

記己巳日而不記朔,是因為日蝕在晦日那天,日蝕是怎么回事?日蝕好比土地缺少了,吐是土地到了外人手里,食者是得到了土地。土地缺少不見了,就肯定有吞食得到它的。吞食的,得到了日頭。為什么不說吞食日頭的呢?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不說,是明智的。

經三月,庚戌,天王崩。

【譯文】

三月庚戌這天,周平王駕崩。

傳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名也。

【譯文】

高高的天壞了叫崩,厚厚的地壞了叫崩,尊貴的人死了叫崩。天子死了叫崩,因為他尊貴。稱天子死為崩是為什么?因為他在百姓之上,所以叫崩。不稱呼天子的名是為什么?至高無上,所以不敢稱呼名。

經夏,四月,辛卯,尹氏卒。

【譯文】

夏天,四月辛卯日,尹氏故去。

傳尹氏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之也?于天子之崩為魯主,故隱而卒之。

【譯文】

尹氏是什么人?是天子的大夫。對外姓的大夫不稱卒,尹氏死為什么稱卒呢?因為天子駕崩時他赴魯詔訃,所以痛惜他,把他的死稱為卒。

經秋,武氏子來求賻。

【譯文】

秋天,武氏子來魯國索求助喪的錢財。

傳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天子之大夫,其稱武氏子何也?未畢喪,孤未爵。未爵使之,非正也。其不言使何也?無君也。歸死者曰赗,歸生者曰賻。曰歸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周雖不求,魯不可以不歸;魯雖不歸,周不可以求。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交譏之。

【譯文】

武氏子是什么人?是周天子的大夫。天子的大夫,為什么稱武氏子呢?天子的喪事還沒辦完,新王沒繼位不能封爵。沒封為大夫就出使別國,是不對的。為什么不稱他為使臣?因為沒有君王。送給死人用的車馬等物叫赗,送給活人用的錢財叫賻。說贈送助喪物是對的,主動索要就不對了。即使周不索求,魯國也不可不送;即使魯不送,周也不該主動派人來要。用“求”這個詞,就是得到與沒得到,未可知的意思。對周、魯的做法一齊加以諷刺。

經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譯文】

八月庚辰日,宋穆公去世。

傳諸侯日卒,正也。

【譯文】

諸侯死記載日期,是合禮的。

經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于石門。

【譯文】

冬季,十二月,齊侯和鄭伯在石門會盟。

經癸未,葬宋繆公。

【譯文】

癸未日,安葬宋穆公。

傳日葬,故也,危不得葬也。

【譯文】

記載安葬的日子,是有緣故的,遇到危難沒能安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安县| 于田县| 香港| 山阳县| 堆龙德庆县| 德江县| 屏山县| 勐海县| 武义县| 八宿县| 安国市| 荃湾区| 巴里| 阜城县| 增城市| 新津县| 西乌珠穆沁旗| 桃园县| 本溪市| 资阳市| 红原县| 佛山市| 白河县| 舞阳县| 门头沟区| 红安县| 清丰县| 襄城县| 沾益县| 黄梅县| 新宾| 道孚县| 辽源市| 延安市| 崇礼县| 雷州市| 平山县| 华安县| 宜宾县| 桑日县|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