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前言(4)

[18]萬尼瓦·布什(Vannevar Bush,1890—1974):美國工程師、發(fā)明家和科學事業(yè)管理人,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副校長。二戰(zhàn)期間執(zhí)掌美國科學研發(fā)署(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縮寫為OSRD),該部門主要負責戰(zhàn)時軍事研發(fā)項目,被認為是二戰(zhàn)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他還是史上首位擔任總統(tǒng)科學顧問的人。萬尼瓦的其他成就還包括研發(fā)模擬計算機(analog computers)、創(chuàng)立雷神公司(Raytheon)以及研發(fā)"麥克斯記憶擴展存儲器"(memex)。麥克斯記憶擴展存儲器的構想對其后幾代計算機科學家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參見英文維基百科"Vannevar Bush "詞條。(譯注)

[19]全名約瑟夫·卡爾·羅伯奈特·里克萊德(Joseph Carl Robnett Licklider,1915—1990):美國計算機科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現(xiàn)代交互式計算機及其應用的理論前瞻者之一,同時也是一位互聯(lián)網(wǎng)先驅,被譽為計算機界的"蘋果籽約翰尼"。1962年起他在國防部高級計劃研究署(ARPA)任職,任職期間研發(fā)、資助了許多計算機科研項目,推動了圖形用戶界面和阿帕網(wǎng)的誕生。1968年起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的MAC 項目總監(jiān)。參見英文維基百科"J.C.R.Licklider"詞條。(譯注)

[20]"黑客"(hacker)一詞的含義在1990年代開始發(fā)生變化,主要指利用調制解調器闖入他人電腦的青少年。其實該詞最早用于指代一群幾乎全是男性并癡迷于電子計算和計算機研究的年輕人。本書使用的是"黑客"最早的含義。(原注)在信息安全領域,黑客(hacker)指破解某系統(tǒng)或網(wǎng)絡以提醒該系統(tǒng)所有者計算機出現(xiàn)安全漏洞、或者對某段程序做出修改以完善該程序用途的人。這群人一般被稱做"白帽黑客"(white hat)。他們多是計算機安全公司的雇員,在完全合法的情況下攻擊某系統(tǒng)。而駭客(cracker)則指利用公共通訊網(wǎng)絡、在未經(jīng)許可的情況下、惡意非法地試圖破解或破壞某個程序、系統(tǒng)及網(wǎng)絡安全的人,他們被稱為"黑帽黑客"(black hat)。在業(yè)余計算機領域,"黑客"則指研究修改計算機產(chǎn)品的業(yè)余愛好者。參見中文維基百科"黑客"詞條。(譯注)

[21]數(shù)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縮寫為DEC,商標品牌為"迪吉多"(Digital)。該公司由肯·奧爾森(Ken Olson)與哈蘭·安德森(Harlan Andersen)共同創(chuàng)建于1957年,是1960至1990年代美國最主要的計算機公司之一。其主要產(chǎn)品為計算機系統(tǒng),包括硬件、軟件和外部設備等。它的PDP 系列和VAX 系列電腦曾是銷量最大的微型電腦。1989年DEC 為康柏收購;2002年康柏又與惠普合并,遂將原屬DEC的部分業(yè)務和工廠售與英特爾。參見英文維基百科"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詞條。(譯注)

[22]反斗小寶貝(Leave It to Beaver):美國一部電視情景喜劇。1957年首次播出,描繪了綽號"海貍"(Beaver)的男孩西奧多·克里弗(Theodore Cleaver)在學校、家庭和郊區(qū)社區(qū)的生活。克里弗一家人實際上象征了二十世紀中期理想化的美國郊區(qū)家庭;劇中人物幾乎是清一色的白人、中產(chǎn)階級和異性戀。該劇還宣揚教育、職業(yè)、婚姻和家庭是快樂而有成就的生活的必要因素,這充分反映了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早期美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公共價值觀。該劇于1963年停播,1980年代和1990年代推出了續(xù)集和翻拍版。參見英文維基百科"Leave It to Beaver"詞條。(譯注)

[23]萊維鎮(zhèn)(Levittown):由威廉·萊維(William Levitt)及其公司修建的四個大型郊區(qū)生活區(qū)。這些生活區(qū)針對二戰(zhàn)歸來的退伍士兵及其新組建的家庭而設計,遠離擁擠的中心城區(qū);建房采用流水線方式,成本低廉,建造速度飛快;生活區(qū)中數(shù)千幢住宅構造和設施完全一樣。后來也用"萊維鎮(zhèn)"指代生活高度同質化的大型郊區(qū)住宅區(qū)。參見英文維基百科"Levittown "詞條。(譯注)

[24]即瓦里安聯(lián)合公司(Varian Associates):美國硅谷最早出現(xiàn)的高科技公司之一,由羅素·H·瓦里安(Russell H.Varian)和席格德·F·瓦里安(Sigurd F.Varian)等四人創(chuàng)建于1948年,早期主要銷售真空電子束管(klystron)和其他電磁設備。1999年,瓦里安聯(lián)合公司分解為三個獨立公司,分別專營半導體、科學設備和醫(yī)療設備業(yè)務。參見英文維基百科"Varian Associates "詞條。(譯注)

[25]克蘭西·西格爾(Clancy Sigal,1926—):美國小說家、編劇,也是2002年電影《弗里達》(Frida)的主要劇本作者之一。最著名的作品是自傳體小說《離去》(Going Away)。參見英文維基百科"Clancy Sigal "詞條。(譯注)

[26]全名小托馬斯·魯格斯·品欽(Thomas Ruggles Pynchon,Jr.,1937-):美國作家,畢業(yè)于康奈爾大學,以創(chuàng)作晦澀復雜的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而著稱。他著名的長篇小說有《V.》(1963)、《叫賣第49號》(1966)和《萬有引力之虹》(1973)等。他是麥克阿瑟獎和布克獎獲得者,并幾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參見中文維基百科"托馬斯·品欽"詞條。(譯注)

[27]杰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1922-1969):美國小說家、藝術家與詩人,與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威廉·柏洛茲(William S.Burroughs)等人齊名,是"垮掉的一代"最著名作家之一。他最知名的作品是1957年問世的《在路上》。該書使他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具爭議性的著名作家的行列。本文提及的迪恩·莫里亞蒂(Dean Moriarty)是《在路上》一書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原型是尼爾·卡薩迪(Neal Cassady)。參見中文維基百科"杰克·凱魯亞克"詞條。(譯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收藏| 洱源县| 绥芬河市| 六盘水市| 军事| 定南县| 蓝田县| 宣威市| 慈利县| 昭觉县| 盈江县| 高密市| 玉环县| 阳西县| 简阳市| 婺源县| 黄梅县| 舟山市| 城市| 临桂县| 莱芜市| 苏尼特左旗| 固安县| 东源县| 乐东| 韶山市| 天镇县| 刚察县| 山东省| 青海省| 呼和浩特市| 修文县| 衡阳市| 信宜市| 荥经县| 山阴县| 营山县| 花垣县| 安顺市| 府谷县|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