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前言(5)
- 睡鼠說:個人電腦之迷幻往事
- (美)約翰·馬科夫
- 2896字
- 2015-09-21 16:31:50
[28]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二戰后在美國由年輕學生、詩人和作家組成的松散集合體。這一名稱最早由作家杰克·凱魯亞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當時知識界有一股強大潛流在抵制強硬的主流文化秩序,年輕人渴求無序、狂歡狀態的浪漫主義情懷,追求自發的藝術創作,而垮掉的一代正是這股潛流的代表力量。"垮掉的一代"(或稱"垮掉派")被視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后現代"亞文化",對之后的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參見中文維基百科"垮掉的一代"詞條。(譯注)
[29]皮特·西格(Pete Seeger,1919—2014):美國民謠歌手和政治運動積極分子。1950年代,他活躍于紐約格林威治村,發行了一系列暢銷專輯,但在麥卡西反共潮流中被列入黑名單。1960年代,他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成為支持裁軍、民權、反主流文化運動和環境保護的抗議音樂(protest music)的代表歌手。他最著名的歌曲就是《花兒都到哪兒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西格也是將民權運動主旋律《我們要戰勝一切》(We Shall Overcome)推向大眾的重要歌手之一(另一個重要演唱者是瓊·貝茲)。參見英文維基百科"Pete Seeger "詞條。(譯注)
[30]金斯頓三重唱(The Kingston Trio):美國著名民謠和流行音樂組合,是推動1950年代和1960年代民謠音樂復興的重要力量。最初陣容是戴夫·嘉德(Dave Guard)、鮑勃·謝恩(Bob Shane)和尼克·雷諾茲(Nick Reynolds)。該組合最初在舊金山灣區夜店獻唱,在發行一系列熱銷專輯后,逐漸成為國際知名組合,甚至扭轉了美國流行樂的發展方向。他們還為唱作合一、民謠搖滾等音樂形式和類別奠定了基礎,深刻影響了之后的美國樂者。參見英文維基百科"The Kingston Trio "詞條。(譯注)
[31]瓊·貝茲(Joan Baez,1941—):美國著名民謠歌手、作曲家、社會活動家,曾參加過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表演,也曾是鮑勃·迪倫的女友。她在歌曲中闡發的政治觀點以及她參加民權運動與反戰示威活動的經歷使她成為1960至1970年代反主流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她出道已超過五十年,發行了超過三十張專輯,著名作品包括《鉆石與鐵銹》(Diamond and Rust)和《再見,安吉麗娜》(Farewell,Angelina)等。參見英文維基百科"Joan Baez "詞條。(譯注)
[32]感恩而死樂隊(The Grateful Dead):于1964年組建的一支美國樂隊,與"杰弗森飛機"同是迷幻搖滾開創者。樂隊最初名為"巫師"(Warlocks);后來樂隊成員開始服用LSD,遂成為第一支在吸毒后即興表演的樂隊,并在這一時期改名為"感恩而死"。1966年樂隊已在地下樂壇聲名顯赫。1967年至1990年間推出數張專輯,歌迷反應不一。1995年樂隊靈魂人物、主音吉他杰瑞·加西亞(Jerry Garcia)去世后,樂隊宣布解散。參見百度百科"Grateful Dead "詞條。(譯注)
[33]全名肯尼斯·埃爾頓·克西(Kenith Elton Kesey,1935-2001):美國作家、反主流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肯·克西(Ken Kesey)之名廣為人知。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長篇小說《飛越瘋人院》。克西自認是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和六十年代嬉皮士的承上啟下者。他早年曾參加軍方的藥物試驗,后來組織了多次"試藥聚會"(Acid Test),與友人在聚會上聽音樂、服食致幻劑、放浪形骸。在當時著名作家例如金斯堡的作品中對此聚會有不少描述。參見英文維基百科"Ken Kesey "詞條。(譯注)
[34]試藥聚會(Acid Tests):Acid Test 的原意是"酸性檢驗"或者"決定性的考驗",但Acid 在俚語中也有"迷幻藥"的意思,故譯為"試藥聚會"。(譯注)
[35]LSD(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學名麥角酸二乙基酰胺,是一種麻醉藥、致幻劑。(譯注)
[36]愛之珠串(love beads):嬉皮士常見的配飾之一,一般是一串或者好幾串彩色念珠項鏈,通常為手工制作,男女皆可佩戴。佩戴珠串的風潮大約源于嬉皮士對非西方文化例如印度和印第安文化的癡迷,這些文化中也有類似的珠串。參見英文維基百科"love beads "詞條。(譯注)
[37]《觀看》雜志(Look):美國愛荷華州出版的一份題材廣泛的雜志(雙周刊),重點在圖片而非文字。該雜志于1937年創刊,1960年代發行量達到巔峰,1971年???。這本雜志可謂1960年代的化身,其刊發的攝影作品不論是色彩還是主題都十分大膽前衛。大導演庫布里克也曾是該雜志的攝影師。參見英文維基百科"Look (American magazine)"詞條。(譯注)
[38]波特蘭市(Portland):美國俄勒岡州最大城市,位于該州西北部,是蒙諾瑪郡(Multnomah County)的首府。因當地廣植玫瑰,故號稱"玫瑰之城"(City of Roses)。它也是波特蘭大學和里德學院等私立大學所在地。參見英文維基百科"Portland,Oregon "詞條。(譯注)
[39]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Test):著名的投射法人格測驗,由瑞士精神醫生赫曼·羅夏(Hermann Rorschach )于1921年首次編制。測驗由十張精心制作的黑白或彩色墨跡圖構成,每張圖片都是無具體意義的左右對稱圖形,并且這十張圖片以一定順序排列。受試者會被要求回答他們覺得卡片看起來像什么,心理學家再根據他們的回答及統計數據判斷受試者的性格。參見百度百科"羅夏墨跡測驗"和中文維基百科"墨跡測驗"詞條。(譯注)
[40]索薩利托市(Sausalito):美國加州馬林郡(Marin County)一城市,也在舊金山灣區地帶。該市風景秀麗,是富人聚居區,區內??坑写罅看莺陀瓮А⒁娪⑽木S基百科"Sausalito,California "詞條。(譯注)
[41]比爾·英格里士(Bill English):即下文所提威廉·英格里士,"比爾"(Bill)是"威廉"(William)的昵稱。書中還會出現一些昵稱,例如:"鮑勃"(Bob)是"羅伯特"(Robert)的昵稱,"泰德"(Ted)為"西奧多"(Theodor)的昵稱。(譯注)
[42]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又稱訓練團隊(T—group)、情感訓練團隊(sensitivity—training group )或人際關系訓練團隊(human relations training group),是一種群體心理訓練活動。一般由八至十五人組成,在主持人引導下,參與者對其他參與者的行動和言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種活動的目的不是治療,而是情感分享和個人成長。起初它是一種對個人態度和行為的研究方式,后來逐漸成為針對正常人的教育和培訓方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它曾風靡一時,但其消極作用也引起了不少爭議。參見英文維基百科"T—groups "詞條。(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