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誘發不好意思的因素(1)

在人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有用得上借口的時候;在同一個情境之下,不同的人用著不同的借口。看起來,借口似乎所向無敵,能幫我們面對所有的問題。

1.借口的來由

借口源于心虛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戶人家養了一只狗和一只貓。突然,家里來了一群老鼠,到處亂竄,四處偷吃。狗只好拼命捉老鼠,從早忙到晚。貓見了很不屑地說:“你怎么能捉老鼠呢,那不成了狗咬耗子——多管閑事么!”“那你為什么不捉老鼠?給主人消滅鼠患,不是貓應該做的事嗎?”狗生氣了。“因為主人不給我魚吃,我餓得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了,哪還有力氣捉老鼠啊!”貓躺在地上,懶洋洋地說。于是,狗從主人那兒討來一大串魚給貓吃。貓吃完魚,繼續往地上一躺。狗問道:“你現在該有氣力捉老鼠了吧?”誰知貓眼皮也不抬一下地答道:“這么多魚吃都吃不完,捉老鼠干什么!”

故事中的貓,總是找借口來解釋自己不辦分內之事的行為,的確令人感到可氣。在人類當中,也不乏喜歡找借口的人,甚至我們自己,也經常找借口。當有人邀請我們去參加某個活動,而我們不感興趣,于是想方設法找一個“沒有時間”的“證據”,當然,這是借口;當我們答應某個人要做某件事,最后竟然忘記了,根本沒有做,于是極力解釋,要么沒有天時,要么缺乏地利,總之不能如實告訴對方是由于我們自身的原因,這也是借口;遭遇失敗了,卻不愿意承認是自己的問題,于是從周圍的人和事上努力找原因,這還是借口。

借口是這個世界上最微妙的存在。無法想象,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借口”,我們將如何拒絕、否定、解釋、為自己找一個臺階,讓我們的行為看起來合情合理,讓我們的失誤或者失敗看起來情有可原,讓我們的處境或態度看起來多么值得理解。

在人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有用得上借口的時候;在同一個情境之下,不同的人用著不同的借口。看起來,借口似乎所向無敵,能幫我們面對所有的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仔細去想一想,你就會發現,借口并不能真的幫我們解決問題,它只能幫助我們逃避問題。對于不想做的事,不想見的人,不愿說的話,這一次用借口逃避了,下一次還會再來,因為你從來沒有直接地告訴他人:你不喜歡、違約了、失信了,用一時的借口騙過對方(假如對方相信的話),但難免日后不被人知道;犯錯了、失敗了,將責任推掉要有借口,要么自欺欺人,要么繼續失敗,要么在自欺欺人中繼續失敗。你想用借口掩蓋真相,但借口就是借口,真相就是真相,既不能互相掩蓋,也不能互相代替。

因此,越是心虛的人,越是在不好意思的時候,越需要借口的掩護。反過來,越找借口,內心就越覺得不好意思。而越是坦蕩、敢于直面現實的人,越容易看透借口的逃避本質而摒棄它們。

借口是懦弱者的紙質盾牌

美國內戰期間,總統林肯先后任用了四名聯邦軍隊總指揮官,而他們沒有一個人能“100%執行總統的命令”——向敵人進攻,打敗他們。最后,格蘭特完成了這項任務,帶領美國歷史進入了嶄新的一頁。

許多人開始尋找格蘭特致勝的原因,直到格蘭特做了美國總統后,謎底才被揭開。一次,格蘭特到西點軍校視察,一名學生問格蘭特:“總統先生,請問是西點的什么精神使您勇往直前?”“沒有任何借口。”格蘭特簡短地回答。“如果您在戰爭中打了敗仗,您必須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借口時,您怎么做?”學生繼續問。格蘭特想也沒想就回答他:“我唯一的借口就是:沒有任何借口。”

這就是格蘭特成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執行任務,然后完成,不找任何借口。早在格蘭特還是一名士兵的時候,他就將這一點當做了他人生的信條。剛進入西點軍校學習時,許多新兵無法承受高強度的訓練,難免牢騷滿腹,想盡辦法偷懶。格蘭特卻不找任何借口地服從命令,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在他看來,有兩種人老是為自己找借口。第一種人是從一開始就找借口為自己開脫,他根本“不想去做”。第二種人是一開始未嘗不努力,但難以堅持到最后,稍遇失敗就開始找借口。格蘭特拒絕做這兩種人,堅持貫徹西點軍校“沒有任何借口”的精神,最終完成了令人矚目的歷史使命。

相較而言,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聽到和提到的那些“那不是我擅長的領域”,“我只是沒想好”,“我今天狀態不好,所以沒有完成計劃內的事”,“這件事不能怪我,是別人沒有配合好”等等,諸如此類的借口,看起來更像是一張紙質的盾牌,不僅不能幫你開脫責任,反而顯得脆弱可笑。

所以,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拋棄借口。

首先,要從根本上認識到找借口的危害。

借口不能幫你解決任何問題。在戰爭中,不找借口是一條鐵血法則。因為戰爭的結果只有兩個:要么消滅敵人、要么被敵人消滅。敵人不會因為你有任何借口就對你手軟。生活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戰爭?那些總是找借口的人,一旦養成找借口的習慣,做事就會拖拖拉拉,或者干脆不做,這樣的人自然最后被失敗消滅。更要命的是,那些找借口的人在享受了借口帶來的短暫好處和輕松后,不再對撒謊和自欺欺人感到自責,變得無所謂,反而變得越來越麻木,最后再也不會嘗試追求成功。這比找借口本身更可怕。

其次,丟掉借口,學會直接對自己、對他人說不。

喜歡找借口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喜歡否定別人,不愿意否定自己。他們對自己無限寬容,遇到自己懶散、怯懦、犯錯的時候,他們會從環境、條件、他人等一切客觀方面想盡辦法為自己開脫,就是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缺點。然而,在某些時候,他們又對別人特別寬容。比如,在收到不愿意參加的邀請、面對不能或無法兌現的請求時,他們有常常礙于面子不愿意直接拒絕,非要找一個借口說服對方“我很愿意為你……,但我因為……的緣故,不能……”或者,因為找不到合理的借口,他們干脆來者不拒。那些跟隨狐朋狗友干雞鳴狗盜勾當的人,不就經常這樣嗎?

這樣的人,看起來既不委屈自己,也不得罪別人,好像活得八面玲瓏,內外輕松。但量的積累總會帶來質變,總有一天,他們會被自己的借口所害,面對失敗,再也找不出任何借口。與其這樣,不如在一開始就不要用借口為自己開脫,直面自己的錯誤,在一開始就拒絕,不因不好意思妥協而放棄自己的立場和原則。

既然紙質的盾牌不能起到真的保護作用,不如拋棄吧。沒有了虛幻的保護屏障,你才能坦然地面對問題,讓借口離你越來越遠,讓成功離你越來越近。

2.不好意思本身是一種對抗行為

最大的敵人催生內心的對抗

有這樣一個故事:

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一個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你認為呢?”老和尚反問道。

“是孤獨嗎?”

老和尚搖了搖頭:“不對。”

“是誤解?”

“不對。”

“絕望?”

“不對。”小和尚一口氣答了十幾個答案,都被老和尚否定了,小和尚只好放棄。

這時候,老和尚告訴他:“一個人最害怕的是他自己。”

小和尚不解地盯著老和尚,老和尚解釋道:“你剛剛所說的孤獨、誤解、絕望等等,都是你自己內心世界的影子,而不是外界放進去的東西,所有的感覺,都是你自己給自己的。當你感到害怕,也是因為你給了自己害怕的感覺。那你說,一個人是不是最應該害怕他自己?”

小和尚恍然大悟。

拿破侖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最大的敵人就是我自己。”他一生縱橫天下,指揮過無數場戰爭,卻不承認有任何敵人,唯獨覺得自己是最難以戰勝的強敵。無獨有偶,愛斯基克當初在創建洛帶利公司的時候,經歷了無數坎坷,最終取得了成功。然而,20年后,一場波及世界的經濟危機讓他的公司被維多利亞鋼鐵公司吞并。他的手下提出建議:“維多利亞鋼鐵公司是我們的敵人,在我們陷入困境的時候落井下石,我們應該報復。”愛斯基克卻冷靜地說:“它不是我們的敵人,真正的敵人是我們自己。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才落得今天的下場,怨不得別人。難道我們有權阻止別人強大嗎?”

是的,沒有人能夠打敗我們,除了我們自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自我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理想自我、真我與實我。理想自我,是經由理想以及為滿足內心需要而建立的一種理想化的形象,對個體而言,它是完美無缺的。真我是個人所具有的天賦潛能中的一部分,是活生生的,是一個人真正的生命中心。實我是真我受環境的熏陶煉鑄,所表現出的狀況之綜合,它是實際的,是現實的。簡而言之,理想自我是想象中的標準,而實我則是一切實際行為的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理想自我與真我會發生激戰,在內心產生對抗。人類需要不停地與自我、與別人戰斗,以求解決一系列的沖突──理想自我與真我間的沖突,單一自我與周遭人們間的沖突。人性發展的真義在于發展潛能、擴展自我,以求內心的安寧與人際關系的和諧。然而,不利的環境卻可能使人陷入無限的沖突與對抗中,遂造成許多不正常的發展過程,不好意思便是其中之一。

不好意思是內心對抗的外在體現

在我們的內心,因為不同自我之間,自我和他人之間的沖突,常常有一場戰爭在進行著,這個主意無法說服那個主意,那個主意又不能取代這個主意,于是不停地糾結、斗爭,遲遲不能下決定,這才給了不好意思萌芽的契機——選擇這個主意覺得對不起那個思想,選擇那個主意又難以對這個想法交代,左右為難。最終,我們敗給了自己的糾結、猶豫、掙扎、對抗。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好意思,還是因為內心的對抗在作怪。

唐朝第十代皇帝唐德宗李適,便是一個內心充滿對抗的典型人物。在唐德宗的整個少年時代,大唐處于安穩浮華的盛世。然而,在李適14歲那年,安史之亂驟然爆發,唐朝國運衰敗到低谷。在這場江河日下的時代大變遷中,德宗經歷了人生的大喜大悲,親歷了戰火硝煙,逐漸形成了激情揚厲和消極頹廢的雙重性格。從此,這雙重性格不斷在他的內心制造對抗與沖突,不但影響了他的一生,也深深影響了大唐帝國的國運。

唐德宗即位后,長期動蕩和民眾的離亂之悲,使德宗對開元之前的盛世局面充滿了深刻的懷念,他立志勵精圖治,銳意實施革新,準備重振大唐王朝的雄風。然而長期累積下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已非一日之寒,急于求成的唐德宗采取的很多措施不但不合時宜,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在一系列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壯志竟然消失殆盡,情緒一落千丈,他的性格走向另一個極端,并且終其一生在這種矛盾的痛苦中掙扎而不能自拔。例如,他即位之初聽信楊炎的話,殺了主張改革的宰相劉晏,任命楊炎為宰相進行改革。后又聽信大奸人盧杞的讒言,賜死楊炎,導致人事變動和政策變動頻繁,吏民都有些無所適從。德宗為皇太子時就很清楚重用宦官的弊端,所以即位伊始就下決心整治,“疏斥宦官”而親近朝廷官員。但在遭遇“涇師之變”出逃避難的過程中,德宗逐漸改變了對宦官的態度,最后還固定了宦官任各地藩鎮監軍的辦法,專為擔任監軍使的宦官置印,大大提高了監軍的地位。這些紛爭對抗的根源,都在于德宗心懷宏圖壯志,卻遇挫則怠的矛盾性格。

在當代社會中,也存在許多這樣的矛盾現象:內心向往自由卻迫于現實而向條條框框投降;想要積極競爭取得成功,卻又擔心違背傳統的謙虛友愛精神;即使瀕臨崩潰也強顏歡笑,只是因為要堅強給別人看;真我被束縛在為他人包裝的外表中逐漸迷失……

太多的矛盾和對抗激蕩在我們的心中,心理沖突像被雨水滋潤的春筍,任何力量都抵擋不住它們的瘋長,伴隨瘋長的,還有壓抑、焦慮、糾結、不好意思等負面情緒。我們一方面不肯向任何一方低頭,一方面又意識到這種對抗是有問題的,我們為自己內心無法和諧統一的主意、為自己是自己的敵人感到尷尬,為難,焦慮,并且,這些情緒都通過不好意思的心理表現出來。在這樣的對抗中,我們要么與心里那個最強大的敵人死磕到底,兩敗俱傷,要么與之合體,將對抗消除,化敵為友。

而那些內心篤定的人,總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自己的優缺點,明白要確立什么樣的目標,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拒絕什么樣的行為,因此也很少感到不好意思。

心病還需心藥醫,想要解決不好意思的根本問題,還得從化解內心對抗做起。具體方法,在后面的章節中將有詳細介紹。

3.自我暗示的符號解析

自我暗示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體操決賽上,來自日本的體操選手具志堅幸司在出場前,緊閉雙目,口中念念有詞。但沒有人知道他在說什么。比賽中,李寧、童非、麥克唐納、康納斯等體操名將相繼失手,唯獨具志堅幸司一路發揮正常,最后奪得全能冠軍。比賽結束后,有記者問他:為何你每次上場前都要默念一番,你口中默念的是什么?具志堅幸司笑而不答,顯然是不肯揭開謎底。心理學家分析,具志堅幸司口中念的并非什么神奇的“咒語”,可能僅僅是一種自我暗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池州市| 平遥县| 新宁县| 奉贤区| 当阳市| 金阳县| 奎屯市| 鸡泽县| 上虞市| 衡东县| 邵东县| 政和县| 马鞍山市| 乐业县| 炎陵县| 靖西县| 德保县| 秦皇岛市| 西昌市| 云阳县| 连州市| 凤凰县| 黄大仙区| 乌兰县| 松滋市| 沛县| 彰化县| 高台县| 新邵县| 浑源县| 无为县| 盐池县| 天台县| 敖汉旗| 大新县| 海淀区| 旌德县| 绍兴县| 招远市| 漳平市| 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