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
- (美)杰克·丹尼爾斯
- 1557字
- 2019-01-01 00:19:17
步頻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期間,只要有跑步比賽,我妻子和我就會去計算不同跑者的步頻——我們在預賽時數,在決賽時數,在同一場比賽的前期和后期也數,還經常會為同一個跑者數上好幾次。我們總共觀察了50名跑者,男女都有,從800米到馬拉松之間的項目都包括在內。
在所有受評估的跑者中,只有一位的步頻每分鐘少于180步。在800米比賽中,選手們的步頻遠不止每分鐘200步,有時在1500米比賽中也是如此。但在距離介于3000米(1984年奧運會的一項女子比賽)和馬拉松之間的比賽中,這些選手的步頻相當接近,當比賽距離變長,減少的只是他們的步幅而已。
大部分精英跑者的跑法都很相似,都有較快的步頻。
有一次,我在實驗室里對一位馬拉松項目的奧運會金牌選手進行了測試。當每公里配速是4 分23秒時,他的步頻是184步;3分45秒時,步頻增加到186步;3分08秒時,步頻增加到190步——這表明當他的跑步速度提高了16.5%時,步頻也增加了3%。顯而易見,跑者似乎對某個節奏感覺最為舒適,在不同的比賽中,當他們改變步幅來提速時,這個節奏的變化卻并不大。
▲每分鐘180步
我強烈推薦以每分鐘約180步的步頻奔跑,因為這可以將跑步帶來的落地沖擊力減至最小。需記住,步頻越慢,滯空時間就越長;滯空時間越長,就意味著你把自身重量抬得越高;而把自身重量抬得越高,下一次落地時你就會更重地撞擊地面。相信我,許多小傷病的出現,正是由落地時產生的沖擊力引起的。
那么,跑步的時候,怎么才能將落地沖擊力減至最小呢?簡單來說就是,假裝你是在滾過地面,而不是雙腳交替著在地面上跳躍。試著不要把腳落在身體前方,這個動作通常會有制動作用,會在你換腳落地時增加沖擊力。試著讓雙腳向后落,落得離身體更近些,靠近身體重心,于是,身體就飄浮(或者說滾動)在雙腳之上了。
▲腳的著地
另一個問題是,應該讓腳的哪個部位先著地(比如說,你的腳是以什么部位著地的)?腳以什么部位著地(相對于你的重心而言)是需要關注的,另外需要關注的是你的腳是怎么著地的。
腳的著地不僅因人而異,而且會隨著訓練項目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對那些參加短距離賽事的人來說,用前腳掌著地是最常見的,他們幾乎就像是在用腳尖跑步。另一方面,許多更長距離項目的跑者,當然也包括那些馬拉松選手在內,他們喜歡先用腳跟著地,或者在某些情況下,用全腳掌著地。
用全腳掌或者腳跟著地的一大優勢在于,這樣可以減輕腓腸肌所承受的壓力,并將著地的壓力更多地轉移到更大塊的大腿肌肉上。對初跑者來說,出現小腿疼痛并不少見,而前腳掌著地則增大了這種可能性。如果使用腳跟先著地的話,每次腳著地后,當身體向前移動時,便可以試著想象自己正在擺動雙腳滾過地面,就像之前所說的那樣。
根據多年來對各種水平的跑者進行的測試來看,某些人會對某種著地方式感到更自在。經驗相對較少的跑者應該嘗試不同的著地技巧,然后選擇讓自己感覺最舒服、最不易疲勞的那種,那樣就能達到每分鐘180步的輕快步頻了。
特別是,如果你的腓腸肌或者脛骨感覺不適,試著主要使用全腳掌或者腳跟著地,這樣嘗試幾周,看看是否能夠解決你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單單專注在達到每分鐘180步的步頻上,往往就會促使你用全腳掌或者腳跟著地,你都不需要去思考腳是如何著地的。
對于腳的著地我還有最后一點建議,即著地的時候腳趾盡量不要外翻。讓別人站在你的前方,看著你跑向他們,讓他們注意一下當你的腳著地的時候,腳趾是指向前方還是指向側面。著地時腳外翻通常會帶來小腿內側的脛骨疼痛。
以每分鐘180步的步頻為目標,試著盡可能輕松地滾過地面,跑步應該是充滿享受的事,不應該讓你受傷害。有時候我會告訴跑者,他們應該想象著自己正跑過一大片擺滿生雞蛋的運動場,而目標是一個雞蛋也不弄碎,雙腳要輕,著地時要舒適。最后一點——數步頻的時候不要兩只腳都數,只要數右腳(或者左腳),使之達到90就好了(當然,前提是你左右腳的步頻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