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戰大數據:駕馭未來商業的利器
- 車品覺
- 2019字
- 2019-01-01 00:15:48
前言 忘掉大數據
我們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點上,數據技術在快速變革。大數據成了人們競相議論的熱詞,但鮮有人提及這場巨大變革中人們需要具備的能力。無數的企業及個人望“數”興嘆:“大數據與我何干?”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未來的競爭就是數據的競爭。也許,我們早該忘掉那些華而不實的喧囂,讓大數據真正從“看”到“用”,真正“活”起來。
大數據的力量來自觸類旁通的關聯。我們以前總是用數據來證明或企圖說服工作上的盲點,而如今的數據不再成為一加一的依據,而是具備了預測和開創新機的能力。
用數據找機會
我第一次見證大數據的魅力是在15年前,只是當時的我并不知道那就是“大數據”。20世紀90年代初,我認識了一些以博彩為生的朋友,這些人組成了一個團隊,每年通過賽馬,就能盈利數億港元。我非常驚訝,要知道很多人在賭馬場上可是血本無歸的,而他們卻能把這種概率游戲變成穩定的盈利工具。原來,他們的秘密就是使用了一套“養數據”策略——將每一場賽馬比賽的過程都錄了下來。當時我覺得這個做法很奇怪:“電視上已經在播放錄像了啊,還另外錄比賽干什么?”后來我得知,他們居然在每場比賽中都會錄取賽馬不同角度的錄像。通過這些錄像,他們分析出騎師、馬匹有哪些失誤動作,這些動作會帶來怎樣的后果,然后再把這些數據“清洗”出一個更準確的數據(Smart Data)。賽馬過程中有許多意外,他們利用數據來還原——如果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馬匹在不同場地與不同騎師配合中的應有速度。就這樣,他們可以更準確地判斷出每匹馬的實力和獲勝的機會;就這樣,通過悄無聲息的數據收集,每年入賬數億港元。
令我最為震驚的是,他們竟然不看表面數據,而是從無限數據的機會中尋找核心數據。
這正體現了大數據與以前數據最大的不同。以前,我們都是有問題找數據,而大數據時代,其最核心的特質則是“用數據找機會”。我們做大數據,必須要有一個預判,那就是哪些數據是你必須要提煉出來來解決盲點的。賽馬的結果其實充滿了“意外”,新的數據角度幫助我們一窺真實的結果,這就是“用數據來還原真實”。
只有實效的數據才是正道
現在,大數據的概念紛繁復雜,媒體上充斥了各種關于大數據的報道,但其中不乏牽強附會、濫竽充數的言論,某些媒體甚至把簡單的統計也冠上了“大數據”的頭銜。
作為一個跟數據打了十幾年交道的人,我深深地知道從“看”到“用”,再從“用”到“養”的運營數據,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也許目前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暫且忘記大數據的概念。行勝于言,只有具備實效性的數據才是正道。我希望從一個實用的角度來撥開大數據的“迷霧”,告訴每個人大數據的具體運作應該是什么樣的;而且數據量絕對不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要的不是數據的量,而是有“質”的量,這正是我寫作本書的重要目的。
數據,決勝未來的商業利器
在這個風云變幻的數據時代,只有讓數據成為商業的利器才能決勝千里。
首先,我們需要擁有一套具有商業敏感度的數據決策框架,可以使企業“看”得更準,并能夠對近期做了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進行判斷。這樣一來,快速的數據反饋可以讓每個決策的誤差得到適時修正。其次,讓數據真正從“看”到“用”,讓用數據成為構建企業生產力的重要部分。再次,讓Data Technology(DT戰略)深入到企業的每個角落,使數據從生產、收集、使用、分享到反饋變得簡單易用。最后,讓DT戰略落地還要特別注意數據的穩定、準確、時效和有效實施。
在阿里巴巴,我學習到一個很重要的經驗——人和事是分不開的。企業要想成為一家數據化的公司,文化的培養必不可少。“混、通、曬”及“存、管、用”兩套內功是讓企業的血液(數據)流動起來的關鍵。數據流動得宜,則神清氣爽;相反,數據如果出現停滯或質量問題,企業則性命不保。
鍛造數據力和思考力的合力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我們幾千年來第一次碰上了數據化帶來的機遇和滾滾紅利,也讓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出現了重大改變。很多時候,我們欠缺的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定位問題的能力;我們應該思考,有沒有數據可以改善我們的盲點;我們該如何學會用“假定數據是可獲取的”來重新思考周圍的一切。當這種數據化思考成為你的“直覺”時,就能夠把數據的力量和思考的力量融合在一起,產生出新的無與倫比的合力了。到那時你會發現,周圍的一切都將因此而煥發出新的生機。
最后,衷心感謝一年來幫助我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寫完這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書,最終付諸實踐的老師及朋友們:
感恩給予我寫這本書勇氣的雪謙寺擁珠扎西仁波切;
感謝一直幫助我推動這本書前期工作的林君君;
感謝用業余時間協助我完成寫作及案例工作的趙軍、李江、吳慧敏、歐吉良、張大紅;
感謝湛廬文化專業的策劃和編輯團隊;
更感激家人一直容忍著我的忽略……
正如數據是一種信仰,萬法唯心,每一刻的進步都來自真誠的對待!
品覺
于西子湖畔
2014年4月
特別說明
1.本書觀點乃作者十幾年經驗心得的分享,只代表個人立場。
2.本書的緣起來自解決雪謙寺重建的經費及桑珠助學的資金問題,本人的所有收益將全部捐出作以上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