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根據功能性價比方面的理論,在滿意和忠誠的模式下,粉絲獲得的主要是功能性價值,即產品與服務所提供的功能利益;在信念和忠誠的模式下,粉絲獲得的卻是終極性價值,即粉絲所關注的品牌對實現自我價值及重新建構自我身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品牌崇拜同樣可以體現粉絲對品牌的忠誠從“功能忠誠”到“精神忠誠”的跨越。
有無粉絲是知名品牌與平庸品牌之間最大的區別。使粉絲與品牌聯系在一起的東西叫作人性,品牌與產品的這種人性因素,可以讓粉絲都參與到其中,使得他們愿意主動、自發地去對品牌信息進行分享,并且積極地去傳播品牌的正面形象。
新互聯網時代的營銷模式,就是將發生在電視與零售終端市場中的活動轉移到互聯網上,這樣可以更有效和更有針對性地讓粉絲與品牌進行溝通。而以更多的形式、全方位地提供一個線上線下、即時溝通,并且不限空間地域的營銷平臺,我們的營銷就會無界限,我們的粉絲就會無極限。
3.粉絲經濟的爆發:“羅輯思維”和粉絲思維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進步,人們的交流方式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在這樣的條件下,粉絲經濟的特征也變得愈加明顯。很多行業都開始利用粉絲思維運營自己的企業和品牌。
粉絲的力量無疑是巨大的。最近,在粉絲思維下再次衍生出了一種被稱作“羅輯思維”的粉絲應用模式,它的創始人羅振宇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為“羅胖”。眾所周知,很多信息公眾平臺的盈利模式都是通過會員制來實現的,但是在“羅輯思維”創辦兩到三個月的時候,并沒有實行會員制,而是在堅持了長達半年之久后,在內容上保證質量,并且已經擁有將近60萬名粉絲的時候,才進行了一次試驗,效果非常顯著。這正是粉絲經濟所帶來的好處。“羅輯思維”的核心粉絲基本都喜歡學習,并且是非常愛看書的人。
2012年12月初,羅振宇創建的“羅輯思維”憑借著自己的鐵桿粉絲實現了一次華麗轉身:通過會員制度,羅振宇進賬160萬元,這個數字成為當時使用微信賺錢的最高成交額,這個故事必然會被微信培訓講師傳誦,而“羅輯思維”留給我們的思考卻遠不止于此。
不管是“羅輯思維”還是羅胖,抑或是以“羅輯思維”獲得的粉絲支持,它們都指向了粉絲經濟。粉絲經濟其實就是粉絲越多產生的價值越大,但是這里所說的價值是很多層面價值的總和,并不是新浪微博上的粉絲數量決定的價值,也不是出場費決定的價值,也并非是由專輯銷量決定的價值。
申音與羅振宇“分手”之后,他們開始各玩各的,這樣的結果無疑是讓人感覺十分惋惜的。在商場中,從一見鐘情到最后各奔東西的人有很多,其中自然也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八卦新聞。但作為電子商務平臺,眾多網站必然不會只關注八卦新聞。它們之間探討更多的還是粉絲經濟時代下的“羅輯思維”,無論怎樣,“羅輯思維”在對粉絲經濟的影響上,卻是實打實的開創者。
一直以來,被互聯網行業公認為粉絲經濟代表的卻是小米手機。小米其實就是一家商業機構,如果非要將其引申到粉絲經濟上來,那么它就是商業機構中粉絲經濟的代表。在很多人看來,其實小米做的是“品牌管理”,而“品牌管理”原本是教科書上的概念。小米的品牌運作雖然在戰術上有很多創新,如小米研發團隊非常擅長利用社交網絡,但是,這并沒有改變其本質。
“羅輯思維”在本質上還是屬于粉絲經濟的,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說法,并且認為非常正確。所謂粉絲,其實就是讓出部分思考主權轉交給偶像的人。這就是說,粉絲們會用他們認為值得信賴的人的價值觀去思考問題或者直接使用他們所信賴的人得出的思考結果。這與“腦殘粉”的定義十分契合:腦子里存在部分殘缺,這等同于讓出了部分思考主權。
讓出部分思考主權的情況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聚餐時我們更愿意將點菜的權利交給別人,而這樣的權利轉讓并不是腦殘或者愚蠢。
小米雖然已經具備部分人格化,但畢竟它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組織,所以人格化做得并不徹底。“羅輯思維”卻完全是依靠人格魅力支撐起來的,它有著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比如,羅振宇曾在一個節目中說中醫屬于不科學的研究,此言論一出,立馬就有很多粉絲離去,但羅振宇并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他還為這件事起了個名字叫“漂白粉絲”。對羅振宇立場和態度不認同的人,可以走,他不會挽留。這就體現出了他的個人魅力,這樣的事情,對一家機構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任何一家機構都會盡力從大多數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盡量不涉入敏感的話題。
很多明星都擁有個人品牌,但像“羅輯思維”這樣進行品牌管理的不是很多。明星和小米其實是大不一樣的,小米屬于組織化品牌,追求的是將產品人格化,而明星卻是使個人品牌組織化,其實質是經紀公司對他們的個性進行十分苛刻的管制,最終使之成為一個組織化的品牌。
事實上,小米產品的核心內容就是物美價廉,它基本不會把一個產品賣到很高的價格,而“羅輯思維”的發起人羅振宇卻可以。據相關出版策劃機構的人員透露,“羅輯思維”馬上將會推出一個會員禮盒,里面裝著幾本書和一盒茶葉,肯定不會走物美價廉的路線。
在很多人看來,“羅輯思維”的最終目標是要做一個社群,然后利用已有的品牌,為產品增加附加值。申音與羅振宇的“分家”或許會給這個最終目標帶來一些阻礙,但是“羅輯思維”對粉絲經濟的影響卻會一直存在下去。
隨著粉絲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粉絲思維利用的力度越來越大,自媒體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達到巔峰,諸如微淘和易信等都開始推出自己的平臺,幾個實力超強的門戶手機客戶端也推出了各自的公眾平臺,甚至連百度和奇虎360都有了自己的自媒體平臺。為什么大家都在搶著做自媒體平臺呢?
大多數自媒體都是通過眾多優質內容或者產品體驗分享來吸引有興趣的用戶群進行營銷的。在品牌剛剛創建時,由很多達人推出或代言的產品與其他新品牌相比所使用的傳播成本更少,且能極大地減少用戶與品牌溝通的障礙。雖然這樣可以占據更多的優勢,但是產品或者品牌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精益求精,持續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這樣才能樹立真正的品牌;而不是依賴甚至透支達人知名度或者粉絲的信任,否則品牌便不會長久。在粉絲經濟所帶來的巨大收益面前,你必須保持冷靜,因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你將不好的產品推送給廣大粉絲的時候,你很可能在一夜之間被顛覆。
一個好的品牌,其內容必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而這種內容上的稀缺,則必須由專業人士來補充,以增強對用戶的吸引力,這樣可以帶來大量的流量,還可以通過分享的形式形成滾雪球的效應。
用粉絲思維來運作媒體圈用戶,便于培養粉絲們的忠誠度,增加產品與粉絲的黏性,通過這種方式增加粉絲,提高粉絲的質量,最終形成龐大的粉絲群體,保證品牌長時間地生存下去。
其實,無論是“羅輯思維”還是粉絲思維,都可以看作互聯網思維下促使粉絲經濟大爆發的主要運作方法。這種爆發體現在粉絲的增長及盈利模式的轉換上。眾多企業和自媒體都開始通過增強自身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來增加自己的粉絲數量,從而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
由此可見,粉絲思維將成為眾多傳統企業轉型的突破口,傳統企業如果想要增強產品與粉絲之間的黏性,得到更多的流量,它們必須提升企業品牌的粉絲數量,提高粉絲的忠誠度,運用粉絲思維打造明星品牌。
4.粉絲經濟--極致思維、屌絲思維、粉絲思維和媒體思維
在以前,零售行業之間的競爭都集中在搶奪渠道資源上,那時人們的思維就是“得渠道者得天下”,因為當時中國的流通體系不發達,并且終端成本非常高,眾多廠商無法直接面對終端用戶,這樣就必須通過渠道完成最后的產品交付。如今,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普及,信息的不對稱性逐步被消除,電子商務也開始滲透用戶消費的各個方面,廠商可以直接面對用戶,渠道逐漸扁平化。隨著各個行業的產能及產品過剩,廠商需要從產品與服務本身出發,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吸引用戶。
因此,“產品為王”將會逐步替代“渠道為王”,用戶的需求也會得到更好的釋放和滿足。這里所說的產品,是廣義的概念,分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兩種。在這個“產品為王”的時代,如果想要贏得更多的用戶,就必須具備這樣的極致思維。
其實,極致思維表現的就是一種專注精神(對于產品的專注)。這樣的精神是每位產品經理人應該具備的,只有具備了這種精神,才可以為實現既定目標而竭盡全力。另外,還要有鐵人般的意志及偏執狂的熱情,使自己在資源和時間等多個維度實現極致平衡,這樣才能不斷地創造出極致產品。
專注精神最注重的就是保持專注與追求極致。但是,在現實生活的跌宕起伏中,專注精神已經逐漸成為一種逝去的精神。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便是專注精神的一個典范。他是一位非常偉大的產品經理,其憑借這種專注與追求極致的精神,使得蘋果公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身處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家及其產品經理人,都必須保持這種專注與追求極致的精神,把專注精神真正地融入自己的工作與產品當中。
在專注精神中,匠人對他們制作出的產品保持著高度的熱愛,產品所擁有的意義對他們來說要遠遠高于商品,這需要的是匠人對手藝、工藝,以及技術等方面的陶醉與癡迷,還有那種狂熱與追求極致的精神!只有對產品與服務傾注了這樣的感情,才可以打動用戶的心。
實際上,極致就是將產品與服務做到最好,遠遠地超越用戶預期。如果我們將產品與服務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并沒有超出用戶預期,那還是沒有做到極致。
如果想要真正地去贏得用戶和人心,就要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以用戶主權為主要關節點的時代,互聯網將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對稱性完全打破,將用戶的轉移成本降到最低,只有提供超越用戶預期的體驗,才能使產品與用戶之間形成黏性。從這個角度來說,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只存在第一,不存在第二。
因此,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能否為用戶提供極致的用戶體驗成為其能否長期生存下去的關鍵性因素。
任何企業都擁有自己的顧客,優秀的企業擁有的是用戶,最優秀的企業則擁有眾多會說話的粉絲,而粉絲就是產品或品牌最好的代言人。為什么“好產品可以自己幫助自己進行宣傳”?因為“所有產業都是媒體,任何人都是媒體人”。
在互聯網時代,通過高度發達的互聯網傳播技術,媒體的傳播已經逐漸扁平化,每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用戶都逐漸地轉變成自媒體,無論是明星,還是知名的微信公眾賬號,甚至普通用戶都開始不斷地去承接由信任帶來的新媒體權力!
廣大粉絲為什么會為自己喜歡的產品搖旗吶喊,甚至組團傳播?原因就是這款產品能夠為其提供超出預期的極致體驗。如果一個優秀的產品可以滿足用戶的個人需求,得到用戶的喜愛,那么用戶便愿意分享他們體驗到的這種新鮮感和快感,甚至榮譽感。分享到一定程度,便有機會將這種狂熱引爆,而這種分享的核心就是用戶的信任。這個時候,無論是朋友圈上的那種強關系還是微博上的那種弱關系,如果有朋友說這個產品非常好,那么我們必然也會愿意去購買或者使用。此時,產品就會變得“酒香不怕巷子深”。衡量一款產品的尖叫指數,最好的方法就是看這款產品被用戶在朋友圈等分享和轉發的次數。社會化營銷或者口碑營銷等方式也都是優秀產品可以自我營銷的典型應用。
我們還可以用“極致思維”甚至“屌絲思維”對用戶的需求進行不斷的挖掘與分析,竭盡所能地為用戶提供超越預期的產品。然后還可以用“粉絲思維”和“媒體思維”,強化產品與用戶之間的黏度,發動所有用戶對產品進行“微”營銷。
構建機構聯盟,展開更多內容與服務上的合作,以用戶為中心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圈,通過對用戶體驗的經驗進行強化來固定和增強用戶與產品之間的黏性,發展忠誠用戶。
全面提升對運營的掌控力度,為用戶的整個消費過程提供一體化服務,將產品或品牌與用戶的接觸點增大,以便更好地提升用戶的忠誠度。
對銷售前端的變革進行強化,既要強化分銷渠道,將銷售流程進一步簡化,又要強化新的直銷體系,運用不同的互聯網工具或者其他的創新手段,拉近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距離,變革銷售渠道及營銷模式。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屌絲”,對產品或品牌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
網上有句話說,“得屌絲者得天下”。其實,屌絲就是用戶的代名詞,如果非要為其尋求一個精準定位,那么就是在閑暇之余,以手機或電腦作為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方式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