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體現股神獨特思維的青年時代(1)
- 巴菲特傳(傳記袖珍館1)
- 金圣榮編著
- 4735字
- 2015-12-16 11:15:01
1.在性格獨特的議員父親的影響下成長
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當過證券經紀人,后來當選為共和黨議員。他的教育方式影響著巴菲特的未來,而他優秀的人格則影響著巴菲特的一生。每個孩子的啟蒙老師都是父母,而霍華德正是一個優秀的啟蒙老師。
霍華德的性格以及美好品德與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霍華德母親也就是巴菲特的奶奶非常節省,她苛刻家庭開銷的標準,在物質方面對自己和對子女都非常吝嗇,但她卻很有眼光,在對兒女的教育方面非常大方,省吃儉用地供孩子們讀書。兒女們都很爭氣,有一個兒子是化學博士,而另外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也都是本科畢業。霍華德排行第三,他從小就背著報紙上街叫賣,身上常年穿著哥哥們淘汰下來的舊衣服,放學后除了干家務活兒還要在店里幫忙。
在這樣貧苦的環境里長大的霍華德,也非常節儉。為人父后,他希望孩子們不再像他那樣受那么多苦,所以他努力賺錢,希望能給家人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有一段時間霍華德身兼三職,除了當股票經紀人外,還要在周日為一個成人授課班上課,同時還任職于一個公共學校的委員會。但是霍華德并不熱衷于金錢,他只是想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霍華德很儒雅,也很有才智,并且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巴菲特很好地繼承了父親的各種優秀的品德。在給《華盛頓郵報》送報的時候,巴菲特從不賴床,不管天氣怎樣惡劣,巴菲特都是五點一刻前就出門,很負責任地把報紙第一時間送到訂戶手上。雖然巴菲特從這個時候開始每個月都有一大筆的收入,但他從來不輕易浪費一美分。巴菲特像他父親一樣舉止優雅。他不抽煙也不說臟話,更不喜歡沒有意義的爭強好勝行為,只是在金融方面表現出的極大興趣。這讓霍華德感到驚訝,在他看來,巴菲特應該老老實實地讀完大學,然后從事神圣的神職工作。不過,霍華德后來欣慰地看到,雖然巴菲特對財富很著迷,但他卻謹記自己的教誨,始終把法律和道德擺在金錢之上。
巴菲特投資商業很大一個原因是受父親的影響。是他把股票帶到了小巴菲特的世界:下班回來給巴菲特帶回一卷卷股票行情機的紙帶;帶十歲的巴菲特去參觀華爾街,使他在股市交易所的熱鬧里激情澎湃;還把巴菲特引到自己的行業中,讓他在耳濡目染里更深刻地理解股票……巴菲特正是在這個環境的渲染下一步一步登上投資頂峰的。
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1942年獲選國會議員,1948年,霍華德在競選中失敗,于是準備回到以前的公司。但在他參政期間,他的合伙人卡爾·福克已經為公司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并且公司的客戶只認可福克一個人。霍華德只好單獨創業,自己建立新的客戶關系。1951年,霍華德又當選為議員,這也是他最后一屆議員,后來因政見不和與共和黨人決裂,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霍華德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從不貪圖財富。他拒絕漲工資,他第一次漲工資時,由10000美元漲到12500美元,他則把漲的那部分工資退回發工資的地方。當時美國議員有一些優厚的待遇,霍華德從不喜歡享受這些待遇,并且還批判這種現象并將它公之于眾。
霍華德是一個很有道德觀念也很正直的人,不喜歡一些無聊的應酬。他不依附于選民的偏好來投票,而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有一次霍華德對一項勞動法案投了反對票,這引起了工人選民的不滿。不久他帶著巴菲特回奧馬哈看一場球類比賽,當工作人員給大家介紹到他時,在場的很多人都投來不友善的目光,但霍華德還是保持著自己的紳士風度。
霍華德在對一份政府決議投票前,會仔細分析這個決議是損害群眾的利益還是維護群眾的利益;對群眾的自由是產生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影響。他曾經聯合其他議員寫了一封建議書,建議美國政府要盡快使納粹投降,并且在反納粹的基礎上增加一條維護人們自由的條款。不過,霍華德的很多觀點,都是狹隘的自由觀。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霍華德對在戰爭中損失慘重的英國持反對態度,因為他認為英國總在想方設法地從美國榨取利益。有一次,在深夜里他們開車經過一家英國大使館,霍華德突然非常生氣,他大喊道:“可惡,竟然徹夜不眠地想辦法從我們身上榨錢。”霍華德還反對學校的午餐制度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后來也反對馬歇爾計劃里的重建西歐的計劃,認為那是一個“無底洞”。在情況最壞的時候,霍華德的思想甚至已經極端到排外主義,到了以自己的個人主義對他人進行迫害的糟糕程度。同時,他還有一個政治愿望:政府機構能壓縮回戰前的狀態。
但霍華德也是一位很有前瞻性的議員,他曾提出很多有先見之明的建議。比如他曾主張政府采取措施保護儲蓄債券持有者的利益,避免儲蓄債券持有者在越來越嚴重的通貨膨脹中擴大損失。從這個角度講,霍華德是一個正直、有道德但又狹隘偏執的國會議員。
但家人都很尊敬霍華德,他正直、堅韌、有責任感。巴菲特很崇拜父親,父親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傳給了巴菲特,但他并沒有受到父親孤立感的影響。這個股神繼承著他父親的優良品德,但也避開父親的缺點。通常,巴菲特表面上很贊同父親的觀點,但他從來不參與,而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也不認為父親是完全正確的。很多時候,巴菲特都明白父親的做法是嚴重的教條主義,后來,他在給大學同學的信里也提到這些。巴菲特相信政府不是人民的敵人,也一直在為使這個國家變好而努力。受父親的熏陶,巴菲特有很濃厚的政治功底,但他卻對政治不感興趣,沒有因為父親的影響而走進政府機關部門。巴菲特的理想不僅僅是從事商業這么簡單,他是想專業從事投資領域。
霍華德的正直對巴菲特影響很大,他用自己的行為來為兒子樹立好的榜樣。霍華德還經常告誡巴菲特一定不能做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巴菲特把父親的告誡當做一生行事的準則。他一生追逐金錢,很珍惜自己賺來的每一筆資金,但他卻很樂意承擔自己的責任,為社會作出貢獻。14歲的時候,有一天巴菲特正在房間里寫著什么,霍華德問兒子在干什么,巴菲特說:“我正在填納稅單,我認為該為我的收入納稅了。”霍華德看到了非常高興,他說:“沃倫,你現在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非常高興。但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幫你繳納這一筆稅款。”巴菲特卻堅決地拒絕了父親的好意:“不,爸爸,這是我自己的責任,應該由我自己來承擔。”霍華德在這一刻非常激動,他認為從那一刻起他的兒子真的長大了。
2.巴菲特學生時代的投資業績
在童年的時候,巴菲特對自己在股票方面的成功就很有自信,因為他對股票有近乎瘋狂的熱愛并積累了大量的股票知識,不過這時候他還停留在股市分析和數字計算方面。姐姐多麗絲有時候會提醒巴菲特:“你還沒有做出任何實際的成績。”這讓巴菲特不服氣,同時他也很想將自己積累的股票知識付諸實踐,體會投資成功的喜悅,這個愿望日益強烈。于是在他11歲的時候,巴菲特購買了平生第一只股票,并且說服姐姐多麗絲一起買了他認為走勢很好的城市設施股票,弟弟的自信讓姐姐相信投資這只股票一定能帶來利潤。當時這只股票的股價是每股38美元,姐弟倆每人買了3股,這用盡了他們所有的積蓄。
可是事情發展的開始并不順利,城市設施的股價跌到每股27美元。這下姐弟倆著急了——這是自己的所有積蓄啊。在放學的路上,多麗絲總是提醒巴菲特,他們的股票正在下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巴菲特第一次覺得,用別人的錢投資要背負壓力和責任。幸好后來股價漲到40美元,這時小巴菲特哪里還沉得住氣,立刻拋出了手中的股票。
第一次投資巴菲特為自己和姐姐分別賺得了5美元的純利潤,但在巴菲特看來,這是一個很不成功的投資。這只股票讓巴菲特很是懊惱,因為在他把手中的股票拋出后不久,股價就一路上漲,最后漲到了200美元。小巴菲特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一個賺大錢的好機會。不過他也從中得到了三個教訓:第一不要太在意股票的買入價格;其次不能被蠅頭小利所誘惑,如果自己能更有耐力,那么能賺到400多美元;第三就是如果使用他人資金投資,一旦出現投資失誤,那么會造成別人的不安和慌亂,所以,除非有十足的把握,不然不要輕易用別人的錢投資。
接著,巴菲特一直密切關注美國股票市場,并且精心計算出維持有利的最佳平均價格不買入或賣出股票。這時,巴菲特在股票方面的敏銳和天賦就完全體現出來,他甚至比大部分專門炒股票的成人還要精明得多。
巴菲特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他商業投資的天賦。在他四歲那年,姑姑愛麗絲送給小家伙一個很漂亮的鍍鎳錢包。巴菲特很喜歡這個禮物,他把它拴在皮帶上,神氣地走來走去,好像自己已經是一個富翁,錢包里裝的是數不清的美元。父親看到巴菲特這么開心,就想給巴菲特空空的錢包里放幾個硬幣。巴菲特拒絕了父親的美意:“爸爸,你要知道,它不會一直空著的,我要靠自己的能力把錢包填滿。”父親霍華德聽了巴菲特的回答感到很高興,但以為他只是隨便說說,因此沒有放在心上。
小巴菲特在暗暗地實行他的賺錢計劃了。有一天巴菲特把媽媽的糖果拿出來,在家門口支了一個小攤來賣。媽媽利拉發現后很吃驚,也很疑惑小巴菲特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于是她對巴菲特說:“沃倫,我知道你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把錢包填滿,但你不能在沒有經過我允許的情況下賣掉我的糖果。”誰知小巴菲特一本正經地說:“這是我向媽媽借的,我很快就能還媽媽一盒新的糖果。”可是大人都不會向一個四歲的小孩兒買糖果,而想買的小孩兒們又沒有足夠的錢,于是巴菲特的第一次經商以失敗告終。可小巴菲特并不氣餒,之后他和鄰居家的小朋友拉塞爾擺了一個賣檸檬水的攤,這次可不是在家門口,而是在繁華的大街上,可惜也沒有成功。在六歲的時候巴菲特終于成功地賺到了第一筆錢。那時他們全家去奧克波基湖旅游,巴菲特從媽媽那里拿25美分買了六瓶可樂,然后再把這些可樂以翻倍的價格全部賣掉了,這是巴菲特第一次成功的交易。從此,巴菲特在經濟方面的天賦漸漸展露出來。回到奧馬哈后他經常用這樣的方式掙錢。
巴菲特為《華盛頓郵報》送報賺到的錢在他15歲那年已經積累到了2000多美元。雖然在當時看來,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成就了,但巴菲特的腦中仍然對賺錢充滿著激情,他那雙銳利的眼睛在不斷尋找賺錢的機會。巴菲特中學的同學唐納德·丹利,是他的投資伙伴之一。丹利的母親死于戰爭之中,父親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律師,工作很忙,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丹利。丹利對科學很感興趣,并且在維修方面很有天賦。丹利大部分時間都和巴菲特在一起,他們玩得很投機,而且都沒有像抽煙等不良習慣,也不對彼此說臟話。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數字非常敏感。他們經常做一些數字游戲,比如,說出一大堆數字,然后兩個人迅速計算這些數字的和。有一天,丹利花了25美元買了一個舊彈子機,兩個人沒事總一起玩彈子機。可是這機子常常出毛病,這時丹利總是用他非凡的才能將機器修好。這讓巴菲特很佩服。有一天他們正玩著,巴菲特靈機一動,忽然想到了一個很好的商機:把彈子機出租給理發店。
巴菲特是行動型的人,他馬上聯系到理發店,并且達成協議:和理發店老板將所賺的利潤五五分成。第一天,他們就得到了近15美元的利潤。僅僅三四個禮拜的時間,巴菲特和丹利就把業務范圍擴展到七家理發店。最后,巴菲特還為自己的彈子機事業成立了一個公司,命名為威爾森游戲公司。后來公司每周的凈利潤有50多美元。當巴菲特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他說過:“當時,我從未想過生活是如此美好。”
巴菲特和丹利在公司里發揮各自的特長各司其職:對商業敏感的巴菲特負責拓展業務和購買二手彈子機,并且負責登記賬目,將每個月的財務狀況整理得井井有條;精于維修的丹利則負責把買回來的二手機器修好,當客戶的機器出現毛病的時候,丹利會第一時間趕去維修。為了不讓一些游手好閑的人破壞自己的生意,巴菲特把經營區定在偏遠的小街道。為了避免賴賬的情況,他們在和老板談生意的時候總是盡量扮成一個大企業的業務員。每當有理發店的主人讓巴菲特弄一些新游戲機過來時,巴菲特都會這樣回答:“先生,我也很想這樣做,但是你知道這件事情必須要經過我的老板同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