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途退學的哈佛大學高才生(1)
- 比爾·蓋茨傳(傳記袖珍館1)
- 劉淑霞編著
- 4770字
- 2015-11-03 15:09:39
對于從哈佛休學這件事,比爾·蓋茨并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的。蓋茨知道對商業領域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在風云變幻的市場,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不能迅速把握住市場出現的這些機會,就會讓他人捷足先登,到時候就追悔莫及了。正是因為蓋茨深深懂得這一道理,所以才能夠緊緊抓住這個機會不放,即使在現實中面臨困難也決不后退,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想辦法給自己創造條件。在和艾倫一起為羅伯茨的牛郎星開發軟件的時候,他們頑強地連續幾天幾夜不睡覺持續工作,這種精神正是他們能夠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比爾·蓋茨果敢地把握住了歷史給予的機遇,為他開創自己的軟件帝國拉開了序幕。
1.處于人生迷茫期的哈佛生活
1973年的秋天,比爾·蓋茨進入了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創建于1636年,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地區,是美國常青藤聯盟的領袖學校,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學之一,是一所綜合性的大學,美國的很多領袖人物和科學巨匠都是從哈佛畢業的。從哈佛先后誕生了八位美國總統,三十四位諾貝爾獲獎者和三十二位普利策獎獲得者。它被稱為美國政府的思想庫。能從哈佛畢業,就預示著一個人將有一個光明美好的前程。所以,進入哈佛讀書是無數學子的夢想。比爾·蓋茨之所以進入哈佛大學讀書,是因為他想跟那些比他更聰明的同學一起學習。但是,后來他卻退學了。
比爾·蓋茨在學術能力評估考試中以1590分的成績被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當時滿分為1600分。父母本來想讓他在法律上有所發展,大學畢業后成為律師。很顯然比爾·蓋茨并不想繼承父業。他除了對計算機有極大的興趣外,并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哈佛上學的時候經常陷入對前途的迷茫和矛盾中。
進入大學后,學生有了很大的自主性,這讓學生有很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比爾·蓋茨在學校除了讀文學、歷史、經濟、心理學等必修課之外,還選修了計算機、數學等課程。比爾·蓋茨對一些法律和文科類的課程沒什么興趣,以應付的態度對待。對于這些課程他經常逃課,直到臨近考試的時候,才拼命突擊學習。但是他的考試成績并不差。雖然這種辦法能把考試應付過去,可是卻不可能在學術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辦法對于要想在此方面有所建樹的學生來說并不可取。據說,有一次比爾·蓋茨在希臘文學課考試的過程中睡著了。當監考老師把他叫醒時,考試已經過去了半個小時,這時蓋茨才開始拿起筆來匆匆做題,到了交卷的時間才勉強答完試題。沒想到,考試成績出來后,蓋茨居然得了一個“B”。對此成績,蓋茨很得意,經常向他人炫耀。
哈佛大學雖然配備了供學生使用的計算機。但是并不可能像比爾·蓋茨所希望的那樣可以不限時使用。計算機除了用于學生上課外,每個學生都有規定的課余上機時間。如果超過了規定的時間,計算機房的管理人員就會把你請出房間。比爾·蓋茨在用完自己規定的上機時間后,還會想出其他的辦法來,例如:他會對管理員非常謙卑地懇求說,自己的作業還沒完成,需要上機操作,否則自己就會受到學校的懲罰;還有的時候,他會抓住學校管理的漏洞,為自己據理力爭,爭取到上機的機會。這些都可以看出比爾·蓋茨身上有著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格。
比爾·蓋茨為了設計一個程序常常三天三夜不睡覺,然后回到宿舍拿毯子隨便一裹,倒床就睡,一旦睡著,房間里不管有多大的動靜也很難吵醒他。大學生活對比爾·蓋茨來說,毫無生活規律可言,這導致他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比爾·蓋茨在學校經常隨便買個漢堡來充饑。對于個人衛生也不大注意,據說當時他的身上總帶有一種香水和汗臭相雜的味道。他的室友給這種味道命名為“比爾的味道”。有時候大家一起打牌時,總會挑選一個離蓋茨遠一點的位置。
蓋茨從小就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在大學同樣也不例外。當時他的做派也不討女孩子的喜愛。曾經有一個叫卡羅琳·格羅伊德的姑娘跟他來往過一段時間。因為蓋茨的父親和這個姑娘的父親是同事,所以他們在兒童時代就認識了。通過與蓋茨一段時間的交往,卡羅琳發現蓋茨只熱衷于談論有關計算機方面的事情,在談其他事情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絲毫沒有興趣。這使得卡羅琳覺得和比爾·蓋茨之間缺少共同語言,她甚至還懷疑過比爾·蓋茨是不是有某種方面的心理障礙。就這樣,兩個人漸漸地就不再有什么交往了。
比爾·蓋茨上了大學二年級后,仍然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他覺得失去了前進的方向。這時他在計算機軟件開發方面也沒有什么新的進展,他常常坐在宿舍里一連幾小時地發呆。比爾·蓋茨開始瘋狂地玩起撲克來。那時,小伙子們經常在沒事的時候在一起玩撲克賭錢。比爾·蓋茨天生的不服輸的性格使他對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剛開始的時候,他的牌技并不好,經常會輸得很慘。但是他憑著自己超強的記憶力和肯于鉆研的認真勁兒,很快就成為玩牌的高手。
但是有個狡猾的同學針對蓋茨的自負心理,想到了對付他的辦法。這個同學在開始的時候,總是不經意地讓蓋茨贏得一部分小錢,當他看到蓋茨開始露出得意的微笑時,就開始想辦法布下誘餌等魚上鉤。他有意出錯手中的一兩張牌,讓蓋茨不能準確地猜到他真實的底牌,然后到了最后時刻,突然亮出底牌,一下子就把錢統統贏了回去。
比爾·蓋茨后來認為當年打撲克的一些策略對他以后的事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助于他在商界的發展,因為在玩撲克時,他需要收集其他人的各種情報,在綜合完他們所有的情報后,再根據自己手中的牌來制訂出牌策略,一般都會戰無不勝。這些打撲克的策略同樣適用于商業經營。
2.告訴自己:永遠不能屈居第二
比爾·蓋茨在大學二年級時選修了數學課。在高中的時候,比爾·蓋茨就想過長大后要當一名數學家。他在中學時候就已經展現出在數學方面的過人天分。在大學蓋茨同樣不例外,他會到數學課上去聽教授講課,但是他每次上課的時候從來不帶筆記本,只是雙手托住腦袋靜靜地聽老師講課,樣子顯得十分倦怠。但是他會在老師在黑板上講解證題的時候,突然舉手說:“老師,您這個地方是不對的,應該是這樣的……”因而常常弄得老師下不來臺。對于蓋茨來說,給老師挑毛病是他的一大樂趣。他從不會考慮到這是否會傷及老師的面子。從這里可以看出蓋茨性格中直爽、較真兒的一面。而且對于老師布置的練習題,他不會全做,只做其中的五分之一。他認為做那些一目了然的簡單題目,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他的同學亨利曾經說過:“如果我有復雜的數學問題解決不了,只要給蓋茨打個電話,同他談上幾分鐘,他就能讓我從混亂的思維中撥云見日,從中解脫出來,他真是個數學天才。”
比爾·蓋茨在大學最得意的事,就是一次他為一個數學難題提出一種非常好的解決方法。當時,哈佛大學的數學教授克里斯托斯在課堂上向同學們提出了一道刊登在數學雜志上的難題。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廚師做了一摞大小不等的煎餅。他要一直不停地從上面拿幾個煎餅翻到下面,他如果想讓煎餅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起來,最小的煎餅在最上邊,最大的在最下面,那么他需要翻動多少次才能把這一疊煎餅翻完?克里斯托斯教授說,這個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要想算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時,比爾·蓋茨對教授說,他有一種比別人更簡便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于是蓋茨就把他的方法詳細地向克里斯托斯教授解釋了一遍。聽完比爾·蓋茨的講述后,教授頻頻點頭,非常贊同蓋茨的這種解法。于是就把這個方法記錄下來,并發表在《非線性數學》雜志上。比爾·蓋茨的這種解法讓這一難題的解決方法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數學界,這一解決方法也影響很大。
當時,哈佛的同學和老師大都認為比爾·蓋茨會往數學方面發展,最終成為一名數學家。當時比爾·蓋茨確實也有過這個想法,但是后來他放棄了。原因是他發現哈佛還有幾名同學,在數學方面有著比他更高的造詣和潛能。在比爾·蓋茨的信念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屈居第二,要做就做最好,要不干脆就不做。
蓋茨說:“當時我看到這一情況,就改變了我原先想在數學領域進行研究的念頭。我總想自己能做出一些達到世界水平的事情,在數學方面,我或許做上三年或是五年研究才會做出一點成績來,但是誰又能保證呢!而且還有幾個在這一領域比我能力更強的人。所以我在想,我是否適合在數學領域奉獻我的一生。而且世界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我的視野也是相當開闊。我想過,或許在律師界我也會有不錯的出路,從事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或許也不錯,我繼續進行我的計算機研究或許會更好。我當時確實還沒拿定主意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由于對未來并沒有確切的目標,比爾·蓋茨常常陷入這種迷茫的沉思中。
在湖濱中學的時候,比爾·蓋茨就和保羅·艾倫結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誼。當時他們兩個雖然相差兩個年級,但是因為兩個年輕人對計算機有共同愛好,所以成為了好朋友。當時他們每天的夢想就是希望能夠擁有一臺屬于自己的電腦。然而,在那個時候誰想自己有臺電腦就好像誰想擁有一艘核潛艇一樣瘋狂。后來他們曾經想開辦一個計算機公司,自己來制造電腦。在1967年他們就曾經用編寫程序賺的錢,買了一個芯片,兩個人與另一個朋友,一起來制造電腦,可是經過一系列艱難實踐,他們發現,他們在軟件方面比硬件方面更有優勢,所以他們把自己的發展方向和重心都放在了開發軟件方面。于是他們如饑似渴地吸收關于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和信息。這使他們在中學時候的計算機知識就遠遠超過了當時學校的老師。
雖然保羅·艾倫上大學后兩人就分開了,但是比爾·蓋茨同保羅·艾倫的聯系卻從來沒有中斷過。他們甚至還曾一起創辦了交通數據公司。蓋茨到哈佛上學后和艾倫天各一方。蓋茨在美國的東部,艾倫在美國的西部。這使得他們很難再像高中時期一樣,可以經常見面。他們只能通過電話聯系對方。兩個人經常在電話中一談就是好長時間,他們談論有關計算機的相關情況,談論他們交通數據公司的前途。艾倫在當時就清楚地看到,計算機將來必將會普及化的。艾倫認為他們應該順應計算機的發展潮流,成為這場新的科技革命中的領頭人。艾倫曾急切地對比爾·蓋茨說:“我們現在就開始干吧!現在各方面條件都已經成熟,應該趕快創辦我們自己的計算機公司。否則我們就會失去這次歷史賦予我們的機遇,到時候,再想干就遲了,這將會讓我們遺恨終生的。”
為了實現他們的理想,1973年的秋季,保羅·艾倫開著他那輛老舊的汽車,從美國的西海岸來到東海岸,橫跨了美國整個大陸,經過了三天三夜的時間,來到美國東海岸的比爾·蓋茨學校所在地波士頓。他在波士頓找到了一份開發計算機程序的工作。這樣他就可以經常開著汽車來哈佛和比爾·蓋茨談論他們未來公司的發展計劃。
3.比爾·蓋茨人生的轉機
1974年春天,《電子學》雜志公布了英特爾公司開發出的8080芯片的消息。這是8008芯片經過改造后的新一代產品。它們的體積雖然一樣大,但是8080芯片比8008芯片的功能強大10倍,價格卻還不到200美元。這個消息讓蓋茨和艾倫十分興奮。
他們認為微型芯片越來越強大的功能,會讓大型笨重的計算機被淘汰,計算機體型將會走向小型化,計算機硬件成本將會越來越低。而只要計算機變得廉價,使用它的人就會逐漸增多,那么那時它的上網費用也會降下來。計算機的各種新用途也將會被人們不斷地開發出來,而決定計算機用途的關鍵因素,就是人們為它開發的各種不同功能的軟件。那將會引發一場意義深遠的技術革命。兩個人從這個小小的8080芯片清楚地預見到了計算機個人化的新時代的到來。這時兩個人甚至已經開始設想他們為新一代的電腦開發各種軟件,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計算機軟件公司,四面八方的訂單就像雪片般朝他們公司飛來……
于是,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又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動手給美國的各大計算機公司寫信,推薦他們為8080芯片專門開發的一種新的程序語言——BASIC語言。不過一直到了1974年的12月份,他們還是沒有收到任何公司讓他們為8080芯片編寫軟件的請求,所以兩個人情緒都有些低落。這時的艾倫已經到了一家叫漢尼維爾的公司工作,他總是會隔三差五地來哈佛找比爾·蓋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