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引言(2)

就住房情況而言,以家庭為單位,36位本地人共有54處房產,平均每個家庭占有住房1.5套。具體來說,其中有25人擁有1套,占69.44%;9人擁有2套,占25%;2人擁有3套,占5.56%;1人擁有4套,占2.78%,而且這些房產主要位于黃埔、靜安、虹口等核心老區(只有一套房產在崇明郊區)。7位外地人中只有一位在閔行區購買商品房,有6位租房與子女共同居住。在上述自有住房中,商品房總數為42套(包括兩套別墅),占77.78%;老公房6套,占11.11%;回遷房3套,占5.56%;自建房3套,占5.56%。

因此,從受訪者的教育水平、職業、住房三個指標來看,“白發相親”的“知青一代”已經是這個城市的中產階層。參照李強提出的中產階層的標準——小康生活、職業白領以及良好教育,[18]他們同樣屬于中產階層。本研究的“中產階層”概念泛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中等階層,特別是城市居民為主體的中等收入群體。由于本書并不對中國城市的階層結構以及本研究對象群體的經濟收入、職業聲望、權力地位及階級意識等展開分析,因此本書的“中產階層”概念有別于嚴格意義上的(作為理想類型的)“中產階級”概念。

四為誰“白發相親”?

上述被訪者來到相親角,是為46位(其中一位母親幫一對子女和一個外甥女找,一位父親幫兩個女兒找)子女尋找合適的結婚對象,這些子女又有何特征?

就性別來看,男性17人(36.96%),女性29人(63.04%),被訪者的年齡分布如下表所示:

從戶籍來看,正如他們的父母一樣,46個青年中有7位來自外地,因此,整體上以上海人為主,總數為41位,其中包括取得戶籍的“新上海人”2位,占到89.13%。

他們的教育背景:本科以下(包括高中、大專和中專)有9人,占19.57%;本科有30人(包括雙學士1人),占65.22%;碩士(包括雙碩士1人)有5人,占10.87%;博士有2人,占4.35%。碩士及以上學歷者擁有海外學位的有4位,占全部碩士及以上學歷者的57.14%,總之,本科及以上學歷占總人數的80.43%。

他們的職業以普通白領(這里用普通職員一詞)居多,占39.1%;其次是技術專家,占32.6%;再次是管理人員,占23.9%;最后是各占2.2%的國家干部(即公務員)和學生。

上文提到“上山下鄉”的上海知青有110余萬人,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考慮到部分上海知青因工作和家庭不能返鄉,上海市政府出臺上海知青子女可以回滬一人的政策。從此開始,知青子女開始陸續頂替知青父母來到上海學習、居住和生活。1978年10月至1981年12月,頂替父母回滬的知青子女有12.44萬人,1982年抽樣調查顯示,從外省遷入上海市區的人口中,23%是以子女頂替形式遷入的。而根據1987年1%上海市人口抽樣調查,市區的青年人口數量為2722994人,其中回滬知青子女數量占了將近5%。[19]這些在相親角“上市”的年輕人中的大部分就是這樣的“知青子女”。

與他們的父母一樣,經過努力,他們也已經成為上海年輕的中產階層。他們中間主要以上海本地人為主;學歷較高,本科及以上占到80%以上;職業中以普通白領、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為主,占到95.6%。在這46位待婚者之中,女性占6成以上,其中5成以上女性的年齡在26—30歲;而接近5成的男性的年齡在31—35歲。

[1]何懷宏:《中國的憂傷》,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8頁。在中國蔓延。當我們的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的生存環節都遭遇到莫大的風險之時,我們很焦慮。

[2]杜海濤:《焦慮成為社會普遍心態》,人民網2011年8月5日(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qmq/2011/0805/42517.html)。

[3]蔣波:《老百姓不相信政府專家及媒體,成“老不信”》,新華網2011年9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9/08/c_121999265.htm)。

[4]潘采夫:《當中產成了憤怒的小鳥》,嫣牛博2011年8月1日(http://www.bullock.cn/blogs/pancaifu/archives/154537.aspx)。

[5]祝華新:《到了用網絡倒逼改革的時候了》,《中國青年報》2011年7月25日(http://zqb.cyol.com/html/2011—07/25/nw.D110000zgqnb_20110725_5—03.htm)。

[6][英]齊格蒙·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楊渝東、史建華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頁。

[7]同上書,第32頁。

[8]筆者2007年12月在此遇到的一位父母,將女兒的巨幅藝術照懸掛在大樹上,守相待人。因為照片拍得很美,引來眾人圍觀。這對父母要求有意者自行介紹男方的具體情況,覺得滿意才肯透漏女兒的一些相關信息。

[9]參見《北京晨報》、《杭州日報》和中國頻道等媒體的相關報道。李佳佳:《申城風景線:“梅花”七夕攪局滬人相親熱度不減》,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sh/2011/08—06/3238893.shtml);蔣佳佳,孫曉菲:《80后入駐人民公園相親角父母操心兒女終身大事》,《東方網》2009年2月7日(http://sh.eastday.com/qtmt/20090207/u1a533692.html);肖向云:《萬松書院相親會,上了海外紀錄片》,《杭州日報》2006年8月6日(http://hzrb.hangzhou.com.cn/20060801/ca1182797.htm);肖向云:《“萬松書緣”相親會》,《杭州日報》2010年5月12日(http://week.hzrb.cn/system/2010/05/12/010630489.shtml);王毅:《“不一樣的周末”他們忙著給子女相親》,《城市周刊》2009年10月28日(http://week.hzrb.cn/system/2009/10/28/010224512.shtml);阿董:《南京“萬人相親會”老中青上陣》,《中新網》2006年3月19日(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 81741/node81763/node124673/userobject1ai1923697.html)。

[10]本書中所用到的“待婚青年”、“待婚男女”和“待婚子女”這些稱謂是一種“理想類型”式的劃分,旨在與社會上“大齡青年”和“大齡男女”之類的詞語區分開來:筆者認為“大齡”含有某種程度的年齡歧視。事實上,筆者也不能否認“待婚”暗含“他們應該結婚”的意味。

[11]2010年3月8日上海電視臺早7:30新聞再次報道了相親角,題目是《人民公園相親角90后露面》。

[12]彭希哲、任遠:《從“知青一代”的職業流動看社會變遷》,《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1期。

[13]陳意新:《從下放到下崗1968—1998》,《二十一世紀》1999年第56期。

[14]楊國斌:《紅衛兵一代的認同轉變》,載宋永毅主編《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與集體記憶》,香港田園書屋2007年版,第384—398頁。

[15]從1955年到1961年不到20萬人,從1962年到1966年共有近130萬人,一共不到150萬人。從1967年到1979年這13年,大約有1650萬人。知青被送到農村“下鄉”,從1968年開始成為強制性的,并且原則上成為固定不變的政策。這一運動稱為“上山下鄉運動”。參見潘鳴嘯《上山下鄉運動再評價》,《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5期。

[16]第一次上山下鄉高潮中,他們中的715.68萬人去了農村;第二次高潮中,他們有858.66萬人去了農村;當上山下鄉接近尾聲時,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高中剛畢業的青年中的一小部分人也去了農村。參見陳意新《從下放到下崗1968—1998》,《二十一世紀》1999年第56期。

[17]張寧寧:《回滬知青群體社會保障問題探析》,《勞動保障世界》2011年第8期。

[18]李強:《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分層》,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頁。

[19]朱孔芳、劉小霞:《上海市回滬知青子女抗逆力研究》,《當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泉县| 鹤庆县| 绵阳市| 将乐县| 咸丰县| 垦利县| 荣成市| 蓬安县| 太白县| 祥云县| 苍梧县| 祁东县| 长葛市| 康平县| 大港区| 南川市| 确山县| 南皮县| 广安市| 灯塔市| 徐汇区| 昌宁县| 光泽县| 疏勒县| 长沙县| 东乌| 佛山市| 顺平县| 黎川县| 澄江县| 青龙| 娄烦县| 清流县| 上饶市| 竹山县| 呼和浩特市| 天峻县| 黄山市| 禹州市| 益阳市| 新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