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性格障礙——是什么妨礙了你的成功(3)
- 性格的力量: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 安然
- 4919字
- 2015-08-20 21:56:09
20年的時間,怨恨終于被化解,兄弟之間存在的對立也因而消失。可是誰又知道,20年猜疑的萌生,竟是源于區區一塊美金的消失。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這樣的體會:當幾個同事聚在一塊悄悄說話時,你會懷疑他們正在講你的壞話;你告訴朋友一個秘密后,你會不停地想他是否會講給別人聽;老板在會上說了公司發生的不好現象,你會懷疑是不是針對自己說的;一位同事近來對你的態度冷淡一些,你會覺得他可能對你有了看法……如果你有這些情況,那么可以說你的猜疑心較重。
有些人在某方面自認為不如別人,但自尊心過強,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認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無力自拔。有些人以往比較輕信別人,并視之為知己,告訴許多個人的秘密,但卻遭到他的欺騙,從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敗,甚至導致很強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懷疑再三。這些都可能導致猜疑不斷。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那么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郁郁寡歡。猜疑者常常忌妒心重,比較狹隘,因而不能很好地與朋友交流,其結果可能是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變:
(1)理性思考,不無端猜疑
當發現自己生疑時,不要朝著猜疑的方向思考,而應問自己:為什么我要這樣想?理由何在?如果懷疑是錯誤的,還有哪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在做出決定前,多問幾個為什么是有利于冷靜思索的。
(2)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強自信心
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點而灰心喪氣,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優勢,培養自信心和愛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會給他人一個良好印象。這樣就會充滿信心地學習和生活。
(3)增強對自我的調節能力
一個人在人生旅程中,難免會遭到別人的議論和流言,但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要善于調節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議論,該怎樣做還是怎樣做,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產生的懷疑也會煙消云散。
(4)加強交流,解除疑惑
有些猜疑來源于相互的誤解,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就應該通過適當的方式,兩人坐下來交流。通過談心,不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為對方了解,消除誤會,而且還能避免因誤解而產生的沖突。
總之,我們必須做到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從猜疑枷鎖中解脫出來。
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于眾,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獲得最大限度地諒解。
猜疑之火往往在“長舌人”的煽動下,才越燒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釀成惡果。因此,當聽到流言時,千萬要冷靜,謹防受騙上當。
當我們開始猜疑某個人時,最好能先綜合分析一下他平時的為人、經歷以及與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現,這樣有助于將錯誤的猜疑消滅在萌芽狀態。
5.自卑型性格障礙
自卑性格就是促使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常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劑。希望健康的人如果想要防止早衰,就應摒棄自卑心理,客觀地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熱愛自我,樹立起生活的勇氣。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嚴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種缺陷或短處,而是不能悅納自己,自慚形穢,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歡,進而演繹成別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與別人來往,只想與人疏遠,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責、自罪;他們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勞,心灰意冷。
由于自卑的人大腦皮層長期處于抑制狀態,中樞神經系統處于麻木狀態,體內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應得不到充分的調動,不能發揮各自的應有作用;同時分泌系統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態,有害的激素隨之分泌增多;免疫系統失去靈性,抗病能力下降,從而使人的生理過程發生改變,出現各種病癥,如頭痛、乏力、焦慮,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性功能低下等,這些表現都是衰老的征兆所在。
可見,自卑性格就是促使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常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劑,因此,希望健康的人如果想要防止早衰,就應摒棄自卑心理,客觀地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熱愛自我,樹立起生活的勇氣。
長期被自卑情緒籠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處處不如人,一方面又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逐漸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膽小孤僻等不良的個性特征。自卑使他們不敢主動與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言,消極應付工作和學習,不思進取。因為自認是弱者,所以無意爭取成功,只是被動服從并盡力逃避責任。
自卑的人,總哀嘆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點比別人的優點,越比越氣餒,甚至比到自己無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面前就臉紅耳赤,說不出話;有的人遇上重要的會面就口吃結巴;有的人認為大家都欺負自己因而厭惡他人。因此,若對自卑感處置不妥,無法解脫,將會使人消沉,甚至走上邪路,墮入犯罪的深淵,或走上自殺的道路。不良少年為了逃避自卑感會加入不良集團或團伙。
與此同時,長期被自卑感籠罩的人,不僅自己的心理活動會失去平衡,而且生理上也會引起變化,最敏感的是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將會受到損害。生理上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心理變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不恰當的認識,是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泄氣、失望、頹喪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虜,不僅會影響身心健康,還會使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得不到發揮,使人覺得自己難有作為,生活沒有意義。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
怎樣才能從自卑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呢?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明白自己的想法
有時候,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的想法,而不是我們想什么事情。人的自卑心理來源于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正如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說:“由于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自己看不起自己。悲觀者往往會有抑郁的表現,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是一樣的。所以先要改變帶著墨鏡看問題的習慣,這樣才能看到事情明亮的一面。
(2)要增強自信心
因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樂觀向上,對前途充滿信心,并積極進取,才是消除自卑、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悲觀者缺乏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自信。他們往往低估了自己的實力,認為自己做不來。記住一句話:你說行就行。事情擺在面前時,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我行,我能夠,那么你就會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面對它。同時,你知道這樣繼續下去的結果是那么誘人,當你全身心投入之后,最后你會發現你真的做到了;反之,如果認為自己不行,自己的行為就會受到這念頭的影響,從而失去太多本該珍惜的好機會,因為你一開始就認為自己不行,最終失敗了也會為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瞧,當初我就是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3)正確看待自己
對過去的成績要作分析。自我評價不宜過高,要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夸大自己的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確立恰當的追求目標。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從自卑中超越。
當在現實中陷入困境后,不要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切不可為了面子羞于求教,而要向老師、同學或同事虛心學習。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因此,正確的比較應該全面。既比上,又比下;既比優點,也比缺點。跟下比,看到自身的價值;跟上比,鞭策自己求進步。這樣,就會得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結論。世上任何人都逃脫不了這個公式,明白了這一點,心理也就取得了平衡點。其實,最重要的比較,是自己跟自己比。走自己的路,奮發努力,不斷進步,放出自己的光和熱,這就是光榮的、有意義的人生。
(4)看待事物要客觀全面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總是過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極的一面,而找不到有利、積極的一面,缺乏客觀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提高自己透過現象抓本質的能力,客觀地分析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潛力,而不是妄自嗟嘆、妄自菲薄。
(5)以積極的心態處世
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點,多從群體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
(6)在進取中彌補自身的不足
有自卑心理的人大都比較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消極暗示,從而愈發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如果能正確對待自身缺點,把壓力變動力,奮發向上,就會取得一定的成績,從而增強自信,擺脫自卑。
有個小男孩名叫湯姆·鄧普西。他生下來就只有半只右腳和一只畸形的右手。但他父母親常會告訴他:“湯姆,其他男孩能做的事情你都能做。為什么不能呢?你沒有任何比別人差勁的地方,任何孩子可以做的事情,你一樣能做到!”
后來湯姆要玩橄欖球。他發現自己比在一起玩的其他男孩要踢得遠多了。為了能實現這個愿望并發揮出這種能力,他找人為他定做了一雙鞋子。
他參加了踢球測驗,并且得到了一份衛鋒隊的合約。但教練卻婉轉地告訴他:“你不具有做職業橄欖球員的條件,去試試其他的事業吧!”最后他申請進入新奧爾良圣徒隊,教練看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收了他。兩星期后,教練完全改變了想法,因為他在一次友誼賽中因踢出55碼遠的好成績而得分,這使他獲得圣徒隊職業球員的身份,而且在那一季中為他的球隊得了99分。
最偉大的一天到來了!那天球場上坐滿了6萬多球迷。球是在28碼線上,比賽只剩下幾分鐘,球隊把球已經推進到35碼線上,但是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時間了。“湯姆·鄧普西,進場踢球!”教練大聲說。當湯姆走進場的時候,他知道他的隊距離得分線有55碼遠,這也等于說他要踢出63碼遠。在正式比賽中踢得最遠的紀錄是55碼,由巴爾的摩雄馬隊畢特·瑞奇查踢出來的。湯姆閉上眼睛對自己說道:“我一定能行!”只見他全力踢在球身上,球筆直前進,但是踢得夠遠嗎?6萬多球迷屏氣觀看,然后看見終端得分線上的裁判舉起了雙手,表示得了3分。球在球門橫桿之上幾寸的地方越過,湯姆所在的球隊以19比17獲勝。球迷瘋狂呼叫,為踢得最遠的一球而興奮。“真是難以相信!”有人大聲叫道。這居然是由只有半只右腳和一只畸形手的球員踢出來的!但湯姆只微微一笑,他想起了父母,他們一直告訴他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他之所以能創造出如此了不起的紀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從來不知道我有什么不能做的,也沒人這樣告訴過我!”
愛迪生說:“如果我們能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自己大吃一驚。”你一生中有沒有為自己的潛能大吃一驚過?事實上,人通常比自己認為的要好得多,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這樣就能發揮出心智的力量,徹底摒棄自卑并且會產生有效的行動。
6.忌妒型性格障礙
忌妒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宿,也許只是走向死亡與毀滅。
忌妒是痛苦的制造者,在各種心理問題中是對人傷害最嚴重的,可以稱得上是心靈上的惡性腫瘤。如果一個人缺乏正確的競爭心理,只關注別人的成績,忌妒他人,同時內心產生嚴重的怨恨,時間一久心中的壓抑聚集就會形成忌妒心理,對健康也會造成極大傷害。
伯特蘭·羅素是20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在其《快樂哲學》一書中談到忌妒時說:“忌妒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宿,也許只是走向死亡與毀滅。要擺脫這種絕望,尋找康莊大道,文明人必須像他已經擴展了他的大腦一樣,擴展他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學得像宇宙萬物那樣逍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