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性格障礙——是什么妨礙了你的成功(2)
- 性格的力量: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 安然
- 4966字
- 2015-08-20 21:56:09
(15)吸取教訓。憤怒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通過了解自己憤怒的來源,我們可以把憤怒的能量轉(zhuǎn)化為建設(shè)的動力。在平時注意那些讓你煩悶的情境,不要讓環(huán)境影響了你的心情,使你憤怒起來。比如:排隊擁擠,空氣惡劣,再加上等候時間長的話,人就容易發(fā)怒。這時,乘機放松一下,做做白日夢打發(fā)時間,有助于你的心情平和。
發(fā)脾氣有時像是穿衣服,不同的式樣和風格適合不同的場合,如果精于此道,你就很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
拙劣的服務(wù)和粗暴的侍應:碰到這種情況時,你首先必須確信自己是正確的,否則最好免開尊口。第二條原則是直接面對那個說話能算數(shù)的人。其次,用若隱若現(xiàn)的威脅做武器,讓對方不得不妥協(xié)。如果最親密的人冒犯了你:此時的最佳方案是選擇與他的反應剛剛相反的方式,這樣能迫使他從你的立場看問題。再者,行動勝于語言,這句話在很多時候都有效。
如果怒火燃燒在辦公室:辦公室里是最難將喜怒“形于色”的地方,不恰當?shù)陌l(fā)脾氣只會使自己顯得缺乏能力并且到處樹敵。所以,要非常小心。對同事:“對事不對人”永遠是上上策。只需要告訴他這種情況需要如何解決,而不要對他的能力或者性格做任何定位。對上司:永遠不要對上司發(fā)火,除非你已經(jīng)做好準備要換份工作。
這些都是你在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必須加以注意的地方,也許正是一些小小的疏忽導致你種種的不順。當然,在任何情況下,發(fā)脾氣都只在背水一戰(zhàn)的時候才用。
當身著漂亮衣裙的你呼吸著雨后清新的空氣,漫步在赴約的路上,卻被疾馳而來的車濺得一身泥水時,是不是會憤怒得滿面通紅甚至破口大罵呢?生活中很多人都可能會。其實,這也是一種普通反應,即這種情況下產(chǎn)生憤怒的心理并使脾氣變得異常暴躁,是一種正常的異常心理現(xiàn)象,特殊情況下動怒和激怒是一種痛苦和壓抑的釋放。
然而,如果你是一個稍有不順心不如意就大動肝火的人,那么就該給你敲警鐘了。火氣大,愛發(fā)脾氣,實際上是一種敵意和憤怒的心態(tài),當人們的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相悖時就會產(chǎn)生這種消極的情緒反應。一個人有愛發(fā)脾氣的毛病,確是令人苦惱和遺憾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人要發(fā)脾氣就等于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這話未免有點過頭,但發(fā)脾氣的確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有時甚至會使親朋成為冤家對頭。
脾氣暴躁,經(jīng)常發(fā)火,不僅是強化誘發(fā)心臟病的致病因素,而且會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它是一種典型的慢性自殺。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須學會控制自己、克服愛發(fā)脾氣的壞毛病。
能否有效地抑制生氣和不友好的情緒,使自己更融于他人之中呢?這主要在于自己的修養(yǎng)和來自親人及朋友的幫助與勸慰。實驗證明,在行為方式有改善的人中,死亡率和心臟病復發(fā)率會大大下降。為了控制或減少發(fā)火的次數(shù)和強度,必須對自己進行意識控制。當憤憤不已的情緒即將爆發(fā)時,要用意識控制自己,提醒自己應當保持理性,還可進行自我暗示:“別發(fā)火,發(fā)火會傷身體”,有涵養(yǎng)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同時,及時了解自己的情緒,還可向他人求得幫助,使自己遇事能夠有效地克制憤怒。只要有決心和信心,再加上他人對你的支持配合與監(jiān)督,你的目標一定會達到。
3.自負型性格障礙
自負的人一般很少關(guān)心別人,與他人關(guān)系疏遠。他們經(jīng)常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不太顧及別人的看法。不求于人時,對人缺少熱情,似乎人人都應為他服務(wù),結(jié)果落得門庭冷落。
自負就是過高地估計個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心高氣傲的人,有的自視過高,總愛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很多;有的固執(zhí)己見,唯我獨尊,總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在明知別人正確時,也不愿意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自負的人一般很少關(guān)心別人,與他人關(guān)系疏遠。他們經(jīng)常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不太顧及別人的看法。不求于人時,對人缺少熱情,似乎人人都應為他服務(wù),結(jié)果落得門庭冷落。
一部分大學畢業(yè)生自認為是“天之驕子”,什么都懂,什么都會,應得到優(yōu)待,于是在擇業(yè)過程中,總是抱有洋洋自得、自負自傲的心理。面試時,夸夸其談,海闊天空,給用人單位留下浮躁、不踏實的印象,使用人單位難以接受。在自負心理的支配下,不少大學生的擇業(yè)觀念不正確,心理定位偏高,結(jié)果高不成低不就,遲遲不能落實單位。看到別人都簽了約,他們常常會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對社會、學校和他人都可能懷有不滿情緒,但有時也會向相反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比較嚴重的自卑心理,從而不敢應聘求職。
如果說每一種異常心理之所以產(chǎn)生都有一定原因的話,那么自負心理的產(chǎn)生是相對比較復雜的。對此,我們有必要追根溯源一番。
(1)過分嬌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個人自負心理產(chǎn)生的第一根源。對于青少年兒童來說,他們的自我定位首先取決于周圍人對他們的看法,家庭則是他們自我定位的第一參考系。父母寵愛、夸贊、表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
(2)生活中的一帆風順:人的認識來源于經(jīng)驗,生活中遭受過許多挫折和打擊的人,很少有自負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風順,則很容易養(yǎng)成自負的性格。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們在學校出類拔萃,老師又寵愛他們,就會養(yǎng)成自信、自傲和自負的個性。
(3)片面的自我認識:自負者縮小自己的短處,夸大自己的長處。缺乏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對別人的能力評價過低,自然產(chǎn)生自負心理。這種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就認為自己了不起,成功時完全歸因于自己的主觀努力,失敗時則完全歸咎于客觀條件的不合作,過分的自戀和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舉手投足都看得與眾不同。
(4)情感上的原因: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別強烈,為了保護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會產(chǎn)生兩種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護心理。一種是自卑心理,通過自我隔絕,避免自尊心的進一步受損;另一種就是自負心理,通過自我放大,獲得自卑不足的補償。例如,一些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很好的人,深怕被經(jīng)濟條件優(yōu)越的人看不起,便會假裝清高,在表面上擺出看不起這些優(yōu)越者的樣子。這種自負心理是自尊心過分敏感的表現(xiàn)。
夜郎國的國君因為問了漢使一句“漢朝與夜郎國誰個大”,那頂“夜郎自大”牌的妄自尊大的帽子,就鐵板上釘釘子似的,無可爭議地一戴就是千百年沒商量。
但夜郎國王不僅沒有妄自尊大,而且他的“自大”也“大”得很有道理。
因為夜郎國地處偏遠的貴州西北部,他雖貴為一州之王,但“不知漢廣大”。從人之常情來說,從人之好奇心來講,面對不遠萬里而來的漢朝使者,無論換了誰,都會問一聲“漢孰與我大”的。而且他作為一國之君,是更有責任去了解這個與他的國家命運息息相關(guān)的漢朝的基本國情的。更何況古有語云“不知不為過”,本“不知漢廣大”的夜郎國王,又何過之有呢?如果夜郎國王明知道漢朝比自己大得不可相比,他還要如此相問,那他才當之無愧是一個失卻了理智的妄自尊大之人呢!
而夜郎國王之所以會問這個被世人視為愚不可耐的自討其辱的問題,根本原因,還在于夜郎國王面對著讓他俯首稱臣的漢使者,他心有不服,心有不甘,于是他要問“漢孰與我大”。他的言外之意便是,如果漢朝并不太大,甚至于沒有夜郎國大,那么他又為什么要我俯首稱臣呢?由此看來,夜郎自大,不僅不是妄自尊大,而且還是自強不屈精神的表現(xiàn)。他敢與漢朝比大,至少可以說明,他并不認為他的夜郎國弱小可欺,可以隨隨便便臣服于任何人,即使面對強者,他也要問一問,爭一爭。這樣的夜郎自大,是無可非議的。如果面對漢使者,夜郎國王不僅不敢問漢大漢小,而且一上來就是唯唯諾諾,俯首帖耳,一副妄自菲薄的奴才模樣,毫無一點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樣“自小”的夜郎,才應當令人鄙視恥笑呢。這里還需指出的是,漢朝人修的《漢書》,自然難免“大國沙文主義”思想,對邊遠的所謂荒蠻之地,歷來鄙視之,在他們看來,這些夜郎國們,只能老老實實俯首稱臣,絕不可有非分之想。所以夜郎國王只是問了一聲“漢孰與我大”,他們就覺得是不可思議的愚昧和妄自尊大,要竭盡嘲諷之能事了,而后人也因果相襲,囿于成見,懶于細加考究了。
人,其實是很需要一些貌似妄自尊大,實則是敢于爭強爭勝的“夜郎自大”精神的,特別是那些弱小者,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zhàn),總要比一比,爭一爭,絕對不可輕易言敗。
事實上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jīng)徹底精通,徹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jīng)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氣揚。如果是那樣的話,則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被后人超過,到那時,試想,你還有什么可自負的呢?
4.猜疑型性格障礙
好猜疑的人最終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jié)果還導致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構(gòu)成極大地危害。
有一個寓言,說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fā),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tài),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jié)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子莫屬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居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
這個人從一開始就自己給自己先下了一個結(jié)論,然后自己走進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來,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恐怕就是上面這個例子了。現(xiàn)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幾乎都同這種作繭自縛的封閉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guān)。
我國古代寓言“疑人偷斧”諷刺了那種疑心重重,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甚至毫無根據(jù)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謂“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較重,乃至形成慣性思維,導致心理變態(tài)。一個人如果心胸過于狹窄,對同事、朋友乃至家人無端猜疑,不但會影響工作、影響人際關(guān)系、影響家庭和睦,還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測基礎(chǔ)之上的,這種猜測往往缺乏事實根據(jù),只是根據(jù)自己的主觀臆斷毫無邏輯地去推測、懷疑別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對別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歡分析深藏的動機和目的,看到別人悄悄議論就疑心在說自己的壞話,見別人學習過于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圖。好猜疑的人最終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jié)果還導致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構(gòu)成極大地危害。為此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yè)。”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
哪怕是一點點猜疑,也可能讓你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一個小鎮(zhèn)商人有一對雙胞胎兒子。當這對兄弟長大后,就留在父親經(jīng)營的店里幫忙,直到父親過世,兄弟倆接手共同經(jīng)營這家商店。
生活一切都很平順,直到有一天一塊美金丟失后,關(guān)系開始發(fā)生變化:哥哥將一塊美金放進收銀機,并與顧客外出辦事,當他回到店里時,突然發(fā)現(xiàn)收銀機里面的錢不見了!
他問弟弟:“你有沒有看到收銀機里面的錢?”
弟弟回答:“我沒有看到。”
但是哥哥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咄咄逼人地追問,不愿罷休。
哥哥說:“錢不會長了腿跑掉的,我認為你一定看見了這一塊錢。”語氣中隱約地帶有強烈的質(zhì)疑意味,怨恨油然而生,不久手足之情就出現(xiàn)了嚴重的隔閡。
開始雙方不愿交談,后來決定不再一起生活,在商店中間砌起了一道磚墻,從此分居而立。20年過去了,敵意與痛苦與日俱增,這樣的氣氛也感染了雙方的家庭與整個社區(qū)。
20年后的一天,有位開著外地車牌汽車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門口停下。
他走進店里問道:“您在這個店里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說他這輩子都在這店里服務(wù)。
這位客人說:“我必須要告訴您一件往事:20年前我還是個不務(wù)正業(yè)的流浪漢,一天流浪到你們這個鎮(zhèn)上,已經(jīng)好幾天沒有進食了,我偷偷地從您這家店的后門溜進來,并且將收銀機里面的一美元取走。雖然時過境遷,但對這件事情我一直無法忘懷。一塊錢雖然是個小數(shù)目,但是深受良心的譴責,我必須回到這里來請求您的原諒。”
當說完原委后,這位訪客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店主已經(jīng)熱淚盈眶并語帶哽咽地請求他:“是否也能到隔壁商店將故事再說一次呢?”當這位陌生男子到隔壁說完故事以后,他驚愕地看到兩位面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門口痛哭失聲、相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