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用平靜的心去看世界——以平靜的視角去感受生活(2)
- 不忘初心,換一生平心靜氣
- 安然
- 3449字
- 2015-08-20 21:26:34
當有人問他們為什么幸福時,他們異口同聲地反問:“我們為什么不幸福呢?”男人說:“我雖然雙目失明,但她的眼睛看得見呀!”女人說:“我雖然雙腿癱瘓,但他的雙腿能行走呀!”
生活如茶,細心啜飲才會品味出其中的甘甜……用心生活,你就會感受到陽光的溫暖和人生的美麗。
3.靜心,去面對挫折
通向成功的道路往往艱難曲折,也會受到許多的挫折,只有敢于冒險,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這里所說的挫折,是指我們為實現預定的目標采取的行動受到阻礙而不能克服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的心理情緒的反應,它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
在我們漫長的路途中,由于各種不同的客觀原因,我們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萬事順心的,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失敗、挫折,甚至坎坷。工作中的不順利,同事之間的矛盾等,都有可能引起不良情緒的反應,相對而言,畢竟影響不會很大,但嚴重的挫折會造成強烈的情緒反應,情緒緊張、心理消沉、焦慮等。一直下去,如果這些消極情緒得不到消除和緩解,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使人變得消沉,一蹶不振,或憤憤不平,玩世不恭,或導致心理疾病,精神失常,也有可能產生輕生的念頭,甚至犯罪。這時需要行動做出抉擇。所以,我們應該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
挫折是指我們在做事或活動時,所遇到的阻力和干擾,是我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一種消極情緒。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面和負面的功能,它很有可能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績,也有可能破壞個人的前途。問題是你怎么樣去面對挫折,挫折也有可能幫助和驅趕惰性,使你能夠奮進,所以它又是一種挑戰。
首先,在我們成功的過程中,挫折是幫助你成功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我們去適應它,適應得好的話,就會覺得身心和諧;如果我們不適應它,就應當學會調整自己,使自己的行為進步。要在不同的環境里,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其次,挫折能夠磨煉人的意志,心理學家把輕度的挫折,比做“精神食糧”,你能夠戰勝一次挫折,你自身的力量就會強化;你戰勝了第一次的挫折,下一次的挫折就會更有能力地去戰勝。挫折也有負面的影響,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每個人對待挫折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人能夠正確地去面對,有的人則是消極地去對待;當你有能力戰勝它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勇敢者,而你懼怕它的時候,你就會缺乏安全感,它也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工作。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很可能隨時都會出現挫折,它也會給你帶來痛苦和壓力,雖然我們不能避免挫折和失敗,但是我們應當有信心去戰勝挫折,以減少壓力。
(1)傾訴法
傾訴法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對你的朋友和他人進行傾訴。傾訴可以作為一種健康防衛,效果很好。如果你的傾訴對象,其學歷、學識、修養、經驗等都要比你高,那么,你會從他那里得到撫慰,他會激勵你有奮進的勇氣。
痛定思痛。當你從挫折中重新站起來的時候,要認真地審視自己受挫折的過程,從自身找原因,去面對受挫折的事實,勇敢地去克服工作、生活中自身存在的所有的問題。
(2)目標法
如果挫折干擾了你的工作,破壞了你自己原有的目標,因為要確定一個新的目標方向,這是一個將消極心理轉向理智思索的過程。目標一旦確定,你的心中猶如亮了一盞明燈。這樣,你的心中就有了一個努力地去戰勝挫折的目標。
我們無須考慮未來的生活是緊張忙碌,還是充滿了悄無聲息的絕望。我們應該沉醉在興奮之中,而現在卻充滿了對未來的恐懼。
我們的內心世界越來越虛幻,由于某件事情的突然降臨,內心的緊張程度逐步加深,人們的精神已經徹底崩潰。他們想沖出內心的陰影,把自己解脫出來。
事情總是這樣的。人類生活的主要動力在于信念——對我們自己的信念,對周圍人的信念,對生活的信念。如果信念垮掉了,人們就會跌落到生活的負面中去,這就是恐懼。
信念消退的時候,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的恐懼。信念離開的時候,恐懼爬上了我們的心頭。它是如此的冷酷,難以擺脫,它占有了那個原本優秀、美麗、可愛的人。
今天,我們都恐懼未來,擔憂自己,擔心別人。如果一件事情別人沒有去做,自己也不敢去做;我們害怕出差錯,害怕面對現實。
恐懼未來的最終結果就是,我們遭遇了失敗,碰到了挫折,變得麻木不仁。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像個精神病人似的堆積事實、冥思苦想,仿佛未來就是世界末日。
犯錯和失敗是常事,人所難免,關鍵是我們要盡量地力爭上游。如果嘗試過后失敗了,總比不試要好一點。當然,到了我們注定要失敗時,才來談如何避免癱瘓懶散,那實在是很難把握的。說實在話,如果到了很不理想的地步,既然失敗了,我們仍然應該滿懷信心而不泄氣才好。英國文學家史蒂文森說他自己是:“僅僅小試牛刀,卻弄得一敗涂地!”這句話可以說是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寫照。我們希望過極好的生活,可是我們卻不肯實實在在地去努力,不愿意含辛茹苦,所以結果未能如愿也就不足為怪。
英國史學家威爾士在他的自傳中,有五章采用了“重新開始中”的題目,因為他失敗過五次,有一次還非常慘,真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可是他仍然繼續努力,最終邁上了康莊大道。
我們總會遭遇失敗,但是在遭遇失敗以后如何東山再起,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人遭遇失敗從此便一蹶不振,有些人雖敗猶能鼓足勇氣。遭遇了失敗,從此放棄,或者沮喪頹廢,這樣的人是最慘的,而世上有不少這種人。他們遭遇了打擊便感到絕望,不肯再嘗試了。其實他們的所謂打擊,純粹是出于自己的想象,事實上并不那么嚴重。一個人只有在放棄一切、不再掙扎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遭遇上了打擊。倒下了能再站起來,或者被人打倒而不認輸的人,雖敗猶榮。人總歸是人,有時我們會一路錯下去,可是一旦我們振作起來,便不再算做失敗。
當然,我們都會頹喪,都會脾氣暴躁,當我們還沒有弄清楚事實的真相時,就暴跳起來,接著便出言傷人,事后又為此而感到內疚。這一切都于事無補。
因此,有的人還會滋生一些心理上的惡習。例如:緊張、膽怯、鄙視他人,反抗、折磨自己、折磨人家。假使他就此在人生的戰場上走下去,他就輸定了。
因此,有的人還會變得喜怒無常、不善于控制錢財、不能與他人很好地相處,也不能克服自身的壞習慣。其實,假使他不意志消沉,而是堅忍不拔,那么,仍會贏得勝利。
人類只有在心中重新樹立起信念,才能從令人昏暈的恐懼中擺脫出來,讓我們自由地享受熱情和新奇,而這些都是使生活充滿光輝、光榮和快樂所必不可少的東西。
4.連接丹田的靜心
丹田和心是人體中十分重要的兩個中心,不過部位和意義略有不同。丹田是根,穩定而扎實,而心就像是一朵花,芬芳而嬌嫩;丹田是我們的生命泉源,而心則使我們能夠去感受愛;丹田向下,它向下扎根,而心則是水平的。
當頭腦、心、丹田都平衡而健康的時候:頭腦清晰;心的愛使我們更加傾向于去分享;而丹田則沉穩地向下扎根。如果一個人的頭腦、心和丹田相互協調,運作自如的時候,生命的展現便處處皆美:他的丹田歸于中心,和大地有穩定的連接,他的心中流淌著愛和慈悲,而他的頭腦有清晰的洞察力。這三者彼此滋養、彼此支持,就像樹的根愈穩,樹上的花就會愈美、葉子就會愈翠綠一樣。
但是如果這三者無法取得平衡和健康,身心就會失衡。比方說,現代人過于偏重頭腦、壓抑情緒。忽略身體,這就是用頭腦來控制其他部位的中心,結果身心都不能發揮出最好的功能;而如果有人偏重于心,缺少頭腦的理智,也缺乏丹田的歸于中心時,他可能就會一直給予,直至自己精疲力竭,完全忽略了自己。因此,當頭腦、心、丹田不平衡的時候,就容易產生一種不健康的情況,因為三個中心都無法自然地運作,無法發揮自己的功能,反而互相干擾、互相忽視、互相控制;就好像葉子想要去吸收泥土的養分,樹根想要開花一樣的錯亂。
因此,這里推薦一個使心和丹田能夠重新找到平衡的靜心技巧。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坐著,讓脊椎和頸部感覺舒適,把右手掌輕放在丹田上,把左手掌放在心上(胸口的正中間,不要偏左,因為我們所講的心不是指心臟臟器,而是能量的中心)。吸氣時把氣吸到右手掌所在之處,想象用丹田在吸氣;吐氣時稍微張開雙唇,把氣從嘴巴吐出去,同時想象是從心也就是左手掌所在之處吐氣的。大約做20分鐘,然后稍微休息,自我感覺一下。
想象吸氣吸到丹田里的腹式呼吸,可以幫助你連接丹田,加深生命力;當想象從心吐氣,而心的本能就是去給予、去分享,所以也可以想象成從心給予。當人加深兩者的平衡和連接時,通過丹田加深生命力,同時也可以練習歸于心的給予,因為它現在有了丹田向下扎根做支持,其給予是有厚度、有深度的,這是因為它自身能量充沛才能給予,而不是為了乞討別人的愛而給予。
丹田位于肚躋下方約兩英寸(三指)的地方,丹田和頭腦、心,是人體中最重要的三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