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金口才是成功的資本(4)
- 成就一生的金口才(教你成功叢書15本)
- 許召元編著
- 4907字
- 2016-03-01 15:46:03
我是最好的
打氣就是鼓勵,是一種幫助人樹立自信心的方式。
鼓勵的力量是巨大的。
下面請看1960年奧運會中榮獲3枚金牌的美國田徑選手——費洛瑪的故事。
費洛瑪出生于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小城市,父母親都是黑人,家中有17個兄弟姐妹,生活并不寬裕。費洛瑪是幺女,天生就身體虛弱,到了4歲還不能走路,5歲時,她又患了一種很難醫治的病,連醫生都決定放棄對她的治療。但她的母親卻仍然不眠不休地照顧她,最后終于保住了她的性命。
雖然如此,費洛瑪的腳還是不能動,因此,她的母親又到處求人,打聽名醫。最后,得知在70公里外有一位名醫,母親便立刻背上5歲的費洛瑪到那里去求醫。
那位名醫告訴她母親,要她每天把孩子帶來按摩,3年以后可以痊愈。但是母親心里想,這么遠的路,怎么可能每天往返呢?于是,她要求醫生教她按摩的技巧和方法。此后,除了每周一次的出診以外,母親每天都在家中為她按摩,一直持續了3年。8歲的費洛瑪終于能夠開始用腳走路了,也因此可以開始上學。她的哥哥見狀后,就說要教她打籃球,她也就跟著慢慢地練習。上了高中以后,她的腳不但完全好了,還入選為籃球隊員。
教練因對她的毅力非常感動,所以經常鼓勵、指導她,不久以后,她竟成為有名的“彈簧腿”了。后來,經由大家的推薦,費洛瑪又成為田徑選手,參加田納西州的高中田徑賽,得到了100米和150米兩個項目的冠軍,獲得了大家廣泛的贊揚。
當費洛瑪靠獎學金升入了大學后,遇到了不少強勁的體育對手。這使她非常泄氣,她認為自己已經很難再有所發展了。她回到家中后,把情況告訴母親,于是母親又鼓勵她說:“跟比你高年級的人比賽,輸是必然的,若你從現在開始一直鍛煉自己,等你到了高年級,還怕會輸嗎?”
費洛瑪聽了之后,就默默地認真練習了兩年,最后終于在奧運會的預選大賽中獲得100米和200米的冠軍,被選為正式的奧運能手,參加了1960年羅馬的奧運會。
想不到,她竟以11秒的成績創新了女子100米的世界紀錄,同時還榮獲了200米和4×100米接力賽的冠軍,捧回了3枚金牌,可稱得上是當時女子短跑的世界第一。
費洛瑪創造出了驚人的成績:她成了有史以來第一位得到3枚奧運會金牌的女選手。但誰能想象,她小時候是個連走路都有問題的女孩子。母親的鼓勵和本人的努力,促成了她的走路,由此可見,我們只要下決心想做什么事,就可能達到較佳的成果。看了這個故事之后,我們就再也沒有理由放棄任何希望了。
當然,也有人會提出:“要我們都達到費洛瑪那樣的程度,怎么可能呢?”其實,說出這種話的人是沒有志氣的。我們并不是主張每個人都要達到像費洛瑪那樣的程度,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她的幾十分之一吧。不能站起來的人,能努力到站起來就不錯了;能站起來的人,能努力到走幾步路也是可喜可賀的成績。
對于訓練人的說話信心和魅力,也是如此。至少,我們在眾人面前演說或發言時,聲音要能讓靠近的一些人聽到;而自己所說的內容,至少要讓別人懂得一半的意思。一開始,只要能達到這種程度,就算是踏出了第一步。有勇氣踏出第一步,就可以再踏第二步,一步一步地慢慢往前走,不出幾年的工夫,就可以有極大的進步。而若經過幾十年以后,自己再回頭看看,當初的出發點已經被拋得極遙遠了。這樣,我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在訓練說話的信心時,除了自己本身的努力以外,如果能得到他人的鼓勵(像費洛瑪的母親一樣)或者有一個好的座右銘,那就更能堅定人的信心,容易達到既定的目標。
有位著名的人物就曾痛切地說:“在被人贊美的環境中努力向上,比在被打罵的環境中更能成功。”可見,鼓勵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人的贊美能激勵自己奮發向上,勇往直前。
所以,我們在訓練說話的信心時,要設法尋找鼓勵自己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從自己的親朋好友、家庭成員中去獲得,可以從陌生的親朋好友以及其他所有人那里得到,可以從書本、廣播、電視中去獲取,也可以從自己身上發現。如果我們能找到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從他身上得到鼓勵和贊賞,或能找到一本委有權威且實用的書,從中得到一些鼓勵,那將對我們十分有用。
最后請記住:自己的力量加別人的鼓勵,也就等于成功的目標。
精簡有力度
1863年7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華盛頓附近的葛底斯堡打響了。經過3天的鏖戰,北方部隊大獲全勝。戰后,賓夕法尼亞等幾個州決定合資在葛底斯堡建立國家烈士公墓,公葬在此犧牲的全體將士。
1863年11月19日,公墓舉行落成典禮,美國總統林肯應邀到會演講。這對林肯來說,有很大難度,因為這次儀式的主講人是艾弗雷特,林肯只是由于總統的身份,才被邀請在艾之后“隨便講幾句適當的話”。艾弗雷特不僅是個著名的政策家和教授,而且是當時被公認為美國最有演說能力的人,尤其擅長在紀念儀式上的演講,在這個典禮上,他那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確實精彩極了。
在這種情況下,怎樣講才能和觀眾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并最終贏得他們呢?林肯決定,以簡潔取勝。結果林肯大獲成功。盡管他的演講只有10句話,從上臺到下臺不過兩分鐘,可掌聲卻持續了10分鐘。林肯的演講不僅贏得了在場一萬多名聽眾的熱烈歡迎,而且轟動了全國。當時的報紙評論說:“這篇短小精悍的演說是無價之寶,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辭精煉,字字句句都很樸實、優雅,行文完全無疵,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就是艾弗雷特本人第二天也寫信給林肯道:“我用了兩個小時總算接觸到了你所闡明的那個中心思想,而你只用了兩分鐘就說得明明白白。”后來,林肯的這篇出色的演講詞被收藏到圖書館,鑄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學,作為英語演講的最高典范。
林肯這次演講獲得巨大的成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簡潔精煉的語言會使說話更添魅力。
其實,在人際交往中,要想得到一種較佳的效果,語言必須簡潔、精煉,要能使聽者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取較多而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必然誤人時光。
歷史上曾記載了一些很長的演講紀錄,這些演講絕對是不能稱為優秀的。比如,1933年一位名叫愛爾德爾的美國參議員,為了反對通過“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歸聯邦法院審判”的法案,在參議院高談闊論了5天時間。
一位記者統計:他在演講臺踱步75公里,共做了1萬個手勢,吃了300個夾肉面包,喝了40升清涼飲料。
1957年,斯特羅姆·瑟蒙德做阻止“民權法案”
通過的演講,歷時24小時18分,但遭失敗。1912年,英美發生戰爭,一個眾議員用馬拉松式的演講來阻止通過對英宣戰的決議。直到戰火燒到家門,形勢迫在眉睫,可這位議員仍在喋喋不休。時至半夜,聽眾席上鼾聲四起,最后,一議員急中生智,將一個痰盂甩到演講者的頭上,方得以終止辯論,通過了宣戰決議。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要語不煩,字字珠璣,簡練有力,能使人不減興味;沉詞贅語,語緒嘮叨,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在中外歷史上,不少演講大師惜語如金,言簡意賅,同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篇章,成為“善辯者寡言”的典型。比如:
最短的總統就職演說,也就是1793年的華盛頓總統的演說,僅用135個字,便舉世聞名。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只有126個字。
列寧在馬克思、恩格斯紀念碑揭墓典禮上的講話只有552個字。
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發表的反對德國法西斯入侵重要廣播演說只有3800個字。
羅斯福的就職演說僅有985個字。
1984年7月17日,37歲的法國新總理洛朗·法比尤斯發表的演說,更是短得出奇,演講詞只有兩句:“新政府的任務是國家現代化,團結法國人民。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靜和表現出決心。謝謝大家。”措辭委婉、內容精辟。
上述這些演講大師們駕馭語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
同時,這也就說明了簡潔精煉在言語交際中的舉足輕重。
我們之所以認為簡潔精煉的語言能增添說話的魅力,是因為如下原因:
第一,簡潔精煉的語言是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高超的表現。話語的簡潔常常體現出說話人分析問題的快捷與深刻。
第二,簡潔精煉的語言是果敢決斷的性格表現。大量的事實表明。自信心強、辦事果敢的人都說話干脆果斷,不拖泥帶水。
第三,現代社會節奏快,時間觀念強,說話簡潔會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現代人的感覺,所以,簡潔精煉的話語還是時代風貌的反映。
第四,簡潔的話語既能不占用聽者太多的時間,又能使聽者覺得說話者很尊重他,所以,說話簡潔的人常常頗能受人歡迎。
我們大家都會有這種感覺,即那種說話嘮嘮叨叨、啰啰嗦嗦、拖泥帶水、言語空泛的人,是很令人討厭的。
曾有則笑話諷刺那些說話啰嗦的人,笑話說的是位“啰嗦先生”寫給家人的信,信中說:
“……吾于下月即將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初四即在初五,不在初五即在初六不在初六即在初七,不在初七即在初八,不在初八即在初九……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其所以不寫三十,因月小之故也。……”
“啰嗦先生”這封可簡為“吾下月將返里”信,卻啰嗦了這么長,誰看了也會覺得索然寡味,十分討厭。
雖然這僅是一則笑話,但它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說話啰嗦就會失去魅力。
許多說話啰嗦的人,常常是因為情緒激動而造成思維混亂,且語言表達前后倒置,條理不清。所以,要做到說話簡潔精煉,我們就要在思維和語言兩個方面下工夫,不斷練習,掌握技巧,適當發揮。
言盡而意無窮
古人云:“言有盡而意無窮,余意盡在不方中。”在說話中,把重要的、該說的部分故意隱藏起來,或說是不顯露,卻以讓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的手法,便是委婉含蓄的手法。
委婉,或稱婉轉、婉曲,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是指在講話是不直陳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義越深越遠,因而也就越是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說話委婉含蓄,是一種藝術。
之所以說委婉含蓄是說話的藝術,是因為它體現了說話者駕馭語言的技巧,而且也表現了對聽眾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信任。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只需意會,不必言轉”的。
如果說話者不相信聽眾豐富的想像力,把所有的意思和盤托出,這種詞義淺陋、平淡無味的話語不但會使人不樂,而且會使說話失去魅力。列寧在研究費爾巴哈《宗教本質演講錄》時,摘錄了這樣的一段話:“順便說說,俏皮的寫作手法還在于:它預計到讀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說出來,而讓讀者自己去說出那樣一切關系、條件和界限——只有在這些關系、條件和界限都具備時說出來的那句話才是真實的和有意義的。”可見,委婉含蓄主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人們有時在表露某種心事,提出某種要求時,常有種羞怯、為難心理,而委婉含蓄的表達則能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在人際交往中,對對方自尊心的維護或傷害,常常是影響人際關系好壞的直接原因;而有些表達,如拒絕對方的要求,表達不同于對方的意見,批評對方等,又極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這時,委婉含蓄的表達常能取到既能完成表達任務,又能維護對方自尊的目的。
第三,有時在某種情境中,例如礙于某第三者在場,有些話就不便說,這時就可用委婉含蓄的表達。那么,在什么情況下說話要委婉含蓄呢?一種情況是有些話不便直說時,要用委婉含蓄的手法。
傳說漢武帝晚年時很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一天,他對侍臣說:“相書上說,一個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長,命就越長;‘人中’長一寸,能活百歲。不知是真是假?”
侍臣東方朔聽了這話后,知道皇上又在做長生不老夢了,皇上見東方朔似有譏諷之意,面有不悅之色,喝道:
“你怎么敢笑話我?”東方朔脫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回答:
“我怎么敢笑話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臉太難看了。”
漢武帝問:“你為什么笑彭祖呢?”
東方朔說:“據說彭祖活了800歲,如果真像皇上剛才說的‘人中’,就有八寸長,那么,他的臉不是有丈把長吧?”
漢武帝聽了,也哈哈大笑。這種委婉含蓄的批評,漢武帝卻是愉快地接受了。
人們談起《水滸傳》里的魯智深,便會立即想起他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形象來。其實,即使是最直率的魯智深,有時也離不開委婉,說話也有含蓄的時候,電視劇《魯智深》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后,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發為僧。劇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法師:盡形壽,不近色,汝今能否?
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沾酒,汝今能否?
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否?
智深:(猶豫了)
法師:(高聲催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否?
智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