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金口才是成功的資本(3)

一個人如果有著談吐障礙或者表達能力不足,則會被人低估能力,會被人散播殘酷無情的謊言,以致被人扭曲形象。一個人即使思想如星星般光耀生輝,即使勤奮得如一頭老黃牛,即使知識淵博得像一部百科全書,但若缺乏良好的談吐能力,則成功的機遇比其他人要少得多,也往往難以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

中國古代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誤國”之說,此言道出了說話的舉足輕重之功。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學者賢士則趨之若鶩,蔚然成風,以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而著稱的游說家張儀,便是當時的佼佼者之一。

據傳,他初到楚國當說客時,一天,碰巧相國家丟失了玉璧,主人一口咬定他是竊賊,將其嚴刑拷打后逐出家門。回家后,妻子嘆著氣說:“你若不讀書游說的話,怎么會遭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呢?”誰知張儀并無慍怒之色,似答非所問地道:“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吧?”

張儀聽說舌頭還在,舒了一口氣說“夠了”,因為他懂得,舌頭在,就有飛黃騰達之望。后來,他真的憑一張名嘴扶搖直上,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

另據《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揭竿而起時,就是用演說發動群眾的。他號召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他這番話的“煽動”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就拉開了戰旗。陳勝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三寸不爛之舌,兩行伶俐之齒”對鼓動人心、治國安邦的重要。

在古希臘、古羅馬,人的說話能力備受重視,演說、雄辯之風更是相當盛行。在當時的羅馬,聆聽演說簡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高級享受,演說家也比文學家占有更高貴的地位,論辯術則是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裝飾品。那時的人們寧愿把時間花在聽演講、聽辯論上,也不愿去聽音樂、看比賽。更為有趣的是,許多哲學家同時又是演說家,他們對演說、雄辯與社交的關系都有不少精辟、獨到的見解。到公元前4世紀,在雅典更是涌現了安提芬、伊索克拉底、德摩西尼等著名的“十大演講家”。西方社會這種充分重視人的說話能力、充分重視人的演講與雄辯能力的良好習慣,一直發揚光大,流傳至今。其典型體現是,許多國家的首腦競選,競選演說往往是決定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偉大導師列寧曾經指出:“一個鼓動家就是善于對群眾講話,善于用自己的熱情之火激動群眾,善于抓住突出的、說明問題的事實的人民演說家。”列寧本人也正是一名卓越的演說家、雄辯家。他的一生光輝燦爛,名垂青史,恐怕與他那超凡出眾的演說能力以及出類拔萃的辯論之術休戚相關。此處俯拾一例。

1895年隆冬,正在彼得堡領導革命斗爭的列寧,被沙俄當局投進監獄。一間陰森恐怖的監房,立即成了列寧著書立說的場所。列寧著手寫作時,什么文具也沒有,他便用媽媽送來的牛奶,在書的空白地方寫,這樣表面上什么也看不出來,但用火一烤,紙上就顯出茶色的字母來了。但在監獄里寫作是犯禁的,若被發現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為了不被看守發覺,列寧掏空面包,倒進牛奶,做了一只特殊的“墨水瓶”,把揀來的一支小鋼筆往里一蘸就寫起來。有一次,看守從門上的小洞里看見列寧正在寫字,即刻闖進門來:“哼,到底給我捉住了。你正在寫字!”列寧鎮定地拿起“墨水瓶”,放在嘴里大嚼起來。看守發懵了,說道:“你吃墨水瓶?”列寧回答說:“你眼瞎了,這明明是面包。”看守仔細一看,的確是面包,只得默默地走了。

這里,我們至少可以說,列寧正是用一句話打敗了一個敵人。

在中國的老一輩革命家中,出現過許多能言善辯的鐵嘴人物。周恩來可謂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口才蜚聲海內外,其應變的機敏,非凡的氣魄,犀利的言辭,柔中有剛,就連敵手也露出情不自禁的贊嘆之詞。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周恩來在談話中有四個特點:“精力充沛,準備充分,談判中顯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壓力下表現得泰然自若。”這種評價是比較確當的。

有一次,周恩來在北京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及對外方針,一西方記者出于對中國貧窮的譏笑,突然提問道:“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妙語以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對此回答,記者們不禁愕然。周恩來然后不慌不忙地細作解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面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幣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銀行是由全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金融機構,有全國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是世界上最有信譽的一種貨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周恩來此話一出,語驚四座,激起了場內聽眾雷鳴般的掌聲。

有人說,語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復雜的東

西——人的心靈。又有人說,是人才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這都說明,說話、演講的能力已成為現代人必須具有的重要能力,更是創造型、開拓型人才的必備素質。也許下面的故事更能幫我們說明這個問題。

一次,某集團領導人出訪某國,同某國外財團談判關于合資經營新型浮法玻璃廠問題。對方以其技術設備先進優勢,向中國漫天要價,談判一度陷入僵局。后來,該財團所在地的市商會邀請他發表演講,他在講話中若有所指地說:“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早在1000多年前,就將四大發明的生產技術,無條件地貢獻給了人類,而他們的后代子孫,從未埋怨他們不要專利是愚蠢的,相反,卻盛贊祖先為推進世界科學的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現在,中國在與各國的經濟合作中,并不要求各國無條件地讓出專利權,只要價格合理,我們一個錢也不少給。”這場不卑不亢的精彩演講,贏得了與會者的贊賞,更贏得了那個國外財團在談判中的妥協與讓步,致使雙方的合作得以實現。

總而言之,善于言辭確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曾在日本講話藝術界居于首位的德川夢聲先生,可以稱得上是一大名嘴,被譽為“演說名人”。以下有一段話,是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場經驗,所發表的關于演講的看法。讀完他的這段話,也許大家會更明白為什么人人都會有說話時的緊張、恐懼心理。

德川夢聲先生說:

“要上臺發表演說之前,無論是任何人,都會感到緊張,都無法鎮靜下來。你也許會問:‘唉!像你這樣身經百戰,見過了大大小小各種場面的職業演說家,還會緊張嗎?’像這種問題,我不知被問過多少次了,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們,無論是怎樣熟練的老手,也無法完全不緊張。因為,不管演講或座談,總是得開口‘說話’,這就必須認真地去做才行。”

“當然,如果是對我所熟悉的一群聽眾,說些很平常的內容,有時也會毫無感覺的。就好像教師對他班上的學生講課一樣,沒什么好緊張。”

“但如果要在陌生的場所,又不知道聽眾的身份,而對大家發表演講的話,就算是天下一流的名演說家,也會感到緊張的。”

德川夢聲先生表示:

“演講雖說是我的職業,但是我卻不喜歡在眾人面前高談闊論,總希望能盡量躲掉。我所喜歡的是和談得來的朋友閑話聊天,因為我并非討厭說話這件事,而是討厭正正經經地說話。”

“剛剛提到的,在上臺演講前的不安心情,我很不喜歡;而在演講中途的緊張情緒,也不是一種好的感覺;下了臺之后,那種揮不去的余味,更令我受不了。”

“輕微的余味,大概一兩天就可忘記了;但有時卻可以影響我一兩個周的心情;嚴重的時候,差不多在3個月之內,偶爾想起來都會感到難過;甚至有一生都忘不了的余味。程度上有多種差異。”

“比方說,準備了幾個固定的笑話或小故事,只要在上臺時把它們搬出來說一說,說完后也不會有什么余味。因為可以預料到不會發生什么嚴重的錯誤,所以并沒有煩悶的心情。但是,以我個人來說,常有機會在陌生場合作第一次的演講,那么,失敗的比例也就會比較高了。”

“所以,老實說,在我要上臺演講前,大多無法做完整的事前準備。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說得非常完美無缺,那除非是神了。”

“可惜我并不是神,所以只好經常咀嚼煩悶的余味了。”

德川夢聲先生最后認為:造成演講的失敗,有兩種可能原因:

第一,說話方式和技巧的疏失。

第二,個人的教養還不夠好。

有時會留給聽眾一個無禮的壞印象,有時甚至被別人輕蔑,不尊重自己。那就真的失敗了。

這兩種情形都會帶來不好的余味,但以我來看,后者應該更為深刻,更會讓自己感到難過。然而,有什么方法能夠讓自己不因失敗而痛苦呢?答案是:根本沒有。

因為,既然以演說為職業,那么失敗后的傷感就是必須付出的稅。如果演講者想要以巧妙的方式逃稅的話,真是太天真了。

在社會上,有些職業演說家,始終能夠保持很好的心情,對他們而言,余味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好,所以他們是不用納稅的。也因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失敗,他們當然活得非常快樂。不過,這種人卻永遠不能有所進步。

“有人說過,重復犯兩次同樣錯誤的就是愚人了。這么說來,那些不納稅的演說家,就是愚人中的愚人了。我再回想一下,跟那些一年到頭做著同樣而反復的失敗、不知如何改進的人比起來,自己至少一直進步。這是值得安慰的啊!”

德川夢聲先生的這一番說話告訴我們:人人都有緊張、恐懼說話的心理,職業演說名家也不例外;人人都會在說話時出現失敗,因為我們是人而不是神。同時,他又告誡我們:不管經過多少次的失敗,都沒有關系,都不要緊張,要緊的是應繼續勇敢地去重新開始。只有這樣,才能一點一滴進步,達到上乘的境界。

總之,一個人有緊張、恐懼說話的不健康心理,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我們應該正確對待這種情況的出現。另外,我們應該花更多的精力和較大的功夫去分析它,找到科學的解決辦法。

雖然人人都可能會有說話膽怯的心理,但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卻又可能是千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比如,有的人可以跟親朋好友聊上一兩個小時;有的人跟人打起電話來一聊就是老半天,且話題源源不斷,越說越起勁;有的人經常能說出一些讓人大笑或使人感興趣的事,可謂是相當會說話,但是,真正到了正式場合,面對一大群人(或是廣播用的麥克風),他們就不知所措了。

這是為什么呢?

有的學者通過長期觀察發現,造成這種緊張、恐懼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不想獻丑。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處,別人也就不會知道我的缺點。

但是一旦在眾人面前說話,自己的粗淺根底、拙劣看法都會暴露出來了,那么從此以后,哪里還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呢?所以,不說話更穩妥。

不過,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想一想,一個人盡量不暴露自己的短處,那么其長處又能充分發揮無遺嗎?

如果自己的長處發揮受到影響,無疑也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看法——別人有時會以較低的水平來評價你。其實,只要你認真地發揮全力,誠誠懇懇地把話說出來,不必踮高腳尖來充內行,相信必會有不錯的表現。

同時,一個人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絕對免不了要與社會接觸、與他人接觸,而說話則是人與社會接觸、與他人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可想而知,一個不想說話的人則肯定會為現代社會所不容,被現代社會所淘汰。事實證明,就連聾啞人也需要用一種特殊的語言——手語來進行交際。

第二種,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說話的內容,就像被硬拉到一個陌生的世界一樣,所以會感到驚惶。

其實,只要我們看清造成自己緊張、恐懼心理的原因,科學地分析它,就會意外地發現根本沒有什么好怕的。

有的人怕自己的才疏學淺被別人知道,于是就裝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樣子,結果弄巧成拙,被人貽笑,實在可憐可鄙,而且根本沒有必要。

試想,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和一個一流的演說家,同樣在人前發表意見時,誰的壓力比較大呢?對于一個不善言辭的人,社會上的人士或聽眾并不會對他有多大的期待,想想這點,就不應該緊張了,就可以安心了。然而,對于知識廣博、談吐自如的演說家,大家卻都寄厚望于他,會對他的演說做錄音、記筆記,這樣高度的關心和注意,理所當然會造成臺上的人心中無比的壓力。因此,那些被視為大人物者,在上臺演講或致詞前,自己的心情經常是非常緊張的,只不過別人很難看得出而已。

如果一位知名人物,在承受巨大的壓力下,卻一點也不緊張的話,那只能說他對這種壓力毫不在乎,因為只有當一個人幾乎看破了一切,他才能真正保持鎮靜。

但是,對于一位說話技巧不夠嫻熟的人來說,恐怕還很難達到這種心境。他很可能在上臺之前想著:我一定要成功,不能出丑,不能失敗;有時候甚至祈禱:愿上帝保佑我的說話成功。然而,一流的演說家在上臺前,唯一想到的是:一定得上臺,如果演講中出了什么差錯,應該像以前那樣輕松自如、不知不覺地盡快挽救,切不可因出錯而不知所措、慌了手腳。

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害怕說話者所思考和借鑒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煌市| 九龙城区| 兴文县| 吉木乃县| 吉木乃县| 津南区| 喜德县| 惠安县| 沐川县| 定兴县| 淮滨县| 民丰县| 建湖县| 南漳县| 那坡县| 宜兰市| 抚顺市| 建昌县| 盐山县| 镇江市| 准格尔旗| 丰都县| 迭部县| 曲阜市| 邵阳市| 湘潭市| 临江市| 正定县| 平果县| 大竹县| 莱西市| 凤台县| 喀喇沁旗| 荣昌县| 阳信县| 宁河县| 梁山县| 色达县| 荣成市| 荥经县|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