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衣食住行篇(19)
- 中華青少年成長必讀集萃:萬事由來
- 王丙杰主編
- 4773字
- 2016-02-17 16:08:49
這種游戲一傳到西方,有個別棋子的名稱和設計便與當時歐洲的封建制度中的社會階層掛上了鉤。王和兵當然沒有改變。大象在印度軍隊中是一種重型的力量,在西方則由主教替代,主教在中世紀教會中頗有權力,而大象在西方戰事中沒有人知道其威力無比。棋史學家列維在敘述第二次普尼克戰爭中漢尼伯曾經在意大利本土上使用獸力作戰。印度棋盤上的武士,變成了馬。
橋牌的由來
用布里奇(“橋”的意思)的名字來稱呼撲克牌的玩法,由來于英國萊斯特郡的一座古老的橋梁。橋牌比賽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由俄國的移民們以“俄國四人橋”的名字開始的。
住在萊斯特郡的格列托·達爾比的兩家人,因為喜歡這種比賽,每天晚上輪流到對方家中去比賽。在他們兩家之間有一座必經的但有坍塌危險的舊橋,夜晚過橋就更危險。經過此橋去打牌的那家人回來后總是發出如釋重負的嘆息,“啊啊,謝謝,明天晚上該輪到你的橋(牌)了。”這句話就成了口頭禪。以后,不知什么時候,干脆就成了“橋牌”。
游泳的由來
游泳在我國大約已有3000多年歷史了。遠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泳之游之”的詩句。《詩經》里還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漢有游女”的記載。這說明當時游泳的不僅有男的,而且還有婦女參加。北魏時期敦煌有一幅壁畫,畫了四個婦女在水中游戲的情景,可以進一步說明這一點。
據郭沫若考證,古時候缺少船舶,那時候人們要渡江河湖泊,可能完全是靠游泳。游泳是一項男女老幼皆宜的體育運動項目,它既不需要什么設備,也不受運動場地的限制,江、河、湖、海均可游之。特別是夏季,人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暢游,恰似“蛟龍”出海,既能消夏解暑,又能飽覽大自然的秀麗風光,其樂無窮。不論江河湖海,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泳健兒。
跳水運動的由來
1300年前,唐代就流傳著人們爬上帆船的桅桿跳入水中的故事。從此,這一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勇敢者的效仿,并有新的發展。到了宋朝,就出現了“水秋千”的游戲了。秋千架在游船上,勇敢者把秋千蕩至最高點時,突然一個筋頭翻到水中,這就是現代跳水運動的雛形。
5世紀時,古希臘陶瓶上已有一群男孩頭朝下跳水的描繪。17世紀,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中海、紅海沿岸一帶的港口,盛行從岸上、桅桿上跳入水中的活動。現代跳水運動始于20世紀,1900年瑞典運動員在第二屆奧運會上表演了跳水,1904年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跳水運動在我國是20世紀30年代逐漸開展起來的。
1933年全國運動會上開始設了男子跳水。1935年增加了女子跳水項目。自1979年以來,我國跳水運動員開始走向世界。陳肖霞、史美琴、李宏平在第二屆世界杯跳水賽中分別奪得女子跳臺、跳板和男子跳臺冠軍。
救生圈的由來
救生圈在我國古代就有了。最原始的救生圈是干了的葫蘆瓜。《易經》里所說的:“包荒,用馮(音憑)河。”根據郭沫若的解釋,就是“用葫蘆瓜渡河”。又《詩經》中說:“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根據聞一多的解釋:“匏,葫蘆。”聞一多曾意譯為:“葉子枯了,葫蘆也干了,可以摘來作腰舟用了。”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人民都是利用干了的葫蘆瓜浮水渡河的,這就是最原始的救生圈。
到了宋代,救生圈的制作方法大大前進了一步,當時已經有人把救生圈制成了環形,成為名副其實的救生“圈”了。這種環形的救生圈使用起來要比葫蘆瓜方便得多。據《宋稗類鈔》一書所載:宋代韓忠武曾派部將王權到金山去,同時命令他不要用船渡江。于是王權就給每一個士兵發一個“浮環”,讓他們渡過江去,終于完成了這一任務。當時王權所用的這種“浮環”,就是現代救生圈的前身。
舉重運動的由來
翹關、扛鼎、舉石等,都是我國古代舉重的名稱。翹關就是舉城門上的大木門栓;扛鼎就是舉燒食物的大鍋子。《說文》的解釋,扛鼎就是“橫關對舉”,即是在兩個鼎耳之間穿一根杠子,兩個人把它抬起來。而一個人扛鼎,就是手提橫杠把鼎舉起來。
張衡在《西京賦》中描寫長安城的娛樂表演說,在紛繁的雜技歌舞表演中,也有“烏獲扛鼎,千斤若羽”。這說明扛鼎已成為社會娛樂項目。漢代除了扛鼎的表演之外,還有舉各種重量的生活用具的,南陽漢畫像石上,有幅繪有壯漢在臂上玩弄大銅壺的圖像。內蒙古和林格爾的漢代壁畫上,有一個赤裸上身,顯露出粗壯肌肉的漢子,拋舉一個大車輪子。
武則天時,除科舉取士外,并增設了武舉科目,考試的內容除了步射、馬射、馬槍之外,又有翹關、負重等。唐代的舉重除了作為軍事訓練的武舉考試之外,還有社會的娛樂活動。《新唐書·兵志》記載,唐玄宗天寶之后,京師軍隊的紀律廢弛,“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繒彩,食粱肉,壯者為角觚、拔河、翹木、扛鐵之戲。”翹木就是翹關,扛鐵則是舉各種鐵制的器物。
現代舉重運動始于18世紀的歐洲,英國倫敦的馬戲班里常有舉重表演。19世紀初,英國成立了舉重俱樂部。最初杠鈴兩端是金屬球,重量不能調整,比賽以次數決勝負。后來意大利的阿蒂拉將金屬球掏空,通過往球內添加鐵塊或鉛塊調整重量。1910年德國人伯格在法蘭克福舉辦的體育游戲展覽會上首次將金屬球改成重量、大小不一的金屬片,這種杠鈴一直延用至今。1891年在倫敦皮卡迪里廣場舉行了第一屆舉重世界錦標賽。
棒球的由來
棒球,有人說它是出自英國的“圓場棒球”,有人聲稱它是美國人的“專利”。直到1905年,美國成立了“棒球起源調查委員會”,對這一問題做了調查的結論是:棒球是由阿布那·德布爾迪,于1839年在紐約的庫柏斯鎮發明的。這一結論已被普遍認可。
最早的棒球規則是“紐約人棒球俱樂部”于1845年著手制定的。按定出的規則進行首次比賽是在1846年6月19日,由“紐約人棒球俱樂部”邀請紐約9人隊在新澤西州埃利西安舉行的。
棒球比賽記錄法由亨利·切德威克發明;扇形棒球場地是亞歷山大·卡特賴特于1846年設計的,幾經修改,一直沿用到如今;棒球比賽服裝式樣是“紐約人棒球俱樂部”設計的,包括白上衣、藍長褲、藍白兩色的腰帶和白色的帽子。1852年“愚人隊”與“紐約人隊”在紐約的紅屋廣場上比賽,首次使用正式的“比賽記錄表”,紐約人首次穿棒球比賽服。
曲棍球的由來
曲棍球是古代波斯人發明的一項體育活動,后來這項運動傳到了歐洲和北非。我國從唐代起,便有了曲棍球活動的記載,唐代宮詞上載有“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之句,這里說的“步打球”,指的就是曲棍球。
現代曲棍球運動是1875年在英國開始的。1886年在倫敦成立了曲棍球協會。1908年起,曲棍球被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1924年國際曲棍球聯合會成立,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1971年起,每隔二至三年舉行一次世界曲棍球錦標賽。
在我國,較原始的曲棍球運動一直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人民中盛行。但是現代曲棍球運動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才在我國開展起來的。
田徑運動的由來
遠在上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生活資料,在和大自然及禽獸的斗爭中,不得不走或跑相當的距離,跳過各種障礙,投擲石塊和使用各種捕獵工具。在勞動中不斷地重復這些動作,便形成了走、跑、跳躍和投擲的各種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有意識地把走、跑、跳躍、投擲作為練習和比賽形式。
公元前776年,在古希臘奧林匹克村舉行了第一屆古奧運會,從那時起,田徑運動為正式比賽項目之一。1894年,在法國巴黎成立了現代奧運會組織。1896年在希臘舉行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這屆奧運會上田徑的走、跑、跳躍、投擲等,被列為大會的主要項目。至今已舉行的各屆奧運會上,田徑運動都是主要比賽項目之一。
1900年在巴黎的第二屆奧運會上,才有女子參加,參加的女運動員只有6名。
田徑運動在我國的發展是經外國傳教士于20世紀初帶入的,當時只在教會創辦的學校之間開展,后來才逐漸擴展到各級國立、私立學校。新中國成立后,田徑運動得到迅速普及,技術水平提高很快。1953年起,幾乎每年都舉行規模較大的全國性的田徑運動會,不斷提高我國田徑競技水平。
跨欄跑的由來
跨欄跑在19世紀最早出現于英國,當時叫障礙跑,是男子項目,采用一般的柵欄做障礙物。后來出現了埋在地上的木欄架,以后又改為像鋸木柴用的支架。跨越這類障礙物,不但危險,而且還容易發生傷害事故,而且也妨礙了跨欄跑技術的提高。
20世紀初,出現了可移動的上形欄架,促進了跨欄技術的發展。1935年比賽中采用了L 形的欄架,欄架底部加重,欄板只要受到3.6—4公斤的沖撞力量,就會向前翻倒,欄架的這種結構,一直被沿用到現在。
1837年在英國首次舉行了大學生跨欄跑比賽。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就有了跨欄跑比賽。當時跨欄的技術很不完善,不是跨欄,而是前腿彎著繞過欄,因此成績不高,這屆運動會冠軍的成績是17″6。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跨欄技術已有所改進,創造了“跨欄步”技術,美國運動員獲得了110米跨欄冠軍,成績是15′4。
跨欄跑的成績,取決于運動員的平跑速度、跨越欄架的完善技術,以及跑、跨兩者協調配合的能力。僅有好的跑速,而無跨越欄架的完善技術,是不能在跨欄跑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同樣,僅有合理技術,而無良好跑速,也是不能在跨欄跑中獲得更高成績的。
接力跑的由來
接力跑是相互配合的集體徑賽項目。練習接力跑能培養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發展快速奔跑的能力。在田徑場上正式比賽的接力跑有:男、女4×100米,4×400米,有時女子還有4×200米。在群眾性的體育活動當中,還有不同形式的接力跑,如:不同距離的團體接力、迎面(穿梭)接力、異程接力等。
在國際上,接力跑被正式列為徑賽項目是19世紀末。當時的比賽規則規定接棒人在20米接力區內,跑進中從傳棒人手中接棒(從前是原地接棒)。而現在接棒人在接力區前10米即可開始預跑,但傳接棒的動作仍應在20米的接力區內完成。
1912年,4×100米和4×400米接力跑被正式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鐵人三項的由來
鐵人三項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時新設的比賽項目。鐵人三項的運動歷史不長。1978年夏威夷的鐵人三項賽被認為是這一項目的第一次正式比賽,但早在1973年開始,美國加州就有了一些小型的比賽。這項考驗耐力的體育項目要求運動員在三個分項——游泳、自行車和賽跑中比賽總積分。這個項目也要求運動員擁有嚴謹的自我約束力,因為整個項目的比賽和訓練計劃都異常艱苦。
鐵人三項比賽分四個級別,規定短程、奧林匹克距離、長距離和超長距離。先進行1.5公里的游泳,然后是40公里的自行車比賽,最后是10公里的長跑。所有選手一齊出發,三段比賽之間不能有任何停頓。而各項比賽之間的轉換對運動員的成績也是非常關鍵的。女子選手一般需要兩小時完成比賽,而男子比賽大約需要1小時50分鐘。女子比賽將在開幕式當天舉行。
柔道的由來
柔道運動起源于日本武術的一種,即“柔術”。但實際上柔道是一種對抗性很強的競技運動,它強調選手對技巧掌握的嫻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對比。
柔道比賽要求選手對對手的四肢、脖子作出“鎖臂”、“扼頸”等動作,將對手扔倒或壓制在地,直到對手認輸或清楚地將對手扔倒在地,方可取得勝利。
柔道經過近代的發展之后于1964年東京奧運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東道主可以選擇增加一個奧運會比賽項目,日本選擇了柔道)。日本作為柔道的發源地在早期的確擁有優勢,而且他們號稱一名優秀的柔道高手可以擊敗任何對手,不管對手身高體重有多少。但是在無差別級比賽中,身高1米98的荷蘭選手吉新克擊敗了日本三屆全國冠軍,從而也改變了人們對柔道的幻想式看法。
相撲的由來
日本人視相撲為國技,1909年日本國技館舉行開幕式時,由作家江見水蔭起草的致辭文中,首次提出“相撲畢竟是日本的國技”。
但相撲并非源于日本,它是人類最原始的競賽游戲。古代奧林匹克便有全裸男子以相撲體式揪在一起的競技,日后才演變為摔跤與拳擊。中國《禮記·月令》中也提到“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只是,此處的“角力”,范圍可能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