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衣食住行篇(18)
- 中華青少年成長必讀集萃:萬事由來
- 王丙杰主編
- 4898字
- 2016-02-17 16:08:49
奧林匹克五環標志由5個奧林匹克環從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單色,也可以是藍、黃、黑、綠、紅5種顏色。最初的解釋是5種顏色代表各國國旗的顏色,后來又將5個不同顏色的圓環解釋為五大洲的象征。
奧運會吉祥物的由來
奧運會吉祥物(Olympic Mascot)一詞,源于法國普羅旺斯語Mascotto,直到19世紀末才被正式以Mascotte 的拼寫收入法文詞典,英文Mascot 由此衍變而來,意能帶來吉祥、好運的人、動物或東西。
為冬季奧運會設計吉祥物始于1968年格勒諾布爾第10屆冬季奧運會。這個稱為雪士的半人半物的卡通型滑雪小人兒形象,有著夸張的碩大腦袋和細巧而堅硬的身體,象征一個有著堅強意志的小精靈。它的原意是“高速滑雪”。為夏季奧運會設計吉祥物始于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這只被稱為瓦爾迪的裝飾性德國純種小獵狗形象在巴伐利亞隨處可見。小獵狗的靈活、忍耐和堅韌的特性也是運動員性格的表征。其頭尾對稱地涂著淺藍、深藍、深綠、嫩綠、黃、褐諸色,以此象征德意志大地和天空的色彩,這種暖色調還表達了一種熱鬧和諧的氣氛。這種色調被后繼者效仿和繼承。
奧運會吉祥物大多以舉辦國有特色的動物形象為創作原型。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是海貍形象,稱為亞米克;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是熊的形象,稱為米莎;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是鷹的形象,稱為山姆,即美國人的代名詞“山姆大叔”……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是五個“福娃”組合。
中國福娃的由來
2005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于北京工人體育館,向世人公布。吉祥物由五個分別以“魚、熊貓、奧運圣火、藏羚羊、京燕”為創意,被親切地叫做“福娃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的“中國福娃”組成,傳遞著“北京歡迎您”的中國人民的心聲。
“福娃歡歡”以奧運圣火為原型,代表激情;“福娃晶晶”的原型是熊貓,來自森林,代表歡樂;“福娃貝貝”是魚娃,來自江河湖海,代表繁榮;“福娃迎迎”的原型是藏羚羊,來自草原大地,代表健康:“福娃妮妮”的原型是京燕,來自天空,代表幸運。
2004年12月15日,在北京奧組委16樓會議室,陳逸飛、鄭淵潔等24名在藝術、文化領域具有杰出成就的專家學者,對662件吉祥物有效參賽作品進行藝術評選。
12月17日,由著名藝術家靳尚誼、常沙娜等10名中外專家組成的推薦評選委員會,對進入推薦評選階段的56件作品進行了審閱和評議。熊貓、老虎、龍、孫悟空、撥浪鼓以及阿福6件作品被定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修改方向。
根據推薦評選委員會的意見,北京奧組委成立了由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任組長,國內設計、動漫畫專業人士9人組成的吉祥物修改創作小組。從12月下旬開始,北京奧組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見。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兩次專題審議吉祥物設計方案,眾多藝術家參與了吉祥物的創作和修改研討。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由修改小組組長韓美林執筆,最終完成了吉祥物方案的設計。
斯諾克臺球的由來
在19世紀晚期,臺球運動風行于駐扎在印度的英國軍隊中,當時流行的玩法是黑球入袋。這種玩法用1個白球,15個紅球和1個黑球。1875年的一天,駐扎在印度賈巴爾普爾的英國陸軍上校內維爾·張伯倫和他的戰友們覺得這種玩法過于簡單、乏味,便決定增加黃色、綠色和粉色3個彩球上去。
不久,又嫌不夠,再加上了棕色和藍色球。這種新玩法很快流行開來,從而導致了斯諾克臺球的誕生。而斯諾克一詞則是當時英國軍隊中對軍校一年級新生的流行叫法。這使得斯諾克被這些軍人們用來稱呼這種新玩法的初學者,最終則成為了這項運動的名稱。
1885年,當時的英國英式臺球冠軍約翰·羅伯特在印度旅行時見到了張伯倫并從他那里知道了斯諾克這種新玩法。回國后,羅伯特就把斯諾克臺球帶回到英格蘭。但是,當時正處于英式臺球熱,斯諾克臺球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直到20世紀30年代,英式臺球日漸衰落,許多名手才逐漸轉向斯諾克臺球。這其中包括斯諾克臺球的傳奇人物喬·戴維斯。戴維斯首先意識到了控制主球走位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打斯諾克臺球的普遍策略是在將明顯可以打進的球入袋之后做一桿斯諾克防守。而戴維斯通過良好的意識和精湛的桿法控制主球的走位,連續得分能力明顯增強,大大提高了斯諾克運動的水平。從此斯諾克臺球才開始在英國興盛起來,并流行到世界各地。
奧運會會旗的由來
奧運會會旗是一個有五個圓環的白色無邊旗,五環相套,自左至右分別為:藍、黃、黑、綠、紅。
奧運會會旗是根據顧拜旦男爵的建議和構思制作成的。
1914年7月,這面旗幟首次出現在巴黎慶祝奧運會成立20周年的大會上。1920年,比利時奧委會把一面繡有五環的綢緞會旗贈送給國際奧運會,在安特衛普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升起來。在一般情況下,每屆奧運會開幕時,上屆奧運會城市代表將這面旗移交給該屆奧運會城市市長,但第23屆奧運會是在閉幕式上,將會旗移交給下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飄揚在奧運會主體運動場上空的會旗是復制品。
奧運會會徽的由來
奧運會的會徽就是五個相套的、不同顏色的圓環。對奧運會五個圓環的含義,曾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認為每一個環的顏色代表一個大洲。1979年6月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奧林匹克雜志》第140期指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根據奧林匹克憲章,五環的含義是象征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見。
每屆奧運會都有不同的會徽,但所有會徽都帶有五環圖案,然后再襯之以反映東道國特點或民族風俗的圖案。如第17屆奧運會于1960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時,就以羅馬的城徽作為會徽,即一只母狼哺育兩個嬰兒的圖案。又如19屆奧運會1968年在墨西哥城舉行,選擇了墨西哥城最著名的出土文物——24噸重的歷石作為會徽。日本設計的第18屆奧運會會徽是以本國國旗為圖案的,蘇聯為第22屆奧運會設計的會徽,是以運動場跑道繪成的克里姆林宮建筑。
奧運會獎章的由來
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時,法國藝術家儒勒·夏普朗設計了一種分別為銀、銅質的獎章和橄欖枝冠,獎給各運動項目的第一、二名運動員。第二屆奧運會給每個運動員發一枚長形的勇士手執橄欖枝的紀念章。1924年第八屆奧運會。頒發了一種由法國人里沃設計的畫面上有球、滑雪板等各類運動器材的古色古香的獎章。192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獎章由意大利藝術家朱塞佩·卡西奧里設計,圖案是手抱橄欖枝的女塑像。從該屆奧運會之后,各屆獎章正面圖案不再變更,只是把舉辦地名與屆數作相應的改變。
體育比賽榮譽稱號的由來
冠軍:《史記·項羽本紀》中說:“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宋義是秦末反秦義軍一首領項梁的部下。“冠軍”,言其在諸軍之上,宋義時為上將,故稱“冠軍”。魏晉以至南北朝,冠軍成了將軍的一種官銜,叫“冠軍將軍”。唐代設冠軍大將軍。到了清朝,皇帝的鑾儀衛及旗手衛的首領,也稱“冠軍伎”。后來人們稱比賽的第一名為冠軍,次者為亞軍。
鰲頭:唐宋時皇帝大殿前的石級正中,有一塊雕刻著龍和大海龜(鰲)的大石板,新考中的狀元在行禮時單獨站在這塊石板上,后常將獲第一名稱為獨占鰲頭。魁首:明代科舉制度,以《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和《春秋》五經錄取考生,每經之首稱為魁,魁首即為第一。
桂冠:古希臘人認為月桂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神木。他們用月桂樹的枝葉編成冠,授給在祭太陽神阿波羅的節日賽跑中的勝利者。戴桂冠是極高的榮譽。后來,人們用月桂樹葉編成冠冕,獻給最有才華的詩人和各種比賽中的勝利者。
季軍:“季”原是“末”的意思,舊時指農歷一個季度的最末一個月,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即指三、六、九、十二月。“孟”和“仲”分別指一個季度的第一和第二個月。一個季度是三個月,按“孟”、“仲”、“季”的次序,“季”慢慢便成了“三”的同義語。古時作戰,又常把軍隊分為前軍、中軍、后軍,后軍排列第三,即為季軍,沿襲下來,“季軍”也成了第三的同義語。
殿軍:本來是殿后之軍的意思,古時軍隊撤退,走在最后面的是殿軍。稱第四為殿軍,是取“三軍之后”的意思。而這樣的稱法在取前六名的比賽中是不確切的,容易被誤認為是最后一個獲獎者。
金牌的由來
很久以前,在歐洲,比賽優勝者獲得的獎賞,是戴上用桂樹的枝葉編的圓圈,稱為“桂冠”。1465年在瑞士,獎給“三級跳”優勝者一枚金幣代替了“桂冠”。
從此,用幾種貴重金屬,仿造錢幣的樣子,做成獎章贈給體育比賽的獲勝者——冠軍為金質;亞軍為銀質;第三名為銅質。
現在國際性重大比賽獲得的金牌有的是金的(22K、18K 不等)。
奧運會的金牌則是用銀子做成的,表面是鍍金的,按規定,其表面鍍金的重量不少于6克;奧運會的銀牌和銅牌,則是按其名稱用銀或銅制成的。這三種奧運會獎牌的直徑是60毫米,厚度為3毫米。
在國內比賽中,金牌一般是著一層金粉,銀牌是鋁制品著銀粉,銅牌是黃色。
冰鞋的由來
我國在宋代有了“冰嬉”活動,冰鞋便伴隨滑冰活動應運而生。
相傳,人類最早是踩著動物的骨頭滑冰的。然而傳說不足為信。有趣的是在倫敦,曾挖掘出古代滑冰的遺物——雪車上的滑木。據考證,這塊滑木是12世紀的東西。
到了清代,滑冰穿的冰鞋,普遍采用“冰刀”。即把鐵條釘在木板上,再把木板綁在鞋底下。它有安一條和兩條的“單冰刀”或“雙冰刀”。
在國外,大約在1572年,荷蘭人也用鐵制成了滑冰鞋。1863年,美國人普立姆頓制作了一雙四輪冰鞋,不但可以前進、后退,還可橫側滑行,能做各種動作。不過有輪鞋的輪子,最早是用黃楊木旋成,由于木質輪子在運動時,其邊緣極易破裂,因而不久便被鋼輪所代替,后來還裝上了滾珠軸承。
摔跤的由來
摔跤是一項十分古老的運動。傳說中黃帝戰蚩尤的角抵,就是一種摔跤。在國外,把摔跤(稱角力)列為古代五項運動(其他為舉重、跑、跳、健美)之首,并規定角力一項失敗,其他四項雖勝也不能獲得冠軍。目前世界上被列為奧運會正式項目的摔跤運動分古典式和自由式兩種。前者也稱古典式角力,運動員按體重分十個級別進行比賽。由兩人在高一米、面積12×12米的泡沫塑料墊子上(比賽區為直徑9米的圓圈內)進行角逐。每場比賽兩個回合,每個回合3分鐘,以把對手的兩個肩胛骨同時接觸墊子見輸贏。
自由式摔跤是由古典式摔跤發展而來的,比賽方式、體重分級、得分及勝負標準均與古典相同。二者的區別在于古典式規則規定不準用手和腿進攻對手的下肢,只準握抱對手腰以上的部分。而自由式則“自由”一點,比賽時可以手足并用,抱腿,纏足,勾足,挑腿和跪撐等動作均是它的典型戰術。
中國象棋的由來
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楚辭·招魂》中就有“蔽象棋,有六搏兮”的詞句。說明在當時已經有了“象棋”這個名詞,當然那時的象棋不是現在的象棋。王逸注《楚辭》云:“博,著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了六博。據《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載:當時齊地的居民安居樂業,“斗雞走狗,六博蹋鞠”。可見象棋在當時已經開始在民間廣泛流行。那時的棋,大概是一方為六子,叫“六博”。另據《說苑》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曾說“足下……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可見當時,在達官權貴和士大夫中,已經很流行下棋了。
中國象棋又稱“象戲”、“桔中戲”,由先秦時代的博戲演變而來。戰國末期,盛行一種每方六枚棋子的“六博”象棋。唐代象棋有了一些變革,象棋只有“將、馬、車、卒”四個兵種,棋盤和國際象棋一樣,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
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因火藥發明增加了炮以外,還增加了士、象。宋代《事林廣記》中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譜。比西方15世紀出現的最早的國際棋譜早200多年。這就對長期以來流行的“中國象棋起源于印度”的說法提出了異議。到了明代,將一方的“將”改為“帥”,便和現代中國象棋一樣了。
國際象棋的由來
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這類游戲。當時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國際象棋在著法上簡單得多,它們代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戰車和大象。在棋盤上,國王和他的維齊(即今天的后)統率一切。據多數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從印度逐漸傳到亞細亞、中國、波斯和歐洲。11世紀時盛行于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廷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紐斯很喜歡的一種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