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先秦(5)
- 中國古代宰相傳(中國古代名人傳奇叢書)
- 蔡景仙主編
- 4757字
- 2016-08-19 10:26:39
大將廉頗和藺相如商議后對趙王說:“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懦弱而膽怯了。”于是趙王便啟程,相如隨行。廉頗送到國境上,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此行,估計從路上行程到會見的典禮完畢后歸來,應該不出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后未回,那么請允許立太子為國君,以斷絕秦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答應了他的請求。于是,趙王與秦王會見于澠池。秦王喝酒到興頭上時,說:“寡人私下里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彈奏一下曲吧。”趙王彈了瑟,秦國的御史走上前來,記載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相聚飲酒,秦王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走上前說:“趙王私下聽說秦王擅長演奏秦國的音樂,請讓我向秦王敬獻盆缶,以互相娛樂。”秦王很生氣,不答允。于是,藺相如上前獻缶,并跪下請求秦王彈奏,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說:“我跟大王的距離不滿五步,大王要是不答應我的請求,我可要把頸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了!”左右的侍衛想殺藺相如,藺相如怒瞪著雙目呵斥他們,左右的人都被他的氣勢嚇退。這時秦王很不情愿地為他敲了一下缶。藺相如回頭招來趙國的御史記載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敲缶。”秦國的大臣們說:“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說:“請用泰國的咸陽為趙王祝壽。”秦王一直到宴會結束,始終不能壓倒趙國。趙國也布置了大軍來防備秦國。秦國不敢動武。
四、將相之和
會見結束后回國,因為藺相如的功勞大,任命他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心里很是不服說:“我作為趙國的將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僅僅耍弄了嘴皮子,官位卻在我之上;而且藺相如一向是低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情愿在他之下。”揚言說:“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藺相如聽說后,不肯與他會面。藺相如每當上朝時,常常借口有病,不想與廉頗爭位次。不久藺相如外出。望見廉頗,藺相如駕車改道躲避。于是,他的門客一起勸他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戚來侍奉您,只是因為仰慕您的崇高道義。現在您與廉頗官職相同,廉頗散布了一些難聽的話,而您畏懼躲避,顯得非常害怕,這種事連一般的人尚且覺得羞辱,何況對于將相呢!我們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離去。”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比秦王怎么樣?”回答說:“不如秦王。”藺相如說:“以秦的威勢,而我也能在宮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們,我雖然愚拙,難道單單害怕廉將軍嗎?只是我考慮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只是因為我們兩個人在。現在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把國家安危放在首位,而把私人恩怨放在后面。”廉頗聽說后,袒露上身,背著荊條,讓賓客帶著到藺相如府上謝罪,說:“我是個粗鄙淺薄的人,不知道將軍對我寬容到這種程度!”終于彼此和好,成為生死之交。
這年,廉頗率軍向東攻打齊國,打敗齊國一個軍。過了兩年,廉頗又打齊國的幾邑,攻下了它。之后三年,廉頗攻打魏國的防陵、安陽,攻下了兩地。之后四年,藺相如率軍攻打齊國,到達平邑而停止,第二年,趙奢在闕與城下打敗秦軍。
由商入政呂氏春秋——呂不韋傳
呂不韋(?~前235)是陽翟(今河南濮陽西南)的大商人。在經商的來往中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家中積蓄了千金的財富。
不韋用政,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骨肉,布惠於民,廣交賓客,招賢納士,收李斯為舍人,收鄭國以修水利,用蒙驁為將軍,出兵攻打韓、趙、魏,滅東周,取韓之成皋、滎陽,置三川郡;收魏二十城,置東郡,遷衛君角于野王(今河南沁陽市),作為附庸。拓地數千里,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戰國末期,各諸侯國有喜賓客和著書立說之風。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齊招天下賢士,給以厚祿,至食客三千。是時荀子等人已著書布天下,不韋便使賓客人人各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言,號曰《呂氏春秋》,亦曰《呂覽》。《呂氏春秋》大約成書于公元前239年,它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陰陽,集先秦各派之學說,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集中表達了呂不韋的政見,為秦統一天下打下思想基礎。相傳書成后,懸于國門,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可見此書之謹嚴。《呂氏春秋》更為有價值的是保留了先秦農書的重要部分。該書中《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是專講農業的。它不僅論述了發展農業的重要性,以及農業方面的政令,還講了很多農業技術問題。提倡力耕疾作,精耕細作;重視農村,適令播種;加強農田管理,間苗、鋤草、滅蟲;實行臺田,排水洗土,治理鹽堿以及重視農具改革等。當時牛耕、鐵耜雖未普及,但是已被使用,先進的生產耕具,大大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上農》等四篇論文,應視為我國現存的最古的農書,是研究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料。
一、“奇貨可居”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病故。秦昭王四十二年,將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立為太子。安國君的孩子有二十多個。他把最喜歡的愛姬立為正夫人,稱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居中的男孩名叫子楚,子楚的母親叫夏姬,不被安國君寵愛。子楚作為秦國的人質被送到趙國,秦國屢次攻打趙國,因此趙國對子楚也很不禮貌。
子楚是秦王的庶孫,送到諸侯作人質,車馬財物都不充足,生活困窘,不能稱心如意。呂不韋到邯鄲做生意,看見子楚的狀況很憐憫他,說:“這人就像奇好的貨物,可以囤積賺大錢。”于是就去見子楚,對他說:“我能光大您的門庭。”子楚笑著說:“你先光耀自己的門庭吧,配說什么光大我的門庭!”呂不韋說:“有所不知,我的門庭要隨您的門庭而光大。”子楚心里明白呂不韋說的意思,就請他進屋同坐,和他誠懇地交談。呂不韋說:“秦王已經老了,安國君立為太子。我聽說安國君寵幸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只有華陽夫人能決定誰被過繼到她膝下作為嫡子。如今您的兄弟有二十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被寵愛,長久地作為人質留在諸侯國中,到秦王去世,安國君即位為王時,您就沒有希望和長子及朝夕在安國君面前的諸公子爭太子位了。”子楚說:“是的。該怎么辦呢?”呂不韋說:“您貧窮,又客居趙國,沒有什么財物可以奉獻給雙親和結交賓客。我雖然不富裕,但我愿意拿出千金為您到西邊去走走,伺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立您為嫡嗣子。”子楚就向呂不韋叩頭說:“如果真能實現您的計劃,愿意把秦國分一半給您共享。”
于是呂不豐拿出五百金給子楚,作為平日的費用,結交賓客;再用五百金買了一批奇珍異寶,自己帶著到西邊的秦國去,求見華陽夫人的姐姐,托她把珍寶都送給華陽夫人。并順便說到了子楚如何賢能智慧,結交諸侯的賓客滿天下,說子楚經常把夫人當作蒼天,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華陽夫人非常高興。呂不韋又趁機請華陽夫人的姐姐勸華陽夫人說:“我聽說,以委色來伺奉人的,姿色變老了寵愛也就消失。如今夫人伺奉太子倍受寵愛,但您沒有兒子,您不如在這時及早地在諸位公子中挑一個賢能孝順的,把他立為嫡子,過繼在您膝下。丈夫在世時,您的地位可以更加尊貴;丈夫去世后,過繼的兒子即位為王,您的權勢仍不喪失,這不就是一句話可得萬世之利嗎?您不在風華正茂時確立根本大計,等到姿色衰老寵愛消失時,即使再想開口求一件事,哪里能夠如愿呢?如今子楚賢能,又自知排行居中,按次序也輪不到他,他的母親又得不到寵幸,于是他自己來歸附夫人,夫人如果在這時把他選出來立為嫡子,那么您這輩子就都能寵貴于秦國了。”華陽夫人覺得有道理,就乘太子空閑的時候,不慌不忙地講述子楚抵質到趙國后非常賢能,來往于秦起兩國的人都在稱贊他。講到這里,華陽夫人哭泣流涕地說:“我有幸能被選入后宮,不幸的是沒有兒子,我想把子楚立為嫡嗣子,讓我終身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她,于是就給華陽夫人刻好玉符,約定將子楚立為嫡嗣子。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因此送給子楚許多食物用品,并且請呂不韋去輔助他,于是子楚在諸侯中就聲譽越來越大了。
二、巧妙篡秦
當異人再次被圍趙國時,正逢長平之戰,呂不韋也找不到逃難的機會。在此期間,呂不韋又成功做成了一筆交易。
在邯鄲,呂不韋早就選中了一個姿容艷麗又善歌舞的年輕女子與其同居。一天,當這位邯鄲姬告訴呂不韋己懷孕時,他計上心來,當晚就請異人到自己住宅飲酒。子楚跟呂不韋飲酒看見這位女子并喜歡上她,因此站起身來為呂不韋敬酒,請求把這個女子送給他,呂不韋很生氣,但想到自己已經為子楚破了家產,為了進一步籠絡他,就把這個女子獻給子楚,邯鄲女子隱瞞自己已有的身孕,過了十二個月,生下兒子名政。于是子楚把她立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派王齡帶兵包圍邯鄲,趙國的形勢很危急,想殺掉子楚。子楚和呂不韋商量后,用金六百斤送給監守他的小吏,得以脫身,逃到秦國的軍隊中,終于回歸秦國,趙國想殺掉子楚的夫人和兒子,子楚夫人本是趙國豪富的女兒,就跑到娘家躲藏起來,因此母子倆竟然得到活命,秦昭王五十六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即位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趙國也奉送子楚夫人及兒子政同歸奏國。
三、志得意滿
安國君只作了一年秦王就去世了,被謚為孝文王,太子子楚接替王位,就是莊襄王。莊襄王認作的母親華陽王后稱為華陽太后,親生母夏姬尊稱為夏太后。莊襄王即位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為呂不韋而發:以呂不韋為相,封為文信侯,給他河南洛陽十萬戶的賦稅作俸祿。詔令一出,滿朝文武驚呆了,因為當朝百官無一人能如此集官、爵、食邑最高等級于一身。呂不韋本人心里十分清楚,這不過是十幾年前在邯鄲投資所收回的利益而已。秦國大政實際是完全控制在丞相、文信侯呂不韋手上,國王只是丞相意志的傳聲筒。秦國由此開始了呂不韋擅權的時代。
呂不韋當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人,獎賞先王功臣以及對百姓施行一些小恩小惠。這使得呂不韋在秦國臣民中影響深遠。他收買人心,澤及罪人、功臣和民。
就在此時,又傳來一個喜訊,與莊襄王分別六年、留居邯鄲的嬌姬和稚子從趙國回到了咸陽。這無疑也是呂不韋安排的結果。回到秦國的邯鄲姬仍美艷、妖冶不減當年。莊襄王見美姬回到身邊,自然是憐愛有加,從此沉溺于錦被繡帳之中,無心過問政事。呂不韋獨斷秦國朝政更是暢行無阻。工于算計的商賈從政,處處都顯露出他善于把握時機、取得最大效益的才能。消滅東周就是他執政后立起的第一塊豐碑。
公元前249年,茍延殘喘的東周竟在鞏地聯合各諸侯國圖謀進攻秦國。本來消滅周天子在道義上會受到譴責,此時恰好時機到了,東周君竟圖謀攻秦,正給了呂不韋建立功業的機會。呂不韋輕而易舉就征服了東周,將其領土并入秦的版圖,徹底消滅了統一中國過程中最后的障礙。而呂不韋滅東周,卻遷東周君往陽人,不絕其祀,又為自己樹起了崇奉禮義、“興滅”“繼絕”的善舉,從而贏得士人的好感,也減少了一些姜、姬姓諸侯國的仇恨和反對情緒,為大批士人投奔秦國和順利完成統一創造了條件。
呂不韋掌權的頭一年,秦國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顯得生氣勃勃,秦國的國界己逼近魏國的國都大梁,魏國陷于一片混亂之中。后魏國請回自竊符救趙后留居趙國的信陵君,信陵君憑著自己的聲望,組成五國聯合軍事行動,五國聯軍抗秦,把秦軍打得大敗,給了春風得意的呂不韋當頭一棒。這是呂不韋當政后軍事上的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失敗,從此他用兵更加謹慎。從失敗中,呂不韋知道,不除掉信陵君,秦國的軍事征服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呂不韋經過多日謀劃,精心安排,到處散布謠言,利用挑撥離間計使魏安麓王解除信陵君的軍權,致使信陵君含冤四年后身亡。
公元前247年五月,正當杏褪殘花、園荷點翠之時,秦宮中傳出驚人消息:莊襄王去世。被呂不韋視為奇貨的莊襄王,為了爬上國王寶座,不惜賣身投靠,把自己當作商品交給呂不韋去投機。他不惜棄生母夏太后于冷宮而去取悅華陽夫人。可是,花了這么大的代價,剛坐上秦王寶座三年就命歸黃泉,死時才三十五歲。太子政被立為秦王,秦王政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秦王政年紀小,當了太后的母親經常偷偷地和呂不韋私通。呂不韋的家僮多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