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先秦(3)

太史公司馬遷說:“當初,晏子撲在莊公的尸體上痛哭,盡了臣子的禮儀才離去,他難道是那種‘見義不為無勇’的人嗎?至于他敢于發表不同意見,使君王面子上過不去,那就如《孝經》所說的:‘上朝想著為君王盡忠,下朝想著替君王補過。’晏子正是這樣的好人啊!假如晏子現在還活著,我去當他的奴仆,替他執鞭趕車,也是求之不得的。”

銳意改革身死非命——商鞅傳

一、游說秦孝公

商鞅(約前390~前338)戰國時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孫鞅、衛鞅,衛國(今河南濮陽)人是衛國國君姬妾所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是戰國時沒落貴族的后裔。公孫鞅年輕時喜好刑名之學,在魏國丞相公叔座的手下當侍從宮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賢能,但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恰好公孫座生病,魏惠王親自去探問病情,對公叔座說:“您的病倘有不測,我的國家社稷該怎么辦?”公叔座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但有奇才,愿大王把國家大事都托付給他。”魏惠王聽了默默無言。惠王將要離去,公叔座支開旁人對惠王說:“大王如果不聽我的推薦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把他殺掉,不能讓他到別的諸侯國。”魏惠王答應了公叔座的請求。魏惠王走后,公叔座召見公孫鞅,告訴他說:“今天惠王問起以后誰能作魏國的相國,我推舉了你,從惠王的表情來看是不同意我的推薦。我的原則是先忠君王后顧臣民,所以告訴惠王說,如果不用公孫鞅,就應該把他殺掉。惠王答應了我的請求,所以你馬上逃吧,不然就要大禍臨頭了。”公孫鞅說:“既然惠王不能聽您的話任命我作相國,又哪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終于沒有逃跑。魏惠王回去后,對左右說:“公叔座病得很厲害,真讓人傷心啊!他要我把國事托付給公孫鞅,這不是很荒謬嗎?”

公叔座死了以后,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國中訪求賢能的人才,準備發展秦穆公的大業,向東收復被魏國侵占的土地,于是公孫鞅就離開魏國到西邊的秦國去,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秦孝公接見了公孫鞅,公孫鞅在秦孝公面前講了許多話,孝公常常打瞌睡,不愛聽。接見完了以后,孝公斥責景監說:“你介紹的客人是光說大話而不近實際的人,怎么能夠使用呢?”景監用孝公的話去責備公孫鞅。公孫鞅說:“我以五帝治國的辦法來游說秦孝公,看來孝公不能領悟。”五天以后,公孫鞅又要求拜見秦孝公,他又一次見到孝公,談話的效果比上次稍好一點,但是秦孝公還是不合意。完了以后秦孝公又斥責景監,景監又去責備公孫鞅。公孫鞅說:“我以三王治國之道來游說孝公,但孝公還是沒聽進去,請你再一次引見我吧。”公孫鞅又見到了秦孝公,交談以后秦孝公對他挺客氣,但還沒任用他。秦孝公對景監說:“你的客人挺不錯,可以跟他談談了,”公孫鞅對景監說:“我游說秦孝公以五霸的治國之道管理國家,看來他想任用我,如果能夠再接見我一次,我知道該怎樣說了。”公孫鞅又一次見到秦孝公。孝公和公孫鞅對坐交談,不知不覺地向前挪動著兩個膝蓋,湊近公孫鞅聽他講話。兩個人談了幾天都不覺厭倦。景監問公孫鞅說:“你拿什么打動了我們國君?我們國君高興得不得了啊。”公孫鞅說:“我用五帝三王的治國之道游說你的國君,使秦國的德政能與夏、商、周三代相比。你的國君說:‘用這些治國之道太費時間了,我等不了。況且賢明的國君,都當他們在死之前就創立業績揚名天下,哪能悶悶不樂地等上八九十年而學做五帝三王呢?’所以我用春秋五霸強國的方法游說君王,君王就非常高興了,但這樣做君王的道德功業就難與殷周相媲美了。”

二、推行新法治

秦孝公任用公孫鞅后,想改變秦國原來的法度,但是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公孫鞅說:“行動缺乏自信就不能成名,辦事不果斷就不能成功。一個人的操行如果出類拔萃,往往不被世俗輿論所承認;一個人如果特別獨到,必然要受到平民百姓的詆毀。愚昧的人在別人把事情都辦成了,還迷惑不解;智慧的人當事情尚未發生,就已經預料到了。對于平民百姓,不能和他們一起謀劃如何辦事,而只能和他們一起享受成果。講究最高道德的人不落俗套,成就大功業的人不必請教眾人的計策。所以圣人認為只要是能夠強國的謀略,就不必去效法那些舊的典章制度;只要是能夠利民的辦法,就不必去遵循那些舊的禮教。”秦孝公說:“好。”甘龍說:“不對。圣人不改變人民舊有的風俗習慣而教化人民,智者不變動國家原有的典章法規而治理國家。按照人們舊有的習俗而教化,不費功夫而能得到成功;沿襲國家原有的法規而治理國家,不僅官吏熟悉舊法,人民也得到安寧。”公孫鞅說:“甘龍所說的話,是世俗的言論一無所作為的人常常拘守舊的習俗,書呆子們總是迷信書本的條文,按照甘龍所說的兩種方法循規蹈矩,謹守職位倒是可以,但是不配談論舊法之外的事情。夏、商、周三代禮制概不相同,卻都成就了事業;春秋五霸相繼稱強,所持的謀略也不完全相同。聰明人制訂了法令,愚蠢的人就知道受制遵行;賢明的人善于根據實際變革禮規,沒本事的人只能受舊的和規牽制約束。”杜摯說:“好處不到百倍,不變舊法:功效不到十倍,不改換舊的器物。效仿古先,可以無過失;遵循舊的和法,可以無邪惡。”公孫鞅說:“治理天下不能僅僅依靠一種理論,要對國家有利就不能仿效古人。因此商鞅和武王不遵循古法而成王業,夏桀和殷紂不變舊禮而被滅亡。違反古法的人不能受誹謗,而遵循舊禮的人也不值得贊揚。”秦孝公說:“好。”于是封公孫鞅為左庶長。終于確定了變法的條令。

新法把居民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讓他們互相監督,一家犯罪,其他各家如不告發就一同受罰,不告發罪犯的人要受腰斬,告發罪犯的人和砍下敵人首級的人得到同樣的封賞,包藏罪犯的人要和投降敵人的人得到同樣的懲罰,民戶中有丁男兩人以上而不分開立戶的,一戶要交兩份賦稅。立下軍功的人,根據功績的大小按規定加官進爵;因為私事毆斗的人,根據情節輕重要給予刑罰。盡力于農業,在耕織中生產出較多谷粟布帛的人,可以免除他自身的勞役負擔。從事經商和由于懶惰而變窮的人,一律把他們降為奴隸。國君的宗族凡是沒有軍功可以論敘的人,不準他們載入族譜。嚴格區分尊車上下的等級界限,以等級高低占有不同的田宅,奴婢們的衣服樣式也隨主人的地位差別而定。有功勞的人顯貴榮華,無功勞的人盡管富足,也沒有地方表現他的榮耀。新法已經準備就緒,但尚未公布,擔心人民不相信政府的新令是否算數,于是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公孫大人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后,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并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于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陜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新法在民間行使了一周年,秦國百姓來到國都申訴新法不便的人數以千計。太子也觸犯了新法。公孫鞅說:“新法不能普遍推行,在于上邊的人不遵守這些法規。”準備依法處置太子。太子是秦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就處罰教育輔導太子的太傅公子虔,在太子的太師公孫賈臉上刺字。處理完的第二天,秦國的人民都月樅了新法。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的百姓很喜悅,沒有人拾路道上別人遺落的東西,山野中也沒有盜賊出現,家家衣食夠用,人人生活富足。人民勇于為國家作戰,不敢為私事毆斗,鄉村城鎮都治理得很好,秦國百姓當初說新法不利的有的又來說新法的好話,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擾亂國家秩序的刁民。”于是把他們都遷居到邊境上,從此以后百姓不敢再隨便議論新法了。

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始皇實行的許多重大政策正是從“商君法”發展而來。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典型、最深刻、最徹底的一次政治改革,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領兵破魏

公孫鞅又被秦孝公任命為大良造,率兵包圍魏國的安邑,安邑的魏軍投降了秦國。過了三年,秦國大興土木,在咸陽建造了高大的城闕宮殿,從雍城遷都到咸陽。同時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住一間屋子,又歸并鄉、邑、聚這些小的行政區域為縣,各縣設置縣令、縣丞,全國分三十一縣,拆除原來的田埂地界(廢除1日的田制,讓人民重新認領土地),從而使國家的賦稅變得合理平等,統一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制度,這些法令推行了四年,公子虔又違犯了法令,被處以割掉鼻子的刑罰,過了五年,秦國日益富強,周天子派人給秦孝公送來祭肉,表示對他的格外尊重,諸侯都到秦國來向孝公稱賀。

此后第二年,齊國在馬陵大敗魏兵,俘虜了魏太子申,殺死了魏國的將軍龐涓。又過了一年,公孫鞅勸秦孝公說:“秦、魏兩國相存,就像一個人腹心有病一樣,不是魏國吞并秦國,就是秦國吞并魏國,為什么這樣呢?魏國在山勢險要的中條山以西,立都安邑,與秦國隔河為界,獨占整個中條山以東的地利,條件有利,可以西向侵秦;形勢不利,可以向東發展收取地盤,如今由于您的圣賢,國家賴以強盛,去年魏國被齊國打得大敗,諸侯都背叛了它,我們可以乘此時機進攻魏國。魏抵擋不住秦軍,必然要向東遷徙躲避。魏國東遷以后,秦國就可以占據黃河與中條山的險要地勢,東向以控制諸侯,這樣就能成就帝王大業了。”秦孝公覺得有理,就派公孫鞅為將率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任為將帶兵阻擊,兩軍對戰,公孫鞅給魏將公子任寫信說:“我原來和公交好,今天各自為兩國的將軍,我不忍心咱倆互相攻打,我可以和公子見面,兩國會盟,歡宴之后彼此撤兵,使秦、魏兩國都得到安寧。”魏國公子任認為不錯,就過來會盟,然后飲酒歡宴,而公孫鞅卻在酒席上埋伏了甲土,襲擊俘虜了魏國公子任,秦軍趁機進攻公子任的部隊,將魏軍全部擊潰,然后帶著俘虜返回秦國,魏國兵將屢次被齊國、秦國擊破,國用耗空,國勢一天天削弱,魏惠王心中恐懼,于是派使者將黃河以西的土地劃歸秦國,以此求和。而魏惠王便離開安邑,將國都遷到大梁,魏惠王說:“我后悔當時沒有聽公叔座的話。”公孫鞅率兵破魏歸來,秦孝公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給他,稱公孫鞅為商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山县| 舟山市| 五家渠市| 胶南市| 小金县| 喀什市| 通渭县| 彭州市| 新乡县| 长葛市| 武清区| 岗巴县| 大邑县| 迁安市| 镇远县| 黄石市| 新津县| 海城市| 嵩明县| 南开区| 弋阳县| 永平县| 中卫市| 南陵县| 宁安市| 江北区| 巧家县| 青浦区| 股票| 禹州市| 巴中市| 承德县| 长垣县| 郑州市| 九寨沟县| 图片| 杭锦后旗| 始兴县| 安顺市| 合肥市| 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