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蕭伯納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嶄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被他評價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后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干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么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么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從此以后,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后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平時鋒芒畢露會使我們眾叛親離,走進死胡同;而適當地收劍鋒芒,將才華用在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必然能有光輝的前途。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后,想拉蔡鍔入伙,便以組閣為由,召其進京。蔡明知是調虎離山之計,整天飲酒狎妓,在八大胡同流連忘返。盡管如此,袁仍不放心,每天都要派密探監視蔡的行蹤。
不久,袁氏稱帝,蔡內心作痛卻不動聲色,他曉諭部下擁戴帝制。不但如此,蔡還整天與袁氏幫兇六君子、五財神、八大金剛等人周旋,甚至幫助籌備登基大典。袁氏疑慮稍減,拿出巨款收買蔡鍔。蔡暗中把錢存下以作日后大舉經費,表面上更是沉溺于酒色,還經常留宿名妓小鳳仙之處,甚至為口角鬧到法庭要與夫人離婚。這下子,袁世凱放心了,把密探全部撤掉了。對此,蔡仍無什么反應,反而整日忙于廣置田產,修造房屋,收集古玩,連公府召見也難得一見蔡將軍的影子。
一天傍晚,蔡鍔在小鳳仙的住所舉行宴會,邀請六君子、五財神等高朋好友,席間歌聲笑語、猜拳行令,一派花天酒地。蔡將軍大飲大嚼,興致欲狂,終于酩酊大醉,來賓們也酒意十足,暢然散去。次日天未破曉,小鳳仙推醒蔡鍔說:“時間已經到了。”
蔡將軍悄然離去,赴天津,去日本,轉道海上至云南。云南獨立后,其他各省繼起響應,人們方才領悟其韜光養晦之計。蔡將軍之所以縱情聲色,購置田產,與妻子離婚等等,都是故意掩飾自己的真實面目,麻痹老奸巨猾的袁世凱,為以后脫身做掩護。
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得收斂,是許多有“心計”者在宦海周旋中的法寶。收斂,并不意味著退縮,還是那句話: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是錐子,也得藏著點。
有些人可能喜歡平淡從容,有些人可能喜歡鋒芒畢露。而我們發現踏踏實實的人很容易與人共處,而鋒芒畢露的人則沒有什么太好的人緣。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你的前途。
有多少人由于年輕氣盛,愛出風頭而處處碰壁,最終一事無成。有句話不是說“好刀出在刃上”嗎?一個人的鋒芒也應該在關鍵時候、必要的時候展露給眾人,那時人們自然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而不是時不時地拿出來揮舞一番,直殺得別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長期的磨礪,只圖一時之快,不懂保養,只會令其鈍化。
與“鋒芒畢露”相對,我們提醒“沉默是金”。一些年輕人到了新單位后,就不分場合地大發議論,無節制地說三道四,大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但是這種鋒芒畢露很可能會使比較客觀的領導和同事覺得你傲慢、偏激而產生對你的不良印象。再說信口開河的淺薄和浮躁也是在損害你的形象。你不如保持適當的沉默,這是謙虛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種自信和力量的體現,將你的鋒芒在工作中暴露,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和謙遜的作風贏得聲譽。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沒必要針鋒相對。退一步別人過去了,自己也可以順利通過。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許多麻煩。假如你胸懷鴻鵠之志,可以一心一意去積蓄力量;假如你只想做普通人,可以活得從從容容,逍遙自在。可進可退,兩頭是路,何樂而不為?或許你會說這樣是過于世故、過于圓滑了吧!你也許要說這不是壓抑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嗎?其實不然,這里所說的收斂實際上是保護個性健康發展,成就事業的一條捷徑。
你要是比別人聰明,不一定必須張揚著讓他人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的,“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
多聽老人言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他們的話總是給我們很多的教益。
王軍把父親從鄉下接來城里的那段日子,對父親很是厭煩,不為別的,就為凡事不盡的啰嗦與嘮叨。假如買件名牌服裝、下頓館子,他總說拿血汗錢打漂漂,道是“成家子,糞為寶;敗家子,錢如草”。便擺布他在鄉下的境況是如何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再三告誡“豐年要當歉年過,有糧常想無糧時”。兒子打麻將說玩物喪志,上舞廳說不干正經活,送禮走門子不地道,辦事端架子太可惡等等,話茬一個接一個,道理一套又一套,直把王軍嘀咕得臉燒耳麻,心煩透了。
對于父親的“老皇歷”,王軍實在心有抵觸,常常只能以“都什么時代了”相抵擋,不歡而逃,久而久之與父親有了一條難以融通的“代溝”。“我行我素”與“苦口婆心”尖銳對立的結果,便使得王軍和父親的關系一度緊張。
然而生活中的一件事,使王軍終于對父親開始信服甚至崇拜起來。單位評職稱分下有限的指標,圈中人便立時拉開架式“殺機四伏”。王軍自然也打算“當仁不讓”,決心據實力爭。不料父親得知此事,好歹要王軍讓讓,說勾心斗角萬萬使不得。父親說:“敬人如敬自,落人如落己。爭啥呢?”王軍不大以為然。這年頭,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不爭是傻瓜。可是父親死活扯著勸著,什么“讓人一寸,得利一尺”,什么“一爭兩丑,一讓兩有”,這般硬磨軟泡,王軍也就銳氣全無,只能順其自然了。卻不料到頭來爭得硝煙彌漫的人卻兩敗俱傷,指標最終落在了王軍的頭上。
這的確是一次不小的震動,使得王軍重新看待和審視父親平日的諸多責備。
想一想,哪一句不是真話不是善言呢?做兒女的,我們往往操持著時代的驕矜,拒絕接受父母前輩施以的傳統文化,以為一句“時代不同了”,便可有足夠的理由去信馬由韁地折騰,實在是青年一代的認識誤區,也是劃開兩代人之間鴻溝的主要因素。這一次猛然醒悟之后,王軍不僅不再厭煩父親的“啰嗦嘮叨”,甚至有時主動討求某些策略,王軍和父親的關系也意外地融洽起來。
理智地想一想,前輩對事物的認識,何嘗不是他們數十年生活經驗的總結,他們的處世哲學又何嘗不是風雨生活的直接結晶呢?所以他們的話,不管你愛聽不愛聽,大都堪稱金玉良言,甚至是真理。縱然時代變了,但生活的本質不會變,比如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對正義的向往、對勤儉的褒揚、對忠實的崇尚等等,這些永遠是人類生活的主旋律;變來變去的,只不過是生活的形式,而恰恰是在形式的變更中,我們沾染了許多的浮躁與驕奢、玩世不恭與得過且過。而這一點,老人的觀察或許更為真實又接近本質,能對我們給予及時提醒,實在是益莫大焉。
俗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生活中有多少“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的,常常不是“上半月吃肉下半月喝粥”嗎?諸如“害人如害己”、“貪心可墜命”之類的事例更要不勝枚舉。因此,常聽老人言,或許算得上人生的一大益事,他能使你剔除不必要的彎路與歧途,何樂而不為呢?常聽老人言,應當成為我們所推崇的德行,因為,不僅是我們修正自身的良好參照與契機,更是我們理解前輩的孜孜苦心——在“代溝”之上架起一座心橋的可靠基礎。
常常聆聽老人的教誨,既是在“代溝”上架起了一座橋,更可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
不獨享榮耀
有“心計”的人,不會獨享榮耀,因為自己的榮耀會令別人變得暗淡,甚至令人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而你的感謝、分享、謙卑,卻能讓他們吃下一顆定心丸。
有位業務主管這一年的業績尤為突出,年底時,老板在表彰會上特別表揚了他,并在頒發獎金外,額外還給了他一個紅包,并請他談談心里的感受。
他面對公司所有人說起了自己這一年來如何兢兢業業,如何積累知識,如何提高能力等等,可就是沒有提及一句感謝上司對他的信任和重用,還有同事及其下屬對他的幫助和合作之類的話。大會一結束,便一溜煙地跑了,也沒有邀請同事們慶祝一下。
雖然,表面上大家都沒有說什么,但從此他的上司就開始了有意的刁難,同事們也開始了有意的疏遠,下屬們也變得懶散,以至經常頂撞他。一段時間后,他曾經掛在臉上的春風得意笑容消失了,逐漸變成了孤家寡人。
其實這位主管造成最后這種局面的根源還是在于自己。誰讓他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呢?其實每個人都認為別人的成功總有自己功勞和苦勞的一份,而這個業務主管卻傻乎乎地獨自抱著榮耀不放,別人當然不會為他如此自私的做法而感到舒服了。
公元前478年,斯巴達派遣年輕的貴族卡阿尼斯率領遠征軍討伐波斯。希臘城邦剛剛擊退來自波斯的侵略,卡阿尼斯和其他三名斯巴達信任的貴族,乘勝追擊去懲罰侵略者。
卡阿尼斯與同伴浴血奮戰,很快就奪回了波斯占領的地方,勝利而歸的卡阿尼斯等人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尤其是勇氣可嘉的卡阿尼斯更是贏得了雅典人民和斯巴達的敬重。
然而,在慶功宴會上,卡阿尼斯卻獨攬了風光,接受著最高的榮耀和贊賞,把其他貴族冷落到了一旁。于是極其妒忌并對其極為不滿的貴族們經過密謀,商量出一個對策。
不久就有傳言稱,卡阿尼斯與波斯相互勾結企圖摧毀斯巴達。當局立即下令拘捕卡阿尼斯,他不得不倉皇而逃,這位昔日的英雄最終被憤怒的人們燒死在荒野外的一個茅屋中。
所以,當你的工作和事業有了成就時,千萬記得不要獨自享受。
獨享榮耀是一個典型的容易激起他人心中不滿并心生恨意的最主要原因。當大家都為一個目標在努力奮斗,不料讓你搶先得到了這個惹人眼紅的功勞,于是相比之下的其他人就明顯比你矮了很多,你的存在也不時地給他人造成了威脅,盡管你并未做任何傷害他人的事,但又有誰還愿意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在一塊兒呢?自然而然的,獨自享有榮耀,還心安理得地把高帽子往自己頭上戴的人終究是會成為孤家寡人的,更何談招人喜歡,受人歡迎呢?
“居功”的確可以凝聚別人羨慕的目光,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感,但如果你只想把功勞一個人占盡,企圖讓光環僅圍繞自己一個人轉,那就是自私而愚蠢了。獨自貪功就是搶別人的好,這不僅不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好處,甚至還會引火燒身,使自己的前途受阻。
有“心計”的人在取得成功時一定會記得感謝。為什么那些名人接受采訪的時候,總要感謝一堆人,家人、老師、同學、朋友、領導、工作人員、甚至對手……你不要認為這是華而不實的形式,不值得效仿,這恰恰是你必須做的事。記得感謝同事的協助,尤其是要感謝上司和地位高的人,感謝他們對你精心的提拔和栽培。這絕對不是諂媚逢迎,而是可以消除別人對你的嫉妒,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與榮譽和成功聯系在一起,你的感謝會讓他人反過來感謝你注意到了他自己。如果你感謝的是下屬,你得到的將更多,他們會更加賣力地為你工作。
口頭上的感謝也是一種分享,這種分享可以無窮地擴大范圍,反正禮多人不怪嗎!因為你的主動分享能讓別人有受尊重的感受。如果你的榮耀事實上是眾人協力完成,那么你就更不應該忘記這一點。實質上的分享有多種方式,小的榮耀請人吃糖,大的榮耀請客吃飯,那么對方自然不會和你作對,反而會更加尊重你了。
當你做出成就時,千萬別獨享榮耀,要懂得與別人分享。否則,這份榮耀會為你帶來人際關系上的危機。
謙讓可以化解矛盾
謙讓會讓你贏得他人的尊重,提高你在他們心中的地位。
漢文帝是漢高祖的庶子,被封為代王。他為人仁慈寬厚,當殘暴篡權的呂后死后,朝中擁戴文帝繼位。
一天,漢文帝升殿,發現丞相陳平沒上朝,他問道:“丞相陳平為何不來?”
站在下面的太尉周勃站出來說道:“丞相陳平正在生病,體力不支,不能叩見皇上,請皇上原諒。”漢文帝心里納悶,昨日還見他身體好好的,怎么今天就病了?不過他不動聲色,只是說:“好,知道了,退下。”
退朝后,漢文帝想派人去請陳平,但又一想,陳平是開國老臣,自己應當把他當作父親一樣對待。于是文帝便到后宮換上平日穿的家常便服,到陳平家去探視。陳平在家躺著看書,見漢文帝來慌忙起身行禮。漢文帝急忙把他扶起,說:“不敢,朕視卿為父親,以后除了在朝廷上,其他場合一律免除君臣之禮。”漢文帝掃視一下屋里的陳設,又說:“今天聽太尉說您病了,特地前來探望,不知是否請過御醫診視?你年歲大了,有病可不要耽擱呀!”
文帝如此關懷,使陳平非常感動。他覺得不能再隱瞞下去了,對文帝講了心里話:“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對不起皇上的一片愛臣之心,我犯了欺君之罪呀!”并借此機會欲把相位讓給周勃的想法說了出來。漢文帝問:“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