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談你的得意事
完全不談得意之事當然不可能,但同樣是談得意之事,不妨談得藝術一點。
有一位女士,她的女兒從劍橋畢業回國之后,在香港一家金融機構任職,每月數萬港元薪水。這位女士非常自豪。她面對親朋好友時,言必稱女兒的風光,語必道女兒的薪俸。慢慢的,她發現親朋好友都在疏遠她,不愿和她交往、聊天。她非常痛苦。女兒知道這種情況后,就極力勸導母親,說總夸自己的女兒,突出自家好,人家會有什么感受。人家當然不會理你了。
女兒的話在情在理。可見,在敘述自我時,要防止大談自己的得意之事,過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其他人心理失衡,產生不快,以至影響了相互之間的關系。
上面的故事告訴我們:得意之事少談,才會受人歡迎。完全不談得意之事是不現實的,但我們可以少談,或者先讓別人說,你再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這樣雙方心理才不會失去平衡,友誼也會更加深厚。
英格麗·褒曼在獲得了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后,又因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精湛演技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然而。在她領獎時。她不停地贊揚與她角逐最佳女配角獎的弗淪汀娜·克蒂斯。認為真正獲獎的應該是這位落選者,并由衷地說:“原諒我,弗淪汀娜,我事先并沒有打算獲獎。”
褒曼作為獲獎者,沒有大談特談自己的成就與輝煌,而是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推崇備至,極力維護了落選對手的面子。無論誰是這位對手,都會非常感激褒曼,會把她當作知心的朋友。一個人能在獲得榮譽的時刻,如此謙遜,如此善待競爭對手,如此與競爭者貼心,實在是一種文明典雅的風度。經常可以看見一些人大談自己的得意之事,這是不好的。對方不僅不會認為你是“了不起”的,甚至會認為你是不成熟的、賣弄過去好時光的人,所以,盡可能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在人際交往中,你的一言一行都要考慮對方的感受,學會安撫對方的心靈,不可以由于自己的原因使對方心理失去平衡,給對方造成傷害。與此同時,自己的心靈也會因此而安然自慰,有一個好心情。然而,表現自己是人的天性。明知不可談得意之事,但卻情不自禁地大談特談,這是比較麻煩的事。所以,完全不談得意之事當然不可能,但同樣是談得意之事,不妨談得藝術一點。
至少在別人未談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談。也就是說,單方面大談得意之事不明智,所以先讓對方發表演講,之后那種壞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有“心計”的人總先讓著對方:“您的見聞廣博。您先談一談吧!”促使對方發表得意之事,然后若無其事地說:“我也知道這樣的事。”如此這般地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那效果就會好得多。
在這個社會上,有些人總喜歡夸示自己,往往認為自己的學識、興趣高人一籌。每遇親朋好友,就迫不及待地大肆吹噓自己的心得、經驗,卻不知這樣會令一旁的好友不知所措。
舉個例子來講,一個嗜賭如命的人,看到不會賭錢的人,很可能會揶揄他一番:“你怎么不會賭博,那人生還有什么快樂可言?”這話傳到朋友的耳里,肯定不會讓他感到愉快的。
所以,每逢開口說話,不管是什么內容,都要注意別讓別人產生自己被比下去的感覺。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談論你的得意之事時要看場合和對象,你可以在演說的公開場合談,對你的員工談,享受他們投給你的羨慕眼光;就是不要對失意的人談,因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談論在他聽來都充滿了諷刺與嘲弄的味道,讓失意的人感覺到你“看不起”他。當然有些人不在意,你說你的,他聽他的,但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談論的得意,對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種傷害,這種滋味也只有嘗過的人才知道。
你有得意的事,就該與得意的人談;你有失意的事,就該與失意的人談。和失意的人談你得意的事,表明你不但不知趣,簡直挖苦譏諷他。他對你的感情,只會更壞,不會變好的。你要談得意事,該向得意的人去談,你捧他,他捧你,志同道合。年輕人涵養功夫不夠,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說,自鳴得意,結果就招人罵你小器盈盈,笑你沾沾自喜,并且無意中還會惹起別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的事,使你覺得滿腹牢騷,有如骨鯁在喉,不免逢人便訴,只有惹人討厭,說你毫無耐性。甚至笑你活該。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失意時敬人,得意時更要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
為別人鼓掌
善于為別人鼓掌,其實也是在給自己加油。當我們沒有成功時,我們應該真誠地為走向成功的人鼓掌;當我們走向成功時,更要學會為別人鼓掌。
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揭曉,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當天就打電話給連任的布什總統,誠懇地承認競選失敗,并祝賀布什成功連任。布什也在隨后發表的簡短演講中稱贊克里是一個“令人欽佩的對手”,并贊譽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在競選中的出色表現。這個美好的局面,使原先擔心因總統大選出現的選票爭端而損害美國形象的分析家們松了一口氣,支持克里的說他們沒有看錯人,布什的支持者也認為克里的表現無可挑剔,說他是輸了大選,卻贏得了尊敬,克里雖敗猶榮,以一個智者的形象很體面地告別大選。
有一次,中央臺的節目中有一個場面很讓人感動。有一家知名企業在招聘,三位求職者為海外經理一職展開激烈的角逐。由于職位只有一個,大家都顯得很緊張。其中有一位求職者當競爭對手說到精彩處時,竟然情不自禁地為之鼓掌,引得現場觀眾和評委們也跟著鼓起掌來。很多人為這位年輕人的氣度折服,斷定他一定會中選。果然,節目進行到最后,企業代表和評委們一致決定把聘書發給這位善于為別人鼓掌的年輕人。
尊重對手,欣賞對手,這是競爭中的一種至高的心態。
把掌聲送給別人,不是刻意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馬、阿諛奉承;而是對別人的閃光點進行肯定,只有真正有實力、有“心計”的人可做得到。如果沒有正常的心態,就不可能正確看待別人的能耐。三國名將周瑜,對諸葛亮的加害失敗后,責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終因氣量狹小而自大;龐涓貴為魏國大元帥,卻因妒恨孫臏之才,終于落得兵敗身亡的下場。
善于為別人鼓掌,其實也是在給自己加油。當我們沒有成功時,我們應該真誠地為走向成功的人鼓掌;當我們走向成功時,更要學會為別人鼓掌。相互鼓掌才能相互提高,當你善于為別人鼓掌時,才會獲得更多人的喝彩。
用你的大度讓對方折服。
把優越感讓給別人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
王小姐是湖南某市人事局的一名職員。由于她近幾年工作十分勤奮、十分賣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于是人事局領導經過幾番討論研究,派她到市的某一區人事局做主任。
在她剛到區人事局當主任的幾個月當中,她正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滿意得不得了。她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每天都使勁吹噓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績,如何拼搏取得、如何受到上司的表揚等等。但朋友們聽了之后都非常不高興,都避之唯恐不及。這使得王小姐百思不得其解。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根本沒一個再理她,雖然她仍是個主任,甚至連上面的幾位局長都不愿理她。她覺得自己活得很空虛、很孤獨,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唉聲嘆氣。
最后終于有一位朋友一語點破了她的處世原則,她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的癥結到底在哪里。
從此她開始很少談自己而多聽朋友說話,因為他們也有很多事情要說,把他們的成就說出來,遠比聽別人吹噓更令他們興奮。后來,每當她有時間與朋友閑聊的時候,她總是先請對方滔滔不絕地把他們的歡樂炫耀出來,與其分享,而只是在對方問她的時候,才謙虛地說一下自己的成就,慢慢地她的人緣又好了起來。
經常可以看見一些人只顧自己在那兒高談闊論,大談自己的得意之事,以顯示自己的能力。這是不好的,到頭來可能會使你的人緣盡失。所以我們一定要給予別人說話的機會。有一位已工作十余年的老干部,他向來十分低調,只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從最初的職員到現在車間主任,每次他受到領導的表彰和嘉獎時,他都會對領導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耀,這是整個集體的榮耀,是整個集體的功勞,我沒什么可以炫耀的,要嘉獎就嘉獎在座的所有人吧,是他們創造了我們廠的奇跡!”他一直都把榮耀、把優越感獻給別人,因此他一直深受工人們的愛戴和擁護。
當我們的朋友表現得比我們優越時,他們就有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得比他們還優越,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造成羨慕和嫉妒。有“心計”的人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從來不自己獨享榮耀,也不與朋友平分榮耀,他們做的只是把優越感讓給別人。
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這樣的朋友,其人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一說話令人感到他很狂妄,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任何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從而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失掉了在朋友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那些有“心計”、謙讓而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在與人交往時,不可占盡上風,有時“傻”一點,把優越感讓給別人,也不失為一種良策。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向別人學習,尊重有經驗的人,能使你少走彎路。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歷最高的一個人。
有一天他到單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漂?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漂回來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過了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面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墻,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十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么辦?博士生也不愿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
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里。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么要下水,他問:
“為什么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里有兩排木樁子,由于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么不問一聲呢?”
無論何時,遇到不懂的都應該向人虛心請教,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哪怕是偉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點和不足;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長處。這樣,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就是一種學習,也就是拜人為師。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也是告誡人們要謙虛謹慎,不要自以為是,好為人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正像俗話所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謙虛不僅是人們應該具備的美德,從某種意義上說,謙虛也是交際獲勝的力量。尤其在對峙雙方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各異的情況下,偶然一句“我不太明白”、“我沒有理解你的意思”、“請再說一遍”之類謙恭的言語,會使對方覺得你富有涵養和人情味,真誠可親。做人,有什么值得炫耀自己傲視別人的呢?孔子說:
“君子做事不自大,居功不自傲。”虛己待人是長進仁德的基礎,自謙是受人尊敬的階梯。念念不忘“謙虛”二字,自然是高風可仰、心光可掬。
做人自謙,從個人來說這是最老實的態度,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個人無論如何神通也不過宇宙間一個塵埃而已。更何況山外青山樓外樓。水平高的人多的是,只是你未看見而已。從外人來說,自謙也是最實際的。夾著尾巴做人不是虛偽而是誠心。朱熹在給其長子家信中說:“凡事謙恭,不得盛氣凌人,自取恥辱”。這就是說自謙招福,自傲招害。
所以,為人處世,尾巴不要翹得老高老高,而是應永遠放下來,夾起來。這樣做似乎弱些,似乎軟些,一時還會讓小人得志,其實笑到最后的一定是你。有心機者處世的高明之處正在于著眼于大處,著眼于長遠。
有心機的人,善于把別人的知識和經驗拿來為我所用。
鋒芒不可太露
有心機的人懂得在與人共事時留下較大的回旋余地,這既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是成就事業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