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因素
情志,亦稱“七情”,即喜、怒、優、思、悲、恐、驚7種情緒變化,是人對外界事物的不同情緒的反映。如果七情太過或不及,如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的正常心理承受能力,會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較多見的是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故情志的異常變化是脾胃病的常見病因之一。
七情之中,尤其是憂、思、怒對脾胃影響較大。如憂思過度,精神抑悶,常致脾胃氣機郁結不暢,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會出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大便溏泄等癥。又如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或惱怒太過,肝氣過盛,又常橫逆乘脾犯胃,導致脾胃受傷,運化失常。肝氣犯胃可見胸悶太息、胃脘脹痛;胃氣失降,出現呃逆、嘔吐、噯氣等癥。如暴怒太過,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并走于上,可致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導致胃病的情志因素中,除了憂、思、怒以外,凡過驚、過怒、過恐、過悲皆可致病。如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悲則氣緩;凡過度精神創傷,都可導致脾胃氣機紊亂,進而升降失常,出現噯氣、泛酸、呃逆、惡心、嘔吐、脘腹痛等癥。
飲食的致病因素
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依靠飲食以攝取營養,正常的飲食是保證人體健康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若飲食偏嗜,饑飽失宜,或食物不潔”,皆會損害。
(1)飲食偏嗜飲食偏嗜,是指長期偏食某一類食物導致單一食物攝入過多,或其他所需食物營養缺乏而出現的病癥。如過度食用醋、蒜、辣椒、咖啡、香料等刺激性食物,既可直接損傷食管、胃腑,又可導致胃腸內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或化火,或傷陰,或動血,或耗氣,而出現胃痛、腹痛、嘔吐、痞滿、吐血等癥狀。偏嗜肥甘厚味,過食營養豐富的滋膩食物,如豬牛肉、魚、蝦、蠅之類,常常壅滯脾胃氣機,而致胃痛、嘔吐、痞滿;若飲食化生熱毒,可致胃癰(胃潰瘍)、腸癰(急性闌尾炎)等病。平素偏嗜熱食,或進食過熱、過快,容易燒傷食管與胃,日久可出現吞咽不順,胃脘疼痛,甚至引起噎膈癥。
嗜酒是導致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長期大量飲酒,常常引起胃腸病,尤其是烈性白酒,危害更大。由于酒性既濕又兼辛溫燥熱,過度飲用,既能損傷胃氣,耗損陰液,又能腐傷胃腸,如平時經常飲酒過量,可致胃及小腸出現充血、水腫、糜爛甚至出血。酒濕積于胃腸,可釀生濕熱,形成胃腸的濕熱病。如酒濕化寒形成寒濕致病,常出現胃痛、痞滿、腹痛等病癥。
此外,嗜飲濃茶,常導致寒濕凝阻中焦,損傷脾胃陽氣,出現脘腹脹滿、疼痛、嘔惡等癥,或誘發慢性胃病發作。
(2)饑飽失宜饑飽失宜,是指食量不足或飲食過量而形成的致病因素。食量不足,常使人體處于饑餓狀態,此謂之過饑。過饑則氣血生化來源缺乏,脾胃運化受納功能亦隨之減弱,而出現面黃肌瘦,神疲乏力,食后胃脹等癥。過飽是指暴飲暴食,超過脾胃的承受能力;或兒童由于被過度溺愛,飲食過量,消化不及;或因脾胃素虛,雖食量如常,但因飲食滋膩太過,胃腑無力消化等情形。過飽導致食物停滯胃腸,氣機不利,壅滯不通,而出現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或吐或瀉,故古人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說。
(3)飲食不潔誤食陳腐變質或被病菌污染的有毒食物,或飲用污水,都可能損傷脾胃,導致運化失司,清濁混雜,而出現嘔吐,腹痛,或下痢膿血等癥。另者,發酵、腌制的食物和發生霉變的花生、黃豆,也往往含有致病成分。如沿海有些地區,人們經常食用發酵的豆醬,腌制的酸菜、咸魚、魚露等。這些食物容易損傷食管及脾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胃氣壅滯,形成噎膈(賁門或食管的腫瘤)、胃痛、胃脹,甚至出現胃的惡性病變。有人對福建沿海胃癌高發區的長樂、莆田等7個縣(市)進行抽樣調查,結果發現,胃癌的發生與當地居民食用魚露有關,魚露是胃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經實驗研究證實,魚露中可檢測出可疑致癌物——亞硝胺。
(4)其他因素臨床上常見因服藥不當而導致的胃病。如長期服辛熱溫燥藥物,多損傷胃陰;過用寒涼、攻伐的藥物,每因苦寒敗胃,損傷胃氣。如生半夏能致惡心、嘔吐;鴉膽子可直接損傷胃腸。亦有因服用對胃有損害或刺激的西藥,如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激素類等,而引起胃痛發作或潰瘍出血等。
長期大量吸煙,不但能損傷肺氣,也會耗傷胃陰。煙草的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不論紙煙、卷煙或旱煙,都是有害的。煙堿對交感神經有先興奮后抑制的作用,對消化系統,可以引起胃液分泌增加,胃黏膜表面小血管收縮和胃腸蠕動增加,成為胃炎和胃潰瘍發病的誘發因素。據報道,長期大量吸煙,可致幽門括約肌舒縮功能失調,引起膽汁反流,損害胃黏膜屏障,所以許多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的發生,常與吸煙有關。
勞逸致病因素
勞,指過度勞累;逸,指過度安逸。過勞過逸,均是胃病的常見病因。過度勞累,既包括腦力勞動過度又包括體力勞動過度。腦力勞動過度,可耗氣傷脾。長期夜間勤奮攻讀,或伏案工作,可使脾胃運化遲滯,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脘腹痞滿、不思飲食或食后難以消化。體力勞動過度,多表現為中氣受損,脾胃功能減退,出現氣短乏力,神疲懶言,胃納減退,胃脘部有重墜感的癥狀。
過度安逸,尤其是喜歡長時間臥床的人,胃腸氣機呆滯,運化無力,出現納差食減、脘腹脹滿、大便滯下的癥狀;日久耗傷中氣,營血運行不暢,不僅脾胃受損,且可變生他癥。故古人有云:“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即言安逸過度,能使精氣耗傷,脾胃功能減退,臟腑失調,導致相應病癥的發生。
六淫致病因素
六淫,即“風、濕、燥、火、寒、暑”6種外感病邪的統稱。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的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6種不同的氣候變化。六氣是萬物生長的條件,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便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引發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便稱為“六淫”。胃病是六淫侵犯人體所引起的常見病癥之一。由于六淫之邪具有不同的特性,所致的胃病亦各異。
(1)外感風邪外感風邪可直接侵襲胃腑而致病。風邪侵入于胃后,胃氣與風邪相搏,則出現頸項多汗,時時惡風,飲食不下,胃脘痞滿的癥狀,謂之胃風,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所述,“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食則嘔,冷泄腹脹”,指出外感風邪可導致胃痛、嘔吐、厭食、泄瀉、腹脹、痞滿等病癥。風邪又常常與其他外邪相兼為病,如風寒相兼致病,多見于冬季,或冬末春初之際。風寒之邪侵犯人體,既易傷肺衛,出現感冒癥狀,又可直犯胃腑,引起胃氣不和,而見厭食,嘔吐,痞滿,胃痛等癥狀。
(2)濕邪致病濕邪致病,多由于氣候潮濕,或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濕邪侵入脾胃,易于阻滯氣機,常見胃脘痞脹,納呆,胸悶,口中黏膩,或惡心嘔吐,不思飲食等。
(3)燥邪致病燥邪致病,多因秋季燥化太過,或過用、濫用溫燥藥物,或過食辛熱溫燥食物所引起。燥屬陽邪,多從熱化。燥熱之邪侵犯胃腑后,以傷津耗液為主要病變,導致胃腸失其濡養,氣機不利,運化與傳導失常,出現唇干舌燥,口渴少津,胃納不佳,大便干結,排尿短少,甚則干嘔呃逆,舌紅少津等癥。燥邪侵犯人體引起胃病,多有明顯的季節性,尤其是素體陰虛的患者,在秋天燥邪盛行之時,其致病的易感性與癥候表現尤為明顯。
(4)火邪致病火邪致病,多因氣候炎熱而感受火熱病邪,或由風、寒、濕、燥等邪郁而化熱。火熱之邪侵犯胃腑,會耗傷胃陰,出現口燥咽干,尿黃便秘等;邪熱阻滯胃腑,多見胃脘脹滿疼痛;火熱之邪燒傷胃絡,迫血妄行,則見吐血便血。
(5)寒為陰邪寒為陰邪,容易損傷人體陽氣。冬季寒冷,如衣著單薄、起居失常或素體陽虛,偶觸時令之寒,即令寒邪侵犯人體而容于胃,脾胃陽氣損傷,氣機阻滯,胃的升降功能失常,則出現胃脘部冷痛,嘔吐,呃逆等癥。故而胃病在冬天嚴寒季節發病率最高。
(6)暑屬陽邪暑屬陽邪,其性炎熱。夏暑之際,感受暑邪,傷及于胃,易于耗傷胃中津液,進而損傷胃氣,以致氣陰兩虛,而出現口燥咽干,身熱汗出,氣短神疲,肢體困倦乏力,排尿短黃,舌紅苔黃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