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一千個問題 上(青少年必讀書系 小學卷、中學卷)
- 楊發興主編
- 4914字
- 2016-02-17 15:57:13
沙漠給人類帶來很大危害,它吞沒農田、村莊,埋沒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據史書記載,我國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古城,就是被沙漠吞沒的。現在,人類正在千方百計地防沙治沙,如植樹造林、植草固沙、設置沙障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為什么稱綠洲為沙漠中的“珍珠”?
在浩瀚無邊、黃沙漫漫的沙漠中,人們有時能看到一片片水草叢生、綠樹成蔭、泉水潺潺、牛羊成群的綠洲,好像是黃色沙海中的綠色島嶼,也是沙漠中唯一的綠地。
綠洲一般都分布在大河流經或有地下水出露的洪水沖積扇的邊緣地帶,也有在高山冰雪融化后流經的山麓地區。綠洲上水源充足,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莊稼和植物生長的條件良好。尤其是夏季,高山冰雪融化,雪水源源流入綠洲,使綠洲生機盎然。
綠洲的面積一般都不大,一些較大的綠洲成為農業發達和人口集中的居民區。我國境內的天山和祁連山山麓都有綠洲分布。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中也有一些風光奇特的綠洲。那里,潺潺的泉水匯成一條條清澈透亮的小溪,灌溉著兩岸的土地,高大的棗椰樹把黃沙彌漫的荒野裝飾得一片翠綠。人們把這些荒漠中的沃土,視為沙漠中的“珍珠”,倍加珍愛。
盆地是怎樣形成的?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整個地形像一個大盆。盆地的四周一般有高原或山地圍繞,中部是平原或丘陵。
盆地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地殼構造運動形成的盆地,稱為構造盆地,如我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江漢平原盆地。另一種是由冰川、流水、風和巖溶侵蝕形成的盆地,稱為侵蝕盆地,如我國云南西雙版納的景洪盆地,主要由瀾滄江及其支流侵蝕擴展而成。
盆地面積大小不一,中國的四川、塔里木、準噶爾、柴達木等盆地,面積都在10萬平方公里以上。小的盆地只有方圓幾公里,在貴州叫“壩子”。有些盆地內的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被人們稱為聚寶盆。我國的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國”之稱,柴達木盆地富積巖鹽,藏語“柴達木”就是鹽澤的意思,新疆吐魯番盆地盛產葡萄。
為什么稱海峽為“海上走廊”?
海峽是海洋中連接兩個相鄰海區的狹窄水道。如連接我國大陸的臺灣海峽;連接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白令海峽。莫桑比克海峽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全長1670公里。連接南海與安達曼海的馬六甲海峽,長1000公里。海峽是地殼運動造成的。地殼運動時,臨近海洋的陸地斷裂下沉,出現一片凹陷的深溝,涌進海水,把大陸與鄰近的海島,以及相鄰的兩塊大陸分開,從而形成海峽。
通過海峽的水流湍急,水上層與下層的溫度、鹽度、水色及透明度都不一樣。海底多為巖石和砂礫,幾乎沒有細小的沉積物。
海峽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不僅是交通要道、航運樞紐,而且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人們常稱它們為“海上走廊”、“黃金水道”。
海灣是怎樣形成的?
海灣是海和洋伸入大陸的一部分,它三面靠陸,一面朝海,其深度和寬度都比海洋要小得多。
海灣的形狀各式各樣,有的曲折蜿蜒,深深地伸入陸地;有的則比較平直寬闊;有的海灣周圍被陸地緊緊包圍,只有一個小口與外海相連,如我國山東半島的膠州灣;有的則胸懷坦蕩,張開雙臂,與大海溶為一體,如我國北部的渤海灣、東部的杭州灣和南海的北部灣等。
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海灣的形狀和位置都經歷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
就以杭州灣來說,在五六千年前,現在杭州灣所在的區域還是一片汪洋大海。
當時的海灣位置要一直伸入到現在的杭州城一帶。海灣的北側是寶石山、葛嶺,南側是吳山、紫陽山等,西面是挺拔的南、北高峰。現在的西湖和杭州城當時都還淹沒在一片碧波蕩漾的大海里。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兩側泥沙不斷堆積,沙土淤地不斷向外向東推進延伸,海灣的位置也逐漸向東移動,最后形成呈大喇叭口似的海灣——杭州灣。
海灣不僅形態各異,而且大小差別也很大。有的海灣面積比海還大,如著名的孟加拉灣、墨西哥灣等。
在航海交通等實際活動中,人們往往把海和海灣混為一談,沒有嚴格的區別。
例如,墨西哥灣是海,但稱它為灣;阿拉伯海是灣,又把它稱為海。
大陸架是怎樣形成的?
大陸架又叫“陸棚”或“大陸淺灘”,是大陸延伸進海洋的淺海中的陸地,稱為水下平原。
大陸架的范圍一般是從低潮算起,一直到深海中的大陸沿為止。大陸架的深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寬度大小不一,坡度和緩。歐洲沿岸的大陸架超過1000公里。大陸架是地殼運動或海浪沖刷的結果。地殼的升降運動使陸地下沉,淹沒在水下,形成大陸架;海水沖擊海岸,產生海蝕平臺,淹沒在水下,也能形成大陸架。
它大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兩岸、北冰洋邊緣等。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已發現的有石油、煤、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產;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大陸架的淺海區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動物生長發育的良好場所,全世界的海洋漁場大部分分布在大陸架海區。還有海底森林和多種藻類植物,有的可以加工成多種食品,有的是良好的醫藥和工業原料。這些資源屬于沿海國家所有。
為什么海洋是藍色的寶庫?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總面積約3.6億平方公里。海和洋不同。洋的面積大,彼此相連,占海洋總面積的89%,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水的溫度和鹽度不受大陸影響,水體呈藍色,透明度大。世界上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海的面積只占海洋總面積的11%,水深一般都不到3000米,水溫受大陸季節性變化的影響,鹽度受附近大陸的河流和氣候影響,水體多呈黃、綠色,透明度小。海可分為陸間海、內陸海和邊緣海三種類型。如地中海、紅海為陸間海,我國的渤海為內陸海,東海、南海為邊緣海。
海洋里也有高山、平原、溝壑等地形結構。從海岸向外海延伸,海底大致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大洋盆地等幾個主要部分。其中,大洋盆地占海底總面積的70%以上,是海洋的主要部分。
海洋是一個“藍色的寶庫”。據估算,如果把整個地球上的海水加以提煉,可得到550萬噸黃金、4億噸白銀、40億噸銅、137億噸鐵、41億噸錫、27億噸鋇、70億噸鋅、137億噸鉬和137億噸鋁。可以說,地球陸地上有的,海洋里都有,而且有許多是陸地上蘊藏不多,而又難于提取的稀有元素,如鍶、鈾、銣、鋰、鋇等。這些化學元素都是工農業產生和國防上的重要資源。現在已在海底勘探和開發的礦產有:天然氣、石油、煤、銅、鐵、硫、猛等數十種。估計海底石油可開采儲量達1000多億噸。
在海水所含的各種化學元素及礦物中,數量最大的是食鹽,即氯化鈉。據計算,每立方公里海水中,含有3000多萬噸氯化鈉。現在,全世界每年生產海鹽1億噸。
如果按照這個數字消費,海洋里的鹽可用5億年!近年來,從海水里直接提取鎂、鈾、碘、溴都取得成功。鎂是制造飛機、輪船、汽車的重要材料,海水中鎂含量可用一千萬年以上。溴在陸地上比較少見,絕大部分都儲藏在海洋里。
海洋里還有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種類多達20萬種以上。其中包括各種海生植物、魚類、貝類、獸類。地球上的生物資源80%以上在海洋里。
海洋里的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來源。據估計,全世界海洋的潮汐能源約為10億千瓦,僅我國沿海的潮汐能源就有2億千瓦,人們把潮汐能稱為“藍色的煤海”。
為什么河流是生命之泉?
縱橫交錯地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大小河流,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息繁衍的主要活動場所。尼羅河、黃河、幼發拉底河、恒河等大河,曾經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產生了埃及、中國、巴比倫和印度等文明古國。河流,被人們看作是生命的源泉,人類文明的搖籃。
地上本來沒有河,是雨水、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經常沿著線形伸展的凹地向低處流動,才形成了河流。
一條河流的形成必須有流動著的水,有儲水的槽,兩者缺一不可。山間易漲易退的山溪,不能算河流。一條新河形成時,河水并不是向下流動,而是掉過頭來,向源頭伸展,河谷一天天向上游延伸。凡是天然形成的河流,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世界上天然大河有很多,南美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縱貫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長6670公里,是世界上流程最長的河流。它的上游有兩大支流,一條叫青尼羅河,一條叫白尼羅河,在蘇丹的首都喀土穆匯合后,才正式叫尼羅河。我國的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亞洲第一大河,全長6300公里。
它穿越崇山峻嶺,浩浩蕩蕩,蜿蜒東去,平均每年將約1萬億立方米的水量輸送入大海。世界上著名的大河還有多瑙河、密西西比河、恒河、阿拉伯河、萊茵河、剛果河等等。
除天然河流外,還有人工開掘的河流——運河。世界上著名的運河有橫貫中國的京杭大運河。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埃及蘇伊士運河,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
河流有外流河和內流河之分。直接或間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如我國的長江、黃河等。中途消失或注入內陸湖泊的河流叫內流河,如我國的塔里木河、柴達木河等。河流一般分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坡陡水急,流量小;中游流速減慢,流量加大;下游平坦,流量最大,流速更慢。
河流不僅是水分循環的主要路徑之一,而且是塑造地表各種地貌地形的重要因素。作為一種自然資源,河流在水利灌溉、航運、發電、養殖及城市供水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會給人們帶來洪水災害。
湖泊是怎樣形成的?
星羅棋布的湖泊,是地球陸地水的組成部分,僅占地球總水量的17‰,其中淡水占9‰,咸水占8‰。
湖泊是在地質、地貌、氣候、徑流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如構造湖是由于在幾千萬年前,地殼發生了巨大的斷裂運動,有的地方高高隆起,有的地方深深陷凹下去。隆起的地方成為大山脈,陷落下去的部分就成為大裂谷或盆地。某些裂谷地區逐漸蓄上水,就形成了湖泊。世界上最深的構造湖——貝加爾湖就是斷層作用形成的。
冰蝕湖是因冰川活動而形成的,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湖都屬于這類湖泊。大約在二百多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橫行全球,大冰川在緩緩滑行過程中,猶如一把巨大而鋒利的“鐵鏟”和“挫刀”,無情而有力地刻蝕著所經地區的地面,把大地弄得“遍體鱗傷”,于是大地上出現許多大小不一、坑坑洼洼的槽谷和盆地。后來,冰期過去,氣候回暖,原來堆積存在槽谷和盆地里的冰雪開始融化,谷地里泛起碧波蕩漾的湖水,形成了一座座冰蝕湖。在北歐的芬蘭和北美的加拿大都有許多因冰川活動形成的冰蝕湖。在我國西藏高原上,也有不少這樣的小冰蝕湖。
除了上述兩種湖泊外,世界上湖泊的種類還有許多,它們的成因各不相同,大小千差萬別,主要有:巖溶湖、侵蝕湖、火山湖、堆積湖、瀉湖、人工湖、內陸湖、外流湖等。
世界上大部分湖泊是淡水,但也有咸得出奇或帶有甜味的。著名的死海就是一個含鹽度很高的咸湖,湖里沒有一條活魚、一根水草,由于咸水比重大,人可以像一根木頭似地躺在水面上不會沉下去。在俄羅斯烏拉爾山地區有一個甜湖,湖水帶有甜味,而且含有堿,在這個湖里洗衣服不用肥皂。
更為奇妙的是“火湖”。在拉丁美洲的巴哈馬群島上就有這樣一個湖。每當夜晚來臨,湖面就時時會泛起點點火光,遠遠望去,宛如城市中的萬家燈火。其實,湖中的火光,并不是真正的火焰,而是一種含有熒光素的發光浮游生物發出的熒火。
冰山是怎樣形成的?
1912年4月14日深夜,英國建造的第一艘巨型豪華郵輪“泰坦尼克”號,在紐芬蘭南部海域被迎面漂來的冰山撞沉,船上1500多人葬身大海,成為震驚世界的大慘案。
其實,冰山并不是真正的山,而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塊。在兩極地區,海洋中的波浪或潮汐猛烈地沖擊著附近海洋的大陸冰,天長日久,它的前緣便慢慢地斷裂下來,滑到海洋中,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了所謂的冰山。
格陵蘭、阿拉斯加等地都是北極地帶冰山的老家,每年大約有1.6萬座冰山離家漂行。南極海域是世界上冰山最多的地方,每年大約有20萬座冰山在海洋里游弋。北極的冰山一般體積較小,多呈金字塔形;南極的冰山體大身高,四壁峻峭陡直。1965年有一支美國考察隊到南極考察,竟發現有一座長333公里、寬96公里的特大冰山,峭壁高出海面幾十米。
冰山體積的十分之九都沉浸在水底下,我們在海面上所看到的僅僅是它的頭頂部分。它在水底部分的吃水深度一般都超過200米,深的可達500多米。這一座座巨大的冰山,隨著海流的方向能漂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在正常情況下,它們每天大約能漂流6公里。許多大冰山在海上可以漂流十幾年,最后由于風吹日曬、海浪沖擊,漸漸消失在溫暖海域的海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