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戰(zhàn)勝恐懼 戰(zhàn)勝自我(3)
- 演講的藝術(shù)(經(jīng)典勵志文叢)
- (美)卡耐基 王勇編譯
- 4117字
- 2016-01-07 16:46:28
想要獲得成功的演講,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用毅力來征服困難,相信你自己。
在演講的過程中,還應當盡量避免令自己不安的反面刺激。比如,在演講過程中總是設想自己會犯語法錯誤,或總擔心自己講著講著就會突然地停頓下來,講不下去了,這就是一種反面的假想,它很可能會抹殺你對演講的信心。因此,在開始講演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或是集中精力聽別的講演者說些什么,以便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避免不必要的登臺恐懼感。
對于任何一個演講者來說,都會有懷疑自己所確定的演講題材的時候。他可能會問自己,這個題目對我合適嗎?聽眾對這個題材會感興趣嗎?在有些情況下,他很可能一念之下便把題目改了。遇到這種情況,當這種消極的思想可能完全毀去你的自信的時候,你就該為自己做一番精神講話,用簡單、平直的語言跟自己說,你的講演是很適合你的,因為它來自你的經(jīng)驗,來自你對生命的看法,在你的聽眾中,你比任何人都更有資格來做這番特別的演說,并且你將全力以赴,把它說清楚。現(xiàn)代的實驗心理學表明,由自我啟發(fā)而產(chǎn)生動機,即使是佯裝的,也是導致快速學習的有力刺激之一,而根據(jù)事實所作的真誠的自我精神講話,其效果會更加明顯。
我對我的訓練班上的每一個學員都有要求,要求學員在每一堂課里,都至少要對著樂于聽、又樂于給予鼓勵的同學講一次話,因為只有“參與”,才可以培養(yǎng)出克服畏懼所需要的信心,也只有鼓勵,才能讓學員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另外我也會對教師們作一些要求,要他們把卡耐基課程訓練視為破除畏懼和建立自信的工具。一定要把卡耐基課程看作是人際關(guān)系的訓練,看作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因為事實確實如此。一個人去除了畏懼,建立了信心之后,他的視野就寬了,離成功的目標也就越來越近了。
我很清楚,畢業(yè)學員的證詞,比教師的講話更能夠鼓勵新學員,多邀請剛畢業(yè)的學員出席“新生班”,對新生說說他們是如何克服了畏懼的,以及有機會把這種經(jīng)驗報告出來是多么的快樂。畢業(yè)的學員還各自說明信心增強對他們的身體和精神有什么好處,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又有什么幫助。
我經(jīng)常提醒我的教師要記住他們的責任:“征服畏懼以及培養(yǎng)儀態(tài)、勇氣和自信。”幫助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勇氣和自信的最確實、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讓他在一組人面前講話。由于我們知道批評一個人的發(fā)音、文法、音調(diào)和姿態(tài),只會增加,而不是除去一個人的自慚和畏懼,因此我們先不批評這些。只有讓他獲得成就感和勝利感之后,才能幫助他培養(yǎng)勇氣和自信。
能夠從當眾說話中獲得信心,從而滿懷信心地面對新生活的每一天,向著心里已經(jīng)認定的成功一步步走向前,以信心十足的面孔迎戰(zhàn)生活里的難題和困擾,曾是紛繁難解的情況,也可以變成生活中增添情趣的愉悅挑戰(zhàn)。
第四節(jié)釋放自我
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每天想得是什么,其實在不知不覺中都會隨著行動表現(xiàn)出來。
如果你想得是一些開心的事,你會在不知不覺中覺得開心;如果你想些難過的事,那么你就會在無意識間覺得難過;如果你想些可怕的事情,那這一天也就會惶惶不可終日了;如果你想著你會成功,那么成功往往會在不知不覺間靠近你,你也會為了這個目標不懈努力;如果你想著你會失敗,那么你會沉溺在自己的可憐里,不安和失落就會纏繞著你,失敗也趁機走近了你。由此可見,心理上的積極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
“思想的重要性”,我認為是我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了。只要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極大得取決于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
你我所必須面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也是我們需要應付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曾經(jīng)統(tǒng)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巴爾卡斯·阿理流士認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那么是不是對于所有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用習慣性的樂天態(tài)度去對待呢?不是的,生命不會這么單純,不過大家應選擇正面的態(tài)度,而不要采取反面的態(tài)度。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guān)注我們的問題,但是不能憂慮。關(guān)注和憂慮之間的分別是什么呢?關(guān)注的意思就是要密切了解問題在哪里,然后很鎮(zhèn)定地采取各種方法,分清步驟地去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發(fā)瘋似的在無望的小圈子里打轉(zhuǎn)。
有一次,羅維爾·湯馬斯主演一部關(guān)于艾倫貝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出征的著名影片。
他和幾名助手在好幾處戰(zhàn)事前線拍攝了戰(zhàn)爭的鏡頭,用影片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彩多姿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貝征服圣地的經(jīng)過。他那個穿插在電影中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貝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倫敦和全世界都大為轟動。在倫敦取得盛大成功之后,又很成功地旅游了好幾個國家,然后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記錄影片。當羅維爾·湯馬斯因面臨龐大的債務而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并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霉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里就不值什么錢了,尤其是他們的債權(quán)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后昂首走上牛津街。他的思想積極而勇敢,沒有被挫折擊倒。對他來說,挫折只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而已——是你要達到事業(yè)高峰所必須經(jīng)過的有益訓練。他的心理素質(zhì)非常好,經(jīng)過一番奮斗,終于如愿擺脫了困境。
心理學家馬斯諾在他的著作《動機與個性》中也曾提到過關(guān)于“自我接受”方面的知識。他在上面寫道:“新近心理學的主要要領是:自發(fā)性、解除約束、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受壓抑的人說話聲音明顯細小,表現(xiàn)得信心不足,盡量提高你的音量,但不必對別人大聲喊叫或使用憤怒的聲調(diào),只要有意識地使聲音比平時稍大就行。大聲談話本身就是解除壓抑的有效方法,它可以調(diào)動起全身15%的力量,使人能在壓抑的狀況下舉起更大的重量。科學實驗對此的解釋是,大聲叫喊能解除壓抑,能調(diào)動全部潛能,包括那些受到阻礙和壓抑的潛能。
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瑪麗·貝克·艾迪有一段時間認為生命中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前任丈夫婚后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又拋棄她。她唯一的兒子也由于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歲那年就把他送走了。
她不知道兒子的下落,以后有31年之久,都沒有再見到他。
因為她自己的健康情形不好,所以她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里走著時,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jié)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過去。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使她不停地痙攣,醫(yī)生甚至認為她活不久了。醫(yī)生還說,即使奇跡出現(xiàn)而使她活命的話,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
躺在一張看來像是送終的床上,瑪麗·貝克·艾迪打開《圣經(jīng)》。她后來說,她讀到馬太福音里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于是那人站起來,回家去了。”
那人就是我們內(nèi)心的平靜。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并不在于我們在哪里,我們有什么,或者我們是什么人,而只是在于我們的心境如何,與外在的條件沒有多少關(guān)系。
她后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chǎn)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yī)治她的疾病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其實一個人的命運是由自我意識決定的,這句話的含義就包括了潛意識。因為積極的心理暗示要經(jīng)常進行,長期堅持,這就意味著積極的自我暗示能自動進入潛意識,影響意識,只有潛意識改變了,才能最終成為習慣。
當你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整個人精神緊張不堪的時候,你可以憑自己的意志力改變你的心境。這可能要花一點力氣,可是秘訣卻非常的簡單。
威廉·詹姆斯是實用心理學的權(quán)威,他曾經(jīng)發(fā)表這樣的理論:“行動似乎是隨著感覺而來,可是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fā)生的。如果我們使自己在意志力控制下的行動規(guī)律化,也能夠間接地使不在意志力控制下的感覺規(guī)律化。”
詹姆斯的勸告對我們非常有用。為了培養(yǎng)勇氣,當面對觀眾時,不妨就表現(xiàn)得好像真有勇氣一般。當然,除非有所準備,否則再怎么表演也是無用的。不過,如果已經(jīng)定下并熟悉了自己所要講的內(nèi)容,那就大踏步而出,并深深地呼吸吧。事實上,在開始演講之前,應深呼吸30秒,這樣所增加的氧氣供應可以提神,并能給你勇氣。你的視野將會開始擴展,你將會看到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一層意義。
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么唯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詞好像已經(jīng)感覺到快樂的樣子。讓你的臉露出一個很開心的笑容來,挺起胸膛,好好地深吸一大口氣,然后唱一小段歌,如果你不能唱,就吹口哨,若是你不會吹口哨,就哼唱一段歌。你會很快發(fā)現(xiàn)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是什么意思,當你的行動能夠顯出你快樂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再憂慮和頹喪下去了。
詹姆士·艾倫在《人的思想》中提到過:“一個人會發(fā)現(xiàn),當他改變對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時,事物和其他人對他來說就會發(fā)生改變——要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朝向光明,他就會很吃驚地發(fā)現(xiàn),他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人不能吸引他們所要的,卻可能吸引他們所有的……能變化氣質(zhì)的神性就存在于我們自己心里,也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們自己思想的直接結(jié)果……有了奮發(fā)向上的思想之后,一個人才能興起、征服,并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奮起他的思想,他就永遠只能衰弱而愁苦。”
讓我們?yōu)槲覀兊目鞓范鴬^斗吧!讓我們用一個每天能產(chǎn)生快樂而富建設性思想的計劃,來為我們的快樂而奮斗吧。這個計劃的名字就叫做“只為今天”。就我自身而言,這種計劃還是非常有效的,這是36年前已故的西貝兒·派屈吉寫的。如果我們能夠照著去做,我們就能消除大部分的憂慮,而“生活上的快樂”將大量增加。
信心和意志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可以用自我暗示誘導和修煉出來的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成功始于覺醒,心態(tài)決定命運!
這是時代的偉大發(fā)現(xiàn),是成功心理學的卓越貢獻。成功心理、積極心態(tài)的核心就是自信的主動意識,或者稱作積極的自我意識,而自信意識的來源和成果,就是經(jīng)常在心理上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反之也一樣,消極的心態(tài)、自卑的意識,就是經(jīng)常在心理上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也就是說,不同的意識與心態(tài),會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正是形成不同的意識與心態(tài)的根本來源。所以說心態(tài)決定命運,正是以心理暗示決定行為這個事實為依據(j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