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昭寺的歷史訴說(1)
- 給人類的恩賜(自然瞭望書坊:4)
- 李宏主編
- 4159字
- 2016-02-25 14:16:13
“拉薩名片”大昭寺
對于西藏首府拉薩來說,坐落在舊城中心八廓街上的大昭寺是一張無與倫比的名片。千百年來,這里不僅是藏區重要佛事活動的中心舞臺,也是廣大佛教徒心目中永恒的圣殿。
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建筑,它始建于公元647年,坐東朝西,基本為木石結構。全寺的建筑風格以藏式為主,兼有中國唐代和尼泊爾的某些特色。它初建的時候規模并不大,僅有八個殿堂。后經歷朝歷代的多次修葺和擴建,才形成了今天這樣一個殿高四層、上覆金頂、占地面積達25100平方米的大型佛教建筑群。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和西藏自治區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對大昭寺進行了多次維護整修。2000年自治區政府又投資2900萬元人民幣,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環境整治。同年11月,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項目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昭寺內存有大量的稀世珍寶,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公元641年大唐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金像。這是歷史上進入雪域高原的第一尊佛像,藏族人稱它為覺臥佛。它不僅是全藏區最珍貴的文物,同時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至尊、至上、至愛的佛。絡繹不絕的朝圣者,風餐與露宿的香客,蜂擁而至的游人,他們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趕往拉薩,多半是為這尊光彩奪目的覺臥佛而來。
大昭寺的主體是由門廊、庭院、神殿和分布于四周的僧舍庫房等四部分組成,庭院天井內是平日作法的主要場所?;乩认曼c燃著上萬盞酥油燈,所用的酥油全部由進香的信徒們供奉,這些終年不滅的長明燈是大昭寺里第一道風景線。
轉經回廊是每天早晨寺里最熱鬧的地方?;乩鹊膲Ρ谏侠L有上千尊佛像,所以這里也被稱為千佛廊。有人說,轉經是藏族人最放松的時候,因為此時這些口誦經文、步履匆匆的人們,正走在六道輪回的路上。
主供大殿是大昭寺里最古老的主體建筑,它也是整座寺院的精華所在。釋迦牟尼12歲等身金像就供奉在這座大殿的中央。殿堂的梁架、斗拱的結構采用了漢族古典建筑技法;初檐與重檐之間排列著108個木雕伏獸和獅身人面泥質半圓雕塑,它們體現了尼泊爾的建筑特色;所有柱頭檐部的裝飾,則是典型的藏族傳統風格。這種不同風格兼容并蓄的特點,與大昭寺的建造背景密切相關。
一千三百多年以前,這一帶被人們稱做吉雪臥塘,它其實是一片長滿了水草的沼澤,在沼澤的中央有一個不大的湖泊叫臥塘湖。這里雖然土地肥沃,牧草豐腴,卻是一個人煙稀少,野羊出沒的荒野之地。據說它當時屬于實力雄厚的蘇毗部落,藏王松贊干布的祖先——吐蕃部落的勢力還沒有伸展到這里。公元7世紀初,雄踞山南一帶的吐蕃部落日漸崛起。到第三十代贊普、松贊干布的祖父達日聶司的時候,開始了統一西藏的宏圖大業。松贊干布的父親朗日倫贊繼位后,繼續進行艱苦的征戰,誰知天有不測風云,朗日倫贊被謀反的大臣投毒害死,年僅13歲的少年王子松贊干布即位,成為吐蕃第三十二代贊普。在那動亂的年代里,松贊干布不負眾望,他勇敢地迎接舊貴族勢力的挑戰,很快穩住局勢,平息了叛亂。為完成統一大業,他繼續在整個藏區南征北討。
相傳有一年夏天,奔波于征戰途中的松贊干布路過吉雪臥塘一帶,為了緩解征途的疲憊,他來到當時的吉曲河,也就是現在的拉薩河中沐浴。當他抬頭向遠處眺望時,只見離岸邊不遠有一處不大的平原,平原四面環山,中央有兩座小山巍然對峙,突兀而起。松贊干布意識到,吉雪臥塘這個地方不僅綠草茵茵,水土肥美,更是一處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他暗下決心:待完成統一大業之后,一定要把王都從山南遷至吉雪臥塘。其后不久,這位雄心勃勃的吐蕃王就統一了全藏。
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進藏。當時佛教已從印度傳入內地并日益興盛。篤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隨行嫁奩里有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鍍金銅像。據史料記載,這尊佛像由漢力士賈拉伽和魯伽兄弟二人用了三年的時間才從唐都城長安運抵藏區。在進入拉薩時,運送嫁妝的隊伍車陷城北,人們只好四面立柱,將佛像蓋以白綢供養。聰明智慧的文成公主通過歷算,得知陷車之處恰好是西海龍王的宮殿,便決定將佛像就地安放,建寺供奉,于是就有了現在的小昭寺。千百年來,小昭寺已經成為藏漢民族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
在文成公主到來之前,松贊干布就已經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為妃。小昭寺的開工也激起了尺尊公主建寺供佛的想法。她在城東南選擇一塊寺基,親自指揮工匠開始營建。事情說來也怪,白天建好的部分,到了夜晚便紛紛坍塌,而且是屢建屢傾,她只好求助于諳熟星象歷算和五行之說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欣然應承,她日察地形夜觀天象,發現吐蕃的地形酷似一個仰臥的魔女,不利于藏王建國立業,必須在指定的位置修建寺廟,以震懾魔女的淫威;而吉雪臥塘一帶本來是魔女的心臟,臥塘湖的湖水便是她的血液,應該在臥塘湖上修建一座寺院,填湖造寺堵塞魔女的血道。文成公主又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向松贊干布獻策,用白山羊背土填湖。于是,浩浩蕩蕩的填湖建寺工程開始了。
三年之后,大昭寺和小昭寺同期竣工了,兩位公主帶來的佛像也被請進了各自修建的佛殿。覺臥佛最初放在小昭寺里供養,公元710年,金城公主進藏之后,將它迎請到大昭寺,而把尺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金像移到了小昭寺,從此兩尊佛像便易寺而居。
公元7世紀末,大昭寺的周圍逐漸出現了朝佛人的臨時宿地、旅舍和民居,而以大昭寺為中心的八廓街也隨著寺院里綿延不斷的香火逐步形成了王都商業第一街的規模。拉薩,這座高原上的王都從那時起就已經初具雛形。當時,拉薩被人們稱做“惹薩”。漢文史書上譯為“邏娑”或“羅些”。在藏語里“山羊”被稱作“惹”,而“土”被稱為“薩”,“惹薩”的本意就是山羊背土,這其實是大昭寺最初的名稱。因為大昭寺是吉雪臥塘最早的建筑,并且它也是王都的象征。所以久而久之,人們便把以大昭寺為中心的這座王城也稱做了“惹薩”,而吉雪臥塘這個名字就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在大昭寺主供大殿的門前,等候朝拜覺臥佛的人們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從著裝上看,他們當中有不少是遠道而來的外鄉人,但大多數還是本地的民眾。平日里來大昭寺拜佛的香客每天可達數百人,但如果趕上節日或是每月的藏歷十五,人數會更多。拜佛是有時間限制的,通常只在上午進行,下午1點鐘以后是留給觀光客們游覽的時間。這些內心里充滿了虔誠與期待的人們,有的時候等一個上午也難朝見“佛面”。
人們朝覲的形式很簡單,他們將自己的額頭在佛像的蓮花座上輕輕地碰一下,然后再將手中的哈達或錢幣放到佛像前,就算表達了自己的心愿,整個過程十分短暫,最多不過十幾秒鐘的時間。
一千多年以來,大昭寺的圣火裊裊不斷,香客絡繹不絕,然而就像世上萬物都曾有過各自的榮辱興衰一樣,這座被信徒們稱作藏區的“麥加卡巴”的寺廟,歷史上也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難歲月。
公元9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建立起來的吐蕃王室在延續了兩百多年之后漸漸走向分裂,各部落不服管轄,王權和奴隸制也面臨著全面崩潰的危機。公元841年,朗達瑪登上了吐蕃贊普的王位,時逢干旱無雨,瘟疫蔓延,僧眾們求佛無濟,社會生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而更大的悲哀在于朗達瑪聽信身邊大臣的讒言,將這些自然災害全部說成是信奉佛法,上天遷怒的結果。朗達瑪因此頒布法令,開始大肆毀滅佛教,強行關閉寺院,強迫僧人娶妻還俗,焚燒佛教經典。公元842年,大昭寺建寺以來最黑暗的時期到來了,寺前廣場變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場,僧人們驚恐萬狀,四處奔逃,昔日大殿里的香火也已經不復存在了。然而世事無常,有時會演繹出讓人難以置信的因果淵源。就在同一年里,在大昭寺的門前,對佛教趕盡殺絕的藏王朗達瑪被僧人拉龍貝多吉借進獻宗教舞蹈之際,用弓箭射死。從此,藏王對各部落的統治開始慢慢地解體,全盛一時的吐蕃王朝在隨后爆發的平民起義中土崩瓦解了。
朗達瑪滅佛后數百年的時間里,雖然也有虔誠的信徒前來燒香朝拜,但大昭寺的香火較之以前減少了許多。直到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在拉薩首創格魯派的傳昭法會之后,隨著僧人不斷聚集,大昭寺的香火又一次興旺了起來。
一尊新佛像在沒有裝藏之前只是一件工藝品,只有在裝藏之后它才具有了生命,這是藏傳佛教獨有的觀念。裝藏是很有講究的,首先要用朱砂水洗凈佛像的空腹,然后趁濕蘸上帶有香味的藏藥用以防腐、防蟲、防蛀,最后再依次裝入珍珠、五寶、圣土、貝葉、經書等等。這些裝藏的材料大部分來自于印度和尼泊爾,還有一些是取自藏區的各大寺院。裝藏所用的經書必須根據佛像的大小專門印制,這些經書內容龐雜,種類繁多,不同佛像所裝的經書是不一樣的,而佛像的不同部位所裝的經書也各有不同。另外,大昭寺的僧人們還可以根據客人們的要求和所付錢幣的多少,給佛像裝入一些特殊的材料,比如天然珍珠、黃金白銀、寶石、佛舍利等等。
這些裝藏完畢的佛像只是有了生命而已,它必須拿到在主供大殿的覺臥佛前由高僧開光、加持之后,才能具有靈魂和靈性,才可以成為人們供養的佛。為信徒、游人或一些寺院的新佛像裝藏,已經成為大昭寺一項很重要的經營之道。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和現代文明的發展,觀光旅游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時尚和潮流。西藏有著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山川地貌得天獨厚,人文歷史別具一格,藏傳佛教又為這片雪域高原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里的一切令人神往。而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不僅使古老的大昭寺煥發青春并得以向世人顯露真容,它也讓這里的喇嘛們除了打坐、誦經、作法之外,擁有了一種新興職業——喇嘛導游?!叭ダ_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沒去過拉薩?!边@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幾乎是每一個旅行者都贊同的觀點。
大昭寺北側的二樓是僧舍區,年輕的僧人尼瑪次仁就住在這里,他是西藏第一個身穿絳紅色僧衣的喇嘛導游。尼瑪次仁原本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他的老家林周縣彭波與拉薩僅有一山之隔。尼瑪次仁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大格西。格西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學位名稱,共有四個等級,格西通常是在大昭寺每年一度的藏傳佛教大法會的辯經中產生。為圓兒時的夢,20世紀80年代中期,只有15歲的尼瑪次仁從家鄉搭乘一輛過路的卡車來到了大昭寺,削發剃度做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少年喇嘛。他志向高遠,刻苦學習,不僅認真鉆研佛法,還參加了漢語、英語學習班。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就從大昭寺眾多的僧人中脫穎而出。尼瑪次仁雖然沒有成為通常意義上的格西,但他卻成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學者,成了大昭寺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