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女神出世(2)

出于對臨水夫人的信仰和緬懷,民間還形成了風俗三忌。一是姑娘18歲不訂婚不出嫁,24歲不生育。因為陳靖姑就是在18歲出嫁、24歲脫胎身亡的,為了避諱,民間婚嫁生育大事都會避開女子的這兩個年齡,也是為了求一個吉利。二是祭祀時不能用鴨,只用雞。相傳蛇妖和長坑鬼曾幻化為雞來加害陳靖姑,而鴨則來營救她,所以不能恩怨不分。三是轎不點燈,香灰常掃。據說陳靖姑坐化為神后,蛇妖陰魂不散,曾苦苦哀求仙師開恩,放它離去。陳靖姑說,除非臨水宮中鐵轎開花,天地爐香灰龕滿。于是,為了永世鎮住蛇妖,人們既不在轎上點燈,也不讓香灰爐滿。

在當地民間傳說中,陳靖姑坐化成為神仙以后,法力無邊,她為世人“醫病、除妖、扶危、解厄、救產、保胎、送子、決疑”,但凡婦女兒童有什么災難都會去向她求助。就這樣,陳靖姑成了天下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而且,一切人都是從嬰幼兒長大成人的,所以這位庇佑人的降生和成長的女神,理所當然地便被民眾視為共同的母親了。

在福建許多地方,婦女從知道自己懷孕起,便在房中供奉陳夫人神位,或掛陳夫人神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禮敬,以祈胎安產順;分娩前,要去臨水宮請一尊香爐回來,意為臨水夫人親臨;一旦臨盆,做婆母的就不斷地在神位前誦念,祈求夫人保母子平安。

在這里,出現了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據《浦城新志》記載:“婦女臨產在房中設奶娘神位,祈保順產,三日后靈位撤,解放前夕消失。”從民俗考察,所有道教神祈只能在宅廳設龕供祀,一般不設在臥室之內。而臥房里卻唯獨可以設置陳靖姑的神像或神位,以示母親之神的崇高地位,俗稱為“房里奶”;每逢年節祭祀,也在房內舉行。這一奇特的民俗,顯示了婦嬰保護神獨享供奉,這是其他諸神所不可企及的。

在民間,陳靖姑被百姓們敬稱為“大奶”、“奶娘”、“娘媽”、“夫人媽”,這些敬稱都跟母親有關。在孩子的心目中母親是偉大而且萬能的,只有在母親的護佑下,才會不受任何侵害,那么,這種對母神的崇拜,是否就是陳靖姑信仰的內蘊呢?

民間風俗嬰兒順產后,要把香爐送回臨水宮,稱為“回鑾”,要備辦豐盛的貢品酬謝神靈庇護之恩。孩子生病要到臨水宮祈禱夫人顯靈救治;孩子滿16歲前都需要夫人的保護。在臨水宮,經常可以看到身著法衣的道長為孩子主持“過關”儀式。《福州地方志》記載:“以竹支架,用紙糊作城門形,由道士穿娘奶法衣,口吹號角,引護小孩過關,意為如此小孩便易成長,直至16歲為止。”個中含義,同樣是祈求婦幼保護神陳靖姑保佑孩子平安長大。

陳靖姑信仰及其在民間的祭祀活動,不是空洞的儀式,而是在民眾心中具有實際意義的集體行為,并進一步體現為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無論是祖廟的“請香”、“接火”,還是家庭中的祈禱、辟邪,都與人們的生命禮俗關系密切;大到公眾性、社區性的抵御天災、排大難,小到護產收驚,都與社會群體生活息息相關,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間,陳靖姑信仰在民間的影響由形成地方性的民俗民風,到逐漸形成一種為世人所關注的文化現象,這在全世界堪稱獨一無二。

釋道交融,福澤兩岸

陳靖姑這位偉大女神的出現,給歷史上生活在社會經濟并不發達的福建地區的貧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慰藉和生存的希望,成為千百年中民眾生活的精神支柱。論聲名,陳靖姑不及海神媽祖名揚海外,但她的俗緣卻與福建百姓尤其是婦女的心弦緊緊相連。

古代由于醫學不發達,衛生條件惡劣,再加上缺醫少藥,婦女難產、嬰兒夭折時有發生。尤其是婦女分娩,如同“過鬼門關”,平安順產是廣大婦女最大的心愿,同時生產一事也關乎母子性命和家族香火的延續。所以,保佑生產、佑護婦幼的神明產生勢在必然。神由人造,臨水夫人在民眾千百年的呼喚中終于出世,成了人們期盼已久的救星。當歷史變成傳說,凡人演變成神,流傳千古的傳奇故事也隨之拉開了序幕。

陳靖姑是一位道教女神,但在古田臨水宮卻建有一座觀音閣,供奉著佛教的觀世音菩薩,數百年來一貫如此,世世代代的信徒從來不曾覺得有什么不妥。其實,當我們在這里一點一滴地追溯臨水夫人的生平、事跡,不難從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覺:她救苦救難,有求必應;扶弱濟貧,佑護婦幼;除妖斬怪,慈悲為懷……這與世人敬奉的觀世音菩薩何其相似!也正因如此,很多福建民間佛教徒認為陳靖姑正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敬奉陳靖姑如同供奉觀世音。于是,在海峽兩岸綿延千載的陳靖姑信仰文化出現了獨特的釋道交融現象。佛、道兩教信仰相互滲透,乃至水乳交融,成為陳靖姑信仰的又一文化特色。

歷史上,臨水夫人陳靖姑的信仰漸漸從福州、古田一帶延伸向全國甚至海外,現在全球有華人生活的地方都有臨水夫人的信仰。在中國臺灣,對臨水夫人的信仰更為廣泛。據一位專門研究臨水夫人的臺灣專家介紹,現在臺灣有臨水宮139座,幾乎每縣、市都有祀所,供有臨水夫人神像的宮廟更是不計其數。現在,每年有三十多個臺灣團組近千名臺胞前來朝拜。

陳靖姑信仰飄洋過臺與福州地區百姓移民臺灣是分不開的。明末清初,閩縣、侯官、長樂、連江百姓追隨鄭成功遠渡過海,在臺灣落戶生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統一臺灣后,廢除遷界令,解除海禁,成千上萬的界外居民陸續返回故地,而地少人多的福州又有大批百姓入臺謀生,墾荒種植。清初統治者對入臺的墾民實行嚴格的控制措施,一般不允許墾民攜帶家眷,讓墾民采取“候鳥式”的生活方式。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一度放寬移民限制,允許移民攜眷入臺。乾隆年間,入臺的限制進一步放寬,確定淡水的八里坌與福州的五虎門作為兩岸對渡口岸之一。這樣,福州地區百姓舉家入臺更加便利。隨著福州人入臺定居數量增多,更由于缺醫少藥的嚴酷現實,為祈求女神護佑婦孺,所以臨水宮在臺灣各地相繼建起。

臺南白河鎮南臺臨水宮建于清初順治年間,被認為是臺灣開基臨水宮。據乾隆年間重修的《福建臺灣府志》載錄,臺灣府有臨水宮,但未注明何時建造。而嘉慶時《續修臺灣府志》則記載:臨水夫人廟在寧南坊,今移在東安坊山仔尾,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里人梁厚鳩眾建。此后,臨水夫人作為扶胎保育女神的信仰在臺灣島逐漸傳播開來,漸漸也為當地百姓所普遍信奉。20世紀60年代起,臺灣陳靖姑信仰得到進一步弘揚,許多臨水宮重建或修葺一新,臺南白河鎮南臺臨水宮、臺南市臨水夫人奶廟、臺北市臨水順天堂等宮廟香火鼎盛;尤以20世紀80年代建成的臺北碧潭觀光臨水宮最為壯觀,現為臺灣五大觀光廟宇之一,各地慕名前來朝圣、進香者終日絡繹不絕。

每年正月十五日陳靖姑誕辰,各處臨水宮都會舉行隆重慶典,信徒蜂擁而至,焚香祈求。更有成千上萬臺胞不辭辛勞,懷抱陳靖姑像跨海來到福州陳靖姑娘家祖廟或古田夫家祖廟進香。福州鄉親和臺胞共同獻資修復了臨水陳太后塔亭祖廟和龍潭角陳靖姑祈雨處。這兩處千年古跡的修復,對弘揚陳靖姑文化,加強兩岸民俗交流,增強民族親和力都起到了推動作用。近年由于交通便利,來福州塔亭祖廟和龍潭角陳靖姑祈雨處朝圣的臺灣同胞日益增多,悠久而深厚的榕(福州簡稱)臺民俗文化在這里得到充分演繹。

2004年10月13號,臺灣順天圣母協會進香團的一百多位成員專程來到古田臨水宮,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他們在宮廟正殿的臨水夫人陳靖姑的金身神像前虔誠地焚香拜謁,祈求神明庇護海峽兩岸的婦女兒童健康平安。一位進香團成員感慨地說,今天回到古田臨水宮祖廟進香,我們所有的信徒都以一種虔誠的心感念順天圣母娘娘。我們信徒要從促進宗教以及文化交流著手,以至于經濟各方面的交流,促進兩岸和平。歷史伴隨著神話逾越千年,今天陳靖姑信仰、古田臨水宮已經成為聯結海峽兩岸民心的紐帶。

閩東:女神故鄉

山海相連的閩東地區,在古代曾是蠻荒之地,山海之間幾乎沒有過渡,就是在交通已經相當便利的今天,從古田到寧德,三個小時的車程也要拐上一千四百多個彎道。可以想象,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古代,人們無法征服浩瀚的海洋,也無法在陸地上擁有廣袤肥沃的良田,他們只能靠天吃飯,而在天災人禍中死去的大多是男性。因此,婦女兒童對于族群的延續和壯大顯得至關重要,這是否為女神的產生提供了合適的土壤呢?

眾所周知,福建多女神,而在閩東更為突出,從陸地上的臨水娘娘陳靖姑,到海上的媽祖娘娘林默娘,都是當地百姓虔誠信仰的女神。

寧德市霞浦縣是媽祖娘娘的出生地,這里的松山天后宮建于宋代,民間稱“阿婆宮”。阿婆宮供奉的海神媽祖,又稱天后、天上圣母,相傳她經常在海上顯靈,救漁民于危難,因而受到當地漁民的膜拜,松山天后宮近千年來香火不斷。

在松山天后宮保存有《媽祖生平圖》,圖中敘述了林默娘從出生到成為海神娘娘媽祖的經過。據傳《媽祖生平圖》繪于明代,講述了林默娘的父親從湄州乘船來到此地,“林愿全家住松山”,“王氏得珠懷六甲”,“王氏生下龍女兒”等諸多故事。

被尊稱為媽祖的林默娘(960-987年),真名林默,是福建莆田縣湄州島人,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父親林愿,官至都巡檢,慈祥樂善,被鄉里稱為善人。母親王氏,生育了一男六女,林默排行最末。她出生時紅光繞室,異香氤氳,降生彌月從不啼哭,所以稱默娘。默娘自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16歲時即能通曉變化,妙用玄機,驅邪治病,濟世活人;并能呼風喚雨,常于大海狂瀾中救護難船。又曾應縣令之請,登壇祈雨,獲降甘霖。因林默娘屢顯神異,普濟世人,百姓普遍視她為神。

宋雍熙四年(987年),28歲的默娘仍以未嫁之身,扶危救世。這年夏初,默娘父兄同出航海,遇大風浪顛覆海船。她赴海救兄生還,但父親遇難。默娘在海上遍尋父尸,三日負尸而歸。時人感其孝道,稱為孝女。同年九月九日,默娘端坐山頭坐化。里人感其恩德,將其肉身立廟祭祀,至今莆田湄州祖廟尚存其肉身神像,完好無損。林默娘羽化后常顯威靈,香火不絕。又屢于海上顯圣救難,被各地行船之人奉為圣神,尊稱為媽祖。歷代皇帝對這位“海上女神”多有封贈,南宋高宗敕封“靈惠昭應夫人”,元世祖封“護國明著天妃”,明成祖晉封“弘仁普濟天后”,清康熙帝加封“天上圣母”,乾隆時旨敕列入祀典。今天世界各地皆有天后宮祠廟,為世人所虔誠崇拜。古代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因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保障船員的安全成為航海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托于神靈的保佑。漁民們每次出海前都要先祭拜海神媽祖,并且請來令旗掛在船桅桿上,祈求媽祖娘娘保佑平安,這種風俗在閩東沿海地區一直延續到今天。當地漁民們說,出海的人都信媽祖婆,請來令旗掛在船上保平安、收獲好。風浪來了,一喊阿婆,這風浪就消了,在海上就平安了。好心的媽祖婆不僅保平安,還保生產豐收。

從這里的碼頭乘船出海航行一小時左右,就登上了一個名叫斗帽(原名斗姥)的小島,島上供奉著另外一位女神——斗姥娘娘。據當地人說,斗姥娘娘是北斗群星之母,傳說是海上捕撈航行的保護神,她在茫茫大海中為漁民指明航向。因為這座小島地處寧德市著名港口三都澳的中心,自古以來,進出三都澳的船只川流不息,小島恰似北斗群星之母,為進出港口的船只引航,因而得名斗姥島,并且在島上供奉斗姥娘娘。

在閩東出現的為數眾多的女神,到底透露著什么樣的觀念,我們無法給出定論,但這些女神都與人的生命價值息息相關,為人類的生存做出過貢獻。比如在寧德市霍童縣,有一位一千多年前為幫助父親黃鞠鑿渠開田而終身未嫁的丹鸞,也成為當地人供奉的女神,春秋祭祀,累世不絕。

是否由于古代的閩東偏遠閉塞,所以遺留了一些母系社會的痕跡,為女神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因為至今在閩東的一些地區,婦女的地位還是高于男性,比如在結婚時,新郎要跪拜,而新娘是不用跪的。

再追溯到福建地區最早的女神,就是傳說中的太姥娘娘了,在寧德市的福鼎境內有太姥山,遠古時期有一女子曾在此修真,后得道成仙,人稱“太姥娘娘”。據說她是“閩中人類的始祖”,世代護佑著當地百姓。

位于東海之濱的太姥山,古屬福建的福寧府福鼎縣,是一座祈福名山。閩越一帶自古就有“上山拜太姥,下海求媽祖”的說法,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香客們云集太姥山,拜謁太姥娘娘,祈求一生安康幸福。太姥山中有太姥娘娘石塔,建于唐代,據說其中藏有太姥娘娘的舍利,塔后的碑文至今依稀可辨:“堯封太姥”,為唐玄宗賜題。

從太姥娘娘到臨水娘娘,閩東的山山水水造就了眾多的女神,她們美麗、善良,千百年來成為村落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村族中永遠講不完的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原市| 宜章县| 榆中县| 曲阳县| 临澧县| 佛坪县| 蓬安县| 广河县| 社旗县| 上杭县| 石首市| 五家渠市| 新兴县| 邢台县| 上林县| 唐海县| 沁阳市| 北流市| 和林格尔县| 连平县| 嵊州市| 五莲县| 临泽县| 大邑县| 兴安盟| 江门市| 漯河市| 洛扎县| 白沙| 平果县| 玛多县| 子长县| 吉安市| 青冈县| 新乐市| 新余市| 呈贡县| 新余市| 福贡县| 邢台市| 闽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