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大傳統節日(4)
- 移風易俗(中華美德)
- 劉振鵬主編
- 3616字
- 2016-02-24 17:26:47
佩戴之余,有些地方還要在孩童的額頭、身上等點涂雄黃酒以防蟲近身,并在屋內四周蘸灑一些。“桃枝插在大門上”也是辟邪之用,不唯桃枝,也有柳枝、楊樹枝等。青海東部地區在五月五日,家家戶戶在門楣和屋檐上插白楊樹枝,去祟的同時,亦象征家業興旺。東北地區有在門上掛縫制的“把門猴”以辟邪的習俗。相比較而言,門上掛艾蒿和菖蒲的做法更為普遍。艾蒿和菖蒲都可入藥,或理氣或提神,其本身的氣味都有驅蚊蟲等作用。二者都是民間俗信的“吉祥草”,臺灣有“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的說法。
依舊俗,出嫁的女兒也于端午回娘家,是日又稱之為“女兒節”。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載: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各歸寧,俗呼是日為“女兒節”。“飾小閨女”多是頭戴用花紅線編成的小老虎、櫻桃、蝙蝠等“福兒”,鬢插石榴花,臂系“長命縷”,身佩各種花紙或布做成的小虎、葫蘆、櫻桃、桑葚、小蝙蝠和小粽子等物件。清末民初北京甚為流行的唱本《百本張岔曲》里有一首《端陽節》唱道:“五月端陽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葚,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瑞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簪五色綾蝠。”把當時端陽節的諸種節俗一一唱出。
民間亦有掛鐘馗、張天師神像等以鎮宅驅鬼的。《燕京歲時記》載:“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天師、鐘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競相購買,貼之于門,以避祟惡。”
同樣出于驅病健身的目的,約在南北朝時候,古人就有于端午節沐浴蘭湯的習俗,因此又稱此節為“浴蘭節”。
以上種種,皆重在內守防御。人們也在此時節外出走動,積極提高“治病術”,如外出采藥,據傳,端午節采的草藥治病效果好。浙江奉化地區要將端午前后采集的草藥孝敬給老人。西南部分山區不僅在端午節采藥,還有兒童滿山采野果吃以強身健體的習俗。
端午節俗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賽龍舟,以南方為盛。據蕭放在《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中論述:“南方楚越之地素有祭祀水神的傳統,夏至時節的飛舟競渡、飯食投江本意就在于祭神禳災。”楚地也久已流傳屈原投江的傳說,楚人立祠祀之。至南北朝時期,五月五日成為屈原忌日,舊有的競渡和投食于江習俗也都與屈原之死結合起來。據傳說,楚人得知屈原投汨羅江后,紛紛劃船前去打撈,還把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中喂魚蝦,以免其傷害屈原;又擔心飯食被蛟龍截去,屈原挨餓,人們就用蛟龍懼怕的楝樹葉和彩色線包裹、纏繞,做成粽子,專門投給屈原。以后,每逢五月五,楚人都競龍舟、裹粽投江以祭祀屈原。這也是粽子由來的傳說。
江浙一帶,對端午節劃龍舟還另有傳說。一說是為祭祀春秋時楚人伍子胥。傳說伍子胥在五月五日被投入錢塘江,死后成為潮神。每年這一天人們都要劃龍船迎接潮神。
粽子,又叫角黍,是用菰葉裹黏米包扎而成,晉代時成為端午節的節令食品。五月五祭屈原的傳說流傳開后,粽子也為祭祀屈原所用。如今,端午節賽龍舟已成為許多地區群眾性的集會活動,雖然其最初的祭祀、去祟內涵依舊存在,但競技、娛樂色彩明顯增多。除賽龍舟外,另有于端午節進行射柳、斗百草等競技游戲習俗。親鄰之間也常有贈送粽子、香包等物件之誼。
3.中秋節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神前。有吃有喝還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
這是人們在中秋節拜月時的祈愿詞。以時令瓜果和節令食品月餅等供奉月神,求神保佑一家吃穿不愁,大小平安。中秋拜月,無疑是古老的月亮崇拜觀念之遺留。千古一月,高懸夜空,其盈虧變化和暮升朝落等現象都被古人賦予神秘色彩。人們視月為“夜明之神”,與太陽同輝。早在先秦時期,春祭日、秋祭月都作為皇家例行祀典。但中秋節的確定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據學者考證,中秋節的形成要晚于春節、清明和端午,約于唐宋時期確立節期在農歷八月十五,明清時上升為民俗大節,如今,已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名稱的由來緣于其處于秋季七八九三個月的中間。又因其居于每個季節孟仲季三個月之中,也叫“仲秋節”。也有根據其時在八月而呼之“八月節”;八月十五為月圓的望日,有由月圓圓求人團圓的寓意,也稱之為“團圓節”;另有“女兒節”“果子節”等等稱謂。
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中秋節祭月既有謝神保佑、慶豐收之意,也有求子孫綿綿、家人團圓的愿想。古人根據月亮表面的黑斑陰影等附會出一些優美傳說,從最初對月亮的直觀膜拜衍生出偶像化的月神崇拜。月神有太陰星君、月光菩薩、月宮娘娘、月姑、月姐、嫦娥等稱謂與身份。關于月神的神話,如今廣為流傳的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和吳剛伐桂等。嫦娥奔月神話說,嫦娥是遠古時期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一日,后羿到昆侖山求道,巧遇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念其射日救民有功,便賜給他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該藥就可成仙。后羿舍不得放棄俗世生活,就把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話說后羿有一個叫蓬蒙的徒弟,得知師傅有不死藥,一直伺機得到,想服之成仙。八月十五這天,后羿帶徒弟出外打獵,蓬蒙謊稱生病沒去。待師傅走遠,他找到嫦娥,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自知不敵蓬蒙,情急之中,慌忙吞下。吞食了不死藥的嫦娥,立刻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進入月宮。當晚,后羿歸來,不見了嫦娥,一再追問,才知原委,蓬蒙遠逃,嫦娥已飛升成仙。后羿無奈,就在嫦娥喜歡逗留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愛吃的水果和糕餅。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后羿都如法遙祭妻子。百姓得知后,也紛紛在月下設香案紀念嫦娥,并祈求嫦娥賜福保平安。
有些傳說沒有徒弟搶藥情節,只說嫦娥偷吃了不死藥而成仙。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的不同版本,個別情節的差異不改變嫦娥奔月神話的主干,嫦娥是人們中秋拜月時的主要祭拜對象。
古時候一直以蟾蜍為月精,后來玉兔傳說盛行,淡化了蟾蜍形象。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和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滿足了老人的請求,只有兔子找不到食物相助。后來兔子就縱身火中,獻出自己的肉身做老人的食物。神仙大為感動,把它度成玉兔,送進月宮。進入月宮的玉兔后來專司搗藥。與玉兔傳說相應,直到今天,京津等地在中秋節期間還有泥塑彩繪的“兔兒爺”上市,可供奉用,亦可擺設把玩。
唐朝已有了吳剛伐桂的傳說。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對此有記載,據傳,吳剛因修煉仙術犯了過錯,被謫罰在月宮砍伐桂樹。這棵桂樹即砍即合,吳剛無法砍倒它,只好一直砍下去,負擔著永久性的懲罰。桂樹為民間的華貴之樹,八月桂花香,人們在桂花飄香的中秋節拜月,還希望月宮中的桂枝能夠遺落自家,給自家帶來吉祥。
關于月宮中的這幾則神話為中秋祭拜月亮的習俗增添了一些民間解釋,與拜月儀式一起被一代代傳承著。拜月儀式起源久遠。到明清時,逢中秋拜月的習俗通行全國。清《燕京歲時記》載:“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玉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旌,作紅綠色,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這段話描述了當時北京地區中秋拜月的月光馬樣式和拜月儀式等內容。類似儀式在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已有記載。也有的地方,拜月時不掛神馬兒等神像,而是直接向月亮跪拜。拜月的供品以當地的時令瓜果和月餅為主。北京人供西瓜時還要將西瓜切成蓮花狀。
如今,人類雖然已經涉足月球,并對我們肉眼所見的月球表面的各種影像做了科學解釋,但民間中秋拜月習俗依舊留存,人們依舊求月神保佑豐收、團圓及家業興旺等。浙江地區在中秋節拜月時要念誦這樣一首歌謠:
月娥姐,月明明。月中有株婆娑樹,婆娑樹上掛紫微。紫微星出保子星保夫星,保男保女接宗支。枝枝葉葉興旺生好子,月娥出來免災星,家中添財又添丁。
嫦娥被親切地呼之為“月娥姐”,既是“神仙”又是“姐姐”,兼具神力和親情雙重身份,保佑我們“添財”“添丁”“免災星”等就不僅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且也順理成章。
中秋節的節令食品是月餅,又叫團圓餅、團圓饃。拜月后,人們就可以闔家享受之。據蕭放考證,月餅在宋代就已出現,但“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大概始于明朝”。明《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由此可見,月餅除供奉、自家食用外,還是饋贈親朋、聯絡感情的“人情餅”。食月餅,求其豐收團圓之意。各地做法和風味都有不同。
求子習俗也是中秋節俗的一個主要內容。與元宵節求子習俗的“摸釘”“送燈”等不同,中秋節主要是通過“偷瓜”“送瓜”等活動求子。送瓜得子信仰以南方為多,江蘇、安徽、貴州、四川、湖南等地都有類似的風俗。貴州有些村寨在中秋夜時,會有年輕人結伴到人家菜園偷瓜,偷來后,給瓜套上小孩衣服,然后在瓜上描上孩子的眉眼,裝扮好了,再熱熱鬧鬧地送到無子人家,俗稱“送子”,得“子”的人家要擺宴感謝。也有不等別人來送,夫妻自己出門偷瓜以求子的。
時至今日,慶豐收、求團圓習俗依舊是中秋節俗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