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三大傳統節日(3)

初五為“破五日”,人們多于這天送神撤供品,過年期間的種種禁忌至此可以破戒、解除。初五這天要吃“破五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陜西鳳翔地區初五早晨吃餃子叫“填窮坑”,還要大掃除,放鞭炮,意在趕窮遠離。甘肅地區把這一天叫“五窮日”,早晨不吃白面和肉,要吃蕎麥或黑面饃,謂之“填窮坑”。也要大掃除、放鞭炮,把垃圾這“窮灰”送到僻靜的山腳或溝畔等處。并忌諱在這一天串親友,以免把“窮氣”帶給親朋好友。過了初五再走動,出嫁的女兒也可以回娘家了,五行八作也要開張營業了。

初七為“人日”。南朝董勛《問禮俗》中言:“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是說人在正月初七被創造出來,獲得生命,是日為人日。逢人日,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的人們,如今依舊沿襲古俗,剪紙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東北一些地區有在“人日”吃面條以求長壽的習俗,還將正月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都稱為“人七日”,依次對應兒童、中年人和老年人。認為這三天天氣好壞,將分別預示不同年齡段人當年生命質量的好壞。

初八為“谷子日”。忌在這一天用生米做飯,需在前一天準備好。貴州西北部很多地區如今還遵循這一古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

正月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夜是新年里的第一個月圓夜,又叫元夕、元宵。元宵節也是年的結束語,有些地方也稱之為“小年”。這個節日不像“大年”那樣講究多、禁忌多,而是重在熱鬧、紅火,盡力張揚,首屈一指的可說是“鬧花燈”。因為燈在元宵節中的被重用,元宵節通常又叫燈節。道教有上、中、下“三元”節,分別在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正月十五又叫“上元節”,是天官賜福日。

元宵節張燈習俗由來已久,最初大約起源于上古時期以火驅疫的巫術活動。如今民間依舊有于正月十五夜執燈籠火把在房里房外的墻角旮旯等處照一照以驅祟的習俗。有資料可查的歷史,多追溯到漢代的“太一祭”。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進一步推動了元宵節俗的形成。漢明帝崇尚佛法,得知印度摩揭陀國有于正月十五夜僧眾會聚“觀佛舍利放光雨花”的儀式,他決定效法,下令在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并親自到寺院中張燈。上行下效,正月十五夜燃燈祭祀習俗也很快在民間傳布開來,并逐漸演變為元宵張燈習俗,不過,鄉民仍以祈福為主。唐代段成式在《觀山燈獻徐尚書》中言:及上元日,百姓請事山燈,以報禳祇也。唐宋時期,元宵燈火極為興盛。唐代將京城的張燈時間延長為十四、十五、十六三夜,通宵不禁。至開元盛世時期,京城長安的燈市燃燈就有五萬盞,皇帝還命工匠藝人制作巨型燈樓,燈樓高達150尺,景象極為壯觀。到了宋代,元宵節張燈時間又增加兩夜。從京城到地方,極盡華麗奇巧之能事,各式花燈爭相亮相,打造出“東風夜放花千樹”的繁榮盛景,節日的狂歡性明顯增強。宋代以來,隨著城市生活的進一步發展,猜燈謎活動成為人們在元宵節的新消遣,百戲歌舞表演等也紛紛登場。明清以來,節日形態持續發展,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小車會、什不閑等各種民間花會表演日漸增多,節日集會的娛樂內容更加豐富,眾藝齊集,鑼鼓喧天,將年的氣氛推向高潮。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鬧”意在鬧出紅火和喜慶來。日子的紅火不僅僅要五谷豐登,還要人丁興旺。求子、求健康無疚等習俗一直是元宵節俗中的重要內容。“燈”與“丁”音近,人們借送燈、偷燈、摸釘等活動求子,即“丁”。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中對當時人們在元宵節偷燈習俗有過記述:“一云,偷燈者,生男子之兆。”西北、華北等地至今仍有元宵節轉“黃河九曲燈”的習俗。一為求豐收,二為去疾。許多人也趁機偷燈碗,以給新婚家庭或婚后多年不育的夫婦添丁。除了約定俗成的“偷”之外,北方一些地區還流行光明正大地“送”:舅舅在元宵節前要給年幼的外甥送燈,祝愿外甥順利成長,以求人丁興旺。

求健康無災的愿望是通過元宵夜的“走百病”活動來表達的,走百病又稱“游百病”。參與者以婦女兒童為多,人們在元宵節結伴走出家門,或者走墻邊,或者過橋,或者走郊外,只為驅病除災。蘇州婦女在元宵節里要相伴走過三座橋,俗稱“走三橋”。甘肅中東部地區,人們在正月十六這天早飯后,要成群結隊地去郊外轉一轉,認為這樣的游走就能把百病留在外面,保持一年健康。與此相應,當地人還認為出門在外的人這天不能回家,否則會把疾病帶進家門。東北地區的除病場所是在冰上。人們在元宵夜要相攜著到冰上走走,還要讓小孩子在冰面上滾幾滾,嬉鬧著“接種防百病的疫苗”。

東北地區的朝鮮族要在元宵夜舉行“迎月”儀式,迎接新年后的第一輪滿月。是時,用松枝在廣場搭成一座圓屋,當月亮升起時,將松屋點燃,呈現出高大的圓形火炬狀,叫火燒“月亮屋”。人們爭相望月迎月,求吉保平安,飲宴歌舞到深夜。

依古俗,人們在元宵節還進行一些預卜豐收的活動。很多地方有拜紫姑神習俗,“紫姑”多為南方叫法,北方習慣稱“廁姑”“坑三姑”。據傳,紫姑出身低微,為人妾時,被大婦妒忌,正月十五日身死于廁。民間奉其為廁神,專由婦女在廁邊、豬圈旁祭祀,問卜蠶桑及眾事。

還有一些地方不求具體神靈,而是根據一些跡象占卜豐歉。江蘇省武進有在元宵節“照田財”習俗,即將蘆葦捆扎成火炬,插在田間,根據火的顏色來預卜雨水豐寡。如果顏色偏白,則當年降水較多;若為紅色,則以旱為主。遼寧省大連地區元宵夜的問卜習俗也主要是問農事。人們根據油燈或蠟燭燈花的大小來預估當年將要收哪種農作物。如果燈花顆粒偏大,將收玉米、大豆等大粒作物;反之,則可能收獲谷子、芝麻等。貴州西北部的苗族村寨于正月十五“小年”這天,不問神靈,不驗征兆,而是主動出手求豐收:在果樹樹干上砍上幾刀,砍得樹皮有些開裂,他們相信果樹將因此而增產。

元宵節的節令食品為元宵,又叫“湯圓”。我們今天所吃的元宵,大約出現于宋代,當時叫“浮圓子”。明清以后,元宵節吃元宵成為全國習俗。元宵是用糯米粉裹白糖、芝麻、豆沙、棗泥及各種果仁等團圓而成。

南北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不同,元宵的做法和吃法也各有花樣,但逢此節吃元宵的情感寄托是一樣的,即取其“團圓”寓意,希望一家人能夠團團圓圓。

綜觀傳統年俗活動的整體節奏,不妨視之為一支中國版的新年交響曲:先是從臘八節的“蠟鼓鳴”開始,鼓動出年的響亮序曲;隨后進入一個“小弦切切如私語”的相對舒緩階段;到了小年,則出現了“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緊張氣氛,一路緊鑼密鼓,聲聲催人忙;至除夕,鞭炮助聲威,眾樂交響,“大珠小珠落玉盤”般齊奏高潮,迎來新年;轉而低吟,持續到元宵月圓夜,高調收尾。這一輪“年”曲至此基本結束。若覺意猶未盡,還可以在二月二龍抬頭日,體味一點余緒。如俗語所言:忙臘月,耍正月,瀝瀝拉拉到二月。此后,便年味散盡,正式進入新一年的日常生活與節俗流轉。

2.端午節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吉祥!

端陽即端午的別稱之一,另有端節、端五、重五、五月節、女兒節、浴蘭節等多種稱呼,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多民族共度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這樣一首流溢著“香”與“祥”的端午謠唱出了今日人們過端午節時的喜慶氣氛。

但若究其源,這樣的喜慶卻更多基于對“毒五月”“惡五月”諸種邪祟的避諱與驅趕,要掛艾葉、插桃枝以防御,也基于對忠賢厄運者的追思與祭奠,比如祭屈原等。端午節在我國由來已久,也有多種起源說。流行較廣的說法有“惡五月”驅毒祟,紀念伍子胥、屈原、孝女曹娥等。不同的說法成為流傳至今的各種端午節俗的起源依據。

從自然時序來看,五月是陽氣最盛之月,陰氣亦即將回升。逢此時,陰陽氣流交鋒攪動,各種蛇蟲活躍,暑毒盛行,極易給人體帶來病患,民間因之有“毒五月”說法。南北各地驅毒避毒習俗花樣繁多。漢代《風俗通義》記載:“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以彩系臂”是今日仍舊盛行的避毒方法,主要用于兒童。“彩”多為五色彩線纏搓而成,系于兒童脖頸、手臂及腳腕處。人們還在五色線基礎上增加佩飾以“加固”防線,比如做一些小布笤帚、布偶和香包等,甚至給兒童穿上“五毒衣”以毒攻毒。五毒即蛇、蝎子、蜈蚣、壁虎和蟾蜍五種動物,五毒衣即指繡有五毒紋樣的肚兜和背心等衣服。貴州苗族地區在端午節時不用五色線,而是把一種叫“繃跌”的植物根切成薄片,穿連成索系在孩童頸腕,以避蛇防病。西北關中地區在端午節老幼都戴香包辟邪,節后扔掉,表示棄除瘟病。天津地區在五月初一給孩子戴上小布人、布狗等,到端午這天,主婦帶孩子到河邊“躲午”,并把佩戴的布人等物投到水中,意為扔掉災祟。遼寧地區則是在端午節后第一場雨時,將五彩線等扔入河里或水洼中去疫。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华县| 大关县| 秀山| 徐闻县| 新乡县| 蒙自县| 吉隆县| 金山区| 伊春市| 新余市| 靖宇县| 梧州市| 罗平县| 南平市| 沂源县| 鄂伦春自治旗| 张家川| 安陆市| 珲春市| 犍为县| 左云县| 卓尼县| 喜德县| 郎溪县| 剑川县| 于田县| 禄劝| 嘉义县| 农安县| 景东| 花莲市| 蛟河市| 古田县| 彭水| 景泰县| 台南市| 潼南县| 磐石市| 榆中县| 嘉禾县|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