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少數民族節日(1)

1.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傣語音為“比邁”,意為新年。潑水節即傣族新年,是傣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舉行,節期通常為三天,約在公歷4月13日至15日。節俗內容具有明顯的辭舊迎新、驅祟求吉寓意,同時也充溢著濃厚的歡慶氣氛。“水花放,傣家狂”這是對我國云南境內傣族人潑水節期間潑水場面的形象描繪。傣家人在水花潑濺中,縱情狂歡,娛神娛人。

關于潑水節的起源,主要有兩種傳說。一說源于印度,潑水原本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傳統儀式,后為佛教吸收,約于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著佛教的日漸盛行,從緬甸傳入我國云南傣族地區。在佛教的持續影響下,潑水節也逐漸成為傣族人的節日流傳下來。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潑水節為“尚罕”“尚鍵”,這兩個稱呼都源于印度梵語,為周轉、變更之意。標明該節日正處于新舊年更替的節點上。在潑水節期間,傣家人要舉行浴佛儀式,因此又稱此節為“浴佛節”。這是佛教影響下的潑水節來源傳說及相關習俗。

另一種來源說與傣族人自己的民族神話有關。其中流傳較廣的一則神話說,在很久以前,具體掌管人間氣候的天神捧瑪點達拉乍自恃法術高明,無視天規,亂行風雨,害得民不聊生。傣族青年帕雅晚飛上天庭向天王訴說人間疾苦,后不慎身死。天王用計讓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知曉父親降災人間的罪行,她們決定大義滅親,為民除害。好不容易從父親嘴里探明能致父親于死地的辦法,她們就趁父親大醉時,剪下父親的一束頭發,用頭發割下父親的頭。但這顆頭落到哪里哪里就著火,七姐妹只好輪流抱在懷里,其余人不斷地用清水潑灑,沖洗污穢。惡魔除掉了,人間重獲新生。潑水除穢的潑水節也在民間流傳開來。除惡的主角在一些神話中也被說成是惡魔的七個妻子,主要情節大體相似。這些神話也成為潑水節一些儀式的流傳依據。

傣族潑水節的第一天為“麥日”,也是舊年的最后一天,節俗內容主要在辭舊,相當于農歷除夕。這一天,人們要打掃衛生,收拾房屋,徹底驅除陳舊氣息;還要準備好豐盛的年飯和節日里的各種用具。第二天稱為“惱日”,即“空日”。按當地習俗,這一天既不屬于舊年,也不屬新年,是新舊交替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說這是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的日子,即“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新年的第一天。

潑水節最突出的節俗活動為傣族男女的集體性潑水活動。大清早,人們都穿上節日盛裝,帶著清水等到寺廟“浴佛”,即給佛像洗塵。“浴佛”完畢,才開始互相間的潑水祝福,臉盆水桶等器皿都能用上,被潑的越多,得到的祝福越多,幸福越多。有時針對年長者,還有相對文雅的潑水祝福法,即口念祝詞,用橄欖枝等蘸清水,向長者頭上身上灑幾滴,或者舀一勺清水,拉開長者的衣領,順著脊背倒下去。這樣,神與人就都以潔凈無疾的狀態迎來了新年。

潑水之外,該節期間還有賽龍舟習俗。龍舟早就被披掛一新地裝飾好,賽手們也早早投入訓練。屆時,人們聚集江畔,看江中龍舟競渡。鑼鼓聲、喝彩聲連成一片,打造出潑水儀式之外的又一個群情激昂的振奮場面。

體現“傣家狂”精神的另一活動來自夜晚放“高升”時的“煙花放”。“高升”是傣族人自制的爆竹,是將火藥等配料裝入竹筒制成。點燃升空時,發出尖嘯聲,同時在空中綻放出絢麗煙花。哪個寨子的高升飛得更高遠,這寨人就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潑水節期間還有傣族人傳統的舞蹈、趕擺和丟包等儀式。舞蹈以傳統的象腳舞和孔雀舞為主。男女老幼盛裝群舞,慶賀新年。趕擺是傣族一種盛大的群眾集會活動,逢節日、慶豐收和舉行宗教儀式等活動時,傣族都有傳統的趕擺集會。潑水節期間的趕擺為野外集會活動,有歌舞娛樂,有物品售賣,十分熱鬧。丟包主要是傣族未婚青年男女的節日游戲。姑娘們盛裝打扮之后,打著花傘,帶著精心做好的花包,來到丟包場,相聚站好。小伙子們則站在對面約10米處。雙方丟接花包,嬉鬧著加深印象,傳遞感情。

潑水節是我國南方使用傣歷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都過的傳統年節,其中以傣族潑水節最熱鬧,影響最大。東南亞地區的柬埔寨、泰國、緬甸和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

2.錫伯族西遷節

漫長的國界如何守衛?邊疆的百姓安得生息?縱觀史書啊調兵遷民,屯墾戍邊是萬全之計。大清皇帝發出了諭旨,傳到奉天將軍那里,命令抽選錫伯千戶人,遠戍邊防到伊犁。

這是錫伯族敘事長詩《西遷之歌》中的兩節。《西遷之歌》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及新疆地區都有流傳,歌中內容與清廷“抽選錫伯千戶人,遠戍邊防到伊犁”的歷史事件對應。18世紀60年代以前,錫伯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和內蒙古地區。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發諭旨,從盛京(今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千余人及其家屬共3000多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至新疆伊犁地區屯墾戍邊。當年四月十八日,錫伯族人聚集到盛京的本族家廟太平寺中,祭祖、聚餐,舉行離別前的團聚活動。次日清晨,西遷的隊伍背井離鄉,踏上了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三個月艱苦跋涉,錫伯人到達新疆伊犁地區,即現在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駐扎下來,肩負起屯墾戍邊的重任。

此次西遷,是錫伯族歷史上的民族遷徙大事,此后每年的農歷四月十八這一天,錫伯族人都要舉行各種活動,紀念這次西遷。一代代傳承下來,這一天就成為錫伯族的傳統紀念性節日——西遷節,也稱“四一八”節。因有懷念親人之意,又叫懷親節,新疆錫伯族同胞稱為“杜音拜專扎坤”。

西遷節是錫伯族的專有節日,節俗活動主要包括族人聚餐、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人們要穿上節日盛裝,會聚在寺廟內,緬懷祖先與異地同胞。要唱記錄了民族遷徙、定居新疆等歷程的“西遷之歌”。歌中描述了清廷遷調錫伯族官民的用意,錫伯人得知西遷消息時的無奈與愁緒,西遷途中的種種艱險,定居異地的重重困難以及最后安居創業等等情形。每一次莊重的吟唱,都在精神意念中再次體驗西遷之旅,重理錫伯族的前世今生。有一個流傳版本的“西遷之歌”這樣唱遷徙途中人們的苦中尋樂:

邊塞的戈壁一片荒涼,干渴的人們夢想清泉,夜晚圍住篝火彈起冬不爾,疲憊不堪的同胞以此聊以消遣。

憑著這種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和頑強毅力,錫伯人終于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安定生活:

滾燙的汗水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沉睡的大地獻出了金燦燦的稻米;斷缺的軍糧用不著再發愁,裊娜的炊煙帶來了生活的氣息。

歌中還通過對民族英雄圖伯特率領官兵開挖察布查大渠壯舉的謳歌,表達了錫伯族人不怕艱險、不畏強勢的勇武精神。他們為牧業地區的邊疆農業生產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民族原有的狩獵習俗痕跡在節俗中也有體現,比如賽馬、射箭等競技活動。婦女和老年人,有在節日里三五成群地到野外踏青的習俗。這一天家家都還吃鮮魚、蒸肉等民族傳統食品,以紀念本民族這個重要節日。

3.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流傳于四川、貴州和云南等彝族聚居區。火把節,彝語稱“都則”,為祭火之意,他們用火來驅蟲辟邪、祈求豐收,體現了彝族先民崇拜火與火神的古老民間信仰。火把節也是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和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節期各有不同,但節俗內容大體相近,都圍繞著以火驅邪、求豐收等主旨進行。彝族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舉行,節期一般為三天。

關于火把節由來的傳說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戰勝天神,與彝族同胞共保家園的傳說。相傳,遠古時,天上有個大力神下凡到人間,和彝族一個大力士比試摔跤,結果,大力神戰敗。他狼狽地逃回天上,在天神面前撥弄是非,編排人間壞話。天神也不問青紅皂白,就降怒于人間,當即派出大批蝗蟲飛到地上糟蹋莊稼,危害眾生。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畢摩(祭司)告訴族人,可用火把消滅蝗蟲。人們趕緊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終于燒死了所有蝗蟲,保住了莊稼,戰勝了天神。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四,彝族人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此后每到火把節時,人們就點燃火把,相約著到田間驅蟲祟,并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火把節三天的活動,分別以迎火、頌火和送火儀式為主。第一天為迎火,彝語稱“都載”。這一天,各彝族村寨都要用豐盛的酒肉迎接火神,祭祀祖先。家家都要趕制養饃、糌粑面等,全家人圍著火塘吃團圓飯,一起分享歡樂和幸福。晚上,全寨人還要舉行祭火儀式。人們在老人選定的地點搭建好祭臺,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圣火,由畢摩(祭司)誦經祭火。然后,每一個家庭的老人從火塘接點火種,把點燃的火把交給兒孫們。兒孫們拿著火把四處照照,先照遍屋里的每個角落,再到田邊地頭等各處盡可能多走多照。希望用火光驅除病魔邪祟,以保人畜平安,五谷豐登。最后,人們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放歌跳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南县| 武乡县| 永宁县| 樟树市| 公主岭市| 松桃| 当雄县| 泗阳县| 江津市| 阿勒泰市| 巧家县| 玉屏| 潞城市| 牡丹江市| 开江县| 隆安县| 白朗县| 宁强县| 周至县| 门源| 岫岩| 延庆县| 景东| 图木舒克市| 南涧| 察隅县| 永胜县| 炎陵县| 阿拉尔市| 东源县| 静海县| 泽库县| 荥经县| 五常市| 黎平县| 衡山县| 芷江| 六枝特区| 莱州市| 正定县|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