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2)

因為灶王在每家監(jiān)察了一年,記得這家人一年來的好壞言行。在一年當(dāng)中這么多日日夜夜,全家人難免有誰什么時候言行不檢點,或不小心冒犯神靈之處,在他老人家年終起身向上司“述職”之前,博得他的諒解、肯定,乃至同情就成為必須了。所以,祭品中的糖瓜就要甜且黏,既讓灶王吃得甜絲絲的美,又黏著他的嘴不便多說。有些地方干脆供奉出一個“醉司命”來,直接將酒糟抹在灶王嘴角,讓他醺醉著去“述職”。吃飽喝足的灶王爺在“年終報告”中就可能將種種不盡意一筆抹殺,只說好話。

灶王爺上天之后,要到除夕或大年初一晨返回人間。屆時,把新的灶王像貼上去就表示灶王回來了。過年期間要一直供奉香火,年后不再。灶王爺自此開始新一年的監(jiān)察工作。

祭灶儀式的神圣性,自古及今,漸被世俗性取代,在百姓的心目中灶王爺神威屢降,以至于成了可戲謔的平和形象。曾有的一些規(guī)矩、禁忌等也多被消解。關(guān)于祭灶日,清代有“官三民四蛋家五”的說法,標明不同身份的人家祭灶日不同:官府在二十三日,尋常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居民在二十五日。這些由身份而來的區(qū)別如今早已不存在了。關(guān)于祭灶人,民間也早已打破“女不祭灶”的傳統(tǒng)禁忌,男女主人都可以成為主司祭灶的主角。

送走灶王爺之后,忙年進入到緊張階段。忙碌事象主要有二:一是置辦年貨;二是凈化環(huán)境,美化自身。置辦年貨上,從前面的民謠中可見一斑,人們要忙著“做豆腐”“去割肉”“把面發(fā)”“裝壺酒”等等,爭取吃喝一應(yīng)俱全。

光置辦齊年貨還不夠,還要“二十四掃房子”,日子不一定局限在二十四,但年前“掃房子”幾乎是必須的。此時的庭院清掃,不僅能掃除家中一年來積落的塵埃,更重要的是借此驅(qū)除所有不潔與晦氣。同時還要美化自身形象,這美化也從清潔開始,清代《帝京歲時紀勝》

載:“歲暮齋沐,多于廿七八日。”諺云“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于此可見,歲暮的沐浴比平日明顯多了一項洗去“疚疾”的象征性功能。許多地方還都有“正月不理發(fā)”,否則“妨舅舅”的說法,因此,還要在年前理發(fā),清爽形象??傊履晔且行職庀蟮模渍Z有傳: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

除夕

“三十晚上守一宿”說的就是除夕夜的守歲。這一天多被稱為“年三十兒”,就算是當(dāng)月逢小建,只有二十九天,沒有三十,人們也習(xí)慣稱二十九為“年三十兒”。

小年以后這幾天基本上把該準備的年貨、自身的行頭等都備齊了,蓄足以待。到年三十這一天,將陸續(xù)派上用場。

先是要貼門神、春聯(lián)等。貼這些東西主要是用來驅(qū)鬼辟邪。門神觀念在我國起源較早,到南北朝時期,演化為神荼、郁壘。至唐代,唐王李世民的兩員武將秦瓊(叔寶)和尉遲恭(敬德)又被傳為門神。據(jù)傳,涇河龍王因觸犯了天條,被玉帝判為死刑,由唐太宗的宰相魏征任監(jiān)斬官。涇河龍王哀求唐太宗保命,唐太宗答應(yīng)了。但礙于魏征的耿直,太宗不好直說,到行刑那天,他就召魏征進宮陪他下棋,以期拖住魏征。沒料想下棋的時候,魏征打了個盹兒,魂飛天庭,還是把龍王給斬了。涇河龍王抱怨唐太宗說話不算數(shù),害自己丟了性命,冤魂不散,每夜都闖入宮中討命,鬧得唐太宗整夜不能安寢。唐太宗把這件事告訴了群臣。秦瓊和尉遲恭兩位開國功臣自告奮勇在宮門外守夜驅(qū)鬼。當(dāng)晚,兩人披戴盔甲,手執(zhí)武器,在寢宮門外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個好覺。接連幾天下來,都安靜無事。唐太宗不忍心讓兩位大將持續(xù)守夜,便請來畫匠將兩員武將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結(jié)果也睡得很安穩(wěn)。后來,民間紛紛效仿,也把他們的畫像貼在門上以驅(qū)鬼辟邪。秦瓊和尉遲恭就逐漸被奉為門神。流傳至今的門神畫中以白臉秦瓊和黑臉尉遲恭居多。

春聯(lián)最初的功能也重在辟邪。民間傳說,黃帝受神荼、郁壘縛鬼喂虎的啟發(fā),為人間制定了年底驅(qū)鬼的方法: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民間有鬼怕桃木的信仰,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人們過年時“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的辟邪習(xí)俗。至唐代,發(fā)展到在桃木上題寫祈福禳災(zāi)文字,多為對偶句式,即后世的春聯(lián)。據(jù)說,五代時后蜀國主孟昶曾于除夕親筆在桃木板上寫下“新年納馀慶,嘉節(jié)號長春”字樣,誕生了我國第一副“有署名權(quán)”的對聯(lián)。宋代以后,寫春聯(lián)習(xí)俗更盛,每年年底,人們都爭相著辭舊迎新,“總把新桃換舊符”。隨著造紙業(yè)的發(fā)展,紙張逐漸代替了桃木,出現(xiàn)了紙質(zhì)春聯(lián)。

春聯(lián)分上下兩聯(lián),分別貼在門戶兩側(cè)。除此,還要有一橫批,多為四字,貼在橫門框上。寫的都是吉祥話,比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橫批“萬象更新”等。

門神、春聯(lián)之外,人們還在屋內(nèi)的墻壁上貼年畫,多是通過文字諧音和畫面象征等手段以求吉祈福,天津楊柳青年畫中有一幅著名的年畫叫“連年有馀”,就是通過一個胖娃娃懷抱大鯉“魚”,手持“蓮花”的畫面諧音構(gòu)成“連”年有“馀”、“連”生貴子。類似這樣的畫面內(nèi)容,熟悉地方性民俗知識的人一看就能通曉其中寓意,根本不用多加解釋。后來,年畫的內(nèi)容趨于多樣,出現(xiàn)了一些山水風(fēng)光年畫;也有取材于歷史故事的“講古”年畫,屬于連環(huán)畫系列,圖下有文,題材豐富。

當(dāng)然不單單貼春聯(lián)、門神和年畫,還有水缸、糧囤、柜子等處順眼可見的“?!弊郑绻W值官N,則為討“福到了”的口彩。有福還要喜,在起居室等房間的高處,貼“抬頭見喜”,在大門外貼“出門見喜”等。與此同時,人們還要在禽畜棚圈、農(nóng)具和家用等物件上有針對性地披紅貼彩,討個吉利。畜棚上的對聯(lián)通常是這樣:“牛似南山(猛)虎,馬如北海(蛟)龍”,橫批“六畜興旺”。豬圈雞舍要貼上“肥豬滿圈”,“金雞滿架”,農(nóng)用車上貼“車行千里,人馬平安”,梯子上貼“步步登高”,井臺上貼“龍泉大吉”等字幅。

許多地方貼門神、春聯(lián)、年畫等都講究在年三十中午以前貼好,最晚也得在日落前貼好。如遇家有新喪的,三年之內(nèi),不貼春聯(lián);有的地方雖然貼春聯(lián),但不能寫在紅紙上,而是用素色紙寫。門神也不是每家都貼?;谏鲜銮丨偂⑽具t恭保駕唐太宗的傳說,遼寧南部地區(qū)一些楊氏人家過年就不貼門神。他們的依據(jù)是李氏唐朝推翻了楊氏隋朝,是楊家的仇人,楊家自然不會求對方勢力護佑。這種“民俗通則”的地方性“個別相逆”現(xiàn)象,在許多地方都能找出個把例子來,使民俗呈現(xiàn)出更多的“同中異”和“異中同”現(xiàn)象。

為分擔(dān)一下年三十的忙累,有時候人們就提前幾天貼好年畫,但春聯(lián)和門神一直是年三十貼。有春聯(lián)、門神封門,除了可以辟邪添喜慶,還有一個重要的民俗標示作用,即債主見之,不得進門討債。不能在年三十討債也是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要么提前,要么挨到年后。

祭祖祀神是過年時的一件大事?!岸?,把面發(fā)”,發(fā)面的一部分就是用來做面供,過年時祭祀用。年三十時要放置好家譜或祖先靈牌,擺齊供品。家中男子再去祖墳燒香請祖先,然后徑直回家,為祖先引路,請祖先享受供奉。還要請灶王等神。因為有春聯(lián)、門神等把門,孤魂野鬼等邪祟都不得入享。除了已經(jīng)擺好的供品外,每頓飯前,都要先把好飯菜獻給祖先等神靈一部分,然后一家人才進食其余。

年三十,每家還要為“吃”忙碌。北方人有句口頭禪:“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早年間,這句話至少有兩層含義:一、過年吃餃子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民俗常識,強調(diào)規(guī)矩之正當(dāng)性;二、餃子是多數(shù)人逢過年這樣的節(jié)日才消費得起的美味,重在其稀罕珍貴上。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形,人們拿這句話比照,自有其幽默形象與通俗易懂之處。如今,餃子早已成家常便飯,比餃子更美味的東西也比比皆是,但過年了人們還是要依俗吃頓餃子。

早在5世紀時,餃子已成為我國民間過年時的節(jié)令食品。餃子與“交子”音近,在新舊年交接的午夜子時,人們煮食餃子,希望新年能交得好運氣。過年包餃子與平時又有不同,除了用料更精細講究之外,還借由餃子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芹菜餡的寓意勤快,韭菜餡的諧音長長久久,白菜餡的象征有百財……包餃子時,還要把一小段蔥、一塊豆腐、一塊糖、一枚硬幣等包進餃子,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yù)示著這個人在新的一年里聰明、有福氣、生活甜美、財運好等等。南方人過年不吃餃子,他們吃年糕、湯圓、糯米粑粑和糍包粽等,取其幸福綿長、年年高的吉祥寓意。

按習(xí)俗,年三十這天,不僅要當(dāng)天的餐桌豐盛,還要為年后幾天做充足準備,盡量呈現(xiàn)“滿”的景象:要做滿滿一盆米飯,謂之隔年飯,取其有剩余之意,可以“卯吃寅糧”;水缸也要添滿水不能有虧欠等等。

除夕吃年夜飯還講究家人團圓。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坐一起,燈火通明地吃喝玩鬧一夜,求得家族興旺。當(dāng)夜子時的鞭炮狂響,不僅能轟除天地間所有的邪祟不潔,迎來一個干凈的新年,實現(xiàn)辭舊迎新的完滿過渡,也能讓人們忙年的緊張和對新年的美好期待等情懷得到徹底釋放,在激揚中享受年的祥和。一揚其精神之后,再守候到天亮,進入“大年初一頭一天,家家戶戶拜新年”日程。

“三十晚上守一宿”,說的是全家人除夕夜的閉門守歲。守歲,民間也有叫“熬年”的,跟“年獸”的傳說有關(guān)。據(jù)說,遠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野獸“年”,住在深山中,經(jīng)常在夜里出來吃人畜等。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竄到一個村子里吃了很多人,它來到一家新婚小兩口家外,見屋里亮著燈,窗上掛著紅窗簾,它就遠遠地躲開了。它繼續(xù)走著,望見幾個小孩子在院里點爆竹玩,它被通紅的火光和爆響嚇得掉頭逃竄。從此,再也不敢進村子肆虐了。人們知道了“年”怕紅、怕光、怕響聲,每到年三十這天,就徹夜點燃長明燈,燃放爆竹,慶賀驅(qū)除年獸的喜悅。第二天,再走家串戶,互相祝福,拜大年。

很顯然,這是人們根據(jù)除夕守歲習(xí)俗附會出來的傳說。漢代的《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笨梢姡晔侵腹任锍墒欤砻饕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周期的完結(jié)。過年最直接的解釋應(yīng)該是人們?yōu)閼c賀豐收而舉行的一系列豐收祭儀式,谷物成熟一次的“年”也用來表明一個時間周期。臺灣地區(qū)的排灣族近年來依舊保持在小米收獲時舉行“小米祭”儀式的傳統(tǒng),并習(xí)慣上以舉行小米祭儀式的次數(shù)來記年齡。如今東北地區(qū)一些老年人,也會在吃上“秋糧”時,念叨上一句“又長了一歲”,仍舊是以春種秋收為一個周期、為一“年”,并不以如今通行歷法上的年為節(jié)點。這些現(xiàn)象應(yīng)該是“年”與收獲之間原始關(guān)聯(lián)的民間遺存。

大年初一

經(jīng)歷了“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除夕,轉(zhuǎn)眼就是新年的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走一走”說的是走出家門互相拜年之俗。拜年的順序通常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門到同族家拜年,從長輩家開始。民間也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從初一到十五,年后第一次見面的友朋,都可以互致問候拜年。這“走一走”的拜年之禮,將親疏遠近的鄰里親朋都依次照應(yīng)到,倫理秩序、長幼親情和社會網(wǎng)絡(luò)等也借此得以運轉(zhuǎn)、強化。接受晚輩小兒拜年的同時,長輩還要給出“壓歲錢”?!皻q”與“祟”諧音,取其“壓祟”福佑之意。有些地方的習(xí)俗是除夕夜給壓歲錢,提早給祝福,也縮短小孩子的期盼之苦。北京地區(qū)早年間流行這樣一首詼諧的兒歌:“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忙三十,閑初一。這是僅有一夜之隔的人們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在大年初一,人們盡量不做活計,盡量享受,希望全年即將到來的日子都能如此輕閑、順心。逢新正佳節(jié),各界都有許多消閑娛樂習(xí)俗,皇家官府和尋常百姓家都極盡游藝玩耍之樂,年味盈盈。許多禁忌與此對應(yīng),比如不動針線、刀剪,不劈柴,不挑水,忌諱說不吉利的話,餃子若被煮破了就說成“掙”了,不小心摔壞碗碟要說“歲歲(碎)平安”等。庭院的鞭炮紙屑等也任之飄落,不能清掃,以免驚動隨處都可能有的神靈。家中的臟水、垃圾也不能傾倒出門,要先集中于屋角等處,謂之聚財寶。

新年第一天的午飯也格外講究,也以討吉利為主,比如雞、魚、發(fā)菜等分別對應(yīng)吉利、有余、發(fā)財?shù)?。這一天不用新米做飯,而是吃年三十預(yù)備好的余糧——隔年飯。

從初一到十五這期間,一直處于“年”中,不同日子還各有講究。

北方許多地方視初二為財神日,這天要祭財神。早晨要早早地起來去挑財水,抱燒“柴”進家。中午吃餛飩,謂之“元寶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朔州市| 蒙自县| 进贤县| 三明市| 夏津县| 韶山市| 聂拉木县| 冀州市| 上虞市| 闽清县| 遂昌县| 钟祥市| 淄博市| 洪雅县| 若尔盖县| 哈密市| 米林县| 石台县| 都兰县| 双柏县| 大田县| 怀来县| 涟水县| 谢通门县| 兰溪市| 互助| 龙门县| 唐河县| 延川县| 清原| 开封县| 中山市| 华坪县| 正蓝旗| 乌海市| 尤溪县| 林甸县| 武平县| 依兰县| 麦盖提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