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論語(9)

(二十二)衛公孫朝[12]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13],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二十三)叔孫武叔[14]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15]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16],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17]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18]之云,不亦宜乎!”

(二十四)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19]見其不知量也。”

(二十五)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20],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21]之斯行,綏之斯來[22],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釋]

[1]焉能為有:怎能說有這樣一個人,意思此人對社會、他人不能發揮積極作用。[2]亡:同“無”。[3]交:交往。[4]嘉:贊揚。矜(jīn):憐憫。[5]與:語氣詞,表假設。[6]亡:無,指不知道的事物。[7]切問:提問切身相關的問題。[8]百工:各種行業的手工業者。肆:工場作坊。[9]儼(yǎn)然:莊重,嚴肅。[10]惡:憎恨。下流:下游,這里指因為非作歹而臭名昭著。

[11]日月之食:日蝕和月蝕。[12]公孫朝:衛國大夫。

[13]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思想。[14]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洲仇。[15]子服景伯:魯國大夫。[16]仞(rèn):古代長度單位,七尺或八尺為一仞。[17]官:這里意為房屋、房間。[18]夫子:指叔孫武叔。[19]多:只是。[20]知:同“智”。[21]道:同“導”。[22]綏之:安撫百姓。來:歸順。

[鑒賞]

本篇所輯錄的,很多都是孔子弟子的言行,這就表明了《論語》一書成于孔子諸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手中。他們言行所反映出的思想與孔子的觀念相一致,都屬于孔學范疇。在這些弟子們的言論中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子貢對孔子的評價,它們是孔子弟子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對于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地位的確立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子貢被稱為孔子的四大弟子之一,他與孔子關系很密切。從《論語》可知,他的領悟能力極強,對孔子所說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孔子表揚他能“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第十五章)。子貢十分富有鉆研精神,善于提問題,對孔子所說的頗多發揮。孔子有很多重要思想就是在回答子貢所提出的問題、或是在與子貢的交談的時候表達出來的。

在《論語》的許多篇章中,都有子貢對孔子的具體生動而又傳神的種種描繪。子貢是最早意識到孔子對于整個中國文化的偉大意義的。在本篇中,子貢對孔子的頌揚并非僅僅出自于學生對老師的敬仰而表達出的溢美之辭,也是一個有廣博知識與卓越眼光的學者、政治家及外交家對相知甚深、切身感受到其思想、學問以及人格超絕的歷史人物的一種傳神的描繪。歸納起來,這些評價與頌揚主要突出了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肯定了孔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繼往開來者。在第二十二章里,子貢提出孔子是文武之道的繼承者。在儒家的話語之中“文武之道”就代表了古代優秀的文化傳統。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可見,他們所說的文武之道并非只是周朝建國時統治者的政治理念,而是活在中國人心中、并被中華民族相沿成俗的文化傳統。子貢說:“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而孔子卻是學無常師,只要是有價值的無所不學,從而就把握了文武之道的根本精神,很好地繼承了優秀的文化傳統。實際上,子貢是把孔子看成為孔子之前二千年古代文化最偉大的繼承者、總結者以及代表者。

第二,肯定了孔子的思想、學術之博大精深,非普通人所知。子貢是個十分具有才干的人,他不僅有經商天才,而且善于辭令,擅長外交,所以孔子稱他是一個很寶貴的器具(見《公冶長》第四章),又說他通達,從政沒有什么困難(見《雍也》第八章)。子貢具有這么多突出的才能,無怪乎本篇第二十三章中魯國大夫叔孫武叔要說子貢“賢于仲尼”。子貢的回答用及肩之墻作為自比,而以數仞之墻來比作孔子,這不是出于自謙,而是基于他的自知之明以及對孔子思想意義的深切認識而作出的比喻,這樣的比喻是基本符合實際的。子貢的才能較多地表現于處理實際事務以及思考問題的敏捷,自然易于察知,而孔子的思想則關系到國家治理、理想社會關系的確立以及文明的繁榮,還涉及到了人文學科主要領域基本的理論問題:探索了人生的意義、人性所固有的弱點、邪惡的根源、各種完善人格的途徑、理想的精神境界以及富有智慧的思維方法。顯然,如果沒有一定的閱歷以及認識水平,對于孔子的思想和學術就會摸不著頭腦,誠如子貢所說的那樣“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第三,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子貢將孔子比喻為日月,因此將他的地位提升到了極端崇高的地步。顯然,這種說法反映出了一種個人崇拜的情感,如果撇開子貢此說的消極作用,那么,可以說子貢預見了孔子在東方思想、文化和社會發展史上的特殊的地位。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總結者、作為后來數千年東亞文明發展的精神導師,在東方世界是無人能與其相匹的,以至于當今西方戰略家用“儒家文化”的概念來概括整個東亞文化傳統,把它與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并列,將它們視為當今和未來世界最有活力的偉大的精神傳統。而儒家文化則在英文中被寫為“confucian Culture”,這個詞直譯過來就是“孔子主義文化”,這正是對孔子歷史地位的一種承認。就這個角度看來,子貢對孔子的評價,正好顯示出了他非凡的眼光與見識。

堯曰

(一)堯曰:“咨[1]!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2],允執[3]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曰[4]:“予小子履敢用玄牡[5],敢昭告于皇皇后帝[6]: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7],簡[8]在帝心。朕[9]躬有罪,無以萬方[10];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11],善人是富。“雖有周親[12],不如仁人。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13],審法度,修[14]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15]。

(二)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16]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17]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18]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19]謂之暴,慢令致期[20]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21]。

[注釋]

[1]咨(zī):感嘆聲,表達贊美之意。[2]歷數:古代帝王傳承的次序。爾躬:你的身上。[3]允:真誠。執:堅持,實行。[4]”曰“之前應當有”湯“字,湯即商開國之君。以下引文為《尚書·商書·湯誥》之辭。

[5]予小子:商湯祭天時自稱,意為天的兒子。履:商湯的名字。玄牡(mǔ):黑色公牛。[6]皇皇:偉大。后:君主。帝:這里指天帝。[7]帝臣:指夏桀。不蔽:意為不隱瞞(夏桀的)罪行。[8]簡:閱,這里意為明白。

[9]朕(zhèn):自指,意為我。此句是條件句,表示假設。[10]以:這里意為責怪。萬方:天下四處八方,指天下百姓。[11]賚(lài):賞賜。[12]周親:至親。自”雖有周親“至”在予一人“為周武王所說,見《尚書·周書·泰誓》。[13]謹:謹慎地檢查。權量:指度量衡標準。自”謹權量“三字以下可以理解為孔子的言語。[14]修:這里意為恢復。[15]說:同”悅“。[16]斯:就。[17]屏(bǐng):去除。[18]泰:莊重。[19]戒:準備。不戒視成:不事先做好準備,而期望立刻成功。

[20]慢令致期:不及時下達政令,卻限期完成任務。[21]猶之:同樣,反正要。與人:給人物品。出納:給出。吝:吝惜。有司:負責具體事務的小官吏,這里指負責財務的小官,用以比喻吝嗇。

[鑒賞]

在《論語》的最后一篇里,孔子首先總結了古代的政治思想。第一章的前半部按照歷史順序,依次引用了古代圣王的話語,這實際上是以孔子”述而不作“的方法來表達出他的政治理念;后半部則提出了孔子的整個治國大綱。他的政治理念突出地表現出了他的愛民思想,具體來說,它具有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首先,是要富民。堯說:“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之后,堯的繼位者舜又將這一教誨傳給大禹,《論語》之中,以此來強調富民是古代圣王所世代相傳的政治理念,而“天祿永終”之說則是對所有統治者的嚴厲警告,明確指出如果不實行富民之策,使得百姓窮困,就將會造成失位亡國的災難性后果。這一理念在孔子所提出的治國大綱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其中特別重視的第一、第兩條就是“民、食”。而在第二章里,孔子又反復重申了這一理念,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并將把它列為從政所必須遵從的“五美”之首。所有的這些,都充分地揭示了富民理念在孔子的政治學說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次,要寬和施政。《論語》里經常提到寬容與溫和,這不僅只是個人的美好品質,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更重要的還是孔子的基本的政治原則,包含了十分豐富的意義。寬和施政的主張主要是針對當時各國實行的苛政這一現實提出的。孔子認為苛政猛于虎,因此他竭力提倡寬和的政治以反對嚴刑峻法和苛捐雜稅。在本篇中寬和的政治理念又有了進一步的展開。孔子提出,政策的實施、官役的派遣、法令的執行都不能禍害百姓,都要考慮到百姓的利益。第二章中他主張“擇可勞而勞之”,就是選擇百姓愿意、能夠做的事讓他們去做,以為如此才會“勞而不怨”。孔子十分憎恨統治者事先不做好充足地準備,卻要求立即成功;不能夠及時地下達政令,卻反而限時要求完成任務,如果百姓稍有延誤,就會對其施以懲罰,孔子十分憤怒地將其斥之為“暴”、“賊”。

再次,要尊重百姓。在第二章里,孔子要求那些具有一定地位和權力的人切不可因此而自傲。他們待人的態度一定要莊重,而不能傲慢。遇到管轄范圍內的百姓,不論他們人多還是人少,不論他們勢力的大或小,都不可怠慢他們。這就是強調要尊重普通人的人格。

最后,強調了執政者要主動承擔政治責任。在第一章里,孔子精心選擇的古代文獻里遠古英明的圣王都會主動承擔治國中出現問題的罪責。商湯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公也表示了與此相同的態度,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這些說法與孔子關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子路》第六章)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也能反映出孔子的政治理念。后世帝王時常有下“罪己詔”的做法,雖然很多都是官樣文章,但也反映了孔子這一政治理念的影響所及。當然,它也產生了一些積極作用,像唐太宗這樣的一些君主,最終能夠接受大臣的直諫,反省自身,主動承擔政事責任,并加以改正,從而形成了國家繁榮的局面。

孔子并沒有提出過民主的政治理念,但是他強調的愛民的仁政思想卻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去彌補缺乏民主思想而造成的缺陷,減少由于君主專制主義而帶來的禍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永泰县| 民和| 台江县| 巨野县| 东至县| 左云县| 平罗县| 临桂县| 稷山县| 枣庄市| 安康市| 沂水县| 台东县| 建昌县| 哈尔滨市| 昭觉县| 安泽县| 宿州市| 潜江市| 于田县| 称多县| 泽普县| 靖州| 阿荣旗| 巴彦县| 湘潭市| 江北区| 台湾省| 岫岩| 临安市| 江城| 禹城市| 建昌县| 黎城县| 金昌市| 太康县| 荥阳市| 望奎县| 紫云|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