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論語(5)

(第七章),這同其師的觀點毫無二致。因此,曾子在孔子后的儒學傳承上有著十分重要地位。由他傳給子思(孔子之孫),再經子思門人,傳到了孟子,將儒家學派的思想又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子罕

(一)子罕言利,與命與仁[1]。

(二)達巷黨人[2]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3]?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四)子絕四:毋意[4],毋必[5],毋固[6],毋我[7]。

(五)子畏于匡[8],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9]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10];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1]?”

(六)太宰問于子貢曰[12]:“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13],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14]。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七)牢[15]曰:“子云,吾不試[16],故藝。”

(八)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17],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18]。”

(十一)顏淵喟然[19]嘆曰:“仰之彌高[20],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1],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22]。雖欲從之,末由也已[23]。”

(十三)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匵[24]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25]?”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十四)子欲居九夷[26]。或曰:“陋[27],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十五)子曰:“吾自衛反魯[28],然后樂正[29],雅頌各得其所[30]。”

(十六)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十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31],不舍晝夜[32]。”

(十八)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十九)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33],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二十)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二十一)子謂顏淵曰[34]:惜乎[35]!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二十二)子曰:“苗而不秀[36]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二十三)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二十四)子曰:“法語之言[37],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38],能無說乎[39]?繹[40]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二十六)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二十七)子曰:“衣敝缊袍[41],與衣狐貉[42]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43],何用不臧’[44]?”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二十八)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十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三十)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45];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46]。”

[注釋]

[1]與:肯定,一說為和,同。[2]達巷:地名。黨:古代五百家為一黨。[3]執:這里意為從事。[4]意:同“臆”,主觀臆斷。[5]必:自以為是。[6]固:固執。[7]我:自私自利。[8]畏:警戒。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公元前496年孔子周游列國期間在匡被當地百姓圍困。[9]茲:這里,孔子自指。[10]后死者:也是孔子講自己。與:這里意為掌握。[11]如予何:把我怎樣,對我無可奈何。[12]太宰:負責宮廷內部事務的官吏。[13]縱:讓,使。[14]鄙事:卑賤的工作。[15]牢:孔子弟子,姓琴,字子開。[16]試:被委以官職。[17]鄙夫:鄉下農夫。[18]叩(kòu):詢問。兩端:兩頭,一個事物的兩方面。[19]喟(kuì)然:嘆息聲。[20]彌(mí):更,愈。[21]循循然:有次序的樣子。[22]所立:面前樹立的東西。卓爾:高聳的樣子。[23]末:無。由:路徑。[24]韞(yùn):收藏。匵(dú):柜子。[25]善賈(gǔ):商人。沽:賣掉。[26]九夷:我國東部幾個少數民族。[27]陋:經濟、文化、習俗落后。[28]反:同“返”。公元前484年衛國發生內亂,孔子由衛返魯,結束了長達14年的周游列國的歷程。[29]樂正:審定禮樂以及為《詩經》中的《雅》和《頌》伴奏的樂曲。[30]雅頌:指與《詩經》中《雅》、《頌》詩相配的樂曲。[31]逝者:時光,也指天地萬物之變化。夫:語氣詞。[32]舍:停息。[33]簣(kuì):裝泥土的筐。[34]謂:談及。[35]惜乎:嘆息,為顏淵英年早逝而惋惜。[36]秀:莊稼吐穗揚花。[37]法語:合于禮法的話。[38]巽:謙遜,婉轉。[39]說:同“悅”。[40]繹(yì):原意抽絲,這里意為分析鑒別。[41]衣:動詞,穿。敝:破的。缊(yùn):舊的絲綿絮。[42]狐貉(hé):狐貉皮毛制成的袍子。[43]忮(zhì):妒忌。求:貪求。

[44]臧(zāng):善,好。引語出自《詩經·邶風·雄雉》。

[45]適:往,這里意為達到。[46]權:權宜,隨機應變。

[鑒賞]

在《論語》中,全方位、多層次地描繪了孔子。《論語》中所展現的孔子不是一個干巴巴的說教者,也不是一個干癟癟的理論家,而是一個有著豐富情感、思想十分深刻的真實歷史人物形象。《論語》最終將一個文化偉人的不朽形象聳立在了中國歷史的原野上,這是它對中國文化的重大貢獻。本篇幾乎所有的文字都是用來塑造孔子的形象,歸納起來,其手法有三:

第一,通過孔門弟子來贊頌孔子。他的諸多弟子、尤其是其高徒,對孔子的思想、學問以及人品了解得最真切,對老師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因此,他們對孔子的精神風貌描繪得最為傳神。顏淵盛贊孔子的學問“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善于對弟子循循善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自身完善所需的內在動力,以至于令顏淵感到“欲罷不能,既竭吾才”,使他的才能能夠得到充分發展。

第二,通過孔子同時代的人的評論來描繪孔子。本篇第二章記載了達巷的一個人對孔子的看法,他雖然惋惜孔子沒有一項突出的專長,但是卻由衷地感嘆孔子的偉大和博學。另外,在第六章中,太宰問子貢:“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這與達巷的人感覺基本相似。這些都足以表明,孔子生前雖然在政治上地位并不算高,但是在思想、學術上的崇高地位以及品格的高尚,已經在當時社會上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認。

第三,孔子自道。本篇刻畫孔子的形象,是通過孔子回顧自己的學術研究與人生經歷,以及對所見所聞的反應來進行的。由于記錄的許多都是孔子的心聲,所以讀來感到親切自然,令人啟發良多,而且所描繪的孔子人格非常豐滿感人。

《論語》一書,表達孔子的思想、觀念是與描繪孔子形象相結合起來的。它對孔子形象的塑造極為成功,是中國古籍之中,以個人為核心,精心塑造人物形象的第一部。儒家學派的形成以及發展,后世儒學在中國思想界形成支配地位,這些都與《論語》所成功塑造的孔子形象息息相關。

鄉黨

(一)孔子于鄉黨[1],恂恂[2]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3]言,唯謹爾。

(二)朝,與下大夫言,侃侃[4]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5]如也。君在,踧踖[6]如也,與與[7]如也。

(十三)鄉人飲酒,杖者[8]出,斯出矣。

(十四)鄉人儺[9],朝服而立于阼階[10]。

(十五)問[1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十六)康子饋藥[12],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十七)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二十)君命召,不俟[13]駕行矣。

(二十二)朋友死,無所歸[14],曰:“于我殯[15]。”

(二十三)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二十六)升車,必正立,執綏[16]。車中不內顧,不疾言[17],不親指[18]。

(二十七)色斯舉矣[19],翔而后集[20]。曰:“山梁雌雉[21],時哉[22]時哉!”子路共[23]之,三嗅[24]而作。

[注釋]

[1]鄉黨:家鄉,鄉里。[2]恂恂(xún):忠厚溫和的樣子。[3]便便(pián):善于辭令。[4]侃侃(kǎn):說話理直氣壯。[5]訚訚(yín):和顏悅色的樣子。[6]踧踖(cùjií):恭敬而不安的樣子。[7]與與:謹慎小心的樣子。[8]杖者:拄著拐杖的人,指老人。[9]儺(nuó):古代臘月驅除疫鬼的儀式。[10]朝服:上朝穿的服裝。阼(zuò)階:大堂前東面的臺階,主人立此迎客。[11]問:問候,這里指托人問候遠方朋友。[12]康子:季康子。饋(kuì):贈送。[13]俟(sì):等候。[14]無所歸:無人料理喪事。[15]于我:由我負責。[16]綏(suí):上車時手拉引身向上的繩索。[17]疾言:快速講話。[18]親指:用自己的手指劃。[19]色:臉色。舉:鳥飛起來。全句意思是鳥見人的臉色,受驚,飛起。[20]集:鳥群停在樹上。[21]雌雉:雌野雞。[22]時哉:得其時啊!指鳥飲啄、飛起停息得其時,也是形容它們自由自在。[23]共:同“拱”,拱手。[24]嗅:唐代石經《論語》中寫為“戛”(jiá),野雞鳴叫聲。

[鑒賞]

本篇同上一篇一樣,也是用來精心塑造孔子形象,使用的手法主要是由小見,更多地是從孔子的生活細節之中來描繪孔子的精神風貌。在這些描繪之中,主要凸顯了孔子以下的品德與性格:

一、尊重他人。孔子一直將人的價值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這不僅能通過他的思想表述以及學術觀點而展現出來,而且在他的日常言行之中也時有展現。例如,在鄉里,孔子對長者處處都會很敬重的態度。第十三章說孔子同鄉人飲酒,結束后他執意讓長者先行,而后他才離開。第十五章提到,他托人問候遠在異國的朋友,送別所托之人的時候,一再向其拜謝致意,孔子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深、對所托之人的謝意之誠摯就躍然紙上了。

二、溫和與謙恭。這是孔子性格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方面。第一章里說孔子平時在鄉里“恂恂如”,也就是說顯示出溫和恭順的樣子,所謂“似不能言者”,意思是說他并非不善言談,而是為了尊重別人,并不急于表現自己,反而是樂意聽取他人的意見。

三、十分真誠。第十六章描寫的是孔子的真率,他敢于說真話,從來不不逢迎有權之人。第十六章提到了魯國宰相康子贈藥給孔子,依照古代習俗,下級受上級所賜之食,應當嘗一口之后立即拜謝,但是由于孔子不知藥性,不清楚它是否有利于治病,因此,并沒有因為贈藥者的地位崇高而盲目行事,他可飲而飲,不可飲則不飲,并向對方如實以告,這些都很好地反映了孔子的坦誠胸襟與真誠之態度。

整部《論語》的思想與它的表述方法是統一一致的,這充分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學術與人格的統一。在這種統一之中,孔子所推崇、倡導的觀念與他的言行與生活融為一體:孔子所確認的真理如同他的信仰、心靈、全部生命、乃至整個人生合而為一,形成了獨特的孔子精神。由于運用了這種方法,孔子的觀念、所表達的道理就不是空洞蒼白的,而是他的志趣所在;而他的日常言論與行為,以及待人接物,也不是隨意而起,都含有深意,這些都表現了他所總結、信奉與倡導的那些根本觀念。

先進

(一)子曰:“先進[1]于禮樂,野人[2]也;后進[3]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三)德行:顏淵、閔子騫[4]、冉伯牛、仲弓。言語[5]: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6]:子游、子夏。

(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7]。”

(五)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8]其父母昆[9]弟之言。”

(九)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十)顏淵死,子哭之慟[10]。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11]之為慟而誰為?”

(十一)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12]也。非我也,夫[13]二三子也。”

(十二)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十三)閔子侍側,訚訚[14]如也;子路,行行[15]如也;冉有子貢,侃侃[16]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17]然。”

(十四)魯人為長府[18]。閔子騫曰:“仍舊貫[19],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烦县| 舞钢市| 罗山县| 九江县| 桂阳县| 黄梅县| 弥渡县| 聂拉木县| 衡南县| 浮梁县| 衡水市| 新宁县| 施甸县| 屏东县| 凉山| 化州市| 和龙市| 洛浦县| 文化| 富民县| 吉木萨尔县| 汉沽区| 青田县| 承德市| 石阡县| 长汀县| 平远县| 阿鲁科尔沁旗| 伊金霍洛旗| 宾川县| 临武县| 广河县| 定南县| 许昌县| 波密县| 泾阳县| 阳春市| 怀化市| 永康市| 曲阳县|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