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論語(4)

(三)“不遷怒,不貳過”。這兩條一共只有六個字,但是想要做到實非易事。遇到令人憤慨之事,不遷怒他人,而嚴于責己,這正好符合孔子關于“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教誨。一般人犯錯之后一犯再犯實在很常見。顏回“不貳過”的品德,后儒也對此贊揚不已——《易·系辭下》就說他“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很容易看出,顏回“安貧樂道”、“好學不倦”的這些種種精神,實際上就正好是孔子“樂以忘憂”、“敏而好學”精神的翻版。因此,宋代的思想家提出了,要將“孔顏樂處”作為道德修養(yǎng)的崇高典型。即使在今天,人類物質(zhì)生活已經(jīng)大為豐富,要想尋求出塑造崇高精神生活的典型,仍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述而

(一)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2]。”

(二)子曰:“默而識之[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三)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4],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六)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5]。”

(八)子曰:“不憤不啟[6],不悱不發(fā)[7]。舉一隅不以三隅反[8],則不復也。”

(九)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

(十)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十一)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9],惟我與爾有是夫[10]!”子路曰:“子行三軍[11],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12],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十二)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13],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十三)子之所慎:齊[14],戰(zhàn),疾。

(十四)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十六)子曰:“飯疏食[15],飲水,曲肱而枕之[16],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十八)子所雅言[17],《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十九)葉公問孔子于子路[18],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二十)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二十一)子不語:怪,力,亂,神。

(二十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

(二十四)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19]?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二十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二十六)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20],難乎有恒矣。”

(二十七)子釣而不綱[21],弋不射宿[22]。

(二十八)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23]。”

(二十九)互鄉(xiāng)難與言[24],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25]!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三十)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三十一)陳司敗問[26]:“昭公知禮乎[27]?”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28],曰:“吾聞君子不黨[29],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30],為同姓[31],謂之吳孟子[32]。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三十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33],而后和之。

(三十三)子曰:“文,莫吾猶人也[34]。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三十四)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35],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三十六)子曰:“奢則不孫[36],儉則固[37]。與其不孫也,寧固。”

(三十七)子曰:“君子坦蕩蕩[38],小人長戚戚[39]。”

(三十八)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注釋]

[1]述:傳述。作:創(chuàng)作。[2]老彭:商之賢大夫。

[3]識(zhì):記住。[4]徙(xǐ):遷移,趕往。[5]藝: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6]憤:心求通而未得。啟:開啟。[7]悱(fěi):口欲言而未能。[8]隅(yú):角。

[9]舍:不用。[10]爾:指顏淵。[11]行:率領。三軍:古軍制,大國三軍。[12]暴虎:徒手搏虎。馮(píng)河:徒足涉河。[13]執(zhí)鞭:賤職。[14]齊:同“齋”,戒齋。[15]飯:吃。疏食:粗糧。[16]肱(gōng):胳膊。

[17]雅言:西周人語,為當時各諸侯國通行語言。[18]葉(shè)公:楚大夫沈諸梁。[19]二三子:指諸弟子。

[20]約:窮困。泰:安泰,這里是奢侈的意思。[21]綱:以大繩系網(wǎng),絕流而漁。[22]弋:以生絲系矢而射。宿:宿鳥。[23]次:次一等。[24]互鄉(xiāng):地名,其風俗難以與外界交往。[25]唯何甚:意為如此有何過分。[26]司敗:陳國官名,即司寇。[27]昭公:魯國君,名稠,“昭”為謚號。[28]巫馬期:孔子弟子,姓巫馬,名施,字子期。[29]黨:偏私。[30]取:同“娶”。[31]同姓:魯吳都是姬姓。[32]吳孟子:魯昭公夫人,按周禮應稱為吳姬,昭公諱之,稱為吳孟子。[33]反:重復。[34]莫:大約。[35]抑:然而,不過。為之不厭:努力不懈。

[36]孫:同“遜”。[37]固:固陋,寒愴。[38]蕩蕩:寬廣。[39]戚戚:迫促憂愁。

[鑒賞]

在本篇,有兩個重點:孔子的自我評價以及他的教育思想。關于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固然在別的篇章中也時有所見,但是都不如本篇這么集中地記載。關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部分,基本上可看作是對第二篇有關部分的進一步展開。

歷史上對孔子的評價,時褒時貶,而且其中有不少是背離了實事求是精神的。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全然罔顧孔子曾多次作過的自我評價,因此而造成了偏頗的評論,就毫不為奇了。

在本篇之中,孔子對自己評價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第二十章)還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僅僅是依靠“多聞”、“多見”,“擇善而從”而獲得知識,因此只能算是“知之次也”

(第二十八章)。

第二類:強調(diào)其“好學”精神。他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第二章)前篇還記載了孔子曾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第三類:自述其道德志向。在第十九章記載了,葉公向子路打聽其老師的為人,子路一時不知如何相答是好。孔子說,你何不如此說:“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還說吃著粗糧,喝著白開水,彎起胳膊當枕頭,“樂亦在其中矣”,而且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第十六章)。

第四類:自評其學術(shù)旨趣。孔子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第一章)奉為他一生的治學準則。他對古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素養(yǎng),還因此而達到了“信”而不疑的地步。但是,他并不只是進行闡述,而且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偉大創(chuàng)造——他建立的以“仁”為核心的整個思想體系。他所總結(jié)的教育思想,符合人類的認識規(guī)律,并且極大地豐富與發(fā)展了中國古代的教育理念和實踐。

泰伯

(一)子曰:“泰伯[1],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2],民無得而稱焉[3]。”

(二)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4],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5]。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6],則民不偷[7]。”

(四)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8]。曾子言日:“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9];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10]。籩豆之事[11],則有司存[12]。”

(五)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13]。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14]。”

(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5],可以寄百里之命[16],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7],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八)子曰:“興于《詩》[18],立于禮,成于樂。”

(十)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十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19],使驕且吝,其馀不足觀也已。

(十三)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20],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十五)子曰:“師摯之始[21],《關雎》之亂[22],洋洋乎盈耳哉。”

(十六)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23],倥而不信[24],吾不知之矣。

(十七)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十八)子曰:“巍巍乎[25],舜、禹之有天下也[26],而不與焉[27]。”

(十九)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28]。蕩蕩乎[29],民無能名焉[30]。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31],其有文章[32]。”

(二十一)子曰:“禹,吾無間然矣[33]!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34],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35],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36]。禹,吾無間然矣!”

[注釋]

[1]泰伯:亦作“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長子,周文王之伯父。[2]三讓:史傳不詳。據(jù)傳說,古公看重幼子季歷之子姬昌,欲傳季歷,后再傳給昌(周文王)。泰伯知其父意,故讓。[3]得:通“德”。無得:指無實跡記載。[4]葸(xǐ):害怕。[5]絞:尖刻、刺人。[6]遺:遺棄。[7]偷:薄。不偷:厚道。[8]孟敬子:魯國大夫仲孫捷。[9]暴慢:粗暴怠慢。[10]鄙倍:粗鄙背理。

[11]籩豆:古代祭祀禮器,籩為竹制的,豆為木制的。[12]有司:專司其事的小吏。[13]犯:非禮相加。校:計較。

[14]吾友:歷來注家認為“吾友”指顏回。[15]六尺:古人以七尺指成年,六尺(合今1.38米)指十五歲以下的人。托孤:受前君命輔佐幼主。[16]百里:指大國。

[17]弘毅:弘大強毅。[18]興:起。[19]周公:西周初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武王之弟。[20]見:同“現(xiàn)”。

[21]師摯:春秋時魯國樂師,名摯。始:指開始演奏。[22]亂:樂之終,用合奏。[23]侗:幼稚無知。愿:老實。[24]倥(kōng)倥:愚蠢。[25]巍巍:高大的樣子。[26]舜、禹:遠古國君,傳說他們都由禪讓而即帝位。[27]不與:不相關,意不以君位為樂。[28]則:效法。[29]蕩蕩:空曠的樣子。[30]名:用語言來稱說。[31]煥:光明的樣子。[32]文章:禮儀制度。[33]無間:無可非議。

[34]菲:菲薄。[35]黻(fú):祭服。冕(miǎn):大夫以上的帽子都通稱冕,這里指祭祀時用的禮巾冒。[36]溝洫:田間水渠,這里指農(nóng)田水利。

[鑒賞]

傳統(tǒng)是不能被拋棄的,因此,文化創(chuàng)造,也只能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才能有所因革或是有所損益。孔子對中華文化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就是在對古代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過程中作出的。

明白了對傳統(tǒng)的繼承以及吸收對于改革與創(chuàng)造的關系,我們就能評價本篇的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禮治與德治之間的關系了。以禮治國并不是由孔子所創(chuàng)造的,但是孔子對西周的禮儀制度十分欣賞。后來到了西周末年,禮治卻遭到了破壞,“禮”成為了徒具形式的外在飾具。孔子大力倡導德治,將“仁”作為新鮮血液灌輸?shù)健岸Y”之中,于是禮儀開始重新發(fā)揮作用。有人認為,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之中,“德治”的思想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而“禮治”的主張卻是倒退的,這種說法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二者之間的統(tǒng)一之處。

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整個社會處于一種禮崩樂壞,道德衰敗的環(huán)境之中。而這對于推行以德治國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孔子就將他洞察社會的經(jīng)驗而總結(jié)出來的處世哲學教導學生:首先,要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第十三章)。其次,要把握住“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在孔子看來,“邦有道”的時候,還是那樣貧困與沒有出息,同“邦無道”的時候卻“富且貴”同樣堪稱可恥。孔子以完善天下為己任,竭力弘揚仁道,極為推崇德治,這種精神也為其弟子所繼承、發(fā)揚光大。

本篇還輯錄了許多曾子的言行。這其中重要的是曾子認為士應以弘揚仁道為己任,“任重道遠”,“死而后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湖南省| 内丘县| 勃利县| 和田市| 剑河县| 钟山县| 花垣县| 牙克石市| 喀喇| 大田县| 海晏县| 锦屏县| 汝南县| 韩城市| 长春市| 化州市| 耿马| 临邑县| 霍城县| 昆山市| 城口县| 大足县| 文昌市| 班玛县| 阿瓦提县| 灯塔市| 仙桃市| 靖远县| 东安县| 铜梁县| 象州县| 新宾| 绥芬河市| 商河县| 赤峰市| 陇南市| 安宁市| 西乌| 乌兰察布市| 武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