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論語(6)

(十五)子曰:“由之瑟[20]奚為于丘之門[21]?”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22]也。”

(十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23]與?”子曰:“過猶不及。”

(十七)季氏富于周公[24],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25]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十八)柴[26]也愚,參也魯[27],師也辟[28],由也諺[29]。

(十九)子曰:“回也其庶[30]乎,屢空[31]。賜不受命,而貨殖[32]焉,億[33]則屢中。”

(二十)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34],亦不入于室[35]。”

(二十一)子曰:“論篤是與[36],君子者乎?色莊者[37]乎?”

(二十二)子路問:“聞斯行諸[38]?”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39],故進之;由也兼人[40],故退之。”

(二十三)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女[41]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二十五)子路使子羔為費[42]宰。子曰:“賊夫人之子[43]。”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44]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二十六)子路、曾皙[45]、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46]。居[47]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48]哉?”子路率爾[49]而對曰:“千乘之國,攝[50]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51]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52]也。”夫子曬[53]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54],如[55]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一廟之事[56],如會同[57],端章甫[58],愿為小相[59]焉。”“點,爾何如?”鼓瑟希[60],鏗爾,舍瑟而作[61],對曰:“異乎二三子者之撰[62]。”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63]春者,春服既成,冠者[64]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65],風(fēng)乎舞雩[66],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唯[67]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1]先進:這里指先學(xué)習(xí)禮樂,然后任職官府。[2]野人:郊外之民,這里指原為貴族后家道衰落、流落民間的人士。[3]后進:這里指先憑藉世襲特權(quán)為官,然后由于職務(wù)需要而學(xué)習(xí)禮樂。[4]閔子騫(qiān):孔子弟子,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以孝著稱。[5]言語:擅長辭令,有外交才能。[6]文學(xué):通曉古代文獻典籍。[7]說:通“悅”。[8]間:非議。不間:指人們對其父母兄弟贊揚他的話語提不出不同的看法。[9]昆:兄。[10]慟(tòng):極度悲痛。[11]夫(fú)人:這個人。[12]予不得視猶子:意思是雖然同顏回情深如父子,但不能違背周禮,像葬自己兒子那樣葬顏回。

[13]夫(fú):指示代詞,那。[14]訚訚:見《鄉(xiāng)黨篇》注[5]。[15]行行(hàng):剛強的樣子。[16]侃侃:說話理直氣壯的樣子。[17]不得其死:死于非命。[18]為:這里意為改建。長府:魯國國庫。[19]貫:事。仍舊貫:按照老樣子。[20]瑟(sè):與琴相似的古樂器。

[21]奚為于丘之門:指彈出的樂聲與孔子府上樂調(diào)不和諧,據(jù)說是因子路彈的樂曲有殺伐之聲。[22]未入于室:孔子肯定他彈瑟、悟道已入門,但尚未深入精微之奧。[23]愈:勝過,好于。[24]季氏:魯國的執(zhí)政。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魯國國君之始祖。一說指周朝的公爵。[25]聚斂(jiǎn):搜刮百姓錢財。附益:增加財富。[26]柴:孔子弟子,姓高,名柴,字子羔。[27]魯:遲鈍。[28]辟:偏激。[29]喭(yàn):粗魯。[30]庶:差不多。[31]空:匱乏、窮困。[32]貨殖:經(jīng)商。[33]億:通“臆”,預(yù)測、猜度。[34]踐:踩踏。跡:腳印。踐跡:遵循前人的做法。[35]入于室:喻學(xué)問、修養(yǎng)達到精深地步。[36]論:言論。篤:誠懇。與:贊許。[37]色莊者:貌似莊重。[38]諸:“之乎”二字的合音。[39]退:謹(jǐn)小慎微,畏縮。[40]兼人:勝過別人。[41]女:同“汝”,你。[42]費(mì):地名,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43]賊:禍害。夫:指示代詞,指費邑的百姓。子:指費邑百姓子弟。[44]社稷:祭祀土地神和谷神之處,這種祭祀由一國之君或地方行政長官主祭,因而社稷是政權(quán)的象征。[45]曾皙(xī):孔子弟子,字子皙,曾參之父。[46]吾以:倒裝句,即“以吾”,全句意為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長了幾歲而有顧慮。[47]居:平時。[48]何以:何以為用,以什么作為努力的目標(biāo)。

[49]率爾:輕率地,急忙地。[50]攝:夾。[51]比及:等到。[52]知方:知道努力的方向,即向義而行。[53]哂(shěn):微笑,譏笑。[54]方六七十:六、七十里見方,指小國。[55]如:或者。[56]宗廟之事:指祭祀。

[57]會同:諸侯國君盟會活動。[58]端:古代的禮服。章甫:古代的禮帽。[59]小:謙辭。相:司儀,贊禮人。

[60]希:通“稀”,指瑟聲逐漸變緩、變?nèi)酢#?1]作:站起身。[62]撰:具有,指前面三人所表達的志向。[63]莫:同“暮”。[64]冠者:成年人,已行冠禮,表示成年。[65]沂(yí):河流名,由山東南部流經(jīng)江蘇北部,注入黃海。

[66]風(fēng):吹風(fēng),乘涼。舞雩(yú):地名,在今山東省曲阜,祭天求雨之處。[67]唯:語首詞,無意義。

[鑒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chuàng)。本篇的主要描寫了孔子與他的弟子的關(guān)系,記錄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書中所從事各種活動、面貌神態(tài)性格各異的諸弟子烘托了孔子形象。孔子的思想與美德經(jīng)常在同其弟子的關(guān)系中表現(xiàn)出來,而這些弟子的言行在顯示其個性的同時,又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孔子的理念,豐富了孔子的思想,同時發(fā)展了孔子的精神。

孔子的弟子在老師的精心栽培之下,養(yǎng)成了各種卓越品質(zhì)與才能,第三章就是孔子對其主要弟子所作的點評,主要是對其長處所作的精要概括。他還對各人的特有的優(yōu)點以明確的語言加以表揚。如第十九章之中,孔子贊揚子貢的經(jīng)商才能,說他的預(yù)測總是十分準(zhǔn)確。孔子既熱愛學(xué)生,又嚴(yán)格要求他們,直言不諱地指出他們的短處與缺點。在第四章中孔子對自己喜愛的弟子顏回作了一些批評,指出他對老師所說的都心悅誠服,從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出質(zhì)疑,認(rèn)為顏回這樣做對自己(孔子自指)并沒有什么好處。而第十八章則說高柴的愚笨,曾參的遲鈍,子張的偏激以及子路的莽撞。

本篇還有一些文字生動地描寫出了諸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神情與笑貌,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在第十三章描繪了侍于孔子身邊的弟子的神態(tài):閔子騫和悅而溫順,子路顯得有些剛強,冉有、子貢理直氣壯而又從容不迫。《論語》所塑造的、在儒學(xué)形成時期其主要的信奉者、闡發(fā)者以及傳播者群像與在宗教廟堂所見的大不相同,他們身上放射出來的不是神性、而是人性的光輝,而是有血有肉、真實可信,而又令人敬佩不已的求道者形象。

本篇還提及了中庸之道,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儒家對于中庸之道的經(jīng)典表述是:無過無不及,過猶不及,也就是在第十六章中提出的。中庸的原意并不是消極意義上的折衷調(diào)和,也不是那種貌似公正,實際上是無原則的不偏不倚。因為這是與孔子重道義、重原則的一貫立場相矛盾的。他的中庸之道,是要求在各基本點間保持平衡與協(xié)調(diào),做事要恰如其分,把握適當(dāng)?shù)亩龋乐棺呦驑O端。第二十二章記載了孔子對不同的弟子“聽到了什么道理是否要立即行動”這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由于冉求平時退縮,孔子就鼓勵他;由于子路好勇過人,孔子就約束他。這就不僅表現(xiàn)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而且還道出了他的中庸之道的本義。他提倡的學(xué)習(xí)方法是“學(xué)”與“思”相結(jié)合,他說:“思而不學(xué)則罔,學(xué)而不思則殆。”(《為政》)總而言之,執(zhí)二用中的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最高智慧與有效方法。

憲問

(一)憲[1]問恥。子曰:“邦有道,轂[2];邦無道,轂,恥也。”“克[3]、伐[4]、怨、欲[5]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二)子曰:“士而懷居[6],不足以為士矣。”

(三)子曰:“邦有道,危[7]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8]。”

(四)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五)南宮適[9]問于孔子曰:“羿[10]善射,奡蕩舟[11],俱不得其死然。禹稷[12]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六)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七)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九)或問子產(chǎn)。子曰:“惠人[13]也。”問子西[14]。曰:“彼哉[15]!彼哉!”問管仲。曰:“人也[16]。奪伯氏駢邑三百[17],飯疏食,沒齒無怨言[18]。”

(十)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十二)子路問成人[19]。子曰:“若臧武仲之知[20],公綽之不欲[21],卞莊子[22]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23]?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2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十五)子曰:“晉文公譎[25]而不正,齊桓公[26]正而不譎。”

(十六)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27]死之,管仲不死[28]。”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29],不以兵車[30],管仲之力也。如其仁[31],如其仁。”

(十七)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32]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33]英。豈若誣夫匹婦之為諒[34]也,自經(jīng)于溝瀆[35]而莫之知也。”

(二十)子曰:“其言之不怍[36],則為之也難[37]。”

(二十一)陳成子弒簡公[38]。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39]。”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40],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41]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二十二)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42]之。”

(二十三)子曰:“君子上達[43],小人下達[44]。”

(二十四)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45],今之學(xué)者為人。”

(二十五)蘧伯玉[46]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47],使乎!”

(二十六)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二十七)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二十八)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48]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一道也。”

(二十九)子貢方[49]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三十)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三十一)子曰:“不逆詐[50],不億[51]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三十二)微生畝[52]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53]者與?無乃為佞[54]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55]也。”

(三十三)子曰:“驥[56]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三十四)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三十五)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日:“不怨天,不尤[57]人,下學(xué)而上達[58],知我者其天乎?”

(三十七)子曰:“賢者辟[59]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60]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水县| 昌江| 固始县| 中阳县| 泰来县| 宝丰县| 海南省| 焦作市| 铜鼓县| 上虞市| 廊坊市| 拉孜县| 虞城县| 芜湖县| 秦皇岛市| 彰化县| 九寨沟县| 苍溪县| 舒城县| 嘉峪关市| 唐山市| 罗江县| 兴安盟| 永德县| 宿松县| 台中县| 临汾市| 瑞昌市| 新和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临澧县| 兴海县| 广宗县| 新沂市| 贵溪市| 余庆县| 梁山县| 浠水县| 蒲城县| 宜宾县| 博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