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唐詞篇(11)
- 唐宋詞精品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967字
- 2016-02-23 14:16:24
杜甫通過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前二聯的“猿嘯衷、”落木蕭蕭下“所繪之景與《竹枝》有一定相似之處?!兜歉摺放c《竹枝》不同之處在于:杜甫把身世遭遇寫進詩中,所見之物必然帶上強烈的感情色彩,正是王國維所說的”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顧況的人生坎坷與杜甫有相通的地方,但他在詞中只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近于王國維所謂“無我之境”。
漁父引
顧況
新婦磯邊月明,女兒浦口潮平,沙頭鷺宿魚驚。
這首詞是顧況晚年隱居茅山時的作品。顧況飽受仕途磨難,對官場早已厭倦,而對遠離喧囂的塵世,沉醉湖光山色的隱居生活心向往之。唐人皇甫湜《華陽集序》說他歸隱茅山后“累歲脫縻,無復北意,起屋于茅山,意飄然將續占三仙”。意思是說,顧況解脫了官吏事務的束縛,不再有仕進的想法,決意要隱居以終天年。這與陶淵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田園居》)的意味十分相似。新婦磯和女兒浦都在錢塘(今杭州)。磯,水邊巖石之謂;浦,水濱之稱。據《杭州府志》記載,因這塊巖石“似人形而兩髻分明”故名新婦磯,又名女兒巖。浦亦因巖而得名。磯、浦兩名實是一地。顧詞所指當在此地。
這是一個靜謐安適的夜晚。月亮分外皎潔,昔日因江潮而洶涌澎湃的浦口,也分外安靜。湖面沒有一絲波紋,水中倒映出明月,銀輝撒在山水草木之上,萬籟似乎都沉睡了。
鷺鳥歸巢飛來沙頭,打破了這里的寧靜,魚兒不安起來,時有一尾兩尾躍出水面。然而這細微的響動更襯托出環境的幽靜。作者沐著月光,陶醉在這寂靜的山水之中,沒有語言,甚至滌除了塵慮,只是體味著大自然的美妙。這里,作者對靜中之動的描寫是十分出色的。適當寫動,反而更增加了靜的效果,所謂“鳥鳴山更幽”正是這個道理。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有“沖淡”一品,要達到這種境界,要求詩人保持一種心緒,專一的沉靜去感受、體會自然界所蘊含的“妙機其微”。《漁父引》中我們由景物的幽靜體味到作者心境的寧靜,作者的心境與景物的氣氛是相互契合,又相互作用的。我們又由作者寧靜淡泊的感受體察到他人生的理想。這些才是我們要從詞中得到的。
這首詞和張志和的《漁歌子》極為宋人所喜愛傳誦。黃庭堅,徐師川都曾加字以成《浣溪沙》,錄徐詞如下:“新婦磯邊秋月明,女兒浦口晚潮平,沙頭鷺宿戲魚驚?!睋d蘇東城、黃魯直、徐師川等人一起唱和評點,極盡雅興。由此亦可看出顧況這首小詞的藝術魅力。
漁父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又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又
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又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又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櫂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漁父》原為漁歌,又名《漁歌子》、《漁父樂》,本為唐教坊曲,張志和用為詞調,借以描寫漁隱之樂,表現其不與世俗同流的高潔情懷。
五首詞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霅溪與青草湖的漁釣生活之樂。
先看第一首。這里的西塞山指湖州磁湖鎮之道士磯(見徐釩《詞苑叢談》卷一引《西吳記》)。一二兩句既交代了地點,也寫出早春二月特定季節的景物。在西塞山前的江面上,白鷺來回飛翔,山上、岸邊桃花盛開之日,正是春汛水漲之時。桃花映紅了江水,飄落的花瓣似在逗引那些正在嬉戲的鱖魚與之追逐?!疤一ā倍郑甘㈤_的桃花,亦謂春令所特有之桃花水。江南水鄉多雨,故春水盛漲,鱖魚肥美。接下去三句寫在江邊端坐著一位頭戴笠帽、身穿蓑衣的漁翁,正在垂釣,柔和的斜風細雨拍打著他,似在與之作伴。三四兩句對偶工致,不直寫漁翁,而以箬笠與蓑衣指代,漁翁的背影宛然可見。這漁翁難道不就是詩人嗎?他的釣竿上恐怕并無魚餌,只不過借垂釣坐賞這美好的風光,神馳心醉于水鄉春景而已。
這首小詞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以動襯靜,以景托人,景物全都呈現動態:白鷺在飛翔,江中平滿的水流波光粼粼,桃花盛開,花瓣時時飄落水中,鱖魚在江中游動,斜風吹著細雨,交織成迷濛的霧氣,置于這上下交互輝映的景物中心的是靜靜的漁翁,他姿態的寧靜,正反映出內心的恬淡。越是把景物的動態寫活寫足,越能表現漁翁的寧靜與詩人贊賞、陶醉于其間的心情。
其次是色彩豐富而協調。鷺鳥是白的,水流是銀白的,桃花是粉紅的,鱖魚是青黃間有黑斑,箬笠為青色,蓑衣為綠色,加上條條雨絲,這些斑斕之色上下映照,融為一體,真個把江南水鄉的春色之美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賞心悅目。
這一首為五首之冠,最得人們贊賞,謂其“風流千古”(劉熙載《藝概》卷四),特別是“桃花流水句,尤世所傳誦”(俞陛云《唐詞選釋》)。
再看第二首。據《新唐書》本傳載,顏真卿到湖州為刺史時,張志和曾乘小舟去造訪。顏真卿見其船破舊不堪,想為其調換新舟,志和謂以此小舟為家,往來于溪流之間,于愿已足,不肯更換。此首即寫其泛舟江上的情景。
裘,原指皮衣,漁翁何來皮衣,只能以粗布為裘以御寒。據說張志和所穿之布裘,是他嫂嫂親自為其紡績織布,縫制而成,志和深感嫂嫂盛情,故“雖暑不解”(《新唐書》本傳),一直穿在身上??梢娫娭幸院譃轸玫臐O父正是詩人的寫照。
詩人與漁夫為伍,故其小舟置于“兩兩三三舴艋舟”之間?!棒肤恢邸保瑺钪壑?。漁夫們賴捕魚為生,自食其力,在風雨中闖蕩,練就一手縱擢乘流的功夫。詩人漁隱多年,自然亦“能縱擢”,往來自如,“慣乘流”,成為乘風破浪的能手了。
結尾句“長江白浪不曾憂”,寫詩人在這大自然的懷抱里,與名利無關,遠離塵囂,即使遇到大風大浪,亦覺無憂無慮,逍遙自在。讀罷小詞,讀者仿佛看到詩人乘著一葉扁舟,順流直下,呼嘯而來的飄然身影。
第三首寫詩人泊舟霅溪,往來于苕、霅溪流之間,以船為家。漁隱的生活是艱苦的,小舟難以遮風蔽雨,更不能擋雪御寒,但是經歷過仕途的坎坷,目睹官場的黑暗,詩人自甘于粗衣淡食,與漁夫為伍?!敖涎诌咃L”,固然使人感到寒意,但風雪高潔、清新之氣更令詩人向往,故詩人笑迎清風,吟賞江雪,自得其樂。結末句“笑著荷衣不嘆窮”直接點明了詩人的高潔志趣。
屈原在楚辭作品中運用比興象征手法,表現自己的愛憎好惡。“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史記·屈原列傳》),《離騷》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表明自己具有內在美質,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示要不斷進行自我修養,保持高潔芬芳。因此屈原即使被放逐江湘僻遠之地,面對山高林深,荒無人煙,“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涉江》),與猿猴為伍,幽處獨居,甘心“固將愁苦而終窮”(同上)。張志和雖然不是逐臣,是自己辭官隱居的,但他迎風冒雪,以船為家,東西飄泊,笑著荷衣,都毫不以為苦,這種內在之美,難道不是與屈原的高潔情懷一脈貫通的嗎?
第四首寫詩人作客松江,賓主歡飲之情。松江屬于太湖流域,盛產魚蟹。晚秋蕭瑟之西風一起,正是蟹肥嘗鮮的好時光。就在這時,詩人應漁友之邀,來到松江作一日之飲。賓主相得,共嘗肥蟹,當然也吃了松江的土產——菰米做的飯與莼菜做的羹。
晉朝的張翰在洛陽作官時,“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得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保ā稌x書·張翰傳》)張翰將鄉思置于功名利祿之上,當然不只是為了吃到家鄉菜,而是以之作為擺脫羈絆、回歸大自然懷抱的一種象征,故秋風蕭瑟而起,引發其不可遏制的鄉思之情,毅然掛冠歸家。張志和早就脫離官場,過著逍遙自在的漁隱生活,與漁夫們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次應主人之邀,不妨效法張翰,正可以大飽口福,一嘗水鄉人家為他做的菰飯與莼羹。至于鱸魚膾,則為大閘蟹所取代,而蟹味恐怕更鮮于鱸魚膾了。
賓主二人同餐共飲,話說農桑漁樵,風霜雨雪,在這“楓葉落,荻花乾”的深秋時節,不知不覺,酩酊大醉,竟至于“醉宿漁舟不覺寒”。美味的菰飯、莼羹、蟹宴,令其醉飽,而主人的殷殷情誼,更使人倍感溫暖呵。
第五首寫青草湖賞月之樂。時逢月半,月兒正圓,詩人泛舟于青草湖中,天上的圓月與湖中的月影相映成趣。在江流中來往,在風波中出沒的詩人,置身其間,感到其樂無窮,飄然如仙。無怪乎他要自號“煙波釣徒”了。
由于有“樂在風波不用仙”之句,傳說詩人“一旦忽乘云鶴而去”(《唐才子傳》卷三),坐實其乘鶴仙去。其實這樣并沒有真正領會其詩句的真意所在。
詩的第二句“巴陵漁父擢歌連”,謂此時此景,正與屈原《漁父》篇中漁父所唱之擢歌仿佛。屈原流放湖湘之間,行吟澤畔,有漁父勸其不如歸隱,曾唱漁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痹凇扒嗖莺性抡龍A”的時刻,詩人不由想起這位巴陵(今湖南岳陽)漁父所唱之歌,體味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與寧靜。這種超凡脫俗的境界,豈是掙扎于塵囂之中的人所能想像的,故詩人樂其所樂,吟出“樂在風波不用仙”之句。
這些小詞的形式與七言絕句比,只差一字,第三句七言化為兩個三字句,然而其節奏與音韻已顯得不同,讀來頗有參差錯落之致??芍跗诘男≡~與絕句關系密切,只是更具音樂性,句式長短錯落,已與詩明顯有別。
詩人能夠寫出這些具有遠韻遠神的小詞,得力于他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志和善畫山水,酒酣興起之際,以擊鼓吹笛助興,揮毫作畫,頃刻而就,無不曲盡天真,令人贊嘆。這五首小詞撰成后,詩人即據以作畫,意興高遠。當時唐憲宗聞知,即百計求訪,為不能得到而抱憾??梢娺@些詞既是詩,又是畫,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蘇軾即將其成句用人《鷓鴣天》和《浣溪沙》兩首詞中。當然比較下來,蘇詞不免有生硬之嫌,“猶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也”(劉熙載語)。不過于中也可知蘇軾傾倒之意。
這些詞撰成后,一時和者甚眾,顏真卿、柳宗元等均有和作,可惜皆已不傳。張詞不僅風靡國內而已,甚至還蜚聲海外,贏得無數的海外讀者。與唐穆宗同時代的日本嵯峨天皇就有五首仿作問世,流傳至今。
漁父
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檜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張松齡是張志和之兄,身世不詳,只知道他對志和非常關心體貼。當志和辭官不仕,優游于江湖之時,松齡“恐其遁世”(《新唐書·張志和傳》),特為志和筑室越州東郭,夫婦二人悉心照料兄弟的生活。后志和作《漁父》五首以抒其高遠之志,松齡怕其從此浪跡天涯,不再回家,遂作和詩一首,勸其以家鄉為念,回來安居。第一句“樂是風波釣是閑”,針對志和第五首最后一句“樂在風波不用仙”,松齡對兄弟表示充分理解,相信兄弟在漁釣中享受到逍遙之樂,無須羨慕神仙。但是志和時而在湖州的西塞山,時而在富春江的釣臺,時而在吳興的雷溪,時而在松江,時而在云臺,久久不歸,因此松齡告訴兄弟“草堂松檜已勝攀”,須知當年弟兄們手植之松檜已成長為大樹,足可攀援了。不直說時間之久長,而以草木之長成來表示茅舍草堂景觀之變化,更易引動兄弟之親情,勸其早歸。
接下去幾句為想像之詞,將志和第一首至第四首結尾句之詩意囊括在內,而特別針對其“斜風細雨不須歸”而發。志和自謂在斜風細雨中垂釣,能自如地縱棹乘流,無憂無慮,迎風冒雪而不覺寒,身著荷衣而不嘆窮,因此樂而忘返。然而江湖上難道就沒有風險嗎?能永保平安嗎?那洞庭山會有不測的風云變幻,太湖水也會掀起狂風巨浪。想到此情此景,松齡迫切的心情難以抑制,盼望兄弟及早歸家,以慰家人懸想之苦。只此“狂風浪起且須還”一句,足以表達松齡對兄弟熱切盼歸之情意。
這首勸歸的和詞在含蓄蘊藉之中寓有深情厚意,后來是否起了作用,史無記載。據后來唐憲宗“詔寫真求訪,并其歌詩,不能致”,及“后一旦忽乘云鶴而去”(《唐才子傳》卷三)看來,志和并未回到花竹掩映的草堂,而是飄然而逝,不知所終。
憶長安
鮑防
憶長安,二月時,玄鳥初至禖祠。百囀宮鶯繡羽,千條御柳黃絲。更有曲江勝地,此來寒食佳期。
這是一首懷念首都長安的詞。本詞從內容上看來,想是作者離京在外地任職時所作。
長安是唐代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可與羅馬相媲美的少見的大都市之一,尤以建筑整齊宏偉、商業茂盛聞名于世,同時也是一個人文薈萃、風景優美的城市。城東南的曲江一帶,不僅有稱之為南內的興慶宮皇宮,還有不少達官貴人的府第,花樹蔥蘢,弦歌不絕,更是聞名的游樂風景區。作者描繪長安,就是從這個具有代表性的曲江著手,這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