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唐詩篇(4)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1]。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2]。

【注釋】[1]襄水:也叫襄河,人漢水,在湖北襄陽西北。[2]迷津:津為渡口,迷津即找不到渡口,比喻找不到出路,迷失方向。

【鑒賞】這首詩是孟浩然漫游長江下游時途中所作,是一首思歸的詩。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如行云流水,準確地寫出了深秋的景象。詩人捕捉當時具有典型性的事物來點明季節。樹葉漸落,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色。但是單說秋色,還不能表達出“寒”意,詩人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使人覺得更加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為以下的思鄉之情打下了基調。首聯應用“起興”的手法,自然地進入到第二聯“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透露出詩人思鄉的情懷,帶有含蓄的意味。第三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余,寫盡天下游子共有的思鄉情懷。詩人在他鄉遙望故鄉,深深地眷念著襄陽、襄水,但故鄉可望卻不可及,只能任思鄉之淚流下,遙看天際的孤帆。這種飄零的感覺只有羈旅中人才能深切的體會到。“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詩人身在他鄉,迷了路,卻不知道該怎么找,眼前只能看見傍晚寬平如海的江面和無邊無際的波濤。詩的末兩句既實寫當時的情景,又隱喻詩人自己的仕途失意的悲憤。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1]。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2]。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3]。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4]。

【注釋】[1]寂寂:求仕沒有音信,心中苦悶。[2]尋芳草:喻追求理境界。違:分離。[3]當路:當要權者。假:寬容。[4]還:回鄉。扉:門。

【鑒賞】這首詩是孟浩然即將遠離長安、送給王維的贈別詩,詩中抒發是求仕不得,碰壁之后苦悶抑郁的感情。

前二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直寫自己的失意,無限的愁恨和怨恨之情力透紙背。既然長安是這樣難堪,三、四句說“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那就不如早日回去了,只好跟友人惆悵地告別。五、六句“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進一步說明求仕不得的原因是在于無人援引推薦;“知音世所稀”,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很珍視與王維的知音之情。既然是求仕無望,詩人再留在京城也就毫無意義,從而決心回歸故園隱居山林,寂寞的度過余生算了。

全詩語句平淡,自然,無刻意修飾的痕跡。卻把求仕不得的心境表現得十分淋漓盡致。言簡意賅,耐人尋味。

與諸子登峴山[1]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2]。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3]。

【注釋】[1]峴山:山名,在湖北襄陽縣南九里,一名峴首。[2]魚梁:江中的魚梁洲。夢澤:泛指湖泊。

[3]羊公碑:西晉名將羊祜曾駐峴山,死后百姓建碑紀念他。《晉書·羊枯傳》:枯樂山水,常造峴山。嘗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登望如我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祜卒后,襄陽百姓于蜆山立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羊公:指羊祜,晉南城人。晉武帝時,鎮襄陽,輕裘緩帶,身不披甲,與吳陸遜對抗。

【鑒賞】詩人開篇即感嘆,開口即發議論,格調獨特。憑空落筆,看來好像與題目無關,但一氣貫注,如神來之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很平凡的真理,大到朝代更替,小到一家興衰、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寒來暑往,人事的不斷變化交替,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第二聯緊承首聯。“江山留勝跡”是接“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接“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就是來源于今天的登臨。第三聯“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寫出詩人登高之所見。“淺”指水,由于“水落”,魚梁洲大部分呈現出水面。“深”指夢澤,遼闊的云夢澤,一望而無際,令人感到十分深遠。詩人此時此刻眺望著遠方,看到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的景象。隨即借景抒情,烘托出自己無限的傷感之情。第四聯“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聯想到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名垂青史,而自己至今還身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后也將湮沒無聞,這與至今“尚在”的“羊公碑”相比,不免讓詩人“淚沾襟”,傷感之至。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1]。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2]。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3]。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4]。

【注釋】[1]具:備辦。雞黍:黍是黃米,古人認為是一種最好的糧食。雞黍指農家待客的豐盛飯菜。[2]合:圍攏。[3]軒:窗戶。場:打谷場。圃:菜園。話桑麻:閑談農作之事。[4]重陽日:即重陽節,古代風俗,重陽節賞菊。就:靠近。

【鑒賞】詩中前兩句文字自然而簡樸,為互相敞開心扉鋪設了一個適合的氣氛。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無絲毫渲染,招之即來,簡單隨便。這正是描寫了至交之間不用客套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請,既顯出了田家特有的風味,又能看到田家待客的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之間的心扉才能夠為對方毫無芥蒂的打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為我們描繪了一副清淡幽靜的山村畫面,充滿了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詩人有了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近處是綠樹環抱,顯得別有天地;遠處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使村莊不再顯得孤獨,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故人莊”坐落在這樣的幽靜自然之環境中,賓主臨窗舉杯,痛飲暢懷。“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更顯得酒具的暢快,使人心曠神怡,賓主之間忘情于農事之上。詩人被農莊的恬淡生活深深吸引,臨走的時候,向主人率真的表示了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時候再來賞菊。

歲暮歸南山[1]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2]。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3]!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注釋】[1]南山:指孟浩然的故鄉襄陽城南。[2]北闕:坐落在皇家宮殿北面的望樓,等待朝見或上書的地方。敝廬:指自己的破落家園。[3]青陽:指春天。歲除:即歲暮。

【鑒賞】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自怨自艾的形式發泄一種怨憤的感情。表達了自己進京求仕不得,沒有辦法之下回家的郁悶之情。

詩人開篇即直抒自己的決心:不再上書朝廷,而是回到故鄉的敝廬中去。接著又以自怨的口吻說:我沒有什么才能,所以得不到圣上的任用;現在年紀又漸漸老了,體弱多病,致使老朋友們也疏遠了我;頭上的白發又漸漸多了,似乎在催我老去;春天的太陽朗照,如果被逼在這個舊年離去;我愁苦的將徹夜難眠;月光從松樹之間透進窗來,讓我自己更感到寂寞。

春曉[1]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2]。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3]?

【注釋】[1]春曉:春天的早晨。[2]不覺曉:不知不覺已天亮了。啼鳥:啼叫的鳥。[3]“夜案”二句:回憶夜來的風雨,為花木擔擾。

【鑒賞】春天的清晨,生意盎然;鳥兒們四處鳴唱,經過連夜的春風細雨,地上到處是散落的落花。詩人只用淡淡的幾筆,就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幅春曉圖。

本詩意在惜春。詩人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既有迷人的色彩,又有醉人的芬芳,這些詩人都不去寫,而是從聽覺的角度著筆寫春天之聲,用來渲染戶外春意紛鬧的美好景象。“處處”二字,遠近相和,使人有置身春色之中,應接不暇的感覺。后兩句由喜春轉為傷春、惜春,而這傷和惜卻是由于對春的愛,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春天中花木的擔憂,這份閑淡之中多少流露出詩人的不幸際遇。詩里時間的跳躍、感情的微妙變化、陰晴的交替,都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回味。

宿建德江[1]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3]。

【注釋】[1]建德江:浙江上游的一段,因在建德縣境內,故稱建德江。[2]煙渚:暮煙中的洲渚。[3]“野曠”句:原野空曠,天邊地平線比樹還低。月:指江中月影。

【鑒賞】首句點題,“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之意。“泊”這里有停船宿夜的意思。行船停靠在煙霧朦朧的洲邊,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好了準備。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是全詩的中心句,日落的黃昏,江面上水煙蒙蒙。“日暮”會撩起“客愁新”,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羈旅之愁驀然而生。接下來作者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中去:日暮時刻,曠野蒼茫,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垂,“低”和“曠”相互依存、相互映襯。“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寧靜的宇宙之中,發現還有一輪孤月此時此刻和他是那么的親近,寂寞愁心似乎尋到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1]。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2]。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3]。

【注釋】[1]暝:昏暗的樣子。[2]煙鳥:暮煙中的歸鳥。[3]蘿徑:蘿是蔓延的藤。徑,就是小路。

【鑒賞】這首詩的中心在“期”字。詩人夜間投宿僧舍等待著友人,只看到時間一點點地過去,而所等待的人,終不見到來。與人相約,而又久等不至,讓人不免有些心生惆悵。然而詩人等待友人久而不至,卻并不心焦,并不抱怨,還自己抱著琴耐心的靜靜等候,這是多么的閑適的畫面。

詩人開篇就寫了傍晚,是顧到題目的“宿”字。“松月”、“風泉”是寫在傍晚時分所見所聞的風景。再用“歸樵”、“棲鳥”,時間又更進了一層,并以此陪襯丁大。用一個“欲”字,猶有未盡的歸意,還是希望他能夠如期而來,結果還是相信他“期宿來”,所以仍然抱著琴去等。不明指不來,但不來的意思已寫得十分透徹了。

李頎(690-約753),祖籍趙郡(今河北趙縣),長期居住潁陽(今河南登封西)。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一度任新鄉縣尉,不久去官,退歸家園,來往于洛陽、長安之間。他的交游很廣泛,與盛唐時一些著名詩人王維、高適、王昌齡、綦毋潛等都有詩詞唱和。李頎以七古見長,今存邊塞詩多為歌行體。其詩筆力奔放、境界高遠、格調悲壯,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1]。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2]。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3]。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注釋】[1]烽火:古代邊關戰事的一種警報。[2]公主琵琶:漢武帝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嫁烏孫國王昆莫,恐其途中煩悶,故命人彈琵琶以娛之。[3]聞道兩句:漢武帝曾命李廣利攻大宛,欲至貳師城取良馬,戰不利,廣利上書請罷兵回國,武帝大怒,發使至玉門關,日:“軍有敢人,斬之!”兩句意謂邊戰還在進行,只得隨著將軍提著性命苦撐。

【鑒賞】這是一首反戰詩。詩中以一個前線戰士的口吻和視角抒發了戰士在前線苦寒環境中的苦寒心態,揭示了戰爭的殘酷,表達了作者的反戰情緒。

首聯是講戰士一天的艱苦生活。每一天,戰士的生活就是騎著戰馬在邊塞上巡防,單調而艱辛。第二聯和第三聯,描寫的是邊塞惡劣的環境。其中第二聯是以行人與琵琶聲來襯托邊關的風沙之厲和將士心情之悲。第三聯則是通過對自然風景的描繪,展示了邊塞的空曠和荒蕪的景色。為反戰主題打下了伏筆:如此荒涼的地方,朝廷有為什么要讓戰士們來戰死沙場呢?第四聯以塞北苦寒之地固有之物(胡雁)與人(胡兒)對邊地生活環境的失望來進一步感染讀者,真不明白這空寂無人的邊地又有什么可以讓人拼命相爭的呢?最后兩聯是引用典故來揭示反戰的主題。第五聯是批評當代朝廷為了邊戰不顧將士們的生活和性命。尾聯通過一個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事實,來揭示邊戰給中原帶來的戰利品只不過是一種植物,而代價卻是成千上萬將士們的性命!

送陳章甫

李頎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陳侯立身何坦蕩,虬須虎眉仍大顙[1]。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東門沽酒飲我曹,心輕萬事皆鴻毛[2]。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云高。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鄭國游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3]?

【注釋】[1]虬:卷曲。顙:腦門子。[2]飲:使喝。皆:一作“如”。[3]故林:猶故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察隅县| 三台县| 鲁甸县| 延寿县| 敖汉旗| 叙永县| 吴旗县| 方正县| 武平县| 于都县| 喜德县| 贡山| 辽阳县| 新泰市| 苍梧县| 安岳县| 奉节县| 个旧市| 芷江| 历史| 高尔夫| 银川市| 察雅县| 岫岩| 庆安县| 乌拉特中旗| 玉溪市| 克山县| 咸阳市| 海南省| 铅山县| 武安市| 且末县| 宣恩县| 康平县| 靖边县| 汨罗市| 通化县| 泸溪县|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