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唐詩篇(10)

后兩句筆調一轉,匠心獨運描繪了酒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不寫執手相看淚眼,不寫席間的話別,不寫別后的遠眺。只是抓取席將結束時主人的一句勸酒辭。這一句勸酒辭蘊含了詩人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

西施詠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1]。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2]。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3]。

【注釋】[1]寧:豈。微:卑微。[2]傅:著,搽。

[3]持謝:奉告。安可希: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

【鑒賞】詩開首四句,寫西施由于姿色艷麗,一定不會久處于卑微的境地。“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一“朝”一“暮”,寫出時間之短,僅是一天之間。身份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兩句形成鮮明對比,寫出了人生浮沉,全憑際遇。

次六句寫西施一旦深得君王的寵愛,就身價倍增。“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用西施受寵后化妝更衣的細節,描繪出西施受寵后的嬌態。“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兩句,點明西施際遇變化的根源全在“君”恩。

末四句寫姿色太差的人,想效顰西施,那是不自量力。“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昔日在一起浣紗越溪的女伴,再不能與她同車。“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一句,用典說明西施的美態是無法仿效的,同時也是說西施的際遇不可希求。

秋夜曲

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1]。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注釋】[1]桂魄:月的別稱。

【鑒賞】這是一首閨怨詩。首句“桂魄初生秋露微”,著意寫“桂魄”和“秋露”,渲染出一種寧靜柔美的氣氛。同時,也暗示了在這樣的一個秋夜里,有一股淡淡凄清籠罩在四周。這樣的描寫為后面寫的怨婦之思埋下了伏筆。

“輕羅已薄未更衣”,“輕羅”二字暗示主人公身份是一名美麗的女子。詩人并未正面對她的形貌作一絲的描繪,但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形象已經躍然紙上。作者選用了一個極簡單的描寫,懶換秋衣,生動的描繪出其百無聊賴的心態。

第三句“銀箏夜久殷勤弄”,在這樣夜深人靜的時候,她還在撥弄著銀箏。可以想象,寂靜的晚上,銀箏的聲音越發顯得清脆,每一聲都似在撥動著她自己的心弦。

“心怯空房不忍歸”好似謎底一般,一下子點出全詩的中心:原來秋夜獨坐、懶換新衣、久弄銀箏,都是因為“心怯空房”。而所謂的“心怯空房”無人臨幸。

丘為,生卒年不詳。蘇州人,一說為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元和娃纂》稱:“右常侍丘為,吳郡人;弟丹,倉部員外。”吳郡,唐為蘇州(今江蘇蘇州)。早年屢次應進士不第,歸山讀書數年。約于唐玄宗天寶二年(743)登進士第。官至太子右庶子,左散騎常侍。他事繼母孝,常有靈芝生于堂下。卒年96歲。《全唐詩》卷一百二十九錄其詩十三首。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1]。扣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2]。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3]。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4]。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5]。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6]。

【注釋】[1]茅茨:茅屋。[2]扣關:敲門。[3]巾柴車:駕柴車。[4]差池:不齊,這里指錯過。黽勉:努力、勉力。這里引申為殷勤。仰止:向往。[5]契:投合。蕩:開暢。[6]之子:這個人。

【鑒賞】這是一首隱逸詩。

詩的前兩句是描寫隱者居住的茅屋在山頂上的最高處。由山下到山頂的茅屋路途十分遙遠。但作者還是不辭勞苦地爬了上去,這是為什么呢?現在還不是太清楚,大約是仰慕隱者的大名或和隱者有很深的交情吧。

三、四句是寫到了隱者住處茅屋之后的情景。敲門沒有僮仆應聲,看看室內也沒有人。作者的情緒有些受挫。他滿心期待著尋到這位隱者開懷暢敘一番,卻遇到了隱者不在,連個僮仆也沒有看到的情況。于是在五、六句他就猜想,這位隱者不是打柴去了就是去哪個溪邊釣魚去了吧。隱者的生活如此清閑。不巧的是我費了這么精力爬上山頂,卻不能和他相見,心中產生遺憾和對隱者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這時,天下起了小雨,滋潤得小草異常青翠;晚風吹過,松樹發出颯颯的聲音。詩人尋找的在這樣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地方居住的人,他的情趣能不高嗎?所以,作者在后二句便說自己與隱者的高雅的情趣相契合,而且這種情景使作者的心境感到暢懷。十三、十四句是說雖然主人不在,沒有招待我,但我已領悟,感受到了主人的清靜無為的志趣。由此可見,作者的最后兩句既道出了自己已然感悟了隱者的高情逸致,也道出了自己同樣具有高雅閑適之情。

李白(701-約763),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昌明縣(今四川江油)。通詩書,喜縱橫術。二十五歲時離開四川,外出游學。先寓居安陸(今屬湖北),繼而西入長安,求取功名。不久又離京赴太原,游齊魯。天寶元年(742)奉詔入京,為供奉翰林。因與當政者不合,被賜金放還,于是再次漫游各地。安史之亂期間,應永王李璘之聘,入佐幕府。永王為肅宗所殺,李白因受牽連,被判長流夜郎。流放途中遇赦東歸,寓居當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家。代宗寶應二年(763)前后病逝。現存詩九百多首,有《李太白集》。李白是唐代與杜甫并稱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歌各體俱佳,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與七言絕句最為擅長。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1]!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2]!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3]。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4]。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5]。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6]。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7]。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蒙巖巒[8]。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9]。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10]!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11]。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12]。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13]!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14]。飛湍瀑流爭喧豗,冰崖轉石萬壑雷[15]。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16]!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17]。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18]。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19]!

【注釋】[1]噫吁嚱:驚嘆聲。宋景文《筆記》:“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吁嚱!’李白作《蜀道難》因用之。”蜀道:一般指自陜西進入四川的山路。[2]蠶叢、魚鳧(fú):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國王。揚雄《蜀王本紀》:“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民椎髻嚨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3]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久遠。不:一作“乃”。秦塞:秦地。《史記》:“秦,四塞之國。”古代蜀國本與中原不通,至秦惠王滅蜀,開始與中原相通。[4]太白鳥道:太白,山名,秦嶺主峰,在今陜西周至一帶。慎蒙《名山記》:“太白山在鳳翔府郡縣東南四十里。鐘西方金宿之秀,關中諸山,莫高于此。其山巔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積雪不消,盛夏視之猶爛然,故以‘太白’名。鳥道,謂連山高峻,少低缺處,惟飛鳥過此,以為徑路,總見人跡所不能至也。”[5]地崩山摧壯士死:《蜀王本記》載,秦惠王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壯士往迎。歸至梓植(今四川梓植縣),見一大蛇鉆入山穴,壯士大呼拽蛇,山崩塌,壓死五壯士及秦五女,自此山分五嶺。天梯:上陡峰的山路。[6]六龍:相傳太陽神坐由六條龍拉的車而行,被高標山所阻而回車。《圖經》:“高標山,一名高望。乃嘉定府之主山,巋然高峙,萬象在前。”沖波逆折:激浪逆流。[7]黃鶴:即黃鵠,一種高飛的鳥。猿猱:統指猿類。[8]青泥:嶺名,在今陜西略陽。縈巖巒:繚繞在山峰間。[9]捫(mén):按,摸。參、井:星宿名,參為蜀之分星(分野),井為秦之分星。脅:斂也,指屏氣而息。撫膺:撫胸。[10]巉(chán)巖:險峭的山巖。[11]號:聒噪。雄飛雌從:

《雉子班》古辭:“雉子高飛止,黃鵠高飛已千里,雄來飛,從雌視。”[12]子規:杜鵑鳥。[13]凋朱顏:容顏為之衰老。[14]去天:離天。[15]喧豗:轟響聲。[16]若:一作“如”。嗟:嘆息。胡:何。[17]劍閣:亦稱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以群峰似劍,兩山(大、小劍山)相對如門得名,為歷代軍事要地。崢嶸、崔嵬:高峻的樣子。[18]錦城:錦官城,今四川成都。《元和志》:“錦城在成都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19]咨嗟:嘆息。

【鑒賞】此詩之中,詩人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展示蜀道的難。全詩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第一層次,概述蜀道的來歷。一開篇,詩人就憑空起勢,連用三個驚嘆句點出主題。并融匯五丁開山等神話,渲染蜀道奇險,為全詩定下基調。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第二層次,夸山勢的高危和“回川”的險絕。在詩人筆下,那突兀的高標山能擋住太陽神的龍車;高峻的蜀山連黃鶴也飛越不過;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人走就更難上加難了。而且山下是令人驚詫惶懼的驚濤駭浪、曲折回旋的河川。青泥嶺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捕捉了行人在嶺上曲折盤桓時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寥寥數語,便將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展現在讀者眼前。接著,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詞語,渲染蜀道上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環境。進一步烘托出蜀道的險峻雄奇。從“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為第三層次,以寫蜀殊異的環境,來寄寓對人事的隱憂。詩人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然后由靜而動,描繪出深澗中飛瀑激蕩,山谷雷鳴的驚險場景。險象叢生,營造出一派排山倒海般的藝術效果。詩人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最后四句以勸告友人及早還家的誠摯語氣,再一次發出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深沉嘆息,使對蜀道險山惡水的描寫與對國事的憂慮緊密地結合起來。

將進酒[1]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2]。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3]。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4]。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5]。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6]。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7],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釋】[1]將進酒:《宋書》:“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有《將進酒》曲。”《樂府詩集》:“《將進酒》古詞云:‘將進酒,乘大白。’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2]青絲:指黑發。雪:指白發。[3]會須:正應當。[4]岑夫子:

指岑征君,李白之友。丹丘生:元丹丘,李白好友。[5]鐘鼓饌玉:泛指豪門貴族的奢華生活。鐘鼓,指富貴人家宴會時用的樂器。饌玉,精美的飯食。[6]陳王宴平樂:曹植太和六年(232)封為陳王。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平樂,觀名。[7]五花馬:馬之毛色作五花文。千金裘:《史記》:“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囊谦县| 珠海市| 连云港市| 额敏县| 海南省| 巴彦淖尔市| 平阳县| 桑日县| 江都市| 会理县| 奎屯市| 河津市| 丽水市| 姚安县| 邮箱| 亳州市| 本溪| 怀远县| 宁武县| 扎鲁特旗| 河曲县| 阜新| 恭城| 九寨沟县| 清河县| 乌兰浩特市| 天门市| 于田县| 马尔康县| 吴川市| 芦山县| 丘北县| 德惠市| 海淀区| 延川县| 北川| 大名县| 无锡市| 宜春市| 松溪县|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