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關漢卿(5)
- 元曲精品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805字
- 2016-02-23 14:15:18
〔尾〕曲是全套曲子最精彩的部分,真所謂“豹尾”。按照曲譜,首句是個七字句,作者竟加了十六個襯字,寫成長達二十三字的名句“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成為全篇點睛之筆。“銅豌豆”,據說是元代妓院中對老狎客的切口,然而加上那一些修飾語,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堅毅不屈。而對那些“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的“子弟每”,則用“誰教你”痛加呵斥,意在勸他們及早回頭。“我玩的是……”一組排句,其中的地名不宜呆看,不過是說“我”玩的是最好的月、飲的是最好的酒、賞的是最好的花、攀的是最好的柳。“我也會……”一組排句,則說“我”多才多藝,舉凡圍棋、踢球、打獵、歌舞、吹彈、吟詩等等,樣樣皆精。他把以上兩組排句所說的玩月、飲酒、賞花、圍棋、歌舞、吟詩等一系列愛好和技藝,統統稱為“歹癥候”,堅決表示:任憑受到落牙折手的殘酷迫害,“這幾般兒歹癥侯”也要堅持到底,至死方休。結句“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一本作“那其間收了孛籃罷了斗”,似乎更好些。因為前面羅列的那許多“歹癥候”,并不是“煙花”所能包括的。
這套曲子用了一些與妓院、狎客有關的詞語,并且一開頭就用“折柳攀花”、“眠花臥柳”來形容“我”這個“浪子”的“風流”,容易帶來消極影響。但只要結合特定的歷史環境認真分析,就決不會以此為根據而否定這篇作品的審美價值。第一、這篇作品通過“我”概括了以作者本人為代表的“書會才人”們的某些性格特征。他們是出入于勾欄行院、與雜劇演員相結合的市民化了的下層知識分子,其思想作風。已經與正統儒者背道而馳。
這套曲子藝術上的獨創性,在于用第一人稱坦露胸懷的方式,塑造了元代社會所特有的市民化了的“書會才人”的形象,表現了不畏重壓、不甘屈辱的錚錚硬骨和不肯虛度年華、堅持施展才藝的頑強精神。至于語言潑辣,大量運用排句,隨心所欲的加入襯字,形成一種活潑、奔放的氣勢,則是關漢卿的散曲和劇曲共有的藝術風格。
詐妮子調風月
關漢卿
第三折
〔越調·斗鵪鶉〕短嘆長吁,千聲萬聲;搗枕捶床,到三更四更。便是止渴思梅,充饑畫餅。因甚頃刻休,則傷我取次成。好個個舒心,干支刺沒興。
〔紫花兒序〕好輕乞列薄命,熱忽剌姻緣,短古取恩情。見一個耍蛾兒來往向烈焰上飛騰,正撞著銀燈,攔頭送了性命。咱兩個堪為比并:我為那包髻白身,你為這燈火青熒。
〔幺〕我把這銀燈來指定,引了咱兩個魂靈。都是這一點虛名,怕不百伶百俐,千戰千贏,更做道能行怎離得影?這一場了身不正,怎當那廝大四至鋪排,小夫人名稱?
此劇寫婢女的愛情生活,可以說是一個新的題材領域。婢女和妓女一樣,都是社會下層的受壓迫遭輕視的弱女子,但他們的命運、處境卻又各不相同。在元雜劇中,主要寫婢女的愛情生活的作品極少,這可能是僅有的一個。
故事寫婢女燕燕受她的主子小千戶誘騙,失身并產生了真實的愛情,而小千戶則是感情甚不專一的紈袴子弟,他見異思遷,又愛上了貴族小姐鶯鶯。
前面二折寫涉世不深的燕燕受騙的經過,也寫了她有所醒悟,認識到已經受騙上當了。但沒有法子挽回,而且她對小千戶仍不能忘情,多少有點幻想。第三折就是在這一規定情景下展開的。三支曲子都是燕燕的自思自嘆。相當可憐,使人為之惋惜、同情。
在《西廂記》中,張生對鶯鶯的思念到了狂熱的地步時,也曾短嘆長吁、搗枕捶床。但張生是男性,身份是世家公子,他如此行徑,當時會被認為風流韻事。燕燕是女性,身份是卑下的使女,她敢于這樣讓自己的真實感情充分發泄,可以說性格鮮明,夠大膽的了。
短嘆長吁和搗枕捶床都無補于事,都改變不了這冷酷的現實。到夜深時,她深切感到,要得到小千戶的真情實愛,無異“止渴思梅,充饑畫餅”,只會落得一場空喜歡。
她既為輕信小千戶而懊惱,又想明白“因甚頃刻休”的原因,所以徹夜難以入睡。自己如此凄涼孤單,當然同時要想到小千戶和鶯鶯則正好與此相反,而在“個個舒心”地過著歡快的生活。也就是說,燕燕從邏輯上作了推理。小千戶與鶯鶯的歡樂其基礎恰恰就是建立在她燕燕的痛苦上的。第二折中,燕燕曾唱“本待要皂腰裙,剛待要蘭包髻,則這的是接貴攀高落得的”。而〔紫花兒序〕實際上是接上曲的下文。“落得”什么結果呢?“好輕乞列薄命,熱忽刺姻緣,短古取恩情”。接著作者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燕燕自嘆向小千戶追求愛情同飛蛾向燈追求光明一樣,結果只能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毀掉。
燕燕對飛蛾流露了同情,也表示了贊美。所以說:“我為那包髻自身,你為這燈火青熒。”主要是有感于“咱兩個堪為比并”。實際上仍是為了自己的遭遇而發。作者用了賦比興的手法,而且十分成功。“賦”的部分是明顯的,“比”的部分用筆更是直率。“興”則比較隱晦,但確實存在在那里,我們能感覺得到。
〔幺〕開頭三句仍是說:“咱兩個堪為比并”,接著作者便讓燕燕更直截了當地抒發她的不平和感慨。作者十分巧妙地讓燕燕在唱〔紫花兒序〕與〔幺〕之間救出了燈蛾,這就暗示了燕燕不一定走決絕的道路,所以她的不平和感慨沒有激化,而是作了某些回顧,甚至對自身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都有所分析比較。
關大王獨赴單刀會
關漢卿
第四折
〔雙調·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駐馬聽〕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云)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胡十八〕想古今立勛業,那里也舜五人、漢三杰?兩朝相隔數年別,不付能見者,卻又早老也。開懷的飲數杯,(云)將酒來。(唱)盡心兒待醉一夜。
〔慶東原〕你把我真心兒待,將筵宴設,你這般攀今攬古,分甚枝葉?我根前使不著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曰”,早該豁口截舌!有意說孫劉,你休目下番成吳越!
〔沉醉東風〕想著俺漢高皇圖王霸業,漢光武秉正除邪,漢王允將董卓誅,漢皇叔把溫侯滅,俺哥哥合承受漢家基業。則你這東吳國的孫權,和俺劉家卻是甚枝葉?請你個不克己先生自說!
〔雁兒落〕則為你三寸不爛舌,惱犯我三尺無情鐵。這劍饑餐上將頭,渴飲仇人血。
〔得勝令〕則是條龍向鞘中蟄,唬得人向坐間呆,今日故友每才相見,休著俺弟兄每相間別。魯子敬聽者,你心內休喬怯,暢好是隨邪,休怪我十分酒醉也。
〔攪箏琶〕卻怎生鬧吵吵軍兵列,上來的休遮當,莫攔截!(云)當著我的,呵呵!(唱)我著他劍下身亡,目前流血。便有那張儀口、蒯通舌,休那里躲閃藏遮。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別。
〔離亭宴帶歇指煞〕我則見紫袍銀帶公人列,晚天涼風冷蘆花謝,我心中喜悅。昏慘慘晚霞收,冷颼颼江風起,急飚飚云帆扯。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謝、多承謝。喚梢公慢者,纜解開岸邊龍,船分開波中浪,棹攪碎江中月。正歡娛有甚進退,且談笑不分明夜。說與你兩件事先生記者:百忙里稱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漢家節。
《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是關漢卿以他的蓋世才華和詩人的激情所譜寫的一支強者的頌歌。
關于關羽單刀赴會事,史書上只有一句簡略的記載: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而戲中絕大部分情節和人物之間的關系則幾乎都是虛構的,即使作者根據的那一點史實,也被大膽地改造成為關羽一人的單刀會。從全劇的調子來看,作者的美學追求并不在于這一歷史事件構成的故事情節,而是要寫出一種個性,一種激情,這就是響徹在全劇的主旋律——對英雄人物的偉大歷史業績的向往和對英勇豪邁精神的禮贊。它具有典型的歷史英雄頌劇的格調。
《單刀會》作者的旨趣所在是調動一切藝術手段來著意渲染關羽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堅貞不屈的精神。為此,關漢卿把戲劇沖突設置在魯肅圖謀設宴拿住關羽,而關羽要擊破魯肅圖謀保住荊州的關鍵時刻。為要使關羽一亮相就光彩照人,不同凡響,作者打破雜劇體式上的一些通例,精心安排了整整兩折戲,為關羽登場反復蓄勢,刻意渲染,從而使人物未登場已具有無比聲勢。從這兩折戲看,正末喬玄和司馬徽兩個人物,實際上是作者手里的兩支彩筆,專門用來為關羽立傳造像、添姿增色。其直接筆墨,就是經由喬玄、司馬徽作褒揚之辭,其間接筆墨,就是以喬玄、司馬徽和魯肅作關羽的陪襯,明寫前者,暗托后者,從而突出關羽的超群不俗和蓋世威風,既有正寫,又有映襯,還有烘托,然而無論是喬玄,司馬徽,還是魯肅,都不過是關羽的墊角。因此,直接反映在觀眾心理上的已經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了。關羽未出場前,便有氣勢;既出場后,更有分量。
第三折關羽一上場就從各個角度映照出他的性格特征。在接受“請書”的一剎那間,關羽態度表現得雍容鎮定,而且一下子就看穿了魯肅的陰謀,他明明知道對方為他安排下的是“殺人的戰場”,而非“待客的筵席”,卻敢于慨然接受他的邀請;明明知道擺在面前的是“天羅地網”“打鳳的牢籠”,但是“大丈夫心烈”,他偏要單刀赴會;明明對方給他預備下了“巴豆、砒霜”,他卻以看賽會的輕松心情坦然對之,這一切,都因為在他身上有著出生入死的磊落精神和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請聽這支名曲:
〔剔銀燈〕折莫他雄赳赳排著戰場,威凜凜兵屯虎帳,大將軍智在孫、吳上,馬如龍,人似金剛;不是我十分強,硬主張,但提起廝殺呵磨拳擦掌,排戈甲,列旗槍,各分戰場。我是三國英雄漢云長,端的是豪氣有三千丈。
(第三折)
面對強敵,卻有一種壓倒敵人的氣勢。而那富于動作性的曲文把這位有智謀、有勇略、有膽識的大將軍關云長的光輝形象徑直地推向了舞臺的最前沿。
第四折是從正面具體描寫關云長和魯肅的沖突。但是,在關羽會見魯肅之前,劇作者卻采取了劇本結構技巧中的延宕法,有意地讓強烈的矛盾沖突即將揭開時,先來一個回旋,出現一個暫時的停滯,抽出時間,再次展示主人公的內心活動,讓關羽在赴會途中,面對大江,抒發歷史的感慨,從而使矛盾頓宕前進,〔新水令〕和〔駐馬聽〕這兩支憑今吊古、慷慨蒼勁的曲子當是從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蛻化出來的。但它的激情卻絕不亞于原詞,其中奧妙就在于關漢卿把人物性格的刻畫完全交融在環境的描寫里,形成了一個情景相生的獨特的藝術境界。關羽的唱段一開頭,氣派就很大,“大江東去浪千疊”就是一幅十分壯美的畫卷,那種波濤萬頃,吞天浴月的大江景色,浩浩渺渺,流向東方,它氣勢磅礴,大筆勾勒,先聲奪人,使人們精神為之一振。接著是“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從不同角度、方位,以縱橫自如的筆意勾勒出赤壁遺跡:仰視是重巒疊嶂,俯視則驚濤拍岸,猶如一組蒙太奇的鏡頭,沖擊著我們的感官。而在這千古的歷史長河里,該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業績?古往今來的風流人物又有多少?在無限廣袤的時間、空間的背景里,在絢爛多姿的歷史人物畫廊里,凸現了劇中人所懷的主體——周瑜、黃蓋等。這種懷古之情正是寄寓在一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之中的,作者把語言形象的詩和視覺形象的畫同活動著的人事溶合為一體,并借助于這一總體形象,抒寫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悲壯的歷史,創造出一個情景交融、詩情蓊郁的藝術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劇作家不僅運用詩的語言,創造了豐富的詩的意境,而且把劇中的主人公也“詩化”了。
經過這個過場再次渲染關羽的氣沖霄漢的英雄氣概,然后才轉入驚險的單刀會,可見關漢卿是把戲劇沖突最尖銳部分擺在最后一折的一個正場上。關羽棄舟登陸,會見魯肅,戲劇進入正面沖突并形成高潮,關羽一眼就看透了魯肅的心思,立即戳穿他設宴的陰謀,指出他的“攀古攬今”無非是為索取荊州,并且斬釘截鐵警告魯肅休要使孫、劉“唇齒”“和諧”的關系“番成吳、越”的敵對關系。魯肅不肯輕易罷休,反而指責關羽“傲物輕信”。到此時,關羽以先聲奪人的氣勢指出:“俺哥哥合承受漢家基業。則你這東吳國的孫權,和俺劉家卻是甚枝葉?”漢家基業決不準他人覬覦,匡扶漢室是自己的神圣職責。這段〔沉醉東風〕的曲文唱得大義凜然,氣勢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