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宋詞精品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641字
- 2016-01-13 13:47:03
蘇幕遮懷舊
范仲淹
碧云天,黃花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天空,青碧瓦藍色的云緩緩流動;地上,鋪滿著黃色的落葉。放眼望去,漸老的秋景連綿無際,如波浪般一直往前伸展,同遠處的江水融和連接。天連水,水連天,一片滄溟空翠。開頭四句寫景,不僅層次井然,而且形象地表現出一個人佇望時的情景。一片秋景,由近而遠,最后目光停留在江面的煙云上。這四句,一句一景:天、地、原野、綠波,構成一幅色彩繽紛、清澄明凈的秋色圖。
接著,從山引出斜陽,從斜陽引出芳草,從芳草的遠在斜陽之外,而轉到直抒胸臆。目光越望越遠,感觸越來越深,最后直逼出“芳草無情”四個字來。
芳草,暗指作者的家鄉,隱喻著離情。《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里以“芳草”代指“家鄉”,暗寓離情,用得既自然,又精巧。
因為芳草延伸遙遠,無邊無際,所以詞人覺得它似乎比斜陽更遠,斜陽尚可看見,而故鄉卻不見,因此備覺傷懷。在這里,詞人又用一個“更”字,不僅加重了語氣,而且含著深深的感情。
上片,由物(碧云,黃葉和一切秋聲、秋光)及人,觸景興懷。表面上,開頭一連五句純寫景,但景一入人的眼中,則“物皆著我之色彩”。而且,“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情景相觸而莫分”(范唏文《對床夜語》)。“善言情者但寫情,而情在其中”(《薰風詞話》)。這些話都有道理。明代朱承爵《存余堂詩話》又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所謂融徹的意境,就是說詩歌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自然景物是其重要的一面)和人的思想感情融和一致所形成的藝術境界。那么,不正是在這一片蕭瑟秋景的映襯下,佇望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愈見其深邃沉摯了么?
下片直抒胸臆。黯,形容心情的沉郁。“黯鄉魂”句化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也就是說,想念家鄉,黯然神傷。這句與下句“追旅思”緊相關聯。鄉園既渺不可見,于是羈旅愁思,追逐而來。即是說這種懷鄉念遠的羈旅愁懷連綿不斷,充塞天地之間。排解這令人煩惱的鄉愁的辦法是“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每天晚上,只有做夢回鄉,才可得到安慰,也才能睡得安穩。即使明月當樓,情景無限,你也不要去倚樓望遠。為什么?作者沒有說,讓讀者去想像。司馬光論詩主張“思而得之”,是很有見地的。這里關鍵是一個“獨”字。明月倚樓,固然可以望遠,但再望也望不到家鄉和所思念的人;何況一個人“獨倚”,會更增加惆悵。“明月樓高休獨倚”,是自勸,也是自解,更深一層寫出了鄉思之苦。
最后,“何以解憂”呢?便“唯有杜康”(酒)了。可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兩句,是“借酒銷愁愁更愁”的同義語,而含蘊更深,愁情更重,終至淚下了!
點絳唇
林逋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此詞的主題為詠春草。王國維《人間詞話》云:“人知和靖《點絳唇》、圣俞(梅堯臣)《蘇幕遮》、永叔(歐陽修)《少年游》三闋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正中(馮延巳)‘細雨濕流光’(見《南鄉子》)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這首詞是在“無我之境”中展開的——所謂無我之境,就是“以物觀物”,即站在物的立場上抒情,不分是我還是物。而且,主題是春草,詞中卻沒有一個草字,這種詠物而不說出題字的手法,正是被前人所最感興趣而贊賞不已的。
起首用設問句,說石崇的金谷園中,年年春色滿園,究竟是誰這么安排的呢?第三、四句實則是上兩句的答案,意思是說,不!春色是不能給豪門貴族壟斷的,不是在那花落之處,也有一派大好春光么。上片就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機描繪得淋漓盡致,并點明這種生機不屬于個人或某個集團,而是屬于普天下之人的。這種思想感情,正是林逋高逸個性的具體表現。
下片換頭兩句,用的是倒裝句式,應該是“長亭暮,又是一闋離歌”。在詩詞中,凡是寫到離別之情的,大都要和“長亭、芳草、斜陽”聯結起來的。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秦觀的《八六子》“恨如芳草,萋萋戔盡還生”,查董的《透碧霄》“想斜陽影里,寒煙明處,雙槳去悠悠”。故此兩句,明言離別,暗切芳草。其中的“暮”字,暗示了離別的人們難舍難分的依依惜別的情景,因為人們不忍分離,不知不覺地把分手的時間拖晚了,并非只有日薄西山才是分別的最佳時刻。不過僅僅為了切題而把表示離別之辭放進沒有傷離恨別的詞中,那未免太乏味了。所以此二句應該另有含意。結合下句“王孫去”,形成了“以物觀物”的無我之境。原來“王孫”一語,在詞中一般不是實指王孫公子,而是“草”的別名,甚至成了專名。那么,這里的離歌,應該是新草送衰草的離情別意。只有衰草去,新草才能蓬蓬勃勃地繁榮壯大,這樣就給大自然增添了無窮的活力,也揭示了客觀世界新陳代謝的規律。春草如此,人事何嘗不是這樣。此詞之詠春草,物中見情,寓意深遠,較之馮、歐、梅三詞,更為清新空靈,真是詠春草的絕唱。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很明顯,這首詞是詠嘆邊防將士的內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擊破敵人為國立功,而不是消沉,所以它的風格沉郁悲壯。
詞從寫邊塞的景物開始。秋日傍晚的邊塞更加顯得荒涼蕭瑟。歸雁成群結隊地飛回南方,似乎沒有一點留戀的意思。悲壯的軍樂和雜亂的邊聲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撥人的情懷。在落日余暉、煙霧繚繞的群山中間,有一座早閉的孤城。孤城中守邊將士的生活怎樣呢?心情沉重的將軍,邊喝著酒,邊想著極遼遠的家鄉,可是敵人沒有打敗,哪能說到歸去?在寒霜落地、笛聲哀怨的夜晚,沒有人能睡得著。將軍由于戰事的持久和勞苦,發絲都白了,戰士們因為久戍窮邊,也不免流下傷時的眼淚。
這首詞和作者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北宋的主要邊患有遼和西夏。由于宋王朝的畏敵退讓,他們得寸進尺,侵擾不已。1040年到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等職,抵抗西夏侵略。在這樣的生活基礎上,詩人寫出這篇絕妙好詞來。
說《漁家傲》是絕妙好詞,也因為它的藝術成就是杰出的。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詞意如剝蕉,層層深入。上片寫景,開首一句便包含兩層意思,塞下已自荒涼,秋來更見蕭瑟。雁尚無留意,人留更出于不得已,這使首句的意思更加深一層。“四面邊聲連角起”一語,從聽覺上進一步加深悲涼的感受。讀者的感情也仿佛隨邊聲的四起而顫動起來,至“千嶂里”兩句,又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下片抒情也是這樣。“濁酒一杯家萬里”,由寫人的生活細節轉入人物內心的刻畫。“家萬里”歸去已不易,“燕然未勒”歸去更無望。真是“舉杯銷愁愁更愁”。時間由薄暮轉到深夜。詞中人所見的是嚴霜在地,所聽的是羌笛盈耳。誰還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終于逼出“將軍白發征夫淚”這樣含意深遠、扣人心弦的句子。
其次,詞的意境有典型性又有獨創性。就“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這兩句說吧。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雖然彼此取材不同。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過“孤城早閉門”的佳句,但氣勢的雄渾好像不及范詞。如果就上片全部體會,我們一閉眼就仿佛真的看到了詞中的這座孤城。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峰重重疊疊,上空飄浮著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著雜亂的邊聲在四野回蕩。太陽還沒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暉,遠遠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門關閉。這不像中世紀邊塞景象的藝術攝影嗎?下片的意境同樣動人。它主要由人的活動構成。簡單地說,為國為家的白發將軍,面對濁酒而陷入沉思,戰士們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淚痕說明他們內心的苦悶。這樣的境界在反映北宋那個王朝怯懦、外族憑陵的特殊的歷史階段上,是有典型性的。
斗百花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輕靄低籠芳樹,池塘淺蘸煙蕪,簾幕閑垂風絮。春困厭厭,拋擲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緒,終日扃朱戶。遠恨綿綿,淑景遲遲難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處?深院無人,黃昏乍拆楸鞋,空鎖滿庭花雨。
這是柳永早年寫的一首中調詞,描寫一名被拋棄的年輕女子思念她的情人而不得見的悵怨心情。
上片寫她面對大好春色而深感寂寞的情景;下片寫她想念情人而百無聊賴的心境。
上片開頭四句,有如一組連續不斷、由遠而近、由大到小的靜景鏡頭,把大好春景寫得如詩似畫:先展示出和暖美好的春光是那么明麗嫵媚,渲染出一個迷人的全景;然后拉近鏡頭,現出輕淡的云氣低低籠罩著花開樹木的景象;再把鏡頭推進,照著芳樹旁的一個池塘,那池塘中有一片好似輕淺地沾著水而生長的水汽朦朧的春草;最后把鏡頭對著池塘邊的小樓,只見遮蔽門窗的簾布靜靜地垂著,任憑楊花柳絮在簾外春風中飄舞。從結構上看,第一句是總寫,下面三句是分寫;分寫的三句又句句相扣,步步逼近。這就使春光明媚的靜景不斷變化,最后使讀者的眼光集中到閑垂簾幕的地方來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詞人寫景的高超技巧。
詞人為什么要著力描繪這大好春景呢?這幅春景又是從什么角度來看的呢?這在“春困厭厭”以下四句中才點出了答案。原來這都是春困者眼中之所見;而她面對如此迷人景色,并未引起歡樂的快感,反倒越加困惱起來,久久不能消除。“厭厭”,好久。這種久久困惱的心情,使得她連賽百草的游戲也丟開了,使得她連到郊外散步游玩的情緒也冷淡下來了,一天到晚把朱紅的大門緊閉著。“斗草”,據《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有斗百草之戲。”踏青指在清明節前后郊游,“青”即青草。“工夫”,時間;“扃”關門。看來春光越美,春意越濃,越使她感到孤寂,心緒冷落,這種反常的情緒原因何在呢?從而勾起讀者的懸念,詞意也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片。
“遠恨綿綿,淑景遲遲難度。”這個換頭,承上而來,解開懸念。原來是她由于有著綿綿不斷的悠長怨悔的心情,所以面對如此美好春景反倒感到時間緩慢,難以熬過。“遠恨”,即長恨,長久的怨悔。“淑”,美好。意思雖然十分醒豁,而用詞卻頗為含蓄。它既揭示了,大好春光反而使她困惱無緒的秘密,又賣了一個何為“遠恨”的關子。這確如周濟所說:“以一、二語勾勒提掇,有千鈞之力。”(《宋四家詞選》)“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處?”緊接上句,點明“遠恨”的內容。說她想念的那個年輕人搽著脂粉,又像以前在她這兒喝醉共眠一樣地到別處去尋歡作樂了吧?這里面包含了對“年少”的往日恩愛的回顧,更蘊藏著對“年少”的今日薄情的怨恨,而全由她想像的口吻出之,既使“遠恨”的內容深化了一層,又照應了上片“終日扃朱戶”的內心活動,從而把一個被拋棄的女子的一腔纏綿悱惻而又怨悔交集的心境描摹得淋漓盡致。
在這萬般愁緒無可解脫的情況下,她只好想借著打打秋千來排遣愁緒了。“深院無人”,是寫她實際還在盼望“年少”能來,可幽深的院子里并沒有人來,其間寂寞失望的心情可以想見。“黃昏乍拆耀”,則把她對景難排、出于無奈的神態刻畫出來。“黃昏”,與上片的“終日”遙相呼應,顯見她在朱戶獨思之久;“乍拆”,暫忽打開,描摹出迷離恍惚、無可奈何之態。那么打開秋千又怎樣呢?“空鎖滿庭花雨。”“花雨”,指紛亂的落花,李賀《將進酒》有“桃花亂落如紅雨”之句,用在這兒正與她的被棄飄零的不幸遭遇互相映襯。其間一個“空”字,更把她蕩秋千而不再有“年少”欣賞、只有滿院落花與她一起空自關在這深院中的冷落心境渲染出來,景中有情,意在言外,成為情景交融、詞意含蓄的結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