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3)
- 世界文化博覽(第三冊)
- 陳曉丹編著
- 4894字
- 2016-02-19 11:58:32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發生在1618至1648年,是以德意志為主要戰場的一場席卷歐洲的戰爭。一方是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得到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持;另一方是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代表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得到教皇和波蘭的支持。戰爭持續了30年之久,最終以神圣羅馬帝國方面被迫求和而宣告結束。1648年10月24日,參戰各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三十年戰爭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統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內分裂割據的局面,為法國稱霸歐洲提供了條件。同時,瑞典的力量大增,成為北歐強國。
“農奴制第二版”
16世紀德意志農奴制恢復,農民又下降到農奴的地位,這種歷史現象被恩格斯稱為“農奴制第二版”。三十年戰爭加速了農民農奴化的過程,更多的農民變為農奴。“農奴制第二版”在北德及東北德表現最為突出,如勃蘭登堡、普魯士、波美拉尼亞、梅克倫堡及西里西亞等地都是農奴制盛行的地區。農奴制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從而堵塞了勞動力的來源,而且限制了國內工業品市場的擴大,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奧地利的“開明專制”
“開明專制”是指歐洲一些封建國家的君主按照啟蒙思想家的某些主張進行的改革,奧地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奧地利是幅員廣闊的多民族帝國,三十年戰爭后其內部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已變得非常嚴重。為了鞏固統治,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利薩及其子約瑟夫二世相繼施行改革。其主要內容是:實行土地改革,實行教會改革,限制地主階級的權利,鼓勵工商業。
但是在實行這些改革措施的同時,奧地利專制政府也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及專制統治的措施。
普魯士的興起
17世紀以后,普魯士靠不斷擴張領土發展起來,成為德意志諸邦中唯一能與奧地利抗衡的國家,其統治者是霍亨索倫家族。普魯士的崛起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新教信仰,促進了普魯士的商業貿易,吸引大批新教徒進入普魯士,使其與西歐國家建立了密切的經濟和文化聯系。第二,霍亨索倫王朝長期實行重商主義政策,發展經濟,鼓勵出口。第三,大力推行軍國主義政策。
俄國的封建農奴制
17至18世紀的俄國,盡管在經濟上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但是在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勵精圖治之下,通過對瑞典和土耳其的一系列戰爭以及參加對波蘭的瓜分后,逐漸從偏處東北歐的弱國變為東歐強國。它的疆域逐漸擴大,國力日益增強,在國際上開始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彼得一世改革
18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為增強國力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在政治上加強沙皇的專制權力,參照西方模式進行政府機構改革。第二,在經濟上不遺余力地發展工業,開辦國家工場,鼓勵私人企業。第三,在軍事上厲行改革,創建新軍,實行義務兵役制。第四,在社會文化方面,積極發展近代教育,改變傳統生活方式。彼得一世改革加速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實現了富國強兵。但是,這次改革并沒有觸及俄國落后的農奴制。
北方大戰
1700至1721年,俄國為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歐洲霸權,對瑞典發動了一場侵略戰爭,即“北方大戰”。彼得一世利用波羅的海沿岸諸國與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歐各國忙于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的爭奪而無暇東顧的有利時機,同丹麥、波蘭等結成“北方同盟”,最終打敗瑞典。1721年,俄國同瑞典簽訂《尼斯塔得和約》,俄國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及沿岸地區。從此,俄國柏林勃蘭登堡門從一個內陸國家擴張成為一個臨海國家,跨入到歐洲強國的行列。
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又稱“葉卡捷琳娜大帝”,在俄國歷史上與彼得大帝齊名,她建立了俄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龐大帝國。對內政策方面,葉卡捷琳娜二世加強貴族官僚的國家機器,擴大貴族特權,維護和發展農奴制度,推行“開明專制”,但在鎮壓普加喬夫起義后,轉向公開的反動統治。對外政策方面,葉卡捷琳娜二世為實現其奪取世界霸權的計劃,同土耳其進行了兩次戰爭,打通了黑海通道,侵占了包括克里木半島在內的黑海北岸廣大地區。1788至1790年,又同瑞典進行戰爭,后來還伙同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大大擴大了俄羅斯的版圖。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后,她積極組織反法聯盟,參與歐洲封建專制國家鎮壓法國革命的行動,在俄國歷史上開創了干涉歐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國成為歐洲憲兵。
普加喬大起義
1773至1775年爆發的普加喬夫起義,是俄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領導的農民運動,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起義領袖是普加喬夫。18世紀下半葉,俄國農奴制發展到頂峰,封建壓迫和剝削更加殘酷。1773年9月,普加喬夫集結了80名哥薩克,在烏拉爾河西岸的托爾卡喬夫田莊起義。他利用群眾懷念“善良沙皇”的心理,自稱“彼得三世”,宣布廢除農奴制,取消人丁稅,將土地、牧場、池塘和森林賜給貧苦農民,因而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起義軍規模不斷壯大,但最終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殘酷鎮壓下失敗。這次起義也促使葉卡捷琳娜二世由“開明”轉向保守。
波蘭、瑞典和丹麥
波蘭在16至17世紀上半葉是東歐的一個強國,但到18世紀初開始衰落。18世紀末,波蘭被俄、普、奧三個鄰國瓜分。17世紀,在國王古斯塔夫·阿道爾夫的統治下,瑞典成為強國,并在18世紀初逐漸走上了君主立憲的道路。丹麥17世紀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直到1848年歐洲革命時才廢除。瑞典與丹麥為爭奪波羅的海的霸權長期對立。
波蘭三次被瓜分
1772至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對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18世紀中葉,部分波蘭貴族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愛國革新運動,卻引發了外國的干涉,造成領土一次又一次地被瓜分。第一次是1772年8月,俄、普、奧三國在彼得堡簽訂瓜分條約。第二次是1793年1月23日,俄、普兩國在彼得堡簽訂瓜分協議。第三次是1795年10月,俄、普、奧三國簽訂瓜分波蘭的協議。至此,波蘭滅亡,領土被瓜分完畢,波蘭人民開始長期遭受異族奴役。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波蘭復國。
“瑞典奇跡”
古斯塔夫·阿道爾夫是瑞典瓦薩王朝第六代國王,1611至1632年在位。他是卓越的軍事統帥和軍事改革家,被譽為“北方雄獅”。在他的領導下,瑞典第一次成為歐洲強國。他繼位時,瑞典內外交困。為使瑞典盡快擺脫困境,阿道爾夫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把全國劃分為若干個省,由國王直接任命省長,取代了由地方大貴族把持的地方政權,又在王廷之下設立海軍、財政等部和高等法院,中央封建集權得以加強;經濟上積極鼓勵發展采礦和冶金工業;軍事方面,實行義務兵役制,改進作戰方法,采用新式武器,充分發揮火炮的作用,還特別注重對士兵進行實戰訓練。經過改革的軍隊在三十年戰爭中所向披靡,屢戰屢勝,被稱為“瑞典奇跡”。
丹麥確立君主專制
丹麥約在985年形成統一王國,11世紀20年代征服整個英格蘭和挪威,成為強大的海盜帝國。1397年,丹麥吞并瑞典、挪威兩國。1523年,瑞典從丹麥獨立后,兩國發生多次戰爭,丹麥一再敗北。在1657至1660年的戰爭中,丹麥喪失了三分之一的國土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松德海峽。這次致命的失敗使人民對丹麥貴族割據的局面產生強烈不滿,要求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國王腓特烈三世趁機剝奪了貴族的地方行政權,代之以國王委任的官僚體系:他讓許多外國人進入丹麥,封他們為貴族,讓他們承擔行政事務。通過這種方式,腓特烈三世建立了一個依賴于國王的新貴族階層。克里斯廷五世(1670~1699年)時,制定了統一的《丹麥法》,廢除中世紀的地方分治法律。通過這些措施,君主專制制度在丹麥確立起來,直到1848年歐洲革命時才被廢除。
西方國家的海上爭霸
16世紀上半期,西班牙戰勝葡萄牙,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商業殖民帝國。17世紀初期,荷蘭代之而起,成為頭等貿易及殖民強國。不久,英法兩國向其發起挑戰。17世紀中后期的英荷戰爭沉重打擊了荷蘭,荷蘭從此一蹶不振。之后,英、法兩國又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最終英國憑借“七年戰爭”的勝利,成為3個世紀以來海上爭霸的勝利者。
英國的海上霸權
自16世紀中葉起,英國經濟迅速發展,經常與西班牙殖民地進行走私貿易,攔劫西班牙運送貨物的船隊,襲擊西班牙殖民據點。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派出規模龐大的“無敵艦隊”意圖征服英國本土,最終卻慘遭失敗。這支艦隊由130條戰艦和7000名水兵、2萬多名步兵組成。1588年5月,由大貴族麥地納·西多尼亞率領,“無敵艦隊”駛離西班牙,進入英吉利海峽,7月在樸次茅斯海面附近與英國艦隊相遇。英軍采用火攻的戰術,大敗“無敵艦隊”。后來“無敵艦隊”在從英國北海繞過蘇格蘭和愛爾蘭返回西班牙的途中又遇風暴,幾乎全軍覆沒。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國逐漸建立了海上霸權,開啟了“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盛世。
英荷戰爭
1652至1674年,英國與荷蘭之間激烈的商業競爭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第一次發生于1652至1654年,荷蘭戰敗,兩國締結《威斯敏斯特和約》,荷蘭被迫承認《航海條例》。第二次是在1665至1667年,英國失利,被迫簽訂《布雷達和約》。英國將南美的蘇里南歸還荷蘭,并按荷蘭的要求修改《航海條例》;荷蘭則承認英國對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的占領。第三次是在1672至1674年,因英國海戰失利并擔心盟國法國勢力增強,主動退出戰爭,于1674年同荷蘭單獨簽訂第二個《威斯敏斯特和約》,重申《布雷達和約》有效。通過三次英荷戰爭,英國確立了海上優勢,而荷蘭的海軍實力受到嚴重削弱。
英法爭霸
從17世紀晚期起,英、法為了爭奪歐洲的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權進行了長期戰爭。經過1689至1697年的圣奧格斯堡同盟戰爭、1702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40至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及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等主要爭奪戰,英國最終獲得了勝利。在北美,英軍攻占了魁北克等戰略要地,奪取了法國在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殖民地。在印度,英國幾乎把法國的殖民勢力全部排除出去,還趁機擴大侵略,吞并了孟加拉省。至此,英國完全掌握了海上霸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逐步走向“日不落帝國”。
東方諸國衰落
中國,昔日強盛的東方大國在近代世界歷史的演進中駐足不前。中國雖然經歷了“康乾盛世”的輝煌,但同時也埋下了后來落后于世界的隱患。日本進入了幕府和藩國共同統治的時代,封建等級制度和經濟制度還在不斷加強。印度莫臥兒王朝終因印度教徒起義而走向衰亡。松散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隨著軍事封建采邑制的衰落而進一步分崩離析。
中國的“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指中國清朝從康熙中葉到乾隆中葉百余年間出現的相對安定繁榮的景象,主要表現在農業、手工業、商業方面的發展。康熙的“永不加賦”、雍正的“攤丁入畝”等一系列措施減輕了農民負擔,促進了農業發展,人口也隨之激增。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手工業水平超過了明代。商品經濟大發展,貿易繁榮,甚至在某些地區,明代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得以進一步發展。但在這個時期,清朝統治者對內大興“文字獄”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
日本的“幕藩體制”
17世紀,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國共同統治的封建制度,稱“幕藩體制”。在該體制下,將軍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而幕府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統治全國各地的藩國。各藩國的統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幕府對他們實行交替參覲制度。但大名仍然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在自己的領地上擁有行政、司法、軍事和稅收等權力。幕藩體制的基礎是幕藩領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備領主的土地按份地由農民耕種,農民須交地租,履行各種封建義務。幕府對農民實行登記制度,在政治和思想上進行嚴格控制。
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盛衰
奧朗則布是莫臥兒帝國的一位著名皇帝,統治印度達半個世紀之久。他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帝國的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莫臥兒帝國達到鼎盛。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并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奧朗則布死后,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臥兒帝國陷于四分五裂狀態。